-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25题,共50分) 1.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同母之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 ) A.体现礼乐教化 B.强化宗法观念 C.维护母系权威 D.突出分封差别 2.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 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3.《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述诸处理。”这表明该规定 A.注重调整个人财产关系 B.意在保护贵族利益 C.重视保护平民利益 D.有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 4.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两党选举异常激烈,但没有造成政局不稳,其主要原因是( ) A.两者的根本利益一致 B.美国法制健全 C.两党相互牵制 D.民主制度充分发展 5.下列法律文献与其所确立的政体,对应正确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民主共和国 B.美国1787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C.法国1875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D.德意志1871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6.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7.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C.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8.毛泽东曾撰文称:“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新”主要体现在 A.领导阶级的变化 B.革命任务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9.1927~1931年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有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0.中国共产党继续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村 D.收回了港澳,完成了祖国统一 11.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突破是指 A.1979年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B.1987年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C.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 D.2005年连战的“和平之旅” 12.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这里的“另一场战争的开始”是指 A.美苏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抗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D.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13.《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善于积累经验 D.提倡精耕细作 14.《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地方自治的市镇 C.沿街开铺的街市 D.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15.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 16.17世纪以来,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系。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在全欧逐步开展 B.地理大发现促成欧美建立直接商贸联系 C.欧洲农业作物结构的改善 D.欧洲民众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 17.当你看到有关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的资料时,你会联想到的历史学习内容是 A.列强开始在中国投资办厂 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晚清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清政府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 18.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原因是 A.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B.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 19.“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D.迅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20.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21.1979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向中央提出;在广东划出一定地区,单独进行管理,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国的投资场所。这种设想在实践中的直接结果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经济开发区 D.创立行政特区 22.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23.1933年,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我准备在宪法所赋予我的职责范围内,提出在一个危难世纪中,一个危难的民族所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他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有( )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②规定工时和工资,保护劳工权利 ③缓解失业压力,实行以工代赈④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农业生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1933年,美国政府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棉田,屠宰了20多万头大猪和600多万头小猪。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农产品和肉类储备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间的竞争 2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福利支出最高时较前增长了15%,占GDP的比重也上升了十个百分点。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断 A.社会矛盾激化促使经济政策调整 B.高福利增加国家的负担 C.国有化是推行福利制度的前提 D. 福利政策遏制经济危机 二、材料分析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二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试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运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1) 据材料一,指出《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试验”。(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引自杜鲁门致国会咨文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向复兴之路。 ——引自马歇尔的演说 材料三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引自《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 (1)材料1、2表达的思想主张称什么?(4分) (2)这三则材料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采取了什么政策?它说明了什么?(6分) (3)针对材料三,苏联在欧洲建立了什么组织?它意味着什么?(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无论我们转身到什么地方,四处都可以看到我们的鲜血” ——一名印第安人的自述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和手段?(4分) (2)马克思为什么说“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4分) (3)结合材料,联系课本知识说明殖民主义给落后地区带来的影响。(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二 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从网上搜集到了以下图片:《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承包合同书》、《1983年重庆开始经济试点的报道》、《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材料三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四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 3645 1132 57.5 6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4分) (2)据材料二、三,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4分)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B【详解】从西周宗法制来看,异母弟属于庶子,不是嫡子,因此这一规定是为了强化宗法制的嫡庶之别,故答案为B项;这一规定属于宗法制的内容,没有体现出礼乐教化,排除A项;宗法制是为了维护父系权威,排除C项;这一规定不是分封制的内容,排除D项。 2.A【解析】根据题干,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获得的荣誉,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观念导致的结果,A正确;题干通过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表现出的是重文轻武的观念,而不是文武并重的观念,也不能体现科举制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的繁荣,排除BC;武将专权表现最突出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排除D。 3.A【详解】《十二铜表法》规定“树荫不至影响邻地”“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述诸处理”,如果没有这些规定,容易引发财产纠纷,因此罗马通过法律来调整个人财产关系,A正确;题干中的“邻人”等并不特指某一群体,如贵族或者平民,排除BC;《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共和国时期,排除D。 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中,尽管党派之争异常激烈,但其根本目的相同,即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两党都代表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虽有分歧,但没有根本矛盾,所以当国家利益受损或国家安全遭到威胁时,两党能很快达成共识,故没有造成政局不稳。答案选A 5.D【解析】德意志1871年宪法意味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故选D;英国的《权利法案》意味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等于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故排除B;法国1875年宪法也意味着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故排除C。 6.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的准确识记,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B。A中的“第一次”表述错误;武昌起义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清起义,也不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不选CD。 7.C【详解】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但并不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故排除A项;人民民主专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建立起来,故排除B项;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向近代转变的过程,故排除D项。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故选C。 8.A【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主要依据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革命主力军,因此材料“新”主要体现在领导阶级的变化,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任务没有变化,仍是反帝反封建,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材料中“新”主要体现了领导阶级的变化,而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D选项错误。 9.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指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的是1927~1931年间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坚持抗战,“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由此可知,B项正确,ACD错误。 10.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都没有改变,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即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A正确;孙中山试图建立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而不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B排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拥有使用权,不是将土地分给农村,C排除;孙中山未提出收回港澳,D排除。故选A。 11.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即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C正确;1979年两岸停火、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和平之旅”均不符合“历史性突破”,ABD排除。故选C。 12.A【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迅速走向全面“冷战”对峙,这里的“另一场战争”是指美苏两大集团在战后的全面“冷战”对抗,A项正确。B项与材料“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这一主旨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战后西欧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故“重建其中心地位”说法错误,排除C项;社会主义运动在1945年之前就已经兴起发展了,排除D项。 13.D【详解】依据材料中“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生产特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劳力;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D【详解】从材料“唐代”“长安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唐朝长安城的“市”应是严格管制的市场,故D项正确;唐代之前就形成了严格管理的草市,沿街开铺的街市出现于北宋,故AC项排除;材料中的“市”即指商品交换的市场,而非行政意义上的“市镇”,故B项排除。 1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专制王朝抑制土地兼并是为了维护小农经济,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封建王朝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来源,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小农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皇帝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根本利益不一致,排除B;历代帝王大多信奉等级思想,排除C;D项不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A。 16.B【详解】马铃薯原产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逐渐向外传播,所以材料中现象的出现和地理大发现促成欧美直接建立商贸联系有关,故选B;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在18世纪以后,排除A;欧洲农业作物结构改善是马铃薯传播的结果,排除C;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欧洲民众生活得到较大改善,排除D。故选B。 17.C【详解】材料的企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的代表,故选C;材料中企业是中国人开办的,A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9世纪末,B错误;D是清政府创办的洋务企业,排除。 18.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性,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得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故C正确;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ABD错误。 19.B【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大炼钢铁耽误农活,并非自然灾害蔓延,排除A;材料反映了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和高指标,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严重的经济困难,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苏联背信弃义的信息,排除C;大跃进运动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不能满足迅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排除D。 20.B【解析】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排除;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排除C;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D。 21.A【解析】198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故A正确;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设立经济特区,排除BCD。 2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一首竹枝词为切入点,对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进行检测。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女子地位低下。而随着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对传统的男尊女卑是巨大冲击,选A。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是对材料的曲解;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态度;D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不停的追求。 23.A【详解】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内容可知,1933年3月,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①正确;保护劳工权利方面,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时,②正确;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以缓解失业压力,③正确;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 24.C【详解】根据“1933年”可知此时美国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是为了调节生产和供需,从而稳定农产品价格,应对经济危机,故先C;美国的措施是减少农产品和肉类生产,而非增加储备,排除A;毁掉农田和屠宰牲畜会增加政府的农业津贴开支,排除B;缓和竞争是应对危机的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稳定农产品价格,应对危机,排除D。故选C。 25.B【解析】社会矛盾激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题干所给材料中“占GDP的比重也上升了十个百分点.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表明,高福利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故选B;福利制度的前提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而福利政策并没有改变这一点,排除D。 26.(1) 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分) (2)说明:制定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临时约法》;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总统执掌行政大权;模仿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4分) (3)前提:新中国的成立。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4分) 27.(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4分) (2)冷战或遏制政策。说明美国企图通过冷战政策,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还说明,欧洲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重点。(6分) (3)1955年在华沙签订《华沙条约》,建立华沙组织。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集团局面的形成。(4分) 28.(1)目的是获取金银等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是通过直接掠夺、征服和贩卖黑奴等暴力手段。(4分) (2)因为早期殖民扩张使大量财富流入欧洲,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3)消极: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导致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 积极:客观上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4分) 29.(1)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策: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4分) (2)举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3)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4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