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南充市白塔中学高2018级文科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 1.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把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规定的位置。 一.选择题(下面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乐府机构,并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故《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乐府作品得以上达天听。这表明乐府诗 A. 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一定意义 B. 助推了汉赋的兴起与发展 C. 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D.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答案】A 【解析】 乐府诗关注民间的疾苦,体现出政府对于民众的关怀,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故A正确;汉赋属于贵族文学,乐府诗属于民间文学,故B错误;C中主要渠道说法错误;D中人文主义色彩不符合题意。 2.“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B 【解析】 “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3.《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儒家学说只适用于封建王朝的上升时期 D. 全面继承董仲舒的新儒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等信息可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虽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适应了西汉中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肯定,故A项正确。B项中“彻底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推断过于武断,汉武帝之后儒学能够占据统治思想,主要是其体系不断更新,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材料强调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没有体现全面继承董仲舒的新儒学,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4.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 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B. 一切历史都可以思想史来阐述 C. 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 思想史是人类历史最主要的构成因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信息说明作者强调历史研究和个人的主观臆断相关联。故本题选择A项。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学研究方法 5.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 A. 兵广粮足 B. 诚信第一 C. 重视百姓,民以食为天 D. 仁义为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治国理念。材料意思为: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故孔子最看重的是“民信”,即统治者要以信待民,百姓才能信任统治者。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详解】 6. 有学者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 ) A. 孔子 B. 墨子 C. 韩非 D. 庄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方面主张“无为”,与材料中“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直接相悖。故D项符合题意。孔子主张“”仁、礼”,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法治”,ABC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 7.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 “君权神授”思想 B. “大一统”思想 C. 反专制思想 D. 理学思想 【答案】B 【解析】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体现出“大一统”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故B正确;“君权神授”思想是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故A错误;材料是加强专制,故C错误;理学是宋代出现,故D错误。 点睛: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吸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改造儒学,儒家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8.“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A. 春秋时期道家思想 B.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和所学知识可以推断此言论属于“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体系是西汉儒学董仲舒提出成为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对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9.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汉代儒学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主张,主要是迎合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不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①说法错误;先秦儒学主张德政、仁政,但也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所以④不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汉代儒学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从“民本”发展到“君本”,承认现存统治秩序,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 【点睛】先秦儒学主张德政和仁政,提出了早期的民本思想。董仲舒吸收借鉴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由民本转向君本。 10.宋代理学家指出,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但他们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这反映出宋代理学家 A. 强调对物理的探究 B. 忽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C. 重视人的内在完美 D. 反对人对物欲的追求 【答案】C 【解析】 “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是两个人外在的困顿,但是两个人“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这是对其内心能在困境中“自得其乐”的一种肯定,故宋代理学家是重视人的内在美,故选C;A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故排除。 11.“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此诗阐释的观点应属于( ) A. 朱熹 B. 陆九渊 C. 王守仁 D. 李贽 【答案】C 【解析】 【详解】“致良知”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材料“个个人心”“良知”反映了关注内心、“致良知”等理念,可判知是王守仁的观点,故C项符合题意;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与心学不同,故A项不符合题意;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发明本心”,与材料“良知”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李贽倡导“天理”与“人欲”不可对立,故D项不符合题意。 12. 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 A. 知行合一 B. 天人感应 C. 先气后理的思想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朱熹的孔子”即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也就是朱熹为服务于阶级、时代需要而提倡的思想学说,D项符合题目要求;A项是王阳明的观点;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C项是以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为代表的理学中“气学”一派(唯物思想)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13.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这表明他 A. 推崇儒家仁义学说 B. 抨击清代考据学派 C. 批判理学空谈误国 D. 首倡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实学”“儒家之清议”“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等可知萧公权是批评理学、心学空谈误国,而不是推崇儒家仁义学说,考据学派与题干关系不大,经世致用思想是顾炎武提出的,C正确,A、B、D项错误。 14.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 “天人感应”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为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工、商皆民生之本”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为宋明时期理学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为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故此题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5.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 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 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 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 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开明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由于唐朝时期开明的文化政策才是唐诗的内容广泛,才使唐诗得到发展,而宋朝时却非如此,即这段论述说明了开明的文化政策是有利于文化的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不符合唐诗的实际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开明的文化政策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16. 2009年7月30日至10月7日,北京中华世纪艺术馆举办了“秦汉-罗马文明展”,右图是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衬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上介绍和以下图片说明东汉时 A. 造纸技术有了一定进步 B. 中国的造纸术已经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C. 普通百姓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D. 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和图片的信息都在说明东汉的书信用纸已经出现,并且纸张质量较好,造纸技术成熟,故A项符合题意要求,B,C,D三项表述均是错误的,违反了东汉时期的史实,故选A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造纸术。 【详解】 17. 徐渭在画上自题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由此可见,他的画属于( ) A. 文人画 B. 风俗画 C. 宫廷画 D. 山水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解读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徐渭是明代诗人、画家。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徐渭的画符合文人画的特征,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BC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人画的特点 18.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的是白色,包拯的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 A. 忠勇正义 B. 奸诈狡猾 C. 凶猛残暴 D. 刚直果敢 【答案】A 【解析】 【详解】京剧红脸表示忠勇正义,例如关羽,故选A;白脸表示奸诈狡猾,例如曹操,排除B;黄脸表示凶猛残暴,例如宇文成都,排除C;黑色表示刚直果敢,例如包拯,排除D。 19.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人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 明清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B. “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 庶民文化作为下层民众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 明清时期的小说、京剧和文人画等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字与书画和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可知,明清民间文化即市民文化,它的出现与明清经济的发展有关,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有误,应该是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排除。D项中文人画不属于市民文化,排除。故选A。 20.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据此可知,曾国藩主张 A. 中体西用 B. 经世致用 C. 师夷长技 D. 世道必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反映的是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王夫之和魏源都主张经世致用,说明曾国藩也主张经世致用,故B项正确。 “中体西用”是曾国藩的思想,与王、魏二人无关,故A项错误。王夫之没有“师夷长技”思想,故C项错误。“世道必进”是维新派借鉴进化论的思想,与三人均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1. 有学者认为: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这里所说的“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 ) ① 林则徐 ② 洪秀全 ③ 张之洞 ④ 严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1840-1895年间,林则徐打破传统夷夏观,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是空想的落后的,没有体现“近代观念”;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符合题干要求。严复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活跃时间在1895年之后。 考点: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本题适合排除法 22.与康有为同为“救亡”人物的王照,曾在三十多年后回忆说:“戊戌年,余与老康讲论,即言‘……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一天的改变,再行一切新政。’老康说:‘列强瓜分就在跟前,你这条道路如何来得及?’迄今三十二年矣。来得及,来不及,是不贴题的话。”这说明( ) A. 康有为推行激进变法 B. 维新派存在严重分歧 C. 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 D. 开启民智是救亡前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列强瓜分就在跟前,你这条道路如何来得及?”可知,康有为反对“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一天地改变,再行一切新政”,说明他主张进行激进变法,故A正确;王照和康有为都是维新派,都主张进行改良,只是方式上有所不同,不存在严重分歧,B错误;C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列强瓜分就在跟前,你这条道路如何来得及?”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3.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 B. 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符合史实,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学,并未对整个教育体制产生影响,排除。B项夸大了文学革命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完全铲除封建文化残余,排除。文学革命中并没有直接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排除C项。文学革命对白话文的大力推广直接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其影响主要在社会范围内的文学上,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解决本体注意题目要求“直接影响”,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4.“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该评论意在说明 A.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进步影响不大 B. 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指导思想骇人听闻 C. 文学革命是一个历史错误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消极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主张可知,这些口号明显过激,该评论侧重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消极影响,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排除。B项说法错误,新文化运动领导者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符合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C项说法过于武断,反封建文学在当时是必要的,全盘否定古代中国文学则是错误的,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即可知道答案。 2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以下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①辛亥革命的爆发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爆发,在1911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十月革命后,故①排除。五四运动的爆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②正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产物,故③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故④正确。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④组合正确,故B正确。①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 26.“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 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 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C. 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D. 革命指导思想和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孙中山晚年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并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由题干中“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可知,孙中山认识到革命的依靠力量是中国人民,对象为帝国主义。故答案为B项。革命的领导权没有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革命进程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革命道路发生变化,排除D项。 27.毛泽东指出:“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割据”理论形成于 A. 中共创立时期 B. 国共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党领导群众,开展军事斗争,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一思想形成于国共对峙时期,B正确;中共创立时期尚未形成“割据”理论,排除A;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而非是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排除C;解放战争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实践,排除D。所以选B 28.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一系列谈话。他说:“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断 A. 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 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D.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案】C 【解析】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成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关键,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锢,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故C正确;A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B是十二大提出;D是十三大提出。 2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 A. 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B.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 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均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实现了三次质的飞跃,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本质特征”要求,排除。 3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 ①是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制度保证 ②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总和 ③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重大成果 ④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制度保证,①说法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思想的总和,②说法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重大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③④说法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①或②,排除。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 (2)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答案】(1)仁;克己复礼。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 (2)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3)内涵:要有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解析】 【详解】(1)核心思想:根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出仁;根据“克己复礼为仁”得出克己复礼。出发点:根据“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得出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 (2)见解:根据“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得出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根据“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得出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理学的影响,分别从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等角度分析总结。 (3)内涵:根据“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得出要有是非之心,根据“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得出关心民众疾苦。方法: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主张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恢复良知。 32.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1)材料一图一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二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1)潮流: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 (2)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3)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 【详解】(1)潮流: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潮流是民主共和。思想:根据“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平均地权”可得出三民主义。 (2)背景:根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知,背景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理论: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延安时期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 (3)理论: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结合所学可知,南方谈话的核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3.在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派别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 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从表格中选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主题: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关键词: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示例二)主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探索之路。 关键词: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之一,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示例三)主题: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之路。 关键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马克思主义。 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民族危亡之时,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依赖光绪皇帝进行的维新变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可以多角度提炼主题,言之有理即可,主题和关键词要明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问题,考查考生们分类辨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答案也是多元的,只需找到三个关键词即可做好此题,例如,表格中多次提到列强的侵华战争就也可以概括为列强侵华史也是完全可以的,本题并没有什么难度。 考点:近代中国的巨变•戊戌变法等•中国不同的阶级、派别分别进行的不同的探索的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