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2020届高三新高考模拟导航历史试题(第三卷)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2020届新高考模拟导航历史试题(第三卷) 一、单选题 1.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能直接证明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的遗留下的碳化的植物种子和农具,B项不选;传说不能直接作为史料,但可以作为研究民俗史、文学史等研究的重要史料,C项排除;炎帝的传说证明不了炎帝的真实存在,但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D排除,选A。 考点: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文明的起源·炎黄传说。 2. 下表反映出汉初 A. 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 B. 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 C. 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 D. 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可知汉初为加强皇权及中央集权,借儒家思想施行相关措施,C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儒学动摇黄老学说,A排除;题干不能反映思想的活跃局面,排除B;儒家独尊出现在汉武帝时期,D排除。 3. - 14 - 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D.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说明了“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也成为了“中国”的祖先,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故D项正确;宗法制遭到破坏主要体现为嫡长子继承制到破坏,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的世俗化是指“礼”教与“乐”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族权”与“王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 4.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 - 14 - 【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5.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答案】A 【解析】 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C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D项错误。 6.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材料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 A.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辩证思想 B. 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 C. 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民族差异性 D. 维护国家荣誉的强烈民族自尊心 【答案】B 【解析】 对外来文化,士大夫们主张“禁传其学术”,对外国技能也只能是“国朝节取”,反映了他们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7. 美国记者伊斯雷尔·爱发斯坦指出,“对日本人来说,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据此可知 ①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加速了“上海事件”的爆发 - 14 - ②日本借发动“上海事件”打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③“上海事件”的爆发使蒋介石抗日态度更坚决 ④“上海事件”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借发动“上海事件”打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但“上海事件”的爆发使蒋介石抗日态度更坚决,故②③正确;第二次国共合作是1937年9月形成的,故①排除;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④排除;所以答案选B。 【点睛】关键信息是“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 8. 1945年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 决定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 D. 指明了抗战后中国的光明前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可见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共为抗战后的中国发展指明了明确方向,故D项正确。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于1943年,排除。B项,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于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排除。C项,决定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为八七会议内容,排除。 - 14 - 9. 下列内容能够反映出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有 ( ) ①中国赴海地维和部队 ②APEC上海峰会 ③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④中国部队索马里护航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要外交活动:第一,我国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第二,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第三,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除了考查对基本史实的记忆外,还注意区分不同的国际组织。因此“以联合国为中心”,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 10.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驻地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信函,除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作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该信函 A. 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B. 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C. 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 实际上否定了当时部分“左”倾领导人奉行的“城市中心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无产阶级和农民在革命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排除AB;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11. “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制,无论是在实体或是程序方面都没未超出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这句话说明罗马法 A. 涵盖了现代法制度基本内容 B. 设定了所有权的全部可能性 C. 包含了商品生产社会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D. 适用范围限于私有制高度发达的社会 【答案】C 【解析】 - 14 - 【详解】材料“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制,无论是在实体或是程序方面都没未超出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的信息说明罗马法不仅适应于罗马,对于现代社会的所有权同样适用,C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罗马法涵盖了现代法制度的基本内容,A错误;B中“全部可能性”说法绝对,排除。D中限于说法绝对,排除。 12. 启蒙运动提倡“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反映启蒙运动 A. 维护人权,追求公平 B 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C. 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 D 反对专制,强调人民主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可知,受托人是人民的办事员,如果不能履行责任和义务,人民有权罢免,这强调了人民主权,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契约关系,强调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没有体现维护人权,追求公平或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问题,故A、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了三权分立等理想社会的蓝图,但材料中没有体现理想的社会蓝图,故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13. 1917年11月,苏俄发布《和平法令》,就退出一战提出与交战国进行公正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在1918年3月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中,苏俄割让给德国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这一变化说明 A. 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性质逐渐发生异变 B. 新政权在敌强我弱形势下须对外妥协 C. 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影响政府的决策 D. 苏俄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认识不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 14 - 1918年3月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苏俄面临对外战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反扑,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被迫签订《布列斯特合约》。C选项符合题意。苏维埃政权属于无产阶级政权,未发生改变,不符合史实,A选项错误。新政权是在国内反革命势力颠覆和国外敌对势力威胁的情况下和德国签订的条约,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手段,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苏俄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认识不清,只不过是特殊条件下的特殊方法,D选项错误。 14. 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C. 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D. 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答案】B 【解析】 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反映了欧洲是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然后征服了世界的实质,而工业革命又是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故此题选B;ACD三项都是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世界的表象,而不是实质,故可排除。 点睛:解此类试题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反映了欧洲实现对世界的支配的实质性问题,对四个选项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这一说法体现问题的实质,其他选项则是表象,据此可选出正确路答案来。 15. 在欧洲,一些教堂为前来许愿的人们提供许愿蜡烛。这种小蜡烛是从中国天津进口的,进价只有0.06元人民币,折合0.007欧元,而教堂的售价却是0.7欧元。七八十欧元的棉服,从中国进货时大约只需付七八十元人民币。中国获得的利润很低,欧洲得到的却是“超级利润”。这种现象不能说明 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 西方强权使中国产品利润空间很小 D.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 【答案】C 【解析】 - 14 - 材料“中国获得的利润很低,欧洲得到的却是“超级利润””表明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同时也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产品的利润空间小并不是因为西方的强权,而是因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材料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 (2)史实: 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评价: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解析】 【详解】(1 - 14 -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的信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汉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割宰相权力以及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他的原则是恐怖”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提高决策效率角度思考积极意义;从皇权的极度膨胀阻碍社会进步等角度思考消极影响。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 【答案】(1)经济高速增长.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不同: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3)凯恩斯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 14 -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归纳趋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回答;第三小问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内容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比较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危机爆发根源回答;第三小问从国家干预经济导致弊端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围绕凯恩斯主义理论特点以及作用归纳回答。 点睛: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18.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代科举每次录取少则几人,多则二三十人。宋代重文治,宋太祖时取士仍比较严格,但总数已有所增加。宋太宗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每次平均录取进士230人。至徽宗时期,每次平均多达680余人。纵观整个宋朝,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二万人数以上,人数之多,是历代所没有的。录取的人数不仅多,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日特奏名。”真宗成平三年时,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落第后,自愿考试武艺及量才录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赏赐辦装费抚慰并发遣他们,命礼部列为一次科举。“较艺之祥,推恩之广,近代所未有也。” ——摘编自梁玉《浅谈宋代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答案】(1)巩固统治,重文轻武;统治者降低要求;社会官员缺乏;参加科举的人数众多,人民热情高;落第录取照顾等政策调整。 (2)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技术的改进与印刷业的繁荣;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增强了士人对宋朝政府的认同等。 【解析】 【详解】(1 - 14 - )由材料“宋代重文治”可以得出宋代重文轻武;由材料“宋太宗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可以得出官员缺乏,所以扩大录取名额;由材料“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可以得出参加科举人数众多,也是扩大录取名额的原因之一;由材料“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可以得出政府照顾落地考生。 (2)由材料“真宗成平三年时,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落第后,自愿考试武艺及量才录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赏赐辦装费抚慰并发遣他们,命礼部列为一次科举”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也增加了士人对政府的认同感;同时读书人的增加也增加了社会对书籍的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改进和印刷业的繁荣;读书人和书籍的增加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杷《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为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衣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力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对上表中国歌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14 - 【答案】变迁及解读: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 1911年,清政府为适应外交需要而定国歌。歌词中体现出君权神授等思想,试图继续维护大清统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这首国歌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1926年,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革命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歌词表达了国民革命军将士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歌词呼吁全民族团结一致,不畏牺牲抵御外侮,激发国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建国后,使用其作为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 然后根据材料中三个不同时时代的国歌进行具体性分析体现的不同时代特色,“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是清政府的国歌,体现君权神授等思想,试图维护大清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歌,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歌曲,主要任务是抗日救亡。 【点睛】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法之一,它以六十年为一循环周期,从甲子到癸亥,周而复始。 19世纪以来戊戌年中外历史大事简表 干支纪年 公元年份 中国 外国 戊戌 1838 黄爵滋呈《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主持禁烟事务 - 14 - 摩尔斯首次公开示范电报;英法美等国商人在广州走私鸦片;施莱登提出了细胞学说的主要论点 1898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百日维断”与京师大学堂成立;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英国人亨利·林德菲尔德成为世界上首位因车祸死亡的人;美西战争后,美国夺得西属大片殖民地;居里夫妇发现了化学元素镭 1958 中朝发表联合声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撒出朝鲜;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发展规划纲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头在荷兰开进博物馆;美国继苏联之后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英美科学家完成核聚变试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2018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24个“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列装空军作战部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 第48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2022相约北京)钟文艺表演向世界发出邀请 请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围绕“六十年一甲子”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主题鲜明,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答案】【示例一】论题:从屈辱贫弱到民族振兴 - 14 - 阐述:同是戊戌年,但中华民族命运迥异。国运上,鸦片走私造成民族灾难,此后的鸦片战争、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力上,美西战争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沦为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歼-20战斗机等国防尖端科技产品的研制成功表明综合国力提升和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抗美援朝提高了冷战格局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与地位;发展机遇上,近代中国错失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建国后紧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努力发展核能、火箭技术和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奥运会等国际活动越来越期待中国的参与。 【示例二】论题:从照搬西方到制度自信 阐述:120年前的戊戌年,“戊戌政变”宣告了百日维新主张的英国式道路破产;硕果仅存的京师大学堂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在吸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教训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2018年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自然成为民族复兴征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乡村振兴战略和修宪建议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提升和建设法治中国、美丽中国的坚定信心;《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真理之火不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现代化、开辟新路径的理论渊源。 【示例三】论题:科技改变世界与中国 阐述:摩尔斯示范电报、细胞学说的提出、镭的发现表明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车祸第一人”说明世界正迈入汽车时代;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头在荷兰开进博物馆,标志着“蒸汽时代”彻底结束;美苏人造卫星发射表明人类进入航天时代;英美科学家完成核聚变试验标志着人类在核能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歼-20列装空军作战部队成为我国国防力量强大的重要标志;“北京8 分钟”文艺表演对高科技的应用是其亮点,其技术多源自中国本土的创新设计。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材料给出的是19世纪以来戊戌年中外历史大事简表,从简表中我们要找出“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因此我们不能只谈中国或者只谈西方,我们要两者兼顾,分析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联系,可以围绕着政治、经济或者文化层面来展开,政治方面围绕着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适合国情的道路;经济层面讨论科技发展与世界发展;文化层面讨论中国近代以来的制度创新等方面来分析论证即可。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