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科)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科)

高二历史中考试题(选科)‎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 ‎1.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 ‎2.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主张厉行法治,加强君主集权,因此最受统治者推崇。由此可知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仁政”,道家讲求自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均不符合题干“专替君主打算”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C、D三项。‎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战国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3.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是孟子主张的义利观,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传统的道德与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①体现的是个人修养,并未含有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命题主要集中在:(1)儒学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2)儒家思想主张及包含的和谐、民本、大一统等思想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的现实意义。‎ ‎4.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考查这几种思想流派的区别。儒家提供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提供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法家提供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种观念符合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其他流派基本不提供这些伦理观念。‎ ‎5.鸦片战争前后,有识之士为了扭转学问与现实脱节、空谈义理的风气,积极提倡 A. 求富求强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经世致用 D. 工商皆本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后”、“为扭转学问与现实脱节、空谈义理的风气”等信息可知,魏源等人认识到空谈义理根本无法解决清王朝的现实社会问题,故提倡经世致用,挽救统治危机,C项正确。“求富求强”是洋务运动的口号,而不是为了扭转空谈义理风气,排除A。B项是为了抵制西方侵略,而不是扭转空谈义理风气,排除。工商皆本是黄宗羲的主张,而不是为了扭转空谈义理风气,排除D。‎ ‎6. (广东实验中学08-09学年9月月考12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日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 先秦儒学 B. 汉代经学 C. 隋唐佛学 D. 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 ‎ 本题是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再认、再现基本知识的能力的考查。顾炎武针对宋明理学空谈义理,主张学以致用,故选D。‎ ‎7. 儒学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 人定胜天 B. 无为而治 C. 君权神授 D. 仁政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汉代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使其被赋予新的含义,故C正确。‎ ‎8.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民贵君轻 C. 性善论 D. 大一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董仲舒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罢黜其他学说,以统一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实现“大一统”,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客观上对维护西汉的统一、打击分裂势力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主要利用的是儒家“大一统”思想,故D正确;ABC 都是儒家思想,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是“独尊儒术”,主要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相关知识。‎ ‎9.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的是 A. 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B. 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C. 注重气节、品德 D.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A ‎【解析】‎ 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注重人的个性张扬是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故A说法错误。其余三项BCD都是宋明理学的特点。故答案选A。‎ ‎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相吻合 A. 老庄哲学 B. 陆王心学 C. 程朱理学 D. 孔孟之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佛在心中,领悟佛法要靠内心顿悟。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和致良知,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二者的佛法和理均认为在心中,不必外求。故答案为B项;老庄哲学强调“道”、辩证法、无为、逍遥等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A项排除;程朱理学强调“理”在心外,格物致知。C项排除;孔孟之学强调仁、礼、仁政和教化等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其二,关注核心历史概念之间的异同与联系。例如,程朱理学强调理在心外和格物致知。陆王心学是理学,其典型特征是强调理在心中,不必外求;‎ ‎11.思想家茹兆光先生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 内心世界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天的意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王守仁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其主张“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即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制良知”,属于宋明理学中的陆王心学。故选A项 考点:王阳明的主张 点评:要把握好“致良知”的含义: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12.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源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源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选C。A项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明清进步思潮。‎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13.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爱无差等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C不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等级观念;D不对,存天理,灭人欲体现了用封建伦理道德压抑人的正常欲望。ACD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因此B符合题意。‎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从关注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角度,综合认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从当前中国倡导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等角度,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意义;从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角度看,树立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 ‎14.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各科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 A. 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B. 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C. 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D. 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讲究师道尊严是儒家的思想,故乙错误,故B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仁,和谐,故甲正确,故A项不符合题意。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故丙正确,故C项不符合题意。法家主张法治,严刑峻法,故丁正确,故D项不符合题意。‎ ‎15.公元前5世纪,希腊学者将研究重点从自然转移到“人”本身的主要原因是 A. 希腊城邦开始形成 B.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C. 希腊社会矛盾尖锐 D. 学者们对研究自然失去兴趣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希腊研究主题的变化是由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要求决定的,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人的地位日益提高,因而成为研究的中心,答案为B;希腊城邦的形成与希腊研究重点的变化无关,A错误;社会矛盾与研究重点的变化无关,C错误;古希腊研究重点的变化是由社会发展决定的,而不是由学者个人因素所决定的,D错误。‎ ‎16.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苏格拉底 D. 普罗塔戈拉 ‎【答案】C ‎【解析】‎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知识即美德”就是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他说无知是万恶的根源。故C正确;亚里士多德强调怀疑精神,名言是“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只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并没有强调人知识对人道德的作用,他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均不符合题意。‎ ‎17.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 本题围绕同一历史时期东西方两位思想巨人思想的对比,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联系、比较和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此题应首先需要全面、准确的再现两位思想巨人的思想主张,进而归纳其共同点。孔子主张维护周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追求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他们都重视道德的意义、肯定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由此判断A、B、C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与题意不符。‎ ‎18.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作自己的旗帜,颂扬“人”,蔑视“神”,赞美人性,贬抑“神性”,提倡“人权”,否定“神权”。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 A. 天主教会宣扬神权封建思想 B. 资产阶级个人私欲的膨胀 C. 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下,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以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 D. 资产阶级强调人性至上,反对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传统的天主教会严重的束缚了资产阶级发财进取的欲望,因此资产阶级提出肯定人性反对神性的内容,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故C正确;A项并非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神学的原因,排除;B项说的并非本质方面,排除;资产阶级并未否定对上帝的信仰,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19.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A. 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 B. 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 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 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知识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来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提倡人性,其根本上还是属于反封建。不难看出,“文艺复兴”这几个字,没能准确揭示出这场运动的实质。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均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与曲解,均不正确。‎ 考点:西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20.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 A. 彼得拉克——以“人学”对抗“神学”‎ B. 拉伯雷——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C. 卢梭——倡导“人民主权”说 D. 狄德罗——宣扬科学与理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的理解能力。属容易题。本题的重点落在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掌握上。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在他的长篇小说《巨人传》中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人们成为“全知全能”的人,去战胜黑暗和愚昧。三权分立学说是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提出的。‎ ‎21.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这足以证明 A. 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 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 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欧洲欧洲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此时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欧洲向近代迈进;儒学维护专制,启蒙思想反对专制;由此排除A、C.B项以偏概全。‎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启蒙运动·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22.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表现在将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 ‎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②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③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 ‎④应当以人为本,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故①②③正确;应当以人为本,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康德的思想观点,他的理性批判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与题意不符,④错误。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3.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B. 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C. 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 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司南出现于战国、纸出现于西汉、火药用于军事在唐朝末年、活字印刷出现于宋代。故B正确。‎ ‎24. 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 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 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 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 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切入点是京剧艺术。解答本题全面掌握“京剧”这一概念。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安徽 “三庆”戏班来北京演出,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 ‎25.“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 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 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 促进了人类思想解放 D. 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说明牛顿理性思维特点,它促进了思想解放,故C正确;牛顿力学是物理学,故A错误。B中彻底说法绝对,排除;D属于智者运动影响,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材料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 ‎(2)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答案】(1)主要代表: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2)“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有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2)根据材料要求,“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可以联系所学内容,回答出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思想内容即可。主要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27.材料: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门圣保罗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人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材料中马丁路德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让马丁路德“明白”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核心观点:信仰得救 原因:文艺复兴的推动;资本主义的萌芽;天主教会的压榨 ‎【解析】‎ ‎【详解】核心观点:根据材料“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可知是马丁路德信仰得救的思想主张。原因:根据所学主要从经济、思想和宗教影响方面等多角度来分析。具体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文艺复兴的推动;天主教会的压榨。‎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