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www.ks5u.com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1.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史实,认识日本的蚕食鲸吞政策。 2.了解南京大屠杀、殖民统治、“三光”政策、细菌战等,认识日本的暴行,培育热爱和平的情感。 3.了解东北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认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怀。 4.了解从“攘外必先安内”到国共合作的实现,认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一 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及局部抗战开始 日本加紧侵华 局部抗战兴起 九一八 事变 原因 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分割东北为日本既定方针 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抗战 经过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突袭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 结果 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931年9月19日,日军占领沈阳,随后,占据整个东北;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在吉林长春建“伪满洲国” 一·二 八事变 原因 日本企图侵占上海,作为继续侵略中国的基地 驻守上海的 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经过 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2.华北危机与抗日救亡运动 华北事变 抗日救亡运动 ①1933年,日本进犯长城沿线 ②逼迫国民政府签署协定,控制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 ③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中共 ①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 ②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3万人,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学生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促进中华民族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爱国官兵 西安事变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的张学良和西北军的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在各方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二 全面抗战的开始 1.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卢沟桥事 变第二天 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随后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分批在庐山开谈话会 7月17日 在第二次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8月下旬 为了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中共召开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 随后 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 9月23日 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进行持续6周的烧杀劫掠。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的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占领区 政治上,采取“以华制华”方针,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将粮食规定为军用物资,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造成普遍的饥馑和死亡。他们还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敌后抗日 根据地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修碉堡和封锁沟 国统区 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建731 部队。1938至1945年,该部队曾用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人。1938-1943年,对战时陪都重庆实施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者超过1万人,大多为平民 “慰安妇” 日军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这是日本侵略者严重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名词解释]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表面看起来是先剿共、后抗日,实际是真剿共、假抗日。这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 [思考探究1] 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 金版点拨:(1)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是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 (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逼蒋抗日”而不是杀害蒋介石。 (3)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的努力。 (4)宋子文、宋美龄等人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起到促进作用。 [思考探究2] 中共对蒋政策是如何演变的?有何启示? 金版点拨:演变: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启示:中共是真正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中共更加成熟。 [思考探究3]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看,中共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金版点拨:积极的推动作用。 [思考探究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金版点拨:(1)外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内因 ①国情的需要。日本的全面侵华使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了民族独立,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势在必行。 ② 共产党的努力。中共为了团结国民党联合抗日,先后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③全国各种抗日力量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思考探究5] 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什么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 金版点拨:(1)从战争的性质看,中日双方的战争是日本策划并发动的侵略战争。 (2)从战争中对非武装人员的态度看,日本对我国手无寸铁的平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武装人员进行屠杀,南京大屠杀就是例证。 (3)从战争中使用的手段看,日本在战争中屠杀手段残忍,还使用细菌战、毒气战等违背国际公法的手段,并大量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破坏中国的城镇等。 主题一 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 一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侵略,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上海军民、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展开了英勇抗战,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中共中央主张“联蒋抗日”,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二 在七七事变的七天后,日本东京参谋本部向日本陆军中央部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书。内容为: 第一 在作战一开始,必须倾尽全力迅速击垮中国第29军,并将其扫荡至永定河以南。 第二 在作战时,务必保护身在北平的日本侨民。 第三 以现有兵力进攻保定、任丘一线,后增加兵力攻至石家庄、德州一线,与中国军队决战。 7月16日,日本动员40万军队进入中国,以迅速灭亡整个中国。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讲话。 三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8月18日,国共双方就陕甘宁边区人事、红军改编和设立总指挥部以及在若干城市设办事处、出版《新华日报》等问题,达成协议。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任命朱德、彭德怀分别为正副总指挥。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宣告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开始。 史料一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到西安事变期间抗日运动的组织领导、抗战形式、抗战范围等内容。史料二反映了日本侵略计划、实施情况和蒋介石的态度。史料三叙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过程。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期中国抗战的特点。 金版参考: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形式多样,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学生运动、兵谏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带有自发性质。 (2)根据史料二,指出七七事变在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史中的地位。 金版参考: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3)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原因。 金版参考: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推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蒋介石的民族情怀。 如何认识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的关系 在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端,二者之间即为局部抗战。 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具有统一性。14年的抗日战争都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过程,局部抗战是全面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面抗战是局部抗战历史的继续和发展。 另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又具有重大差别。其突出表现有:①主要矛盾的变化,七七事变前国内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而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国共关系的变化,七七事变前,国共两党分裂对抗,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③组织领导的变化,七七事变前,各地的抗日爱国运动,多为自发的抗日活动,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从此,抗日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全国团结抗战的形势。 总之,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是抗日战争的两大发展阶段,都要充分肯定,二者不可偏废。 主题二 日军侵华暴行 一 对于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新历史教科书》只字不提,仅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没有丝毫罪恶感。关于南京大屠杀,《新历史教科书》轻描淡写地称之为“南京事件”,并称“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公开挑战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公正性。 ——新华网 资料手册2005年第3期 二 版别 要点 两岸 历史教科书一致认为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超过三十万人。尤其是大陆两岸,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地点、过程,都有很多细节的报道 北京人教版 还提到,日本军队在南京大屠杀时,“竟然冲进红十字会和其他国际友人设立的‘安全区’,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 日本书籍版 听说有二十万人被俘和杀害 日本扶桑版 只说:“民众的死伤人数很多” 史料一反映了《新历史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的否定。史料二介绍了海峡两岸的教科书、日本教科书对于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描写。 (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中日两国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争议。 金版参考:大陆两岸的历史教科书明确写明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还包括许多细节的描述;日本从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到承认其对中国军民的屠杀行为。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日两国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争议。 金版参考:现今日本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已经从否定到相信确实有这件事,这可以从日本两版教科书都提到这件事得到证明。产生死亡人数争议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解释同一重要历史事件时,民族主义本位思想有明显影响。其次,研究者的政治立场会对相同的事件做出不同的解释。虽然史观立场可以自取其利,但史实却不容抹杀,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超过30万人的统计铁证如山,不容否认和抹杀。从争议反映出中外史学界对历史研究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识历史,以史鉴今,面向未来,这对培养尊重历史,科学求真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推进国际历史教科书的对比研究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认识日军的暴行 (1)从“史料实证”角度印证日军的暴行 日本侵略者用战刀、枪炮、细菌战等违反人类道义的最为凶残的手段,对中国人民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屠戮,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暴行。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日军的暴行 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相信有正义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会答应。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客观条件 当时(1930)的国民党政府不但平时不做对日作战准备,而且连年进行军阀混战……石友三勾结日本帝国主义,联合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成,于七月间通电反张,进犯平津,张学良不但没有将东北军调回关外以作防备,反而把尽可能抽调的部队,抽调入关,参加讨伐石友三的战事。 ——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 课堂跟踪训练 1.《日本人的满洲梦》一文中提及“18日晚22时许,暴戾之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以西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与我前来之一部发生冲突。据报告,沈阳独立守备第二大队正向现场出动”。据此可知该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 A 2.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 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答案 D 解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9月,排除A项;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材料信息并非是右倾投降主义,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并未放弃革命领导权,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希望改善与国民党的关系,这与当时日本侵华加剧,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有关,因此中共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D项正确。 3.创作于1937年7月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战时期民众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该歌曲歌词的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变化表明( ) A.国民党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全民族抗日成为社会共识 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1937年7月……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日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党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问题,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共两党矛盾基本化解,故D项错误。 4.如图为1937年8月2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对这则史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B.它说明了国共走向了合作抗日之路 C.它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编命令发生在1937年,此时日军全面侵华,共产党顺应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需要将红军改编,故B项正确。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排除A项;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排除C项;1937年9月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D项。 5.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强化物资管制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转嫁战争负担 答案 D 解析 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发行“联银券”和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目的是掠夺财富,转嫁战争负担,故D项正确。材料中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活动是在占领区进行的,不是在国统区,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物资管制问题,B项错误;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活动不是针对抗日根据地的,C项错误。 课时作业 1.有位同学在研究抗日战争史时,看到这样一段史料:“有些官兵愤怒而沉痛地说:‘东北军应到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来个你死我活,怎能在周秦汉唐的故地与红军自相残杀?’”史料中的“白山黑水之间”和“周秦汉唐的故地”分别是指( ) A.东北地区 中原地区 B.华南地区 陕西 C.东北地区 陕西 D.华北地区 中原地区 答案 C 2.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运动陆续在东北各地兴起,建立了上百支抗日游击队。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B.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 C.已经赢得长征的胜利 D.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答案 A 解析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作为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完全相反,积极抗日,说明重视民族利益,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故B项错误;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故C项错误;全面抗战路线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陕北洛川会议上制定的,故D项错误。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B.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C.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D.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答案 D 解析 “14年抗战”用更加丰富的史实控诉日本侵华的罪行,故A项表述正确;在1931-1937年的局部抗战中,东北抗联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故B项表述正确;“14年抗战”是对日本国内存在的否认侵华史实的右翼势力的有力回击,故C项表述正确;“14年抗战”,主要突出抗战的完整性,不是批判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故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4.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有段文字描述了1935年底的一件大事:“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他的这一记录见证的是( )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答案 C 5.宋美龄对张学良的评价非常正面,曾说(在西安事变中)“他(张学良)不要地盘,也不要钱,他要牺牲”。宋美龄对张学良如此评价其依据主要是西安事变( )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B.说明了张学良坚守“三民主义” C.推动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反映出张学良坚持民族立场 答案 D 解析 国共两党的矛盾没有消除,故A项错误;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他(张学良)不要地盘,也不要钱,他要牺牲”反映了张学良坚持合作抗日的立场,故D项正确。 6.(2018·浙江11月选考)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早在1937年8月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所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使“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次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庐山谈话 答案 C 7.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国民政府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答案 C 8.(2020·山东德州期末)1937年,中国共产党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国共两党的矛盾 B.联合国民党一致抗日 C.确保中共政治上统一 D.整合国共两党的军队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国共双方的协议,是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主动选择,是为了联合国民党一致抗日,B项正确。国共两党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国共两党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次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属于党外合作,排除D项。 9.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主要是为了( ) A.实行粮食统制 B.掠夺地矿资源 C.消灭抗日力量 D.解决物资短缺 答案 C 10.(2020·北京昌平期末)在一尊国家公祭鼎上有这样的铭文:“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这段铭文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是日军进行( ) A.南京大屠杀 B.“治安强化运动” C.重庆大轰炸 D.野蛮的经济掠夺 答案 A 11.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刊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映出《时代》周刊( )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答案 D 解析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说明中国内部出现“内讧”,而日本天皇视察军队,从侧面说明日本野心勃勃,这种对比局面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上,说明美国担心中日战争,因为中日战争可能使美国在华利益受损,D项正确。实现东亚共荣会增强日本实力,对美国构成危胁,排除A项;美国此时奉行孤立政策,不会与日本结盟,排除B项;美国势力在晚清时期就已渗透中国,排除C项。 12.(2019·山东济宁期末)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指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如果战端一开,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由此可见,蒋介石( ) A.准备应战而不是求战的立场 B.幻想和平和求苟安的方针 C.以和平延缓日本进攻的进程 D.未认识到全民族抗战开始 答案 A 解析 材料“如果战端一开,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 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准备应对日本侵略的态度,A项正确。材料并非幻想和平和求苟安,排除B项;日本侵华是日本的既定方针或者国策,国民政府的态度并不会延缓日本侵略的步伐,排除C项;材料“如果战端一开,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体现的是全民族抗战思想,排除D项。 13.(2020·山东烟台期末)1937年3月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对共匪只可编其部队,而决不许其成立军部或总指挥部”。而到8月18日,蒋介石终于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这种变化根源于( ) A.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增强 B.日本侵略严重威胁国民政府统治 C.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D.国内外各种抗日力量的不断施压 答案 B 解析 蒋介石对红军的态度由“只可编其部队,而决不许其成立军部或总指挥部”到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任命正、副总指挥,这种变化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其根源是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国民政府统治,故B项正确。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增强、国内外各种抗日力量的不断施压均不是根源,故A、D两项错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的标志是国共合作抗战宣言,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重要步骤,故C项错误。 14.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23日的5年半时间里,日机对重庆实施轰炸130次,其中对外国使领馆、军舰、教会、洋行进行直接轰炸或波及的无差别轰炸次数高达46次。日本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 ) A.推动了各国对日态度的转变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摧毁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 D.导致了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 答案 A 解析 材料“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23日”“对外国使领馆、军舰、教会、洋行进行直接轰炸或波及的无差别轰炸”反映出日本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暴露了日本的残暴,同时损害各国的利益,从而会促使各国转变对日的态度,故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9月正式形成的,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排除;抗战期间国共合作,没有分裂,故D项错误。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 ——摘自《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 全国民众书》(1932年2月5日) 材料二 (1)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 (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面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 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原因。 答案 (1)方针:反蒋抗日。 原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原因:日本对华侵略进一步扩大,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得到纠正;全国救亡运动高潮掀起;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得出即反蒋抗日。第二小问,从民族危机、蒋介石的态度和共产党的政策分析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3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党的方针是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1.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提出:“然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则第三国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动起来而制我,斯时也,我之对美角逐势不容辞。”这说明了日本( ) A.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东北三省 B.侵略计划中东北三省的地位重要 C.侵占东北三省是为打击美国 D.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性质不同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侵华计划,并且在该计划中东北三省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B项正确。侵略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东三省,排除A项;侵占东北三省是为摆脱经济危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的问题,排除D项。 2.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抗敌牌火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到1932年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C项错误。 3.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 ) A.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B.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D.以对日退让换取领土主权完整 答案 C 解析 材料“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企图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故选C项。材料“他情愿坐视不动”说明国民政府没有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排除A项;材料“ 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说明国民政府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