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永吉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四月份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永吉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四月份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永吉实验高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4月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人:王继文、杨海秋 校对人:赵太恒、范恩旭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3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处填写清楚。‎ ‎ 3.答主观题(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生做答时,将答案全部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仅有一项正确答案)‎ ‎1.有学者指出:“商代邑中居民,甲骨文称为‘邑人’,通常以族氏组织相集约。”如河南偃师城,“邑中居民各成体系,保持着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该材料能够反映的是 ‎ A.商代社会各阶层等级差距明显 B.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 ‎ C.商代平民多居住于城市 D.商代已经实行宗法制度 ‎2.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 A.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B.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 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 D.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3.唐朝的科举制有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算经》《周髀算经》等数学著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录取后只在和专业相关的机构任职。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 A.命题范围摆脱四书五经束缚   B.庶族地主参政扩大社会基础 ‎ C.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D.重视培养官员的文化素质 ‎4.《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三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 C.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5.宋嘉佑年间,王陶曾对仁宗说:“今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中书、枢密,陛下一无可否,岂为人主之道哉?”材料反映出 ‎ A.宋代把相权分给中枢和枢密使  B.宋代相权有所扩大 ‎ C.宋仁宗的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D.宋代极力削弱相权 ‎6.元朝统一后,以极高的礼遇对待中原著名历史人物,如兴建武成庙于枢密院,以孙子、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等人从祭。这种做法的实质是 ‎ A.弘扬中原文化传统以维护统治 B.笼络汉族士人以缓和民族矛盾 ‎ C.统一思想以维护皇权专制 D.彰显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7.清代学者储人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 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8.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D.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9.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 ‎ 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B.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10.明以前各个王朝,凡君主年幼,必定有他的叔父、堂兄这样的人物代为摄政,而明代则规定,皇帝的叔父、兄弟以及除皇太子以外的儿子,一到成年就应当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谓之“之国”。“之国”的出现 ‎ A.严重威胁了君主专制制度 B.充分体现了分封制的弊端 ‎ C.有助于皇权摆脱支系牵制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1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 ‎12.司马光认为,晋国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周王不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侯爵,使周朝彻底失去了名分和礼教,周朝也就形同虚设了。司马光认为周朝形同虚设的原因是 ‎ A.诸侯擅自进行分封 B.诸侯间相互争霸 C. 周礼制被破坏 D. 诸侯国进行改革 ‎1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4.“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这段言论揭示了 ‎ A.世袭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特权门第的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机会 ‎15、宋代的参知政事的职能与下列哪一机构相近 A、御史大夫 B、唐尚书省 C、隋中书省 D、枢密院 ‎16.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宗法制度不断加强 D.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1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科举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世官制 ‎18.《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B.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 D.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9.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A.专制皇权的自我约束 B.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C.汉代谏官制度实用规范 D.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 ‎20.唐代所有以皇帝诏救形式颁行的政府法令,既须皇帝画救,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这种现象反映出 ‎ A.皇权逐渐加强的趋势 B.宰相擅权专断的趋势 ‎ ‎ C.皇权与相权相互制约 D.三省制运作的规范化 ‎21.古希腊历史记载,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梭伦时期,曾制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表明了 A、雅典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民的民主 B、雅典的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C、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派别之争 D、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以公徇私的现象 ‎22.《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接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一规定旨在 ‎ A.保护私有财产 B.保障平民利益 C.促进社会公平 D.维护法律尊严 ‎23.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24.《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材料反映了 A.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 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工具 C. 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D. 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 ‎25.史学家韦尔斯指出:“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这表明 A.罗马法的实质是市民权 B.罗马法的拓展捍卫了罗马文明的延续 C.万民法是市民权的扩展 D.罗马的武力征服属于法律征服 ‎26.“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强调法官至上 B.体现人人平等 C.重视法律程序 D.保留习惯旧俗 ‎27.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取时,“把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B.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C.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D.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28.修昔底德认为正确的政策是由好的领袖制定的,而极容易被煽动起来的民众情绪只会将国家引向灾难。亚里斯多德主张应使一少部分贤人从事军事、政治和宗教事业,而其它人则去种田和进行别的生产活动,这些人有公民投票权,但并不担当任何国家公职。他们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针对 A.雅典特权民主而非自然民主的事实 B.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所产生的弊端 C.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哲学思想 D.智者学派极端相对主义的消极影响 ‎29.“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 A.权力制约 B. 法律至上 C.平民政治 D. 公民意识 ‎30.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 ‎ 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 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C.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D.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14分)【重大历史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 ‎——《商君书·外内》‎ ‎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指出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以及他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目的。4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6分 ‎32 (13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材料一 以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制定的作战计划,其指导思想是“速战速决”,但它忽视了其他国家的作战能力。马恩河战役一结束,时任参谋长的小毛奇即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 材料二 以美国国务抑兰辛为首的“战争责任与惩处战犯委员会”在《凡尔赛和约》中明确指出“战争是德国及其盟国所预谋的,德国和它的盟国曾极力破坏协约国谋取和平的努力”,“以致酿成战争之后果,所受一切损失与损害,德国承认由德国及其各盟国承担。德国虽然被迫接受了这一条,但从来没有在内心中接受过。德国代表认为:“大家要我们承认我们是战争的唯一祸首,我本人如果这样承认,那就是欺人之谈。"1961年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舍尔认为德国政府“完全有意识地”利用了“萨拉热窝事件”,“毫不扰豫地把德国投入一场侵略战争”,以便与其他帝国主义在世界上争夺霸权。‎ 请回答:‎ ‎(1)有人认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战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结合三例史实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7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的认识。(6分)‎ ‎33 (13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1935年1月,法、意签订罗马协定。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轴心国军火生产1940——1943年 ‎ 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 ‎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量变化的特点及产量增长的原因。8分 永吉实验高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4月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0分)‎ ‎1~5BDCAB 6~10ABDCC 11~15BCADB 16~20BADAC 21~25BADCB 26~30CABD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粮食价格过低。(2分 ) 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1分) 目的:增加农民收入。(1分)‎ ‎(2)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1分) 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3分)‎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1分)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2分 )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3分)‎ ‎32、(1)两种说法都有道理。(1分)从两大军事集团的综合实力看,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实力不如以英国为核心的协约国,所以第一种说法的有道理的。(2分)但是,有时战争的胜败不仅仅取决于双方的硬实力,有时其他一些因素也会深刻影响战争的发展方向。(1分) 比如:比利时的顽强抵抗打乱了德国的军事计划;凡尔登战役对德国的巨大消耗;美国、中国等国的参战;苏俄退出战争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第二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3分,答出3点史实即可) ‎ ‎(2)《凡尔赛条约》明确认为德国及其同盟国承担战争的责任;参加凡尔赛会议的德国代表虽然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和约》,但内心并不承认德国应该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4分)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舍尔认为德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投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分) ‎ ‎33. (1)原因:德国对外扩张对法国构成极大威胁。(2分) 意图:确保自身安全;加强其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2分) 后果: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分)‎ ‎(2)变化特点:轴心国军费总量得到增长;德国投入的军费总量在轴心国中的比重最大。(4分)原因: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北非战役的失利刺激了军费增长;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军的激烈较量。(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