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4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4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

第十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导学案4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 原因 ‎(1)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代表 林则徐、魏源 主张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代表 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 主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践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影响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 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 王韬、郑观应等 主张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局限 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2)代表:‎ 人物 代表作 主张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将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学说相结合,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 ‎ ‎《变法通议》 ‎ 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 严复 ‎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 ‎(3)实践:戊戌变法。‎ ‎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及成因 ‎(1)特点:‎ 中西融合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救亡图存 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由理论到 实践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 ‎4.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政治上 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经济上 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 化上 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 物质 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想 基础 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客观 因素 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旗手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阵地 ‎《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活动基地)‎ ‎3.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5.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 ‎(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 ‎6.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③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④从后来的中国历史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集权制度。‎ ‎7.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 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展思想启蒙运动,所以前期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 革命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充;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曙光开始显现。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失败的终点,也是中国人学习俄国的起点,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突出特点。‎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 ‎(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过程 ‎(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立社团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 思想转变 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面向工人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 ‎3.影响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2019·淮北高三期中)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解析 据材料信息“西学中源”虽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进行分析,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  )‎ A.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B.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 C.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 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 解析 ‎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不是洋务派,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崇洋媚外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洋务派实践了改革派的“师夷长技”主张,开展了洋务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的分裂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9·绵阳模拟)1868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西学”,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认为“西学中源”,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相比之下,奕的看法(  )‎ A.不利于洋务运动开展 B.对学习西学有双重影响 C.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 D.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解析 奕的“西学中源”说有利于中国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西学中源”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又强调西方的技术是从中国传出的,不利于真正学习西方技术,因此对学习西学具有双重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是学习西方技术,并未涉及民主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政治,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4.(2019·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 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 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故A项正确。‎ 答案 A ‎5.“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解析 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且逐渐占据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相对于传统的资产阶级思想宣传,由此开始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可以看作是一场“突破”,故D项正确。‎ 答案 D 命题点一 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中体西用”‎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 ‎⇨解读:阅读漫画时要注意“经学”被清政府当作了盾牌,注意漫画标题“经学难抵洋枪炮”。‎ 史料二 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进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以后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读:陈旭麓的话是强调“中体西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史料三 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 ‎——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 ‎⇨解读:史料三中第一句话从经济近代化角度说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和作用;第二句话中的“旧有思维定式”指“中体西用”思想,从侧面指明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探究1】 史料一中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 试答:现象: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 ‎【探究2】 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 试答:背景: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迎合: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 ‎【探究3】 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答:现象: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到政治制度的飞跃。‎ ‎■ 历史理解 ‎1.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的特点 ‎(1)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2)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3)没有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2.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 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抗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 素养提升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练习1‎ ‎(2019·邢台高三统考)1875年,郭嵩焘奏称:“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解析 注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而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突破。‎ 答案 B ‎【思维升华】 辩证看待郭嵩焘的“本末”观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但他的西洋观较早地摆脱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文化取舍模式的束缚。他肯定西洋也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其富强绝非偶然,有其本末、体用,且西洋文明“实多可以取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本末”观。他批判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只注重引进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民用工艺而忽略西方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做法,主张对西方文化采取广收博纳、兼容并包的态度。很明显,郭嵩焘这种新的“本末”观和广泛学习西方文化的主张,已经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具有时代超前性。‎ 命题点二 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1898年6月)‎ ‎⇨解读:史料一中“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说明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等思想。‎ 史料二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解读:史料二中陈独秀认为孔教是阻碍中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必须排除孔教,解放思想,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政治。‎ 史料三 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解读:史料三中“新的觉悟”指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潮流。“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探究1】 史料一和史料二都涉及如何对待“孔子”问题,二者在本质上有区别吗?出现这两种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答:没有,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导致资产阶级力量不同。‎ ‎【探究2】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后期在主流思想的宣传上出现了怎样的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试答:转变:宣扬马克思主义。因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推动。‎ ‎■ 历史理解 ‎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①‎ 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3.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家思想认识的比较 项目 维新运动 ‎ ‎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①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目的 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道德上的障碍 不足 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 素养提升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练习2‎ ‎(2019·宝鸡模拟)“信”“达”“雅”是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 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和随意增减原文。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却将达尔文主义者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这部批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作品翻译成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作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严复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 B.严复误解了赫胥黎的观点 C.严复翻译水平达不到他的翻译标准 D.严复这样的翻译别有深意 解析 严复出现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当时民族危机加剧,严复想以此唤起民众,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D ‎【思维升华】 ‎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他们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因此,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题源史料——大领悟 ‎(摘自江苏高考)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史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 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 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史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1)史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高考原题)‎ 试答: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新创题)‎ 试答:有一定道理。二者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洋务派继承并实践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但是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主要目的;洋务派“师夷”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自强,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3)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史料一和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高考原题)‎ 试答:论证:结合史料一,可以提炼出课士的类别有自然科学类,体现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史料二中“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反映了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近代性。‎ 微课说法——大提能 定位:混淆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主张 典例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解题悟法 ‎ 定时空:1896—1898年 抓关键: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 析选项:‎ 选项 排查分析 正误 设障方法 A.‎ ‎“中体西用”的思想顽固派并不接受 ‎×‎ 夸大其词 B.‎ 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其思想与维新派有本质区别 ‎×‎ 用历史概念设障 C.‎ 根据题干“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表明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 ‎√‎ D.‎ ‎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标志着“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失败 ‎×‎ 用时空线索设障 历史追问 结合上题材料想一想,为什么当时梁启超与张之洞都强调“中体西用”?‎ 试答:‎ 原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是一种传播西学的策略,有利于减少阻力;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查错补短 ‎1.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但排斥西方的政治制度。‎ ‎2.早期维新派是由洋务派的部分人物发展而来的,以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但未提出系统、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开展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也付诸了实践,但其主张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3.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与维新派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手段更彻底,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的体现。‎ 名家评史——大收获 观点1 徐继畲(1795—1873)是晚清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鸦片战争中在福建漳州前线奋勇抗英。1842年擢广东按察使,向英国传教士了解外情。1843年迁福建布政使,办理开放厦门、福州两口通商通行事宜。1848年徐继畲著成介绍西方史地名著《瀛寰志略》,关于华盛顿和美国,曾说:“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爣爣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美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1867年任同文馆事务大臣,他从英国朋友处获悉日本勇猛学习西方,遂推出激进的同文馆改革计划,企图培养学兼中西的高级官员,对内外大臣大换班,以自强图存,因倭仁等守旧派的阻挠,变法失败。‎ ‎——摘编自任复兴著《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继畲超越同时代清朝官员之处。评价徐继畲学习西方的作用。‎ 试答:徐继畲超越同时代清朝官员之处:主动学习西方;著书立说介绍西方各方面知识;盛赞美国民主制度;推动教育近代化的改革。作用:有利于传播西学,开启民智;有利于唤起国人自强图存的意识;因受传统儒学影响和守旧派阻挠,宣传作用有限。‎ 观点2 《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的创刊以及由此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 走向回望〈新青年〉》 ‎ ‎【问题设置】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前后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 试答:‎ 原因: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界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严复“有意”把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可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用意。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严复的这一做法意在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选D;严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其用意也不是纠正进化论的错误,排除A项;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由此排除B、C两项。‎ 答案 D ‎2.(2018·天津高考)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解析 ‎ 晚清时期,小说翻译多于创作,但1840—1899年翻译的外国小说只有7部,主要原因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使国人更关注西方的器物与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无关,A项错误;1840—1899年,西方科技、制度等传入中国,西方文化的传播并未遭到顽强抵制,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对西方文化关注重点的不同,而不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力问题,D项错误。‎ 答案 C ‎3.(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解析 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8·全国卷Ⅲ)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选C;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项错误。‎ 答案 C ‎5.(2018·江苏高考)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陈独秀认为,劳动者的“觉悟”包括要求待遇和管理权,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A;1920年,中国共产党并未诞生,排除B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排除D项。‎ 答案 A ‎6.(2016·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D项错在“开端”。‎ 答案 C 资料1 历史学科应用能力的历史阐释 对于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来说,作为历史学科应用能力的历史阐释主要同以下几个领域的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观察历史是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提供尺度和坐标,为我们分析微观和宏观历史现象提供基本角度和理论范畴,为我们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思想武器。‎ ‎2.经济学知识。社会经济生活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层面,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各种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内容、特点。对于各个民族历史上农、工、商等各种产业的发展概况,对于各个国家历史上发生的各种金融和财政问题,只有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才能进行把握和剖析。‎ ‎3.政治学、法律学、军事学知识。包括革命、改革在内的政治斗争和各国家内部以及彼此之间的战争,构成了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层面,也构成了我国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主要内容。分析和把握这些政治活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有关阶级阶层、政党政派、集团个人的功过得失,全都要我们具有一定的政治学、法律学、军事学知识。‎ ‎4.文化学知识和科技知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历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于中国和世界各国历史上的各种文化和科技成就以及文化思潮、科技浪潮,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学知识和科技知识,才能正确把握其内容,了解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以及它们对于各个历史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和人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5.时事知识。历史与现实同属一个不可割断的时间链条,历史是现实的前奏,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有许许多多的历史问题直至今天仍没有解决,仍有它的现实形态;反之,也有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有着它们的历史根源。马克思曾经说过:“资产阶级经济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社会、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 只有对于时事有较多的知识,才能更加敏锐地把握历史的脉搏,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种历史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的高中学生,通过在校期间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学习以及业余自学,对于上述各个领域的知识均已有所接触,有所掌握,将它们融会在一起,形成了相关的知识结构。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所包含的历史学科应用能力测试,即要求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尽可能正确、全面、深刻的阐释。‎ ‎——刘芃《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研究》‎ 资料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 高考试题中要增加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时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考查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价值准则的理解;要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深刻理解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 高考命题要围绕法治教育的目标,将中学教学中法治理念培养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内容提炼、整合出来,使法治理念的考查能够贯彻到有关学科的试题中去。历史学科可以从中国和世界的角度,考查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变化以及法律在世界各国的重要作用、意义和影响,通过对比,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提升学生对我国宪法的认同感,实现对青少年热爱宪法、保护宪法、自觉遵循宪法的法治教育作用。‎ ‎——据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整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