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2-39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2-39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九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解析】选C。材料中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排除D。‎ ‎【加固训练】‎ ‎   (2019·潍坊模拟)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记述:法书名画必资纸而久传,纸之不可无考审矣。江南有竹纸,浙中有麦秸、稻秆纸。这表明 (  )‎ A.中国的造纸业历史源远流长 B.南方造纸技术领先于北方 C.造纸所需原料大多较为廉价 D.书画名作必资纸方能流传 ‎【解析】选C。材料只说明造纸的材料及纸的作用,‎ 不能说明造纸业历史源远流长,A错误;题干只涉及了“江南”“浙中”纸的种类,没有说南方和北方谁的技术更先进,B错误;根据“江南有竹纸,浙中有麦秸、稻秆纸”可知在江南和浙中地区造纸的材料为竹、麦秸和稻秆,这些都是比较廉价易得的原料,C正确;D说法过于绝对,D错误。‎ ‎2.《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由此可知《黄帝内经》 (  )‎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解析】选B。由材料“‘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可知《黄帝内经》强调医者的医德,故选B;材料仅体现《黄帝内经》强调身、心、行三者整合及对医德的重视,未探究万物的本原,因而没有蕴含唯物论思想,排除A;《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但并不一定能代表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且中医学的发展应是与时俱进的,排除C;《黄帝内经》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但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D。‎ ‎3.下表为我国古代主要农学著作统计简表。‎ 时间 主要农学著作 ‎ 战国 ‎《神农》《野老》 ‎ 秦汉魏晋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 ‎ 南北朝 隋唐两宋 ‎《耒耜经》《耕织图》 ‎ 元明清 ‎《农书》(王祯)《农政全书》《授时通考》 ‎ 这反映出我国 (  )‎ A.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农学研究最为突出 D.农本思想日益完善 ‎【解析】选A。通过表格中所列举的众多农学著作,再结合其所涉及的内容,可知反映出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如《农政全书》不但系统记载历代农业经验,吸收了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吸取了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授时通考》主要记述了古代中国农副业生产的科学技术等,故选A;从材料无法得出农书均是由政府颁布推行的,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古代中国的其他方面的成就,不能推断出“农学研究最为突出”,排除C;古代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但在表格中所列举的诸多农学著作都是记载了农业方面的技术,并非“农本思想”的体现,排除D。‎ ‎4.(2020·青岛模拟)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解析】选B。材料观点认为西学传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科学得到了复兴,这个观点表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A错误,中国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有着明显的区别;C与材料无关;D说法错误,与材料的表述无关。‎ ‎5.(2020·潍坊模拟)《诗》的首篇《关雎》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  )‎ ‎ A.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 B.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 ‎ C.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 ‎ D.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 ‎【解析】选C。《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的教化色彩。《诗》在孔子之后逐渐成为“经”,成了承载儒家正统观念的载体。‎ ‎6.(2020·蚌埠模拟)明朝中后期,刊刻通俗书籍的民间坊肆,发行了一种以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学样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画。这种新文学样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众消费观念变化 B.雕版印刷技术改进 C.佛教影响逐渐增强 D.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解析】选D。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推动文学作品世俗化发展,故选D;A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雕版印刷技术改进主要是在宋代,明朝活字印刷术普及,排除B;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文学作品世俗化,而且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佛教的影响不会逐渐增强,排除C。‎ ‎【拓展延伸】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 ‎ (1)艺术结构: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 ‎ (2)语言风格: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为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 (3)表现方法: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强调写实的同时,也不讳言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作为小说创作的准则。‎ ‎ (4)形象塑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在塑造方法上表现出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的民族特色。‎ ‎7.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体,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反映了 ‎(  )‎ ‎ 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 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 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 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解析】选D。据材料“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体现了文学发展的世俗化趋势,故选D;“决定”一词过于绝对,‎ 由《红楼梦》多次被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可知,A的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文学创作动力问题,排除B;材料也未体现“承古萌新”的文学家的使命问题,排除C。‎ ‎【加固训练】‎ ‎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  )‎ ‎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 ‎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解析】选C。一定时期的文学总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故C正确;《水浒传》等明清小说带有反封建的内容,故A错误;理学强调对封建制度的遵守和服从以及自身的道德修养,而明清小说里的“仁”“忠”“义”,多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义”,故B错误;这些小说的内容亦有反封建的内容,与民主思想不矛盾,故D错误。‎ ‎8.(2020·梅州模拟)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U”,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反映了汉字的演变 (  )‎ A.体现了审美和实用双重取向 B.取决于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C.根源于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 D.跟随于官方文书的使用率 ‎【解析】选A。材料“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体现的是实用,“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体现的是审美,故A正确;B“取决于”表述有误,排除; C与材料的信息主旨不符合,排除;D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 ‎9.唐朝学者吕总《续书评》中评价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时说:“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则说:“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该书法家是(  )‎ ‎ A.钟繇 B.怀素 ‎ ‎ C.欧阳询 D.苏轼 ‎【解析】选B。由题干中的信息“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可知此书法应为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感情的草书,故B正确;钟繇和欧阳询均擅长结构形体严整的楷书,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故A、C错误;由题干中“唐朝”可排除D。‎ ‎10.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这一作品 (  )‎ 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 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 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 ‎【解析】选B。材料“《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反映出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故选B;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A;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显然与题意不符,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朝疆域,排除D。‎ ‎11.(2020·长沙模拟)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  )‎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选B。文人画以诗入画,兼有唐诗的表意功能,故A错误;文人画以诗入画,“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反映出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故B正确。C、D与题意无关。‎ ‎12.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 “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 A.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B.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解析】选D。“寓褒贬、别善恶”说明京剧借助表演形式宣扬善的一面,体现了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材料体现的艺术功能是社会教化而不是社会伦理秩序,排除A;京剧脸谱的出现不能说明京剧艺术成熟,排除B;脸谱不能体现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排除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 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 材料二 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 材料三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8分) ‎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及其推动因素。(5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的书写材料分别是兽骨(龟甲)、青铜器、石头等,这些材料能长期保存,故三者共同点有材质耐久;据材料一“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等可知三种文书形态的材料带有权威性;据材料一“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可知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第二问意图,据材料一“显示商王的权威”“带有神秘威严气氛”“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等可知采用这些文书形态意在强化君主权力;据材料一“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可知这些文书形态意在彰显历史功业和延续政治传统;据材料一“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可知这些文书形态意在稳定统治秩序。 第(2)题据材料二“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可知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据材料二“15世纪中期……能读写了”可知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据材料二“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可知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据材料二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可知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 第(3)题第一问趋势,据材料三可知传播权利分化下移。第二问因素,据材料三“到了数字网络时代”可知技术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政治的发展;法制进步。‎ 答案:(1)共同特点:材质耐久;材料带有权威性;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每点2分,共6分)意图:强化君主权力;稳定统治秩序;彰显历史功业;延续政治传统。‎ ‎(每点2分,任意答3点即可,共6分) ‎ ‎(2)影响: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每点2分,任答出4点即可,共8分) ‎ ‎(3)趋势:传播权利分化下移。(2分)因素:技术变革;民主政治发展;法制进步。(每点1分,共3分)‎ ‎14.(2019·石家庄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是其中三个情节。 ‎ 内容梗概 ‎ 情节一 ‎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搅了王母的蟠桃宴;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 ‎ 情节二 ‎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得到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 ‎ 情节三 ‎ 六耳猕猴不甘心失败,三番五次假扮孙悟空,迷惑了唐僧。唐僧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求助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 ‎【解析】材料给了《西游记》三个情节,要求从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细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对历史现象简要说明(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影响、作用),历史现象要准确,说明要简明扼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答案:参考示例 细节 ‎ 历史现象(事件) ‎ 说明(写出一点即可)‎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 ‎ 唐僧到印度求佛法 ‎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人善于学习的精神;促进了中国佛教和文化的发展 ‎ 西凉女国 ‎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母系氏族部落 ‎ 中原汉文化的先进性,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对落后 ‎ 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 ‎ 儒学的教化作用 ‎ 儒学的发展和世俗化(理学);教化作用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 佛教的流行 ‎ 唐代的开放;统治集团的态度;社会发展对佛教的需求 ‎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大闹天宫 ‎ 反封建专制斗争 ‎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