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有政治家、司法官员、著书立说的律学家、经学家。西汉开国元勋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魏晋时律学成为与经学并立的学府,唐代律学发展已经完全成熟。材料反映古代律家群体 A. 成份多元化,社会地位高 B. 都是政府官员,法律素养较高 C. 传授经学,培养统治人才 D. 只重法律研究,不重司法实践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有政治家、司法官员、著书立说的律学家、经学家”可知,古代律家群体成份多元化,社会地位都较高,故选A项;著书立说的律学家和经学家并不一定是政府官员,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由材料“魏晋时律学成为与经学并立的学府”可知,律学和经学是两个不同的分支学科,而C项显然将二者混淆在了一块,故排除;律家群体除了律学家和经学家外,还有政治家和司法官员,这说明律家群体不仅重视法律研究,还重视司法实践,排除D。‎ ‎2.明宣德以后,向各地派出总督、巡抚,带有一二品职衔。后期,督、抚由临时派遣变为长期设置,管辖范围也相对固定,督、抚二职遂成地方最高官员,但其中央官性质未变。清康熙以后,督、抚正式成为地方官。督抚官制的演变 A. 使皇权达到顶峰 B. 彻底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C. 巩固明朝的统治 D.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督、抚由中央派出的临时性官职到成为正式地方官,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D项;使皇权达到顶峰的是军机处的设置,排除A项;清朝彻底解决割据问题是在平定三番,收回台湾和改土归流之后,排除B项;明代督抚尚未成为正式地方官,这种变化是在清朝时出现,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此如现在英国在香港,过去在印度,都设有总督,殖民地总督是直属皇帝的。”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 A.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 元朝的行省制度 C. 明朝的内阁制度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异族征服了我们”可知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统治中国,AC两项唐、明朝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排除;根据材料“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可知是元朝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的行省制度,B项正确;D项清朝的军机处是中央管制,没有涉及地方管理,排除。所以选B ‎4.按照希腊人的观念,即使城邦参加了某个“帝国”,它还是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议事会、执政官和法庭,它仍是一个独立的城邦。由此可见,古希腊的城邦 A. 常常依附于一个强大的“帝国”‎ B. 容易丧失独立地位而沦为附庸 C. 具有面积狭小、人口较少的特点 D. 在政治上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议事会、执政官和法庭,它仍是一个独立的城邦。”可见古希腊城邦在政治上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A选项错误,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城邦参加了某个“帝国””,而非依附大国,B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城邦的面积和人口问题,C选项排除。‎ ‎5.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他认为,在实在法之上,也就是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实在法必须反映和体现自然法的要求。所以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关于材料中提到的“自然法”理解正确的是 ‎①效力高于实在法 ‎②自然法是一种理性 ‎③自然法与实在法没必然联系 ‎④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实在法之上,也就足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故①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中“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的信息可知,故②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实在法必须反映和体现自然法的要求”故③不符合题意;由“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故④符合题意。故选组合,故BCD,A符合题意。‎ ‎6.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 坚决反对奴隶制度 B. 努力维护平民利益 C. 保障贵族控制政权 D. 坚信道德胜于财富 ‎【答案】D ‎【解析】“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反映了好人和坏人的贫富差距,但材料后半部分是一个转折句,强调的是相对于财富,道德的价值更永恒,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可知梭伦坚信道德胜于财富,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奴隶制度的相关内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的重要性,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平民利益、保障贵族控制政权的相关内容,排除BC。‎ ‎7.在罗马法的原始时期,法律主要操控在祭司手中,而祭司又熟习宗教仪式(宗教仪式一般是由话语或动作、程序组成)。所以,宗教的仪式特征也反映到早期罗马法当中。由此可知。早期罗马法 A. 不解决实际问题 B. 受宗教仪式的影响 C. 主要靠祭司推动 D. 兼管了宗教和法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法律掌握在熟习宗教仪式的祭司手中,因此宗教的仪式又反映到罗马法中,说明早期的罗马法受到宗教仪式的影响,故答案为B;说早期罗马法不解决实际问题,显然是错误的,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CD的内容,排除。‎ ‎8.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表明了 A. 罗马平民对贵族斗争的胜利 B. 人们对法律概念的抽象思考 C. 西方的法律有了成熟的体系 D. 罗马共和制促进了法律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是理性的表现、法律可以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的却都是属于罗马法的常见的特点,而罗马法强调法律的广泛性,故是人们对法律概念的抽象思考,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平民对贵族斗争的胜利,或多或少保障了平民的利益,排除A。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形成成熟体系的标志,排除C。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B ‎9.有学者说:“在美国的政党制度下,明智的政党领袖总是按照中间路线办事,而避免采取可能使大部分选民惊慌和疏远的极端做法。”这反映了美国 A. 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一致 B. 重视维护多数选民的利益 C. 两党的国家冶理策略不同 D. 最大限度上保持两党团结 ‎【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两党制,由材料中“总是按照中间路线办事”“避免采取可能使大部分选民惊慌和疏远的极端做法”可知,两党都有协调关系、稳定政局的目的,这说明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是一致的,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CD两项材料未体现。‎ ‎10.在古罗马的法定诉讼时期(前450年—前150年),上诉人如果要求收回财产权,则必须手持一根象征控制权的小棒并用它触碰该物品,同时还须按照惯例说几句话。如果要求说出的字眼与规定不符,法官必须指明诉讼无效。这说明当时的罗马法 A. 仅适用于罗马公民 B. 私法规范相当完善 C. 注重形式、程序繁琐 D. 提高了平民的经济地位 ‎【答案】C ‎【解析】“必须手持一根象征控制权的小棒并用它触碰该物品,同时还须按照惯例说几句话”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的罗马法注重形式,程序也太繁琐,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已经是罗马帝国时期,当时的法律不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私法规范相当完善而是太注重形式、程序太繁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平民的经济地位提高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1.《十二铜表法》第二表第二条规定: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者)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这条规定说明了《十二铜表法》‎ A. 保留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法规 B. 维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 C. 掺杂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D. 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规定保留了同态复仇的原始、落后习俗,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错误,该规定并未区别对待贵族和平民,并非维护贵族特权,也不是维护平民的利益;D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人身伤害,与私有财产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西塞罗的观点体现了 A. 罗马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精神 B.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初,主要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调整社会关系 C. 罗马在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形成了适用于境内各族人民的万民法 D. 罗马法开始有章可循,出现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答案】A ‎【解析】 西塞罗是自然法之父。材料体现了自然法是实在法的基础,一切自然法也要体现理性和正义,故选A;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BCD是具体法,排除。‎ ‎13.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认可 B.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C. 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 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可知,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选C;A项说法太绝对,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得到各国的认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夺取政权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排除D。‎ ‎14.史学界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和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下列表述符合唯物史观的是 A. 社会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因而没有进步价值 B. 纲领本质上反封建是革命的,形式上落后是空想的 C. 平均主义有一定的革命性,但在实质上具有反动性 D. 纲领满足了农民土地需要,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明确了土地和产品的分配原则与方法,其核心内容在本质上是反封建的,是革命的,在形式上是落后的,具有空想性,这一观点符合唯物史观,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两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有反封建的进步价值,A项错误;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而非革命性,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过,没有满足农民土地需要,D项错误。‎ ‎15.《政治文明历程》载:两年间,北伐军横扫六省,进逼天津,当时“炮声如雷,京师展动,朝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作鸟兽散(咸丰帝)召王公、四辅、六部等会议,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最后,北伐军终因孤军深入而失败。材料表明太平军北伐 A. 目的是消灭湘军解天京之围 B. 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江北大营 C. 战略决策失误导致最终失败 D. 直捣黄龙逼迫清廷签订和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伐军终因孤军深入而失败”可知,太平军北伐是因为孤军深入这一战略决策失误而导致最终失败的,故选C项;A项是太平军西征的目的,而非北伐的,排除;B项是东征的成果,与北伐无关,排除;太平军北伐并未成功地逼迫清廷签订和约,它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排除D项。‎ ‎16.学者陈晓楠曾说:“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征伐江山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带来了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材料所评论的著作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临时约法》‎ D. 《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施政纲领,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排除A;从材料“充满时代气息”“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可知是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资政新篇》,故选B;《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部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排除CD。‎ ‎17.“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此语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 A. 背景 B. 经过 C. 性质 D. 影响 ‎【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影响下发生的,这属于运动的背景,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经过,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论述运动性质,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A。‎ ‎18.有学者指出;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日本用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但日本终因侵略别国反过来导致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材料说明 A. 主权丧失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 B. 甲午战败导致了日本全面侵华 C. 侵略者的最终结局是走向失败 D. 巨额赔款使日本走上帝国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但日本终因侵略別国反过来导致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可知,侵略者的最终结局是走向失败,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日本对外侵略对其自身的消极影响,而非对中国的影响,排除A项;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则是在1937年,两者时间间隔这么长,没有因果关联,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日本对外侵略对其自身的消极影响,而不是其走上军国主义的原因,且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内涵上并不一致,排除D。‎ ‎19.《中国文化转型》载: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其效用自然有限。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材料表明 A. 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是思想启蒙 B. 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先进的中国人采用不同方式救国 D. 中国革命应由政治领域转向教育领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其效用自然有限。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领域探索救国道路,如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 “血与火”的方式等,故C正确;据材料“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可知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不仅是思想启蒙,而且具有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A错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领域探索救国道路,而不是中国革命应由政治领域转向教育领域,D错误。‎ ‎20.1927年12月,工农革命军在宁冈春市创办了军官教导队,后在此基础上创办了井冈山红军学校,主要负责调练红军的下级军官和为地方培训赤卫队的指挥员,其中政治课占40%.军事课占60%除此之外,还没有识字课。据此可知,当时的红军学校 A. 开创培养军事人才的先例 B. 巩固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 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和外交人才 ‎【答案】B ‎【解析】工农革命军创办军官教导队,有利于培养军事指挥人才,从而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人才,故选B项;工农革命军的军官教导队并不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先例,排除A项;1927年抗日战争还没有爆发,所以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的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红军学校主要是培养军事人才而非外交人才,排除D项。故选B。‎ ‎21.1939年6月,苏联副人民委员洛佐夫斯基曾指出:“刻下正在中国解决世界性问题:日本是否将成为太平洋和太平洋沿岸的主宰者,人类好几十年的命运将取决于中国和日本斗争的结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B. 中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世界强国地位 C. 国共合作抗日是全民族抗战的政治基础 D.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日战争的结局决定日本是否能成为太平洋和太平洋沿岸的主宰者,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2.1936年9月中共中央指示:目前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在日本继续进攻,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这表明 A. 蒋介石抗日态度已根本转变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 C. 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D. 中共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目前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可知,此时中共已经意识到联蒋抗日的重要性,其态度已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故选D项;根据材料“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可知,当时蒋介石的抗日态度并未根本转变,排除A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基本形成,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已经得到纠正,排除C项。‎ ‎23.下表为1949年美国《时代》周刊有关中国的政治类报道的倾向性统计表,这主要反映出 期目 标题 主要内容 倾向性 ‎1949.1.10‎ Sugar—CoatedPoison 蒋介石期待和平 ‎1949.1.10‎ NOWthattheKettleISOurs 共产党将进入北平,如何治理北平 ‎△‎ ‎1949.1.24‎ High—FlyingTerms 在和平解决北平问题上,共产党设定期限 ‎△‎ ‎1949.4.18‎ CityofVictory 同共两党和谈失败 ‎△‎ ‎1949.4.25‎ Ultimatum 共产党放弃和平,选择战争 ‎△‎ ‎1949.6.27‎ Window—Drcssing 共产党推行民主政治 ‎▲‎ ‎1949.7.18‎ AFewTruths 美国对蒋介石失去信心 ‎△‎ ‎(注:国民党正面报道;△共产党负面报道;▲共产党正面报道)‎ A. 美国对蒋介石逐渐丧失信心 B. 解放战争胜利开展 C. 意识形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D. 美国放弃扶蒋反共 ‎【答案】C ‎【解析】1949年美国《时代》周刊有关中国的政治类报道的倾向性统计表表明对共产党的反面报道为主,说明意识形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故选C;AB只是部分统计标的表象,排除;出于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没有放弃扶蒋反共,排除D。‎ ‎24.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这段日记记载的史实是 A. 1945年重庆谈判 B. 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C. 1949年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周恩来做主席”可以看出是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故C项正确;重庆谈判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都不涉及到“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故AB项排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改北平为北京是在1949年,故D项排除。‎ ‎25.法学家在评价某部法律文献时指出:“(它)既传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内容与精神,又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开启了新中国人民民主宪政的基础。”这部文献 A. 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施政纲领 B.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 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既继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可知,材料指的是新中国的《共同纲领》,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施政纲领,A选项正确;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的是1954年宪法,B选项错误;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宪法,不选C选项;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1954年宪法,不选D选项。‎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 《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客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客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摘编自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答案】(1)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意义: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通过分权与制衡防止了专制独裁,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2)原因: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宪政确立的长期性;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 ‎【解析】(1)表现:根据“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得出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根据“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得出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根据“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得出构建“分权制衡”机制。意义:根据所学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的积极意义即可。‎ ‎(2)原因:根据“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得出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根据“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宪政确立的长期性;根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是根本原因,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是重要原因。‎ ‎27.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高一 ‎(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 ‎(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 ‎【答案】(1)“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特点: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在施政过程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独相”是指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是指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是指明朝内阁制。联系所学可知,“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等信息分析得出。‎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果我们接受“民主是个好东西”论,那么与希腊文明同时演进的中国文明就将以其集权性质而成为坏东西。但这显然是高度贫智的结论。邓公已经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任何制度的好坏优劣,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发展为标准来作出判断。按照这个标准来评判,维持了中国五千年高速发展的集权制度肯定是好东西,而由于内部分裂而瓦解,最终在时髦的基督教手中进入中世纪的西方文明肯定是坏东西。‎ 看得出来,那位断定“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学者采取了多数中国“精英”的思维方式,轻率而幼稚地决定忘记掉马克思的所有观点,而宁愿以一种感性的视野来分析理论问题。不过,当他如愿以偿地忘记了已经不太时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时,他也就无法看到真正的历史规律乃是: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像考CET4(英语四级考试)一样,在区区几个固定的选项中选择某种合意的政治组织形式;相反,一切政治组织形式都是历史地形成的,首先取决于经济组织形式,而经济组织形式则是由该社会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所决定的;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政治组织形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 ‎——整理自《联合早报网》‎ 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中作者观点的合理性。(要求:提炼作者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评价其优劣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论证:①古希腊靠海多山的自然条件和小国寡民的社会条件孕育了直接的、原始的民主政治。②中国地处内陆,大河流域孕育了小农经济,其分散性的特征使其需要强大政权的保护,集权政治应运而生。③民主政治符合希腊当时的国情,推动了古希腊工商业的繁荣,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学艺术,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因此民主政治对古希腊来说是一个“好东西”。④集权政治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保护和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集权政治对古代中国来说是一个“好东西”。‎ ‎【解析】观点,据材料“任何制度的好坏优劣,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发展为标准来作出判断”并结合史实即可得出观点,例如: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评价其优劣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论证,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符合希腊国情、推动古希腊繁荣、集权政治适应中国国情、促进传统经济等方面论证材料中作者观点的合理性。史论结合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