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综合测试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综合测试(三)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说:“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其主张体现了( D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师夷长技以求富” ③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④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①正确;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求富”,故②错误;魏源的主张以“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故③正确;魏源《海国图志》的这些主张引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2.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B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解析:“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的“器物”。“造成新文化”,强调的文化层面变革,“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A项错误;“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故B项正确;“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与“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孔教地位不符,故C项错误;“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体现学习西方涉及思想文化层面,“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D项错误。 3.恭亲王奕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说“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洋)人;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下列选项中最能切合奕本意的是( C ) A.重视西方的先进器物,雇买以应其用 B.筹划海防,建立新式海军 C.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D.兼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制度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的理解。此话反映了奕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还应当通过新式学堂的兴建培养科技人才,最终达到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故C项正确。A、B两项仅反映了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没有与“……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的含义相吻合。洋务派并没有学习西方的制度,仅学习西方的技术,D项错误。 7 4.薛福成在《变法篇》中说:“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材料表明他的主张是( C ) A.“求富”“自强”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中体西用” D.“西学东渐” 解析:材料表明薛福成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材料没有反映他“求富”“自强”的主张,故A项错误;薛福成主张维护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薛福成这一主张符合“中体西用”观点,故C项正确;“西学东渐”强调西学对中学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出题中“中学”的主导地位,不够全面,故D项错误。 5.“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C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可知其要变革传统政治制度,从题干中“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难以摆脱封建羁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6.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B )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C.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解析: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不但没有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反而把孔子抬出来打扮成改革先师,体现了他想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减轻宣传维新思想阻力的特点,故答案选B项。 7.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巨”,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 B )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维新变法的认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故A不合史实,故排除;维新派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B符合题意;C不是题意的主旨;D表述错误,维新变法是当时的时代潮流。 7 8.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C ) A.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解析:材料“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指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不能根本改造国家,于是1915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从思想领域唤醒国民,改造中国,故C符合题意。A把社会动荡归咎于中华民国的成立是不当的,因为辛亥革命的初衷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政体,排除B。共和体制是对专制政体的否定,只是还不足以真正革新国家,故排除D。 9.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下列叙述与其观点不符合的是( C ) A.体现了彻底反封建的决心 B.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C.为文学革命指明了方向 D.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 解析:材料不涉及文学革命,也就不会为文学革命指明方向,C符合题意,正确;毁孔庙罢其祀足以证明彻底反封建的决心,A不符合题意,排除;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也是材料的主旨,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是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 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和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必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 ) A.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胡适主张以科学批判的方法整理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要求,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是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不是“保存国粹”,故B项错误;材料与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全盘西化”的思想,故D项错误。 11.1920年,《新青年》从第八卷起成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第一期的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新的编辑理念:封面正中是地球,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扣。这反映出( C ) A.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B.新文化运动已使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了人心 7 C.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向 D.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得到了苏俄的大力支持 解析: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排除A。题干无从体现民主科学的思想,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得到苏俄的大力支持,排除D。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日益结合,而且通过排除法,本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是C。 12.近代化在思想上的表现是思想文化的大众化和科学化。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封建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 D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解析:经过新文化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故选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事件是辛亥革命,排除A;“尊孔复古”泛滥的现象指的是袁世凯复辟,排除B;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排除C。 13.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段话说明( D ) A.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 B.不同阶级政见相似 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 D.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 解析:材料的观点是康梁的维新变法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这体现出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联系,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D项。A项错误,我们不能单单根据这两件事情就得出这一结论;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两者思想领域的相同性;C项错误,这是一种思想领域的渐进性体现,并不是并存的关系。 14.1912年6月,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尔克之学说》,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国内出版的多种报刊如《民立报》《社会》《社会世界》等也出现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这说明辛亥革命( C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C.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 D.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政治学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还允许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存在,说明辛亥革命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说法错误,为中共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不是辛亥革命。 15.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D ) 7 A.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解析:不论“中体西用”“进化论”还是“阶级斗争论”均是在挽救民族危机,均是在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的道路,但“中体西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也非否定儒家正统思想,更非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所以本题只有D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摘编自《汉字发展史纲要》 材料二:“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新青年》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1918年) 材料三:“汉字能够很容易地克服方言乃至更大的语言障碍,……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汉语演变的特点,并指出汉语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的背景并简要评价其主张。(8分)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字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6分)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连绵不断,自成体系;使用广泛;影响范围广。 原因: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政府的大力推广;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古代教育的发达。 (2)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中批判传统文化。 评价:这一主张在当时有利于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但选择的方法太偏激,不可能实现拯救中国的目的。 (3)意义:汉字书写统一能够减少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文明的延续;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华文明的扩展;形成了中华文化中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国家统一、政府推动以及考试制度影响等角度回答。 7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1918年”从新文化运动背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角度评价该思想。 (3)依据材料三“汉字能够很容易地克服方言乃至更大的语言障碍,……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归纳回答即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6分) (3)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哪里?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6分) (4)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4分) 答案:(1)共同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统治。 不同点: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2)思想: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去抵抗外国侵略。 派别:洋务派。 (3)局限性: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进步:材料三则提出了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4)不足之处在于否定一切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片面性认识。 解析:第(1)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句话中总结归纳其共同点;从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形势上分析其主张的不同。第(2)问,从其主张内容上分析作答。第(3)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分析其局限性;从“冲决”“破坏”“提出”等关键词中分析材料三的进步性。第(4)问,材料三的不足之处要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上分析。 7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