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解析版
2017-2018 学年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解析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的答案填涂 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 1.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 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 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 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墨家、道家 B. 法家、儒家、道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答案】B 【解析】主张权、术、势的是法家,法家主张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而注重道德的是儒 家,有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的是道家,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 B 才是符合题 意的,正确。 2. 某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位思想家应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A 【解析】“使民不争”等字眼体现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等字眼 体现的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孔子、墨子以及韩非子 的思想,所以选项 B、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既涉及到无为而治思想又涉及到辩证法思想,这些 都是老子的。 3.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 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接受了这 一观点,主要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 A. 光大儒家思想 B. 重建道德秩序 C. 建立太学机构 D. 加强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 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 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 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种思想有利于神 化君权,加强中央集权,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信息神化君权,加强中央集权无关, 排除。所以选 D 点睛:本题作为材料型选择题,所给史料较为简单,所给历史人物均为学生所熟悉,因此在 解答本题时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所给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了解题意内容,二 是联系所给历史人物,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找出与解题相关史实,三是综合前面两部分内 容按题目要求进行选择。 4.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灏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 相符的是 A. 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B.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分 C. 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答案】D 5. 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 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王阳明主张“心存良知”即良知存于心的意思,即良知无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本 题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①、②、③又均属于王阳明主张的主张,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 A、C、D 均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所以认为良知是不需通过外在探 求就可以实现的。 6. 李贽曾评论先秦诸家:“申(不害)、韩(非)何如人也?彼等原与儒家分而为六。既分 为六,则各自成家;各自成家,则各有一定之学术,各有必至之事功。举而措之,如印印泥, 走作一点不得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李贽认为诸家之间曾是平等的 B. 李贽认为诸家都曾发挥贡献 C. 李贽放弃传统儒学的价值取向 D. 李贽否定了儒家的独尊地位 【答案】C 【解析】李贽也属于儒家的代表人物,并未放弃传统儒学的价值取向,选 C 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各自成家,则各有一定之学术”足以证明李贽认为诸家之间曾是平等的,也都曾发 挥贡献,选项 A、B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 除;故本题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李贽的价值取向仍然是儒家的。 7. 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 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 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 A. “存天理,灭人欲” B.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孔子的言论,排除 ABC;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故 D 正确。 8.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 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 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复古”是继承,“开新”是创造。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 承,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 D 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主张 9. “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宿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该诗中描述 的这一技术传入欧洲后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C. 促进欧洲迎来地理大发现 D. 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技术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所以促进欧洲迎 来地理大发现,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是造纸术、印刷术,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指南针和欧洲文化的发展无关联,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指 南针和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无直接的关系,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虚危之间“针”路明指的是指南针。 10. “北宋至明清时期除了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 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也在慢慢孕育发展。”下列各项属于材料中“新文化”范畴的是 A.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B. 郑板桥的《墨兰图》 C. 杂剧和散曲 D.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杂剧和散曲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的需要而出现,属于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 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不植根于熙熙 攘攘的商业生活,不属于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郑板桥的《墨兰 图》属于文人画,属于高雅的文化而不属于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也不属于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 C。 11. 许瑶云曾评价某位书法家时说:“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 醒后却书书不得。”如图属于该书法家的作品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该书法家是怀素,而怀素是草书的代表,选 A 是草书,符合题意的,正确;而选项 B、 C、D 均不是草书,例如选项 D 是行书,所以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本题只有选 A。 12. 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图 1 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以形写神”的特征 B. 图 2 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 C. 图 3 作品的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元曲通俗易懂的特征 D. 图 4 剧种在清朝同治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 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 剧。而 D 说在在清朝同治年间产生,因此 表述不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古代文学艺术。 点评:历史否定型选择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考生在做题时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对否定型选择题常用的关键词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的”、“错误的”等字眼 视而不见,把该题型当作选“正确”、“包括”、“有关”等要求去做了,没有进行逆向思 维因而很容易出错,造成许多分数的白白流失,因此这类题的答题关键在于审题,千万不能 把逆向看做正向。二是否定型选择题难度中挡偏高,因为该题型与组合型选择题一样,实际 上都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必须对四个备选项进行逐一肯定或否定,因而比常见的最佳选择 题难度大了些。 1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 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 绍反映了魏源 A.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B. 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C. 反对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 D. 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B ...........................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魏源的思想•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14.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以庶 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这段节选文字最有可能出 自以下哪位人物之手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说西方的三权 分立之说把国家权力分开相互制约,皇帝不插手国家大事,千百万国民同心同德,国家必然 富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要求实现西方民主政治,保留君主。因此可以看出此人可 能是康有为。李鸿章主张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孙中山主张推翻帝制;陈独秀主张民主和科学, ACD 都不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康有为 15. 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 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 法 A. 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 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 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维新思想的特点。从材料“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 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可以看出,维新思想利用 孔子来宣传,这样做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和思想的传播;A 项是袁世凯为称帝而采取的措施; 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特点 16. 伧父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中说:“新文化运动迎西学而弃传统,……譬有一人, 其始以祖宗之产业,易他人之证券,既而所持证券忽失其价值,而祖宗之产业已不能回复矣。 吾人精神界破产之情状,盖亦犹有生活的意义。”可见,作者主张 A. 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B. 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C. 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D. 大力吸收外来文化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抛弃传统的做法即作者主张理性对待传统文化,选 C 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是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而非全面认同传统文化,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作者是反对彻底批判儒家思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作者并未主张大力吸收外来文化, 选项 D 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新文化运动迎西学而弃“传统”意在强调作者是反对弃 传统的。 17.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 主义的品格。”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 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B.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C.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 为反对袁世凯复辟提供了有力武器 【答案】C 【解析】“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意思就是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 位,所以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科学的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 除;材料不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袁世凯复辟方 面的问题,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轴心”的文化传统指的是封建思想的正治地位,冲击 轴心的文化传统”就是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8.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 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 遂遽为之抱悲观也。”材料中“世界的新潮流”是指 A. 实现民主共和 B. 发展资本主义 C. 资产阶级革命 D. 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指的是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材 料中“世界的新潮流”是指社会主义革命,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世界的新潮 流”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而非实现民主共和,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世界的新 潮流”是发展社会主义而非发展资本主义,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世界的新潮 流”是无产阶级革命而非资产阶级革命,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 19. 1920 年 11 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 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 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此番话 表明孙中山 A. 认识到民权主义是核心 B. 发展“民族主义”的内涵 C. 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 意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根据“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压制的”表明 1920 年孙中山已经 认识到推翻清王朝并没有完成民族主义,帝国主义还在压制着中国,因此可以看出,此时的 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故 B 正确;A、D 与材料无关,排除;1924 年提出新三 民主义,排除 C。 20. 1924 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 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 B. 调节社会财富,解决民生问题 C. 通过政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D. 进行民族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答案】B 【解析】“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等均属于民生问题,材料反映了孙中山主张通 过调节社会财富来解决民生问题,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 是毛泽东的主张,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革命,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 除;材料不涉及民族革命,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2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实践证明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理论成果是 A. 两类矛盾学说 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答案】B 【解析】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理论成果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两类矛盾学说属于革命已经胜利之后理论成果,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科学发展 观不是指导革命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指导建设的而非革命 的,,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22. 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的著作是 A. 《井冈山的斗争》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D 【解析】《论十大关系》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独自探索,泽东在该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富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井冈山的斗 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均属于属于指导革命的而非经济、政治建设方针、 政策,所以选项 A、B 不、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23.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我们所面临的世纪和挑战 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他把邓小 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这里的“新的高度”是指提出了 A.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D. 科教兴国 【答案】C 【解析】南方谈话涉及到了计划和市场问题,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南方谈话时未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早在十二大就已经提出了,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科教兴国不是南方谈话的内容, 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24. 从中国历史看,20 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 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 果都 ①具有时代精神 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④具有科学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三民主义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非科学性,本 题凡是含②均是错误的,①、③又均是这三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 A 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含②不符合题意,排 除;故本题选 D。 25. 2015 年 10 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理由是她 1972 年发现了青蒿素,其研究工作在“文 革”时期得到长足的进展。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干扰,坚持科 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④载人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文革的时间是 1966 年到 1977 年。结合所学,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于 1964 年,第 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于 1970 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是 1974 年,载人航天技术取得突 破性进展新时期的科技成就。故选 A。 2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 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 中国政府 A. 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 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 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答案】C 【解析】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中国在教育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 略,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是在 1956 年,选项 A 在时间上 不符合题意,排除;十四大之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排除;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在 1983 年,选项 D 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 C。 27. “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 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 19 世 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其中使个人从政治的外 在束缚中获得解放的是 A. 智者学派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还是政治的,到 19 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 为习俗和法律”等信息可判断出“使个人从政治的外在束缚中获得解放”的应该是启蒙运 动,结合所学可知智者运动是人文主义思想起源,而文艺复习和宗教改革主要是从宗教神学 的外在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个人从政治的外在束缚中获得解放的则是启蒙运动,故 D 项正确。 28. “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每一个真 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以上言论旨在 A. 强调个人信仰的独立 B. 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 C. 提倡追求幸福和物质享受 D. 批评天主教会的腐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眼是“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信仰使 我们成为义人”“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体现了宗教改革中“信仰 即可得救”的原则,故选 A 项;C 项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主张,故排除;B、D 两项在材 料中体现不出来。 29.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 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 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据材料,作为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 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答案】D 【解析】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意在强调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资本主义发展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否定了天 主教会权威的是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的 是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30. 有专家认为路德消灭了两把剑的暗喻:从今以后只应有一把由一位拥有正确的智囊并且 信神的君主来挥舞的剑。下列马丁·路德的名言中,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 “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上帝已经悦纳你的作为。” B. “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C. “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D. “一个皮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他们也都是受了圣职的神甫和主教……” 【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这有利于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新兴的民族国 家。 A 认为世俗的生活是正当的合理的,不合题意,排除;材料认为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故 选 B;C 认为每个教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和理解《圣经》,从而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的垄断, 排除 C;D 强调信仰得救,排除。 点睛:宗教改革在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 治的政治运动。本题的难点在于:首先要领会材料的观点的教材表达,其次领会选项的观点 的教材表达,两相参照,从而判定。 31. “到 18 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 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 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基于这样的认识,法国思想家 A. 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B. 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扬人文主义 C. 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信仰 D.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答案】D 【解析】“美德即知识”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兴起于 14 世纪文艺复兴则是借 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扬人文主义, C 是 16 世纪宗教改革的主张,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B、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提倡理性、科学,故 D 项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启蒙思想。材料中提到“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表明了当时的知识精英将批判宗教神权思想延伸到人类社会,开始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32. 某科学理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四 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该理论 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世界的不足 C. 奠定了电气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 D. 解决了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问题 【答案】B 【解析】材料说的理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弥补了 经典力学认识世界的不足,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属于与伽利略的,不符合题意, 排除;选项 C 属于法拉第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属于普朗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 B。 33. 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1837 年—1901 年)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 也是大英帝国科技文化的全盛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英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A. 富尔顿发明汽船 B.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C. 西门子成功研制发电机 D.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答案】B 【解析】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在 1859 年,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富尔顿发明汽船是 在 1807 年,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西门子成功研制发电机在 1866 年,选项 C 不符合题 意,排除;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 1687 年,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选 B。 34. 约翰•R•麦克尼尔在《能源帝国》中写道:从 1780 年到 1880 年的 100 年间,英国利用自 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这主要得 益于 A. 内燃机创制与使用 B.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C.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D. 飞机和轮船的出现 【答案】B 【解析】瓦特改良蒸汽机需要用煤炭作为燃料提供能源,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内 燃机创制与使用和石油开发有关而和煤炭无关,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发电机和电动机 的发明也和煤炭无关,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飞机和轮船的出现和石油开发有关而和煤 炭无关,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35. 《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 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二者“相匹配”开始于 A. 工场手工业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C 【解析】 材料认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选 C;AB 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 紧密结合,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虽然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但不符合时间限定,排除 D。 二、非选择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6 题 18 分,第 37 题 18 分,第 38 题 14 分,共计 50 分。) 36. 中国文明历经千百年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部思想不断走向解放的历史。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 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 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 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 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 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四在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 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 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轴心时代”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体吻合。请列举春秋时期中国杰出的思想家。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 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 漫长历程。材料四中要求“全盘西化”指什么事件?你认为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孔子、老子。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 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 会史观。 (3)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4)历程: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事件:新文化运动;影响:动摇了儒家思 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弘扬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 主义传播创造条件。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春秋时期中国杰出的思想家主要是 孔子和老子,此问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回答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注意“春秋时期”这个时间 段的限制。 (2)材料二体现了李贽的反正统思想即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材料二体 现了顾炎武反对讲空虚之学即注重实学,经世致用,而材料二体现了王夫之的“天地之化日 新”,即主张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指的是康有为打着孔子也改制的旗号为自己的变法减少阻 力,所以思想家是康有为,而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则是《孔子改制考》。 (4)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指的是从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思 想的历程或者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均可。“全盘西化”指的是全盘否定中国 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然后再回答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即可,例如,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 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后期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等。 37. 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继展开,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推动了 欧洲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 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 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 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 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路德的“因信称义”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对上帝的认知转变,“教会的权威慢慢地 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 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 念上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启蒙时代的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 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 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 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 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代表哪一新兴阶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 复兴时代理论家”挑战中世纪神权精神统治的基本形式,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况其主张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理性”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形式: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原因:资本主义刚刚 萌芽,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天主教会及其封建势力强大。 (2)主张:因信称义(或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影响:个人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增强,推动人 们重视实验,主动认识自然界,推动近代科学的产生。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人们 思想,推动人文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3)说明: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而文艺 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所以“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代表的就是资产阶级,而“文 艺复兴时代理论家”挑战中世纪神权精神统治的基本形式借助希腊罗马文化,采用这种形式 的原因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资产阶级力量小,二是天主教会及其封建势力大。 (2)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二主要涉及到“因信称义”,所以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就是“因信 称义”。 主张产生的影响主要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教会的权威慢慢地在人心 中削弱、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3)“理性”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是要回答出属于启蒙运动的成果即可,例如,启蒙运动斗 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启蒙运动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理性王国等均是可以 作为答案的。 38. 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思想家:孙中 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们的思想理论成果指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又得到了 农村……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之后的退却,然而却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 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从左到右依次是:1982 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1992 年,邓小平 南巡讲话;2001 年,江泽民在中共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中图二、三的内容,分析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0 世纪早期,为顺应“世界潮流”,孙中山先后提出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分别为中国哪些 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指导作用? (2)材料二中,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自觉选择后提出了什么革命思想?抗战时期,毛泽 东又在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程做了详尽完整的论述,发表了什么理论著作? (3)材料三中,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江泽民在大会上针对党 的建设问题阐述了什么重要思想? 【答案】(1)潮流:民主共和(或资本主义发展)。 作用: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思想: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 著作:《新民主主义论》。 (3)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世界潮流”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 潮流,因为当时代表历史潮流的是资本主义。提出的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而提出的新三 民主义则指导了国民革命。 (2)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指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而抗战时期,毛泽东又在分析国情的基础 上对中国革命的历程做了详尽完整的论述,发表了理论著作则是指《新民主主义论》,也表明 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的重要理论是指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江泽民则在大会上针对党的建设问题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回答了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 的党的问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