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共 50 分) 1.《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周公既承成王命……以微子开代 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 爱之。”由此可见,西周宋国的初封者是(  ) A.先贤后人 B.前代帝裔 C.王室成员 D.有功之臣 2.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 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 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 正确的是(  )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3.“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 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世袭制度 C.大一统制度 D.郡县制度 4.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 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冶金技术的进步 C.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D.“百家争鸣”的出现 5.《史记•蒙恬列传》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 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一举措客观上(  ) A.加强了与“西南夷”的联系 B.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C.方便了皇帝对地方的考察 D.加快对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 6.方行在《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写道“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 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 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 村(  ) A.土地充分利用且精耕细作 B.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7.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 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 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 A.百家争鸣的结束 B.国家统一的实现 C.思想兼容的走向 D.各种学派的诘难 8.荀子在《荣辱》篇中指出:“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 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在此荀子(  ) A.认为“人之性恶 B.倡导“为民生利’’ C.提出“君舟民水” D.强调“仁义”和“王道” 9.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 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 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 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10.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 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公九卿制 D.王位世袭制 11.“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 治’。”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有利于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12.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 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 (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13.19 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 世纪 90 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 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谭嗣同这一思想认识的突出特点是(  ) A.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结合 B.全盘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C.用传统文化取代了西方思想 D.顽固坚守儒家传统思想 14.李鸿章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在于“枪炮窳滥(破旧)”,如能“使火 器与西洋相埒(同等)”,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这反 映出( ) A.清政府仍然在以天朝上国自居 B.李鸿章主张变法改制挽救危机 C.产生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D.汉族官僚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 15.薛福成认为:“夫道德之蕴,忠孝之怀,诗书之昧,此其体也。……体用兼赅上也,体少 用多次也。”这说明他( ) A.属于洋务派的代表 B.仍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C.认为体用没有主次 D.带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16.一般来说,重大的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但是中国的新 文化运动却是在辛亥革命这场社会变革之后发生的,具有明显的“补课”性质,主要是因为新 文化运动( ) A.进一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的任务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D.最早兴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17.1920 年 9 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下图),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 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18.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一直伴随着思想争论,如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 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等。这些争论(  ) A.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形成 B.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 D.根除了君主专制思想蔓延 19.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 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20.古代希腊哲哲学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 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 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实际上表明苏格拉底(  ) A.反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 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C.反对问政于民 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21.瑞士学者荣格这样评述某部小说:“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磨损神经,而 且太晦暗了……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理学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 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的那么透。”材料反映该流派作品的主要特征是(  ) A.反传统和反理性 B.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C.注重“自我感受” D.反抗保守陈旧的主题思想 22.有学者指出,“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 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下列文学作品中,符合这一风格 的是(  ) A. B. C. D. 23. 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 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B.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抑商政策的松动 24. 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 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 家( ) A.政策有利于凝聚民力实现统一 B.“顺乎民情”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 C.“霸道”思想深得统治者的青睐 D.通过法治和富国强兵来争夺霸权 25.有美学家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 的时代。”这种精神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是( ) A.风俗画的出现和成熟 B.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 C.戏曲艺术大放异彩 D.书法艺术水平高超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35 分) 26.(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孟子·离娄上》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 矣。 ──荀子《荀子·王制》 材料二 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 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断没有袖 手旁观,不管那船的好坏,任那舵工水手胡乱行驶的道理。 ──陈天华《警世钟》(1903 年) 材料三 民本思想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中国封 建社会、君主专制社会长达三千年,民本思想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忠君思想、官本位思想, 已深深植入中国社会的骨髓之中,渗透到中国人民的血液里,只要有机遇,就会顽强地表现 自己,影响、控制和规定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行为。 ──刘绪贻《再论把“民主”与 “民本”区分开来》 (1)材料一中孟子和荀子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 要贡献。(8 分) (2)概括材料二中陈天华的主要观点。 (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民本思想。(8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 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 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 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 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 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 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 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 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 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 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5 分)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4 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 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6 分) 三、选做题(任选一题,共 15 分)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刑制改革逐步推进。文帝下诏:《“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刑至 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定律改劓刑(割 鼻子)为笞三百,改斩左止刑(砍左脚)为笞五百。景帝曰:“治狱者务先宽。或至死而笞 未毕,朕甚怜之。”遂先后两次下诏减笞法,笞刑最重一等原为五百,最终减至两百;又定 《棰令》,棰(笞刑刑具)长五尺,竹也,平其节,当笞得笞臀。自是,笞者得全。时人评 价:(“文景)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刑罚大省。”汉后, 多数朝代不再采用肉刑。 --摘编自《汉书•刑法志》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景刑制改革的原因并指出其历史地位。(9 分) 2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69 年尼克松入主白宫时,美国经济、政治和外交都处在一个转折时期。特别是经济 上,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告结束,1971 年美国出现了自上个世纪末以 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 房租 90 天,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 品增收 10%的附加税。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 位,1971 年 7 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 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尼克松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 国对话,利用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制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1973 年 3 月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指出尼克松总统调整国家政策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总统做出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影响。(9 分)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B 2.A 3.D 4.B 5.D 6.D 7.C 8.A 9.D 10.C 11.A 12.B 13.A 14.C 15.B 16.A 17.D 18.B 19.C 20.A 21.A 22.A 23.C 24.A 25.D 26. (1)共同点:君主一定要爱民,否则就有可能被民众推翻。 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或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 重要思想;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其它言之有理的属于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的主张, 可酌情给分)(8 分) (2)观点:百姓是国家的主人,皇帝、官府都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可以撤换不称职的皇 帝和官府。(4 分) (3)民本思想强调民众的重要作用,对抑制统治者的暴政起了一定作用;(答“民、本思想 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得 1 分),和近代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着民主思想的传播(答“长期影响、控制和规定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行为”得 1 分)。(8 分) 27 (1)焦点: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 理由:赞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 一,维护秦朝的长久统治。 反对——商周依托分封制维持了长久的统治;没有“事不师古而 能长久者”的先例。 (5) (2)官吏的产生与任免或人事任免权的掌控;是否会导致叛乱。((4) (3)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6) 27.(1)依据材料“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 以易之”、“定律改劓刑(割鼻子)为笞三百,改斩左止刑(砍左脚)为笞五百”得出内容一 是废除肉刑;依据材料“先后两次下诏减笞法,笞刑最重一等原为五百,最终减至两百”得出 内容二是减少笞刑的笞数;依据材料“定《棰令》,棰(笞刑刑具)长五尺,竹也,平其节, 当笞得笞臀.自是,笞者得全”得出内容三是规范刑具和行刑方法,避免过度伤害. (2)依据材料“(文景)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刑罚大 省”,联系所学得出文景刑制改革的原因是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儒、道 思想的影响;文帝、景帝比较贤明;肉刑本身野蛮、落后.依据材料“汉后,多数朝代不再 采用肉刑”,联系所学可知,文景刑制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刑制 史上的重大进步. 故答案为: (1)废除肉刑;减少笞刑的笞数;规范刑具和行刑方法,避免过度伤害.(6) (2)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儒、道思想的影响;文帝、景帝比较 贤明;肉刑本身野蛮、落后. 地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刑制史上的重大进步(从野蛮到文明的转折).(9) 29. (1)主要内容:实行新经济政策;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6) (2)背景: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世界 多极化趋势出现。影响:新经济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滞胀”问题;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 化。 (9) 【解析】 1. 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根据题干材料“以微子开代殷后,奉其 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可以看出西周宋国的初封者是先代贵族,故 B 项符合题 意;ACD 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 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 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作用的认识.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到各地去做诸侯,建 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 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燕,晋是周王姬姓封 国. 2. 由材料分析可知“领地国家”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 要向国王缴纳赋税,综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A 正确; 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故 B 错在“绝对”,故 B 错误; 当时是贵族土地所有制,故 C 错误; 此时尚未形成集权机制,故 D 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 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 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 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3. 材料中指出秦汉帝国的国家形态,根据国家形态,我们可以知道,秦汉时期整个国家实 行的郡县制的管理模式; A、皇帝制度不属于国家形态范畴,故错误; B、世袭制度不属于国家形态的范畴,故排除; C、大一统不是国家形态的特点,故排除; 故选 D. 本题以秦汉国家形态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郡县制度的理解. 本题考查了对郡县制度知识点的掌握,郡县制度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 A、小农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牛耕和铁质农具的应用,与材料描述的木工用具之间不存在 联系,故错误; B、冶金技术的进步,使得铁器得以产生,作为铁质农具的基础,促进了鲁班木工用具的发 明,故错误; C、铁制工具的推广,与木工用具之间不存在联系,故排除; D、百家争鸣属于思想领域,与发明无关,故错误; 故选 B. 本题以鲁班的发明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古代冶金技术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 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冶金技术的发展为木工用具提出了基本的材料. 5. A、材料中的“九原”属于北方地区,排除; B、该项举措是在秦统一之后的信息,排除; C、这一举措主观上是方便了皇帝对地方的考察,不属于客观的作用,错误; D、直道的修筑,在客观上有助于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正确; 故选 D. 本题以始皇帝游天下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 合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在于掌握:材料的措施为修筑“直道”,位于北方地区,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与交 流. 6. 由材料中的“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可 以看出这是江南小农经济的典型表现,故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并未在材料中体现,故 排除.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 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了解,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小农经济得以发 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 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 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扶植小农经济. 7. A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故 A 项说法错误. B 不符合史实,战国后期还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 C 从题干“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 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可知 C 符合题意. D 题中没有体现各种学派的诘难. 故选 C 本题考查的百家争鸣.题中的关键信息是“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 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8. 题干中的意思是:荀子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小人,不需要学习不需要人教,就有趋利的 本质.尧禹成为圣贤也不是生来就是,而是由于后来生活环境的变故,成其修为.结合所学 知识这体现了荀子的性恶论,所以 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本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然后根据对题意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其实,就如同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 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 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 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 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 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9. 本题主要考查对王阳明和李贽的思想的认识,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A 项 中“挑战”、B 项中“反对”的表述均过于夸大化,故排除;C 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王阳明”倡 导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王阳明认为......虽其言之出于孔 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认为......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可知王阳明和李贽均反对盲 从孔子。故选 D。 10.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下,注重血缘关系,因此不可能出现“陛下有海内 而子弟为匹夫”的现象,故 AB 两项错误. 王位世袭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 秦朝建立后,采取了三公九卿制度,官吏由中央任命,用官僚政治代替了原来的贵族政治, 故 C 项正确. 故选 C. 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根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选出正确答案.也可以结婚 所学知识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本题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较高. 11. 根据材料中“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说明内阁制下,明朝仍然实行的 是皇权专制,内阁制并未改变这一现状,故 A 项正确. B、C、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不是材料强调的本质,应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考查内阁制的职权与作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 析理解的能力和对明朝内阁制作用的理解. 明朝的内阁仅是皇帝提供顾问以加强专制统治的政治机构,其职权始终不明朗,无法正式统 率六部百司,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12.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给江浙行省一定的权利,未涉及江浙行省与中央之争,故 A 项错 误. 根据材料“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得出当时江浙 行省可以不用经由中央自行处理一些紧急事务,故 B 项正确. 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江浙行省只是取得处理一些紧急事务的权利,它仍隶属于中央,受中央节制,故 D 项错 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直接选出答案.另外,再对其他选项 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13. 材料说明了在西方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所不在的物质后,维新派把传统儒家思想中的 仁视为世界的本体,突出反映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故 A 正确;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故 AD 项错误; 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吸收了西方的哲学思想,故 C 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通过 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 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 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维新派为了进行变法运动,进行了广泛地思想宣传,吸收西方的思想的精华,同时又结合本 国的传统文化.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 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但是维新变法思想因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而失败,不过维新思想的传播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14. 略 15. 略。 16.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并进行正确认知的能力。辛亥革命 只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并没有动摇封建的思想基础,而新文化运动做到了,而且使 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大解放,因此 A 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任务,故 B 错误;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的是辛亥革命,故 C 错误;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辛亥革命无关,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7. 略。 18.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经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 君主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争论,使得中国对民主观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故 B 项正确.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形成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故 A 项错误. 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是对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弥补,故 C 项错 误. D 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西方文化 对中国的影响的掌握和理解. 19. 分析题干,恩格斯这句话的强调的重点是新学说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A 项表达 的是经济与新思想的关系,而不是新思想和已有思想的关系,排除; B 项人文主义所保留的“神学色彩”是旧东西,体现不出“新”来,排除; D 项“人民主权说”是法国启蒙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不出“旧”和“新”的关系,排除; “首先从已有的材料出发”说明这一运动借助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 中”,说明其产生的根源是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这一论断相吻合的是文艺复 兴,故 C 正确. 故选 C.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 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 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 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 此题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几个要素:即“旧”和“新”的关系、“旧思想”和“新思想” 之间的关系. 20.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治理国家需要专门政治知识的人才, 反对没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参与政治,从而可以看出其反对希腊的这种“轮番而治”的“直接 民主”.故 A 正确; BCD 三项均与题干意思无关,故 BCD 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旨在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掌握情况. 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主张是反对古希腊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息息 相关的. 21. 材料中作者评价的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其典型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通过变现化和 扭曲的人物形象好心理描绘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等 待戈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品.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现代主义以集中表现自我、故事背景模糊不清、手法比 较怪诞、语言风格悖离传统为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①强调集中表现自我;(主观地表达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 ②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 ③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22. 由材料中“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可以得出该文学风格为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结合选 项: A、属于浪漫主义文代表作,故正确; B、该著作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故错误; C、该著作属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故错误; D、该著作属于魔幻现实主义著作,故错误; 故选 A. 本题以文学风格的描述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浪漫主义为文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 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材料描述的文学风格为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23. 本题主要考查李贽的离经叛道,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B 项 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故排除;封建社会的 中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D 项的表述错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即“推崇反礼教”、“不受儒学束缚”。同时,也 使得文学艺术日渐世俗化,即“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故由设问要求“主要 原因是”即可排除由 C 项所致的 A 项,故选 C。 24. 略 25.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两宋时期,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元朝时,戏曲艺术发展繁盛,大放异 彩。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汉末魏晋六朝”,故排除 AC 两项;佛教具有禁欲等压抑人性的倾 向,与题目中的信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不符,故排除 B 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这使得自觉 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D 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D。 26. 试题分析:第⑴小题: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孟子与荀子都认为君主一定要爱民,否则就有可 能被民众推翻;第二问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属于史实识记的考查,可将荀子的思想进行列 举即可,主要有: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对“礼”的思 想进行了深入讨论等。 第⑵小题: 第一问可以从“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一处看出陈天华认为百姓是国 家的主人,皇帝、官府都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可以撤换不称职的皇帝和官府;第二问可以 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进行整理即可: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照三权分立 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 第⑶小题: 该题属于评价类试题,要注意题中材料涉及内容的全面性,以及都某个问题的 认识要全面。再者就是一定要做到史论结合。可供选择的观点主要要:民本思想强调民众的 重要作用,对抑制统治者的暴政起了一定作用;和近代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着民主思想的传播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荀子的思想 27.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文景刑制改革.考查文景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地 位. 文景时期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文帝的改革:秦朝时期大多数犯罪的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重新制定 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秦代法律规定,罪人 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 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 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减轻了笞刑.这些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后两项在当时和以后并没 有认真执行.文帝时许多官吏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 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 2、景帝的改革:汉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对文帝废肉 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的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 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 晁错提出,并被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有效的措施,并使 它更为完善.大批徙民充实于边地,成为一支兵农混一的垦戍队伍,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 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28. (1)本题主要考查对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掌握,具体涉及对郡县制、分封制 的认识,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提取材料观点,周青臣歌颂郡县制;淳于越主张师古 封子弟功臣,指责周青臣歌颂郡县,故焦点为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理由可从材料一“人 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师古而能 长久者”归纳总结即可。 (2)本题考查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审题“视角”从 材料中概括,第一则材料说“制州邑,立守宰”、“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第二则材 料“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可知是从官吏的产生与任免或人事 任免权的掌控;是否会导致叛乱的角度去评价。 (3)本题考查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 问“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可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第二问顾炎武改 良策略从材料三中提取;实质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获得。 29. (1)本题主要考查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美国尼克松政府调整国家政策的内容, 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信息“实行新经济政策”即可得出“实行新经济政 策”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谋求同中国对话”即可得出“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的结论;由材 料中的信息“美军全部撤出越南”即可得出“从越南撤军”的结论。 (2)本题主要考查对尼克松总统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影响的认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 实并评析的能力。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中的信息“经济上,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 黄金时代已告结束......出现了......外贸逆差”即可得出“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的结论,由材 料中的信息“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即可得出“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及国 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结论;第二小问“影响”,结合相关所学可从 新经济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滞胀”问题、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使得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等角度思考作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