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居家学习检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居家学习检测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下学期居家学习检测高二年级历史科目试卷(题目卷)‎ 命题人: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 ‎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3、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商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 B.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 C.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 D.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 ‎4、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5、春节过后的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6、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8、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 ‎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0、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11、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2、下列关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 ‎13、“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之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14、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 ‎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其弊端日益突出 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15、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6、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17、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 ‎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18、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19、1862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 中外褆福”四字。(注:“褆,安也。”)这表明晚清政府(  ) ‎ A.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近代外交 B.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 C.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 D.社会变迁中的外交政策调整 ‎20、“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19世纪后60年(  ) ‎ A.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 B.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 C.民族抵抗意识的完全丧失 D.传统意识支配下的排外心理 ‎21、有一学者指出,“乙未以后,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于海外,而戊戌、庚子之变继起于中枢”,中国政局这一系列巨变都与某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这一历史事件应是(  )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中日甲午战争 ‎22、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3、某县的文史资料有这样三条记录:①‎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乡,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②1941年国民党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西山等日伪据点。③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县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史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 ‎ A.国民党积极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取阵地战 C.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24、“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 ‎ 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25、“一年半以前,中国还面临着再次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威胁,而现在,几个旅行中的英国人却感觉到,眼前这个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团结。人们第一次发现,民意正在中国凝聚。”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 A.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国内局势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卢沟桥事变后的国共关系 D.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化 二、非选择题(26题15分,27题15分,28题10分,29题10分,共50分。)‎ ‎(15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 宋仁宗(1022-106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加增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各自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4分)孝文帝、王安石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7分)‎ ‎ ‎ ‎(2)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 (15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大,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 康有为一再劝说提醒皇帝对此不可操之过急,康有为在专门进呈光绪的《日本变政考》所加按语中写道:“日本亦至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当百日维新已开始一个多月后,他还在《国闻报》上特意发表《答人论议院书》,公开表示反对设议院、兴民权。“敬告足下一言,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4分)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4分)‎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7分)‎ ‎(10分)28.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材料二 ‎ 康熙帝(1654—1722)多次南巡,皆“诣明陵致奠”,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亲书“治隆唐宋”来颂扬明太祖,祭拜时上至“垂白之叟”,下至“含哺之氓”,“父老从者数万人”,观者如堵,声势浩大。康熙二十三年南巡归途中,“上次曲阜。己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诣孔林墓前酹洒。书‘万世师表’额。”‎ ‎——摘编自《清史稿·圣祖本纪》‎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所采取的具体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在巩固政权、思想文化领域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其背景和影响是什么?(6分)‎ ‎ ‎ ‎(10分)29、阅读下列材料(10分) ‎ 材料一 1774年4月华盛顿说:“我想我可以宣布一个事实,单独或集体地争取独立,这并不是这个大陆上的哪个政府或任何人的愿望或兴趣所在。”‎ ‎              ——《华盛顿传》‎ 材料二 1776年2月华盛顿又说:“我们已决心与如此不公正不通人道的国家一刀两断,我们采取这一必然会促使我们幸福的步骤,是完全应该的。”          ‎ ‎——《华盛顿传》‎ 材料三 (按:美国独立战争后,农民的债务增加。终于导致了1786年谢司领导的农民起义,在起义被镇压后。)华盛顿说:天呀,人的行为为什么竟然这样反复无常,出尔反尔!前些日子为了建立我们今天的制度,为了建立我们自己选择和创立的制度,我们还在流血牺牲,可是现在我们又拔出刀来,想要推翻这些制度,这件事真难以解释┅┅如无道理,就要马上运用政府的力量,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            ——《世界近代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华盛顿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2)材料三华盛顿难以解释的历史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分)‎ ‎(3)华盛顿对“以前共同奋斗,而今又反对”的这种制度认识上的缺陷在哪里?(2分)这两着斗争其实是什么性质的矛盾?(2分)‎ ‎(4)材料三从华盛顿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上看,其阶级实质是什么?(2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26.(1)北魏时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的野蛮性、落后性强。北宋时期: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4分)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消除民族隔阂。(3分)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改变积弱局面(4分) (2)原因:北魏:国家强制推行的力度大,顺应历史潮流等。北宋:保守势力强大,神宗死后,变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等。(4分)‎ ‎27.答案 (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 ‎(2)由要求“大开国会”到反对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 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实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光绪帝无实权,变法阻力大。‎ ‎28.(1)继续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劝课农桑,戒奢从简。(4分)‎ ‎(2) 康熙帝背景:稳定满洲贵族统治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2分)‎ 措施:推崇儒家思想和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2分)‎ 影响:加强了民族间的认同感,确立了满洲贵族统治的正统地位;尊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笼络了士人,加强了思想控制。(2分)‎ ‎29. (1)由主张不独立到主张脱离英国独立。(2分)‎ ‎(2)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和种植园阶级的利益,反对人民革命运动。(2分)‎ ‎(3)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华盛顿没有认清人民斗争的实质都是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2分)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殖民统治,而独立后的农民起义则是反对北美资产阶级的统治。(2分)‎ ‎(4)其阶级实质是站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立场上,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维护其统治。(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