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 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因此ABC均正确。D项错误,此制度在西周初期维护了奴隶制的正常运行,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走向了崩溃。 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秩序,实行了宗法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统一各分支,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2.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下列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 西周国姓为姬 B. 周初分封对象都是亲族 C. 西周实行分封制 D. 周公对分封制贡献重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周初分封对象并非都是亲族,王族和功臣也属于分封的对象,其它选项均是符合题意的,所以对此解读错误的只能是周初分封对象都是亲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史实理解、材料处理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了解主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全面分析与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和对选项中的分封制的具体内容。 3.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分封制,有力地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但该制度并非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因为宗法分封制 A. 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互不统属,都听命于周天子 B. 依靠血缘宗亲建立起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了异姓贵族参与政权 C. 使土地和人口层层向下分封,中央权力随之逐级弱化,形成“国中有国”的局面 D. 激化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之下可以进行层层的再分封,弱化了周天子的权力,因此无法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分封制到了西周末年出现了逐渐瓦解的现象,诸侯经常不向天子进行朝贡。分封制的对象除了王室之外还有功臣、前代贵族。分封制在实行初期适应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但是到了后期由于血缘关系疏远开始逐渐瓦解。故ABD三项错误,排除ABD项。 4.有学者指出:“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从而在理论上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这里的“它”指的是 A. 儒家思想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材料“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 ”,可见这是认为为君主专制辩护。近代以来,民主法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5.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修长城 D. 统一文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诸侯分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秦始皇解决诸侯割据纷争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而其他三项都是他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但与他解决诸侯问题无关。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6.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 A.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C.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 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说明作者认识到了在维护中央集权这一点上,郡县制要比分封制更为优越。B和C与题干恰好相反;D夸大了郡县制的作用。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7.有人认为,如果宰相制度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 削弱相权 B. 限制君权 C. 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废除三省六部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如果宰相制度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信息可知,他认为宰相可以起到制约、限制君权的作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张的是以宰相限制君权,并非削弱相权;C选项错误,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有本质上的区别,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主张的是以宰相限制君权,并未体现对三省六部制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子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C. “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D. “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A项主张实行分封制;B是皇帝制度的特点;C体现了“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的思想;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以及封建社会时期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都倡导“天下一家”“家国一体”的统一理念,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9.“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以周天子为共主,承担维护西周统治的义务,故A中的“集体统治”、C中的“诸侯割据”、D中的“地方分权”表述错误,排除;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官位和封土世袭,属于贵族政治,秦朝统一后,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属于官僚政治,故选B。 10.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室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成为大宗,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不一定是嫡长子,故①错误;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定是大宗,故②正确;诸侯嫡长子、嫡长孙也是分封的诸侯国内部的大宗,故③正确;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在卿大夫封地内一定是大宗,故④正确。故②③④组合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宗法制的相关知识,结合嫡长子继承制的相关内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 A. 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D.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材料中“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说明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政体既非古希腊民主政体又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君主权力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特殊君主政体形式,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保存有一定部落联盟的色彩,所以答案选C,A D两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B项君主专制的说法不够准确没有突出题意主旨。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D.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琅邪石刻与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所记载的内容有差异,这说明在选取历史材料时,首先要辨别材料的真伪,因此D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淮南子》没有贬抑秦始皇;B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C选项错误,石刻与文献说法不同,不能作为印证历史的证据。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慰、御史丈夫,史称“三公”。但太慰一职始终空设。在此背景下,御史丈夫的实际作用是( ) A. 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 B. 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C. 协助丞相管理军事 D. 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公中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而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主管监察,在丞相权力极大的时期御史大夫主要起的作用就是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故选D。 14. “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 A. 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 开始形成内、外朝制度 C. 沿袭唐代三省制度 D. 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北宋时期三省长官已没有重大决策权,为了制约三省长官,另外设立了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分别掌握行政和军政大权,以此来分割宰相的权力,因此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二府三司制 15.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地方并非只有行省这一机构,还有郡县等;“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可以看出军政大权并非掌握在行省手中;本题并未涉及前代政治,故D项也被排除。本题正确选项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宣慰司 16.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B. 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 C. 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针对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的弊端和七国之乱的教训,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通过诸侯诸子分割封地来削弱诸侯实力,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这项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错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并非直接取缔分封制,明朝建立之初还大肆分封皇子巩固新生政权;B选项错误,这项措施逐渐削弱了封国的地方自主权。C选项错误,这项措施不是“解除”而是削弱王国的物质基础,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 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刺史 ④节度使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中央集权制度的了解。根据所学,刺史是西汉设立的,最初是监察地方,节度使设立于唐朝,是管理地方的机构;参知政事和三司使是宋代设立的,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的。因此答案为A。 1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的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行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说明该措施主要目额滴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研究·唐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9. 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家国一体 B. 专制主义 C. 事君以忠 D. 尊君敬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家与国之间的联系,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 可知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君权是贵族、 官吏政治经济特权的来源,是对专制主义下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描述,故 B 项正确;忠君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内容,故 C 项错误;尊君敬祖是宗法观念的表现,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的特点 【名师点睛】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 (1)“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20.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中央集权制 D. 世袭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百代都行秦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C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制度,A选项排除;宗法制强调的血缘关系,B选项排除;世袭制的主要方式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D选项排除。 2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 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 皇权不断加强 D. 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故选C。A项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B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君臣关系的紧张,而是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D项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君主专制的加强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着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和地方分权不断削弱。 2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答案】C 【解析】 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指的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省六部的相权是三分,但不是独立施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省六部是中央集权但不是地方分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皇权顶峰是后来清朝时军机处的设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而三省六部制是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23.美国学者费正清在谈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时说:“由于中国教育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的头脑中充斥了各种伦理道德、忠孝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A. 有助于选贤任能 B. 有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 C. 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D. 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论证了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原则的根源。可以看出,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是拥护封建政府,所以本题选D选项。A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B选项与材料无关。C选项不如D选项说法准确。 点睛:我们在解答有关选官用官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一点,选官用官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所以它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不是主要为了民众而服务的。虽然在文化层面也有影响,但这不是统治阶级的主要目的。 24. 藏独势力企图分裂西藏,2008年3月,在西藏、四川等地制造暴力事件,在国外存在着或盲目同情或支持藏独的一小部分人。面对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事实进行反驳( ) ①从元朝设宣政院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的有效管理 ②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了西藏,并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治理西藏 ③ 积极培养藏族民族干部并对西藏进行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促使西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④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藏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家做主 (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元朝设宣政院,意味着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实施有效管理,故①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大局考虑,采取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正确决策,并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治理西藏,所以②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决策积极培养藏族民族干部并对西藏进行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促使西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③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藏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家做主也符合事实,故④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宣政院;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5.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 皇权受到制约 B. 君主专制强化 C. 世袭制度消亡 D. 地方权力削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在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皇权统治,是皇权进一步加强的表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两代逐渐达到顶峰,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与题意相反;C选项说法与此无缘;D选项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和军机处的意义 二、问答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民主一词源于西方,在英语中民主一词指Democracy,来自于希腊文Demokratia,字面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含义指的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由此可见,民主指的是人民真正掌握国家的权力,按照人民的意思来实现管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的权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区别进行论述。(要求:从某一角度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民本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的一种君本理念,通过重民、敬民、爱民等措施来维护统治,实现长治久安。民主是伴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古代希腊的民主就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抽签选举和公民大会等民主形式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的。到了近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民主制,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主张,规划了资本主义的理性蓝图,资本主义代议制不断完善,公民主体地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得以强化。 示例二:人民和执政者的关系不同。 在民本理念中,民众和君主之间的地位是完全不平等的,君主是权力的中心,是权力的来源,民众是君主统治的对象,民众是被动的、消极的,民众的要求是否得以满足完全取决于君主的恩赐和怜悯。而在民主理念下,个体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执政者的权力来自人民,执政者和人民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民众是主动的、积极的。政府及各级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并服务于人民。 【解析】 点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答案不唯一,但论题必须与材料有关,围绕“可以是对二者区别的论述,也可以是对产生区别原因的论述”,可以从其中的一个方面提取观点进行论述。如: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②答题内容必须要点化、序号化,史论结合。分别从中国和西方两个方面分析,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一论证。③要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对“论据”进行补充、说明。④最后注意总结,回归主题。 三、材料解析题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1)据上述材料指出,秦朝是怎样强化君权的?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材料三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3)指出该机构的名称。有人说它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神化皇权、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分权。 (2)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3)军机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通过它,皇帝实现了对军国大事的独裁。 (4)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与理解。联系所学秦朝的政治制度及材料“……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认识与理解。首先要明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其次要注意这一制度下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最后,具体结合秦、唐、明三朝这一制度的沿革归纳总结。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代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分值与理解。首先要结合材料“……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明确这一制度指的是清代的军机处;再结合军机处设置的背景、目的及功能归纳总结答案。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的灵活运用。本题主要是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需要梳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结合这一制度包含的两大矛盾及其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概括归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内容、趋势 28. 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 (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清·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 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1)做法:信任群臣;集体筹划。 (2)特点:君主高度集权;本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官僚君主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 ①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 ②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③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形成官僚君主制。 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不得分。 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 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②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做法,据材料一中“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得出信任群臣,据材料一“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得出集体筹划。 (2)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 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君主高度集权;第二小问本质,据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皇考高宗纯皇帝”结合所学得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3)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不得分。观点一,据材料 “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得出,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据材料“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 结合所学得出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据材料中“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结合所学得出: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结合所学,从秦汉、隋唐时期的史实分析论证。观点二,据材料“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得出,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据材料中“中国的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产物”结合所学得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从君主专制强化的明清时期的史实分析论证。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唐朝中央集权措施;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军机处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帝国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打破了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国家的典范制度。 (3)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与所学知识概括归纳。 (2)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 (3)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