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学案)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 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 考点二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考点三 学习思想文化 考点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 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 ‎[考点回顾]‎ ‎1.新思潮的萌发 ‎(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4)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2.中体西用 ‎(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2)代表:奕䜣、曾国藩、李鸿章。‎ ‎(3)主张:自强、求富。‎ ‎(4)实践: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5)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考点深化]‎ 运用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提出“中体西 用”思想,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 ‎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 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 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新的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的 国家和地区的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 具体表现。 ‎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 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 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 “现代人”转变。 ‎ ‎[考题印证]‎ ‎1.(2019·江苏高考·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表明提倡中体西用,故D项正确;“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全面复兴旧学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B项错误;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新学消解旧学,故C项错误。‎ ‎2.(2017年天津卷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可知变化主要反映清代史籍著述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只是一个方面,故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而且说法绝对,故排除。‎ ‎3.(2016·上海单科·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答案】B ‎【解析】“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的“器物”。“造成新文化”,强调的文化层面变革,“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A项错误;“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故B项正确;“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与“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孔教地位不符合,故C项错误;“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体现学习西方涉及思想文化层面,“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D项错误。‎ 考点二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考点回顾]‎ ‎1.早期维新思想 ‎(1)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 ‎(5)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3.民主共和思想 ‎(1)旧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 ‎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2)新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考点深化]‎ ‎1.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 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则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制。 ‎ ‎(3)分歧的根源在于二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的利 益;维新派则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 ‎2.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 ‎ ‎ ‎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 的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突出反帝和争取民族独立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 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是真正 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 享有一切自由权利 主张普遍的、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提出“耕者有 其田”的主张 关注工农生活问题 ‎[考题印证]‎ ‎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2.(2018·天津高考·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题干问及的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1840年即已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状态,故A项错误;1861年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戊戌变法时期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期间也的确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但不是小说翻译少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推知外国其他类的作品翻译多,结合1840—1899年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故C项正确;题干分析的是的翻译作品中未大量翻译外国小说,未提及古典小说与其竞争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三 学习思想文化 ‎[考点回顾]‎ ‎1.民主、科学 ‎(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马克思主义 ‎(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 ‎(2)代表:李大钊。‎ ‎(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考点深化]‎ ‎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国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复杂历程。‎ ‎(3)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4)思想解放程度不同,具有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城市要优于内陆、农村。‎ ‎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 ‎ 社会阶层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 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 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己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孔 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需 要 激进派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的 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尊孔复古”,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 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 治的需要 ‎[考题印证]‎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B项;“个人之人格高,‎ 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排除A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 ‎【答案】B ‎2.(2019.4·浙江高考·10)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17年起,为数渐增……真正轰动一时……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1917年新文化运动发起了“文学革命”,故选D项;自强求富,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实业救国论,以张謇等人为代表,早在19世纪末就已提出,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排除C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革命”一词较多,故选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说明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虽然减少但不是全盘否定,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化,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无关,排除D项。‎ 考点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考点回顾]‎ ‎1.毛泽东思想——让中国人民站起来 ‎(1)国民大革命时期:阐明了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3)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4)解放战争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5)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2.邓小平理论——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 ‎(2)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4)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5)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期党建问题 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考点深化]‎ 比较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标志会议 核心或精髓 解决的问题 意义 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大会 民权主义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 指导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五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 [考题印证]‎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说明毛泽东意在强调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故选 C项;材料“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说明主张联合资产阶级,批判左倾不是右倾,排除 D项。‎ ‎2.(2019·天津高考·10)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说明土地改革已经开始,但并没有全部完成。根据题干中“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说明三大改造还尚未开始,据此可以推知,该会议是召开于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故选B项;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4月,当时土地改革尚未开始,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45年9月,当时已经开始了三大改造,排除C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9月,当时三大改造已经基本结束,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15)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结合所学,该会议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夕,这段讲话意在解放思想、推动社会改革,故选C项;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探索,排除A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排除D项。‎ ‎【高频考点练兵】‎ ‎1.(2019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中2月)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为详尽的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 A.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 B ‎ ‎【解析】题干“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表明魏源既有“师夷长技”的进步思想,又有落后的“天朝上国”思想,这体现了新旧杂糅的特点,B项正确。“师夷长技”主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并非全面学习西学,A项错误;固守华夏传统与“师夷长技”不符,C项错误;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的是康有为,不是魏源,D项错误。‎ ‎2.(2019江苏苏锡常镇5月)1898年,落榜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  )‎ A.传统文化良莠并存 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C.维新变法阻力较大 D.民主革命即将到来 ‎【答案】 C ‎ ‎【解析】材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表明当时传统文化对人影响仍深,严重阻碍着当时人们接受西方事物,C项正确。传统文化良莠共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中体西用”强调的是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材料并未体现,B项错误;民主革命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错误。‎ ‎3.(2019江苏清江中学期初)“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答案】 D ‎ ‎【解析】材料“‘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反映了维新变法时期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D项正确。“开眼看世界”反映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洋务派的主张,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是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它们均与题意不符,A、B、C三项错误。‎ ‎4.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D.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 C ‎ ‎【解析】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是,既不照搬传统文化,也不全盘继承现有学说,而是选取其中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是借用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故选C项;《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排除A项;《新学伪经考》是结合西方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不符合儒学的发展历程,排除B项;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并没有动摇传统儒学正统地位,真正从根本上动摇儒学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 ‎5.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 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 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 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 ‎【答案】 A ‎ ‎【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表明不同阶级的代表对救亡图存的探索更加深入,故选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孙中山、胡适追求的民主就是欧美式的民主,排除C项;孙中山、胡适代表资产阶级,他们对民主的认识并不完全科学,排除D项。‎ ‎6.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也有人主张汉字拉丁化。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这反映了(  )‎ 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 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 C.汉字文化兼收并蓄 D.西方文化霸权胁迫 ‎【答案】 C ‎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刘半农创造的“她”字对应了“she”,该字既借鉴了汉字“他”,又能够使人明白其指代女性,这反映了汉字文化兼收并蓄,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人普遍因循守旧,故A项错误;“她”字一直沿用至今,说明这一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无法体现知识分子异常激进,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方文化霸权胁迫,故D项错误。‎ ‎7.林则徐在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  )‎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 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 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 ‎【答案】B ‎ ‎【解析】材料中,把侵华英军称呼为“匪”,认为清朝失败的原因是英军的“器良技熟”,同时,叮嘱友人不要把信拿给外人看,表明林则徐的心态仍然是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故选B项;从“剿匪”两字可以看出,林则徐还没有认识到英军侵华是一种侵略行为,排除A项;材料是和友人的书信,不是国与国的外交,排除C项;林则徐认为英国取胜在于“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没有认识到要采取实际行动来学习西方,排除D项。‎ ‎8.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曾引述他的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生产方式并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流弊”;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 A.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 B.蕴含了社会主义的要素 C.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 D.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答案】B ‎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孙中山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又想解决在资本主义中出现的贫富不均的问题,孙中山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其目的是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注重工人阶级的利益,这蕴含了社会主义要素,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孙中山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引进欧洲生产方式并使用机器”,说明他并未避免西方道路的印记,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9.(2019江苏扬州中学2月)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 A.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 C.并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 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 ‎【答案】 C ‎ ‎【解析】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目标是发展资本主义,不是实现共产主义,A项错误;民生主义是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后的那部分归国家,由国民共享,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不一致,B、D两项错误;民生主义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C项正确。‎ ‎10.“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段选自民国某时期的军歌歌词,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新三民主义成为革命旗帜 D.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受到重创 ‎【答案】 C ‎ ‎【解析】从歌词的内容可知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军歌,当时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革命旗帜,故选C项。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故A项与题意不符;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B项错误;仅从歌词无法说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受到重创,故D项错误。‎ ‎1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  )‎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 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答案】 B ‎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即毛泽东重点论述了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材料中毛泽东论述的内容不符,故排除。‎ ‎12.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该文发表的背景是(  )‎ A.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 B.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 ‎【答案】 B ‎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战相持阶段。故选B项。‎ ‎13.(2019江苏苏北三市1月)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发展,彰显了“思想”的价值与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  材料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或手段追求的。为此,人们在接受或宣传、介绍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学说时,往往有所选择,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五四”之前,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重视,除严复、梁启超等个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 ‎——摘编自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思潮演进的内在原因。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对民主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思潮的核心追求。(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民主思潮演进的相关史实,就“思想的价值与力量”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原因: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促进;政治运动的推动。变化:从把民主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与手段到更关注民主的核心观念与基本价值。核心追求:救亡图强。‎ ‎(2)略。‎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从思想、经济和政治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或手段”“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归纳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2)问属于小论文撰写,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论点,其次依据提取的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可从思想变革推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解放等方面论证,注意史论结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