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第Ⅰ卷基础题(88分)和第Ⅱ卷提高题(12分)两部分共100分。‎ ‎2.试卷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酌情减3-5分,并计入总分。‎ 第Ⅰ卷基础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 商品经济 B. 小农经济 C. 市场经济 D. 计划经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反应的是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联系搜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小农经济主要特点:‎ ‎(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2)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3)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A. 播种方式的变革 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铁犁牛耕发展 D.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变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图片中的石器“耜”、铁农具、曲辕犁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即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故本题应选D项;题目中石器“耜”、铁农具、曲辕犁均为耕作工具,故排除A项;题目中未涉及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排除B项;C项无法反映题目中的石器“耜”,故排除。‎ ‎3.有两幅版画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五谷丰登”体现出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六畜兴旺”体现出家畜饲养业,故B项正确。家畜养殖只是材料图片反映的一个特点,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精耕细作的特点,C错误;“男耕女织”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D错误。‎ ‎4.下面这种工具的名称、出现时间和用途是 A. 耦犁、汉朝、松土工具 B. 耧车、汉朝、播种工具 C. 曲辕犁、唐朝、松土工具 D. 耧车、唐朝、松土工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知识点。由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出,此种农业生产工具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耧车。据此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状况·生产技术的进步 ‎5.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 商品经济的发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耕织结合的特点,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6.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耜耕 C. 石器助耕 D. 铁犁牛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最能代表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AB项是商周时期社会的耕作方式,主要工具是耒耜等耕作;C是原始农业耕作方式,排除C项;D项是在战国以后,铁制农具出现,牛耕产生,以铁犁牛耕为基础的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成为了主要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7.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①②④正确;③说法错误,错在“全部”;所以答案选A。‎ 点睛:本题是个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不可能全部自己生产,故③排除。‎ ‎8.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下列手工业的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是 A. 民间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在中国古代代表最高水平的手工业是官营手工业,政府对其技术实行垄断政策,所以B正确,CDA错误。‎ ‎9.在某次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铸造于何时,你应该回答 A. 新石器时代晚期 B. 商朝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朝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繁荣时期,B正确;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A错误;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晚于商周时期,故C和D项错误。‎ ‎10.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①丝织品 ②景德年间瓷罐 ③唐三彩 ④哥窑瓷瓶 ⑤珐琅彩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清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丝织品距今四、五千年已经出现; ②景德年间瓷罐 、④哥窑瓷瓶出现于宋代;③唐三彩是唐代著名的陶器;⑤珐琅彩出现于清朝时期。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为补充;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4)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5)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6)手工业生产布局虽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 ‎11.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缫丝 B. 灌溉 C. 制瓷 D. 冶铁 ‎【答案】D ‎【解析】‎ ‎【详解】水排主要是利用水力进行冶铁的工具,故D项正确;A是纺织业;水排不是灌溉工具,B错误;C属于制瓷业。‎ ‎12.“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一著名诗句描绘的是 A. 白瓷 B. 青瓷 C. 粉彩瓷 D. 青花瓷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青瓷,故B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白瓷是白色的,不能用“翠色”形容,排除A;粉彩瓷、青花瓷不能用“翠色”形容,排除CD。‎ ‎13.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苏州 C. 扬州 D. 洛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瓷都,故选A。苏州以丝织业著名,排除B;,扬州盛产铜镜,排除C;洛阳是唐代的都城,也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排除D。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部门众多,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精湛,深受世界各个国家的欢迎,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象征,尤其是丝绸,瓷器,青铜器等最具世界影响力。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纺织,制瓷和金属铸造技术等手工业部门,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准确识记是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 ‎14.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并且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①丝绸技术 ‎②采煤技术 ‎③冶铸技术 ‎④伐木技术 ‎⑤制瓷技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古代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古代青铜器冶铸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古代制瓷技术比较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①③⑤正确;采煤技术和伐木技术不属于手工业技术领域,也并不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排除②④,选择D正确;A、B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5.“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务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历史现象最早出现于 A. 西汉长安 B. 唐朝洛阳 C. 北宋开封 D. 南宋临安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中“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的信息说明夜市和早市的出现,市场打破时空界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句中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北宋的都城开封,故C项正确;汉唐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经济功能比较弱,故AB项排除;D项晚于C项,排除。‎ ‎16.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A. 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 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 手工业作坊增多 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D项中的现象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工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C三项。‎ ‎17.我们现在知道“商人”这一称呼来源于 A. 从事商业的人 B. 善于经商的人 C. 善于经商的商朝人 D. 专门从事商业管理的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因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来把善于经商的人叫做商人,C正确;从事商业和善于经商不符合材料主旨,A和B项错误;商人最初不是商业管理的人,D错误。‎ ‎18.“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材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商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代之前,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市、坊严格分开。从北宋开始,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的景象最早可能出现在北宋时期,D 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 ‎19.“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人张藉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 A. 张骞出使西域后 B. 隋唐时期 C. 安史之乱后 D. 秦朝建立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丝绸之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A正确;隋唐时期是海上丝周之路开通,B错误;C和D时间不符合,排除。‎ ‎【点睛】"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 ‎20.战国后期,大商人吕不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赢政之父秦异人争得王位,后来吕不韦做了秦国的相国。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吕不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B. 战国时期的商业非常发达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己渗入到政治领域 D. 官商勾结的现象在当时己经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吕不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赢政之父秦异人争得王位”说明商品经济实力上升影响到政治领域,C正确;吕不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只是材料中现象,不是实质问题,A错误;战国时期的商业非常发达不符合史实,B错误;官商勾结不是材料主旨信息,D错误。‎ ‎21.明清时期我国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A. 徽商和晋商 B. 晋商和湘商 C. 徽商和粤商 D. 晋商和鄂商 ‎【答案】A ‎【解析】‎ ‎【详解】商帮属于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在明清时期,当时最著名的两个商帮组织是徽商和晋商,A正确;湘商、粤商和鄂商不是实力最强的商帮,B、C和D项错误。‎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 统一货币“半两钱”‎ B.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C. 出现了纸币“交子”‎ 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答案】C ‎【解析】‎ 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是在秦朝时期,B是在明清时期,D是在明朝时期,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因此选C。 【名师点睛】‎ 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它的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3.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 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 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 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 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属于经济基础的变动,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四个选项中,能体现生产力发展的是B。A是表现;C是直接原因;D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名师点睛】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彻底瓦解。‎ ‎2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 B. 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 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 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实质上是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这一措施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C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税制改革,不是商业政策,A错误;材料中税制改革有利于土地制度变化,不是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B错误;单纯从税制改革不能说明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D错误。‎ ‎25.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屯田制 D. 摊丁入亩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均田制的理解。北魏至唐朝中期,统治者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均田制。所以选B。‎ ‎26.下列言论中与“重农抑商”思想相左的是 A.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B.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 C. “工商皆本” D. “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答案】C ‎【解析】‎ 重农抑商思想是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此相左则是与重视农业一样重视工商业的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是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的“相左”指的是相反或相对,与重农抑商思想不一致。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是末业,而工商皆本思想与此相反,故答案为C项。‎ ‎27.《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已贫贱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汉代商人已经纷纷加入了统治者的行列 B. 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无法推行 C. 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 D.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答案】C ‎【解析】‎ ‎“今法律贱商人”说明政府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他们不可能成为统治者,A错误;“《汉书》中载”,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汉朝被坚定的执行下去,故B错误;“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指的是政府虽然大力压制商人的发展,但商人是富有的;尽管政府极力鼓励农业的发展,事实上农民贫穷,因为商业的利益比农业高,故C正确;材料强调“政府对待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故D错误。‎ ‎28.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 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 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 封闭边疆固守疆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只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禁绝”,说法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说法也太绝对,不是一概排斥,不符合题意,排除;也不是封闭边疆,例如,广州是开放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9.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都是巩固封建小农经济,显然是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不会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这两项措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①②③正确;自然经济的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④错误。选择A正确。排除BCD项。‎ ‎30. 掌握着当时的世界商业霸权,成为“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作“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海上马车夫”等信息说明是17世纪海上殖民霸权的荷兰,故选择D项; A、B是16世纪;D是18世纪。‎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荷兰。‎ ‎31.在争夺殖民霸主的过程中,英国打败了下列哪三个国家,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A. 西班牙、法国、葡萄牙 B. 荷兰、德国、法国 C. 西班牙、荷兰、美国 D. 西班牙、荷兰、法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成了海上强国。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17世纪50~70年代,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商业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双方实力均受到不同程度伤害,而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英法在1754年至1763年发生了大规模的殖民争霸战争,最终英国战胜了法国。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 ‎32.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的最恰当解释是 A.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 企业家直接参与了航海活动 C. 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 资本的扩张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源动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经济原因),这一观点其实也是说明这点。AB 不合史实,对材料的理解浮于表面,因此选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 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33. 下列关于麦哲伦船队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路线,正确的是()‎ A.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C.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答案】A ‎【解析】‎ 麦哲伦是向西航行的,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大西洋,所以答案选A,排除其他选项。‎ ‎34.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所谓的“价格革命”。下列关于“价格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 B. 引起了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 C. 扩大了世界各地区的交往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C项是错误的;这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35.16世纪以来,欧洲的国际贸易中心逐渐从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转移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这主要是由于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推动 C. 意大利的衰落 D.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答案】A ‎【解析】‎ 新航路开辟前,东西方贸易基本上被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所垄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路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逐渐衰落了,故答案选A。BCD三项都不是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材料题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 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材料四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织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1)材料一中“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2)材料二、三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什么经济政策?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材料二、材料三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为什么?‎ ‎【答案】(1)小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具体规定:①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徭役;②从事商业而致贫者,罚为官奴婢;③汉代不准商人穿丝绸衣服;课以重税;④商人子弟不得为官。‎ ‎(3)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者资本主义萌芽.‎ 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自然经济结构,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儒家重义轻利安土重迁思想,缺乏技术创新。‎ ‎【解析】‎ ‎【详解】(1‎ ‎)经济形式:依据材料一“牛郎织女传说”可知是小农经济模式。特点:依据所学从小农经济模式特点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僇力本业”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以及材料三“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归纳回答。‎ ‎(3)新现象:依据材料四“有力者雇人织挽”可知出现雇佣关系。状态:依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依据所学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经济政策以及思想等思考回答。‎ ‎【点睛】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第Ⅱ卷提高题(共12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金、香料、珠宝是西班牙人和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另一个重要动因。由于《马可·波罗行纪》中关于中国与日本的财富无穷的神话在当时的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的无限遐想。‎ 材料二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动力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列举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远航尝试,并概括其积极影响。‎ ‎【答案】(1)传播宗教;追求黄金、香料、珠宝等。‎ ‎(2)远航尝试: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远航非洲,发现好望角;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到达西印度群岛,发现美洲;1519~1522年,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积极影响: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融合,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促进了西欧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解析】‎ ‎【详解】‎ ‎(1)根据“黄金、香料、珠宝是西班牙人和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另一个重要动因”、“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可知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动力因素主要是宗教原因和追求黄金、香料、珠宝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远航尝试主要是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抵达美洲和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结合所学内容从促进世界不同种族、文明融合、推动西方近代科技和思想解放、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市场出现等角度总结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远航的影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