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x30=60分)‎ ‎1.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A. “礼”‎ B. “仁”‎ C. “德”‎ D. “孝”‎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时代中国社会处于急遽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分封秩序已难以为继,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情势提出自己的变革主张,即恢复“周礼”,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规范社会秩序,从而实现社会安定。故答案为A。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思想 ‎2. 现代宇宙学的“爆胀宇宙论”认为,我们面临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端于时空极小的“奇点”的绝热膨胀,破除了神创宇宙论。下列哪位古代文化名人的思想与该理论有类似之处( )‎ A. 老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朱熹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老子强调万物的本源来自于“道”,道源于自然,且道生万象,这否定了神创万物的观点,符合题干要求,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无直接联系,均排除。故选A。‎ ‎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 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B. 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C. 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D. 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三人的主张是关于按能选官都没有涉及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的途径,故B项错误;从“举贤才” “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都是按才能选官,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按才能选官没有涉及选官对象已经向百姓普及,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做题关键要紧紧结合材料,注意:选项表述正确,并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抓住“举贤才”“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是关键信息即可。‎ ‎4.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A. 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 用仁政恢复人的善性 D. 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答案】‎ ‎【解析】‎ 同等爱护所有的人是墨子的兼爱,故A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与“一定会……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不符,故B项错误;仁政是孟子观点,孟子主张性本善,与“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不符,故C项错误;据“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可知某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D项正确。‎ ‎5.墨子强调“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墨子的思想在本质上 A. 既肯定人力作用,又依赖上天、鬼神意志 B. 既反映小生产者的勤苦,又衬托出他们脆弱 C. 体现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生活的矛盾困惑 D. 小生产者崇拜鬼神,又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答案】B ‎【解析】‎ 材料“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反映了墨子作为小生产者的勤苦;材料“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又衬托出小生产者的脆弱。故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重复,排除。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世界观上的内在矛盾,而不是生活上的矛盾困惑,故C项错误。D项“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与材料不符,排除。‎ ‎6.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首先确定“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次我们可知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其成为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排除④。故C正确。‎ ‎7.《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联系本题材料的思想主张“军事力量清除旧的奴隶贵族”“强迫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商人和知识分子被歧视”等符合法家学派,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C项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 ‎8.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A.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 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 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民间的命名,与官方无关,A项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与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意主旨相悖,排除。‎ ‎9.“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予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位先生应该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顾炎武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即是本心,即是理,材料体现王阳明强调人主观感受的思想。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主观感受,与材料思想类似,故选C。董仲舒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A;朱熹认为理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B;顾炎武思想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排除D。‎ ‎10.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为此,他主张 A. 反对空谈,文人应该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B. 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即研究学问要解决现实问题 C. 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D. “工、商皆民生之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AB是明末清初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共性,排除;C是黄宗羲思想的来源,排除C;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民生之本”,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 ‎11.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B.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人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 楷书演绎了古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答案】A ‎【解析】‎ 从“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对大地广袤的思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这一历程说明人对于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故A项正确;B是反映出篆体的思想特点;C中科学认识不符合题意;楷书是觉醒,不是理性思维,故D错误。‎ ‎12.‎ ‎“一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这种表现形式属于 A. 小说的浪漫风格 B. 戏曲艺术的虚拟化 C. 书法的出神入化 D. 绘画的意象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小说的浪漫风格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反映通过演员的虚拟动作来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是中国古代戏曲虚拟化的表现,故选B;书法的出神入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绘画的意象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13.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变革,不是历史的倒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充分说明当时社会进步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故B项正确;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先秦诸子思想复古性,不是复杂性,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 ‎【名师点睛】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14.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者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 ‎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 ‎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为顺应天意之举 ‎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自汉朝以来,历代皇帝都以“真命天子”自居,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为树立王权独尊地位服务。汉高祖、明太祖是两位“草根皇帝”,所以在宣传自己超高贵的出身方面尤为重视,通过这样的无中生有的宣传,不仅体现自己“受命于天”,而且“真命天子”的地位是生而有之,这样的宣传还为自己的改朝换代行为赋予“天命”的含义,故②③正确;统治者竭力美化自己出身的行为主要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不是为了与贵族看齐,实行愚民政治也不是美化自己的主要目的,故排除①④。故排除ACD,选B。‎ ‎15.《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 A. 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 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 C. 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 D. 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三教合归儒出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反映,所以《西游记》的文学创作是立足现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三教并立,并没有突显道家地位开始衰弱,故C项错误;材料中记载有道教、佛教与儒学,其目的是为了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16.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 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 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北宋佛道盛行,程朱理学初创,只有狠批才能让自己的学问被人认识,到了南宋时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 ‎17.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 A. 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B. 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C. 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 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限制君主权力,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排除B;希望健全中央机构与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黄宗羲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没有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排除D。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18. “在三先生看来,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不遗余力地倡导‘重民’、‘保民’、‘敬民’,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以下言论最能够体现“儒家基本价值观念回归”的是( )‎ A.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三先生看来,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不遗余力地倡导‘重民’、‘保民’、‘敬民’,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王夫之、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的特点,“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符合题意,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特点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要表现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思想上,还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躬自实践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以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19. 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这说明 A. 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B. 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C. 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D. 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古代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关键信息是“研究动机、运用的知识、研究方法均与儒家思想有关”。根据材料“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可知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技·科学技术特点•研究方法 ‎20.意大利在14世纪初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至17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而佛罗伦萨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13.6%。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A. 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B. 人文精神的普及 C. 资本主义萌芽推动 D. 近代教育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对比了17世纪前后书籍在意大利的价格变动,依据史实,14-17世纪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收到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动,思想传播的速度加快,故A项说法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无法解释书籍价格的迅速下降,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 ‎21.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 A. 小篆 B. 隶书 C. 楷书 D. 草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小篆的特点主要是富于图案美,属于人工刻意造作,故A项错误;隶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具有适用性、装饰性,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不是心之画,故C项错误。由“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可知此项书法艺术从心出发,草书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 ‎【名师点睛】概况古代书法艺术:‎ 字体 ‎ 特点 ‎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 小篆 ‎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 ‎ ‎ 隶书 ‎ 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 ‎ ‎ 楷书 ‎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 魏晋定鼎之功,钟繇和王羲之贡献最大; 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 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等。 ‎ 草书 ‎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 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 行书 ‎ 兼有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功能,雅俗共赏 ‎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元朝赵孟頫的《行书十札卷》; 明朝文征明的《离骚》等。 ‎ ‎22. 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 )‎ A. 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心修行 B. 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 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 D. 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把握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风格、特点。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题干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意在体现画家的心境,并不是简单追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要表达一种意境,传递画作者的心境。D项正确。A项修行表达不准确。B项只是方法。C项也只是方法,没有体现物我合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艺术·绘画 ‎23.下列文学作品中,能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向往安定太平”天下观的是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C. 《三国演义》‎ D. 《水浒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红楼梦》是一部人情小说作品,以婚姻爱情故事为主线揭示封建末世危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西游记》是古代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神魔小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风云,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水浒传》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4.《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A. 《诗经》反映社会变革的趋势 B. 《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先河 C. 《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可知《诗经》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的教化作用,C项正确。题干强调《诗经》社会教化的功能,与反映社会变革的趋势无关,排除A。《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先河,但与题干强调《诗经》社会教化的功能不符,排除B。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但与题干强调《诗经》社会教化的功能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5.‎ ‎ 明清之际,为了恢复被理学家歪曲了的“理”与“心性”的本来面目,使之从“神化”中摆脱出来,就必须用博雅考据之实学取代宋儒明心见性之虚学。此言论旨在 A. 倡导经世致用 B. 提倡以史为鉴 C. 摆脱儒家桎梏 D. 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宋儒明心见性之虚学”是指宋明理学,“博雅考据之实学”是指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明清进步思想家倡导经世致用取代宋儒明心见性的虚学,A正确;提倡以史为鉴与材料不符,排除B;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仍属儒家思想范畴,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难以摆脱儒家桎梏,排除C;反对君主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 ‎【易错警示】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是实学派的主张。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他们认为求学应当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改革,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2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项排除;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A。‎ ‎27.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选D。A不够全面,BC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28.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而采取措施有提倡兴办儒学、重用儒者,②③④都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其他组合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 ‎【名师点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29.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这是因为程朱理学 A. 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 破坏传统文化 C. 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 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是官方哲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而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要求人性解放,反对君主专制的愿望强烈,因此反封建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故A项正确;B项“破坏”说法错误;C项“任何意义”说法错误;程朱理学虽然后面出现僵化,有着消极一面,但其注重气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着积极和现实意义,D项说法错误。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30.“蓝脸的窦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上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价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艺术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正确评断历史人物,A、C两项错误,排除。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B项表述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 二、材料题(31题16分,32题18分,33题6分,共计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都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新的表现。‎ ‎【答案】(1)关键:取信于民。原因:当时的社会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儒家思想不适合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因此受到冷落。‎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材料“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知,诚信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儒家思想本身来分析归纳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从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中可知,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归纳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经世致用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经世致用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 ‎(3)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墨家“强本节用”。法家“严而少恩”。‎ ‎(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包括社会大变革、经济因素等等。社会大变革指的是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阶级关系的剧变。经济因素指的则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各国为争霸的需要,纷纷养一些出谋划策的士,也就导致了 “士”阶层的崛起。‎ ‎(2)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的认识是指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例如,材料中的“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作者推崇墨家的“强本节用”主张,例如,材料中的“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的不足指的是法家的“严而少恩”, 例如,材料中的“法家严而少恩”则是直接的答案。‎ ‎(3)“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主要包括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百家争鸣时期是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百家争鸣”的局面毕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后来的学者大都从“百家争鸣”中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33.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之一。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老师曾经说过:“京剧艺术是我们自己的国粹,我们应加以保护和弘扬。如果有一天京剧在中国的土地上灭绝了,那就意味着在整个地球上消失了。”‎ 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品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请结合材料驳斥这种观点 ‎【答案】‎ 京剧自诞生以来融合了徽剧、汉剧,兼收昆区、秦腔以及其他地方戏的东西,博采众长,成了戏中之王。另外,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京剧也不断地与现代音乐、艺术相结合,推陈出新,适应群众的需要。因此,京剧至今仍有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继续振兴和弘扬京剧文化。‎ ‎【解析】‎ ‎【详解】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传统戏曲的杰出代表,具有基本的娱乐社会大众的功能,这是其存在的基本价值。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理应继续振兴和弘扬京剧文化。现实来看,京剧也能吸收现代音乐、艺术长处,因此必然能赢得新的观众。‎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