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24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
考点24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 1.先秦的商业 (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商人祖师范蠡和后来成为秦相的吕不韦等。 (2)战国时期,由于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重农抑商思想兴起。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该政策在战国时期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2.秦汉时期 (1)商业政策 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2)国内商业 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对外贸易 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水路商运和陆路商运十分发达;草市作用已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唐朝后期,夜市比较繁荣。 4.宋元时期 宋朝时期城市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商业的兴盛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考向一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与特点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业兴起: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2)初步发展:秦汉至隋唐发展较艰难,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繁荣时期:两宋、元朝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以农副产品、手工业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最初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 3.特点 (1)商业起源较早,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3)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4)历代政府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缓慢,虽取得发展和繁荣,但始终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商人始终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清时渐趋萎缩。 【典例引领】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 A.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 B.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 C.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 D.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答案】A 考向二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宽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扬州和成都成为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2)宋元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紧密相联,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典例引领】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时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答案】B 考向三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冲破小农经济限制的原因 1.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作为小农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封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同样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商业布局、市场制度、内外贸易、货币流通、对待商人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的限制;虽然宋元以后有所变化,但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没有改变,因而也不能冲破小农经济的限制。 3.中国古代商人具有“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商人往往将经商所积累的财富用来购置田地、建造美宅,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典例引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唐代在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草市在北方称“集”,也有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命名的,如柴市、米市、马市等。 材料二 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 ;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材料三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隋唐、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特点。 (2)据材料三看,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在你看来,这些因素后来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发展,并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3)据材料四,概括“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1)特点: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农村市场发展,如草市、工商业市镇兴起;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如大茶园和产棉区的出现;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商业发展等。 (2)因素:汇票形式的纸币、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合同、合股公司、佣金等。 原因: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封建制度的阻挠。 (3)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的阻碍,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1.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驰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2.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D.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3.《广志绎》载“(晋商中的)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富者蓄藏不于家,而尽散之于伙计。估人产者,但数其大小伙计若干,则数十百万产可屈指矣。盖是富者不能遽贫,贫者可以立富,共居室善而行止胜也。”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A.晋商主要靠专卖权致富 B.“伙计”有利于晋商发展 C.晋商经营的票号业相当发达 D.晋商是当时最大的商帮 4.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做了如下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5.宋太祖“首定商税则例”,建立了上自三司,下至州县的征收体系,“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宋人更是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称“非独妨害客人兴贩,显是有违祖宗成法”。这些政策和认识 A.遏制了官僚集团的腐败 B.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 C.导致了经济思想趋于保守 D.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6.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 B.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 C.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 D.体现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 7.宋《梦粱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8.北宋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以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表明 A.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D.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9.宋史研究专家林正秋先生指出:“市民文化的崛起是南宋杭州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特点。”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在《人格的文化背景》一书中认为:“一个文化至少包括物质、动态、心理三个层面。”以下关于杭州市民文化的表述中,符合心理层面的是 A.草市的发展更为普遍,扩大了城市的功能和规模 B.坊市制度的崩溃,与市民阶层的生活相适应 C.社会上崇商弃农、士商渗透和官商融合渐成风气 D.杂技、杂剧、影戏与傀儡戏、音乐舞蹈等形式的市民文艺的发展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乾隆时,山西商人资本“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山西商人贩运福建武夷茶,或安徽茶,或湖广茶,经水陆之途运销至北京、归化城、张家口、蒙古草原、和西北兰州、新疆伊犁等地,路程数千里,资本用量大,周转慢,需要大量货款。晋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而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统一结账分红,同时总号与分号之间,也要发生资金调拨。由于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于是以汇兑形式出现的山西票号就产生了。 ——根据百度搜索整理 材料二 票号的创办、发展、衰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日升昌总号在咸丰十年(1860) 十二月十八日给汉口分号的信中写道:“昨接成重两处来信,军务甚是紧急,成都左近四面贼匪扰乱不堪,兼之省城勒逼捐输(指政府因财政拮据,巧立“捐输、报效”等名目向商人搜刮钱财),以滞生意之家,实难存站……即着成伙速归重号,暂行躲避。”曾任票号经理的李宏龄说:“乃自甲午、庚子以后(票号)不惟倒欠累累,即官商各界生意亦日见萧疏。推其原故,固由于市场空虚,亦实以户部及各省银行次第成立夺我利权,而各国银行复接踵而至,出全力以与我竞争。” ——摘编自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晋商创立票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票号衰败的主要原因。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考点冲关 1.【答案】B 2.【答案】D 【解析】根据“遂倾两市”可知,商业活动还是在固定地点“市”内进行,而宋朝已经打破坊市界限,排除A;B项说明商业活动被限制在“市”内进行,并且政府对商业活动管制很严,这不符合宋朝商业管制放松的史实,排除B;“坊”是住宅区,C项说的是北魏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D项反映了商业繁荣的景象,商业活动时间限制被打破,故D正确。 3.【答案】B 【解析】晋商是山西商人,根据“(晋商中的)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富者蓄藏不于家,而尽散之于伙计”可知,晋商之巨富靠的是合伙经营,即所谓的“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而商人的资本也往往投于众伙计处,从而减少了投资的风险,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4.【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了英国因为当时经常处于战乱之中并且要与欧洲其他国家争霸,所以更重视工商阶层,而中国无此状况,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可知,宋朝保护盐、茶商人利益,这有利于促进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该政策和认识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故B项错误;保护商人利益,体现了经济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更加开放,故C项错误。 6.【答案】C 7.【答案】C 【解析】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由“杭都旧俗”“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说明杭州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商业繁荣,城市职能不断完善,故C正确;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8.【答案】D 【解析】材料“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说明政府调控市场失败,故D项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明中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未遭到削弱,故C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草市的发展在农村中更为普遍,而杭州作为经济发展的大都市,一般不会出现草市,故A项排除;材料“坊市制度的崩溃,与市民阶层的生活相适应”体现动态这个层面,故B项排除;宋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此时人们的心理层面逐渐发生变化,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崇商弃农、士商渗透和官商融合的风气,故C项正确;“杂技、杂剧、影戏与傀儡戏、音乐舞踵等形式的市民文艺的发展”并不属于心理层面的变化,而是市民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多地趋向于动态层面,故D项排除。 10.【答案】(1)原因:资本积累雄厚;经营活动扩大对资金周转的需要;商号之间业务结算和调拨的需求;解决社会动荡条件下的现银运送问题。 (2)原因:战乱劫掠;官府勒索;官营、外国银行挤压;市场萧条。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得出资本积累雄厚,“路程数千里,资本用量大,周转慢,需要大量货款”得出经营活动扩大对资金周转的需要,“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统一结账分红,同时总号与分号之间,也要发生资金调拨”得出商号之间业务结算和调拨的需求,“由于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得出解决社会动荡条件下的现银运送问题。 第(2)问,由材料“军务甚是紧急,成都左近四面贼匪扰乱不堪”、“兼之省城勒逼捐输(指政府因财政拮据,巧立‘捐输、报效’等名目向商人搜刮钱财)”、“即官商各界生意亦日见萧疏”、“亦实以户部及各省银行次第成立夺我利权,而各国银行复接踵而至,出全力以与我竞争”可得出:战乱劫掠;官府勒索;官营、外国银行挤压;市场萧条。 直通高考 1.【答案】B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空观念。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A项。争霸战争并非只在这一区域进行,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这一区域的交通条件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的繁荣,排除D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