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8—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命题人: 审核人:高一备课组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1.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 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 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 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 ‎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 A. 中央集权 B. 家国一体 C. 天下为公 D. 官僚政治 ‎3.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 A.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 周天子通过神权强化王权 C. 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D.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4.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5.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  )‎ A.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 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C.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 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 ‎6.《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见( )‎ 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 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 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 D.任人唯贤形成 ‎7.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该材料表明( )‎ A.政府部门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政府部门之间互相牵制 D.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 ‎8.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制之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行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在此作者旨在强调 (  )‎ A.封建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郡县制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必然 ‎9.《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 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 ‎ 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10.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1.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  )‎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 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 D.使皇权受到制约 ‎12.‎ 有史学家认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是指( )‎ A.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B.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 D.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13.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14.如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B.传统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C.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D.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 ‎15.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人儒 D.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16.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儒学更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及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17.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18.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设立通判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中央实行“两府三司”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此大臣主张( )‎ A.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 B.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 C.废除宰相制不断强化皇权 D.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20.包拯,庐州人,天圣朝进士,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包拯因科举走上仕途,曾当谏臣 B.包拯曾经参与管理过国家财政 C.包拯曾主张朝廷垄断盐业市场 D.包拯鞠躬尽瘁,最终死于任上 ‎21.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官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22.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 ‎23.监察机构的设置,在中国古代受到历朝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下列承担监察职责的是 A. 秦朝的太尉 B. 汉朝的刺史 C. 宋朝的参知政事 D. 清朝的军机处 ‎24.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2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  )‎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 C.明朝的内阁制度 D.清朝的军机处 ‎26.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 秦朝三公九卿制,对于军国大事决策一般先进行朝议 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 C. 三省六部制,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三省相互牵制 D. 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27.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 (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28.北京故宮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 ‎,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 A. 君主专制高度加强 B. 相权被大大削弱 C. 内阁掌握了票拟权 D. 皇权被宦官架空 ‎29.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都县,使之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 肃正纲纪,重典治国 B. 约法省禁,宽严相济 C. 明礼导民,明刑弼教 D. 法贵简当,通俗易懂 ‎30.“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下面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相比秦朝的三公制,指出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的创新之处。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10分)‎ ‎32.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B D A C B D C A B A C B C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D B C B D C D C B B B D B A[来 ‎29‎ ‎30‎ D A ‎[来K]‎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打出任意两点即可)‎ ‎(2)创新: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决策;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评价: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32.答:(1)利处: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8分)‎ 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4分)‎ ‎(2)影响: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