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抽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抽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时期一位思想家颂扬道而贬低人的力量,认为政治干涉是罪恶的渊薮,如果让百姓任其自然,他们将和大自然以及彼此之间和谐相处。这位思想家应是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让百姓任其自然,他们将和大自然以及彼此之间和谐相处”的信息可知,这是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体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是道家的老子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孔子主张仁和以德治民,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韩非子主张法治等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墨子主张剪爱、非攻等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故选A。 2.汉高祖六年刘邦封刘交为楚王,统辖薛郡、东海、彭城共三郡三十六县,是西汉初年势力较大的一个藩国。由此可知汉初在地方上实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郡国并行制,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 迁移和运用的能力。A项在春秋战国时已经瓦解,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汉初分封同姓王,是郡国并行,不是郡县制,排除B;根据材料“刘邦封刘交为楚王,统辖薛郡、东海、彭城共三郡三十六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维护刘氏天下的地位,分封了一些同姓王,形成了汉初地方的的郡国并行制,C项符合题意;D项是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故选C。 3.学者研究发现,曹魏政权建立后颍川地区除了陈氏、荀氏、钟氏、杜氏、枣氏、褚氏等大族之外,很少再有其他姓氏的人才出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A项主要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军功授爵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西汉推行的以人的品德为主要根据的制度,曹魏是已被九品中正制取代,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曹魏政权建立后,颍川地区除了陈氏、荀氏、钟氏、杜氏、枣氏、褚氏等大族之外,很少再有其他姓氏的人才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魏晋时期在选官制度中推行以门第和出身为主要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的实行,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D项是隋朝以后推行的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故选C。 4.史书描述某一工具:“甃石(砌石)以截溪流,置车于中,轮郭上系竹筒数十,溪流自为激运,以次汲输于田,不假人力,而灌溉沾足。”这一工具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筒车,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图片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A、B、C三项都是人力工具,不符合材料“不假人力”的信息,根据材料“轮郭上系竹筒数十,溪流自为激运”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一种灌溉工具,再根据材料“不假人力,而灌溉沾足”,可知这是非人力工具,D项筒车就是水利灌溉工具,D项符合题意。故选D。 5.有学者评述某一书法作品:“纵笔如兔起骸落,奔放不羁,纵横挥斫,一气到底。”下列作品与这一书法作品风格一致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纵笔如兔起骸落,奔放不羁,纵横挥斫,一气到底”,可知这是对草书的描述,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隶书,排除;C项是楷书,排除;D项是行书,排除。故选B。 6.明朝官员唐枢在《御倭杂著》中提出:“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中国与夷,各擅土产,故贸易难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唐枢旨在 A. 提倡中外通商政策 B. 批判唯利是图观念 C. 倡导华夷平等理念 D. 强调中外物产差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和外国的交往是大势所趋,且中外各有自己的特产,利益的驱使也使中外贸易相互联系,所以材料中作者是在提倡中外通商政策,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对唯利是图观念的批判,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华夷平等的信息,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故选A。 7.2018年4月11日,一件从圆明园流失出去的西周青铜器虎蓥竟在23分钟内拍出了41万英镑的高价。与这一文物的流失密切相关的事件应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从圆明园流失出去的西周青铜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掠夺了圆明园的大量文物,B项符合题意;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没有进入北京,A项错误;C项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同材料无关,排除;D项虽然进入北京,但是不符合材料时间和事件的信息,排除。故选B。 8.“这一选择的结果……牵制了太平天国的兵锋,迫使它敛收金田起义以来的席卷之势。于是,奔腾湍急的农民战争巨流一下子汇成一片以南京为中心的浅滩。”“这一选择”指的是 A. 金田起义 B. 定都天京 C. 挥师北伐 D. 举兵西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奔腾湍急的农民战争巨流一下子汇成一片以南京为中心的浅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建立了与清政府正式对峙的政权,B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广西,是太平天国开始的标志,排除;C项是太平军要消灭清政府的北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巩固天京大本营的西征,不符合题意。故选B。 9.“他们是中国的第一流政治家,知道中国所处的局势是数千年的变局,而反图以积极的方法应付之。他们的大政方针分两层:以外交治标,以自强治本。”材料里的“他们”指的是 A. 地主阶级抵抗派 B. 地主阶级洋务派 C. 资产阶级维新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洋务派,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以外交治标,以自强治本”,可知这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派,B项正确;A项是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其主要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不符合题意;C项是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D 项是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信息能将电气传,霎时万里寄华笺。行名推累葛蓝姆,铁线曾从海底穿。”这首近代中国的竹枝词赞叹的是 A. 轮船 B. 电车 C. 电话 D. 有线电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主要是强调用有线电报这种“电气传”的新的通讯手段实现了“霎时万里寄华笺”,D项符合题意;A项是交通工具,不是通讯公具,排除;B项是交通工具,不是通讯公具,排除;C项是传递语音,不是华笺,排除。故选D。 11.福建学界曾致电北京政府:“青岛问题关系重大,凡我国民决不承认日本主张,均应誓死力争,以为外交后盾,曹陆章卖国证据确凿,请协电政府予重诛。”这一电文反映的事件 A.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五四运动中的“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项正确;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未诞生,B项错误;C项是国民大革命的意义,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项错误。故选A。 12.下表是近代中国民用工矿企业的家数和资本额(1912—1918)统计表,当时民营工矿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统计表,可以看出从1912年到1918年中国民用工矿企业的家数和资本额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是此时正处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这促进了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A项是19世纪末期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不符合材料时间;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是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的措施,不符合材料时间。故选D。 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民族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格、固化,反映了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成熟与强大。下图中“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抗战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南京大屠杀,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图示的信息“12-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纪念1937年12月13日,日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的惨案,C项符合题意;A项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不符合材料信息;B项是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是战争结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选C。 14.七十年前的某一战役后,淮河以北完全解放,淮南大部分也为解放军所控制,江北只剩一个重要城市安庆在国民党军控制下,解放军直逼长江,矛头直指蒋介石统治的核心区域。这一战役指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辽沈战役 D. 淮海战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淮海战役,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七十年前的某一战役后,淮河以北完全解放,淮南大部分也为解放军所控制,江北只剩一个重要城市安庆在国民党军控制下”,可知这是对1949年的淮海战役的描述,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D项正确;A项是1937年日本进攻上海的事件,不符合题意;B项是1938年国民党组织的抗日的战役,不符合题意;C项是在东北发动的,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1949年中国的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0%,到1957年时其比重降为43.3%;而同时期重工业总产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9%上升到25.5%。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改革 B. “—五”计划 C. 三大改造 D. 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五”计划,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从1949年中国的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0%,到1957年时其比重降为43.3%,而同时期重工业总产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9%上升到25.5%,这主要是1953年以后,以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开展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A项是确定农民土地所有制的,不符合材料信息;C项实质是把私有制改为公有制的,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是1978年以后,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故选B。 16.热播剧《大江大河》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70年代末,从部队复员的雷东宝安排人在围墙上写上“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样的标语。这反映了当时农村正在 A.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此时农村正在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C项符合题意;A项是1953年至1956年的三大改造,不符合题意;B项是1958年以后推行,不符合材料时间和信息;D项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故选C。 17.下图反映的是2019年1月2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A. 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 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D. 表明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祖国统一,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C项符合题意;A项是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的,排除;B项是在1987年,不符合材料时间;D项是1992年进行的,不符合材料时间。故选C。 18.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凡被国民党政府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以及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新中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一律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普通侨民对待。”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该论述基调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 “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这同材料的信息相符,B项符合题意;A项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符合题意;C项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不符合题意;D项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这个文件“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宪法。”该文件的颁布 A. 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全新阶段 C. 标志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形成 D. 表明了国家工作中心开始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时期的民主法治建设,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宪法”等信息可知,这部宪法是指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成为了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A项正确;B项是指1954年宪法的颁布,排除;依法治国方略是1999年写入宪法,不符合题意;D项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项排除。故选A。 20.据初步统计,1956年一年中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有50多次,多于过去任何一年。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学术论文和报告共有2000篇以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B.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D.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双百方针”,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1956年一年中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有50多次,多于过去任何一年,同时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学术论文和报告共有2000篇以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这主要是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学术、科技、文艺等领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A项正确;B项是1965年形成的,排除;C项是1983年提出的,排除;D项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故选A。 21.公元前451年,他规定政府每年付每一名公民两个“奥勃”,作为他们参观公家庆典节日中戏剧与运动的报酬,他的理由是这些表演可提高全体公民的心智。材料中“他”最有可能是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苏格拉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伯里克利改革,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时间“公元前451年”,再结合“作为他们参观公家庆典节日中戏剧与运动的报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伯里克利改革中的给公民发放“观剧津贴”,C项正确;A项是在公元前594年,排除;B项是在506年,排除;D项主张“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22.学者指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的获救,人如何摆脱控制着他的焦虑、恐惧、虚无和绝望。上帝创造世界是为了人,上帝的存在是为了人的拯救。为此马丁·路德提出 A. 圣经至上 B. 简化宗教仪式 C. 因信称义 D. 王权高于神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丁•路德改革,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是强调信仰即可得救,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的学说,C项符合题意;A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23.学者在谈及近代英国某一事件时说,它对日益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做了让步,又分裂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同盟。自此,英国走出了迈向现代代议制民主的第一步。这一事件是 A. “光荣革命”完成 B. 《权利法案》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832年议会改革,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它对日益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做了让步,又分裂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同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是工业革命中工业资产阶级获取政治权利的需要,此改革使英国走出了迈向现代代议制民主的第一步,D项符合题意;A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不符合题意;B项是英国确定君主立宪制的标志,不符合题意;C项是18世纪前期逐渐确立,不符合题意。故选D。 24.“随着19世纪的推进,公司的规模也在扩大,为了更加全面地控制市场(横向联合)或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纵向联合),大型的工业联合体组成。”这一“联合体”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 B. 殖民扩张与掠夺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为了更加全面地控制市场(横向联合)或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纵向联合),大型的工业联合体组成”,可知这是指垄断组织的出现,这根本上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必然结果,D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时间及材料信息;B项同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没有垄断的产生,C项错误。故选D。 25.《国家与社会革命》中记述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1917年,当坏天气恶化了对城市的食品供应时,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则自下而上地推翻了垂死的专制王权。这一事件是 A. 二月革命 B. 发表《四月提纲》 C. 七月流血事件 D. 攻占冬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月革命,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在1917年“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则自下而上地推翻了垂死的专制王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二月革命中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罗曼诺夫王朝,A项排除;B项是指明俄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不符合题意;C项是结束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符合题意;D项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符合题意。故选A。 26.列宁指出:“我们是沿着国家资本主义的路线前进,是缓慢的,有时是停顿的,有时甚至要退却几步。这是一条引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路线。”材料中的“退却”是指 A. 用行政命令代替经济管理 B. 重视私人资本参与性 C.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D.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是指新经济政策中,列宁利用部分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办法来达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故材料中的“退却”是指重视私人资本的参与性,B项正确;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意;C项是斯大林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排除。故选B。 27.“这是冷战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它将两个大国最大限度地拖到了核战争的边缘,因此它成为人们推断两个大国的对抗究竟达到何种程度的界石,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防止核战争。”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 华约建立 B. 朝鲜战争 C. 越南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巴导弹危机,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它将两个大国最大限度地拖到了核战争的边缘”、“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防止核战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描述,在此事件中美苏两国进行了较量,最终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结束,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不符合题意;B项是以战争方式进行的热战,不符合材料信息;C项是以战争方式进行的热战,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选D。 28.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对北美自贸区以及WTO等多边贸易协议频频开炮,不断利用美国本身市场的优势地位,提高特定商品的关税,设置贸易壁垒,大打贸易战,这引发了其他经济实体对美国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低潮状态 B. 全球化缩小了国家间贸易差距 C. 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D. 互利共赢观念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的全球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特朗普上任后,对北美自贸区以及WTO等多边贸易协议频频开炮,提高特定商品的关税,设置贸易壁垒,大打贸易战,引发了其他经济实体对美国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这干扰了全球化的秩序,严重影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表明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低潮状态,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表述错误;材料是表明美国对全球化的破坏,D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故选A。 29.某科学家在研究热辐射时指出:“假定振动系统的总能量不能连续改变,而是以不连续的能量子形式从一个值跳到另一个值。”这一理论的提出 A. 冲破宗教神学束缚 B. 揭示宇宙运行规律 C. 否定经典力学体系 D. 深化微观世界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假定振动系统的总能量不能连续改变,而是以不连续的能量子形式从一个值跳到另一个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普朗克的量子论的提出,此理论深化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D项符合题意;A项是指达尔文的进化论,排除;B项是牛顿的近代物理学,排除;C项是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故选D。 30.“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他的作品”可能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文学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描述可知,材料是反映印度人民反抗的著作,这是对印度近代文学时尚伟大诗人泰戈尔的作品的描述,A项是泰戈尔的作品,符合题意;B项是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不符合题意;C项是法国巴尔扎克的作品,不符合题意;D项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判断题 31.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废除了丞相制度。为减轻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明成祖建立了新的中央行政机构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明成祖设立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是非法定的中央机构,故题干中“新的中央行政机构内阁”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32.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却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从根本上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却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据以上分析可知,题干的表述正确。故答案为:正确。 33.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大大推动了特区经济的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特区,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故题干中“四个经济特区”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34.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打破了罗马教会的精神统治,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智者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普罗塔戈拉是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不是打破“罗马教会的精神统治”,故题干的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35.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二战后至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题干“二战后至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的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晩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皇帝之功,勤劳本身,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史记•秦始皇本纪》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清史稿•世宗本纪》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 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 (2) 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古代中国实行的农业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政策的影响。 【答案】(1)新现象:出现铁犁牛耕。 影响: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 (3)政策:重农抑商。 影响: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古代农业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新现象一问,根据材料“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新现象;影响一问,注意“土地制度”的限制,可以从井田制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状况思考。 (2)本题考查小农经济,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模式一问,根据材料图片“男耕女织”的信息,可以得出小农经济;特点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回答。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政策一问,根据材料“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等信息,可以得出重农抑商;影响一问,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从对经济、对政治、对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的角度回答。 37.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运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同时,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器,因为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的。 一一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而卢梭对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 ——摘编自(法)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材料三 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启蒙》(1787年)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这时候,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性质。 (2)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异同。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的矛盾尖锐;自然科学的发展。 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同:反对专制王权。 异: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推崇理性。卢梭主张民主共和;质疑理性,宣扬感情至上。 (3)影响:推动思想解放;启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性质,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原因一问,根据材料“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概括即可;性质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异同,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根据材料“开明专制”、“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可以概括出反对专制王权;异:根据材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等信息,从对理性和主张建立的资本主义政体两个角度回答。 (3)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两个角度回答。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38.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犬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1)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这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这次会议召开 有何历史意义? (2)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指导中国革命夺取胜利的理论武器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3)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可:次会议上确定的?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什么?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认识. 【答案】(1)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 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旗帜: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创新。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中共一大,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中心任务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意义一问,从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回答。 (2)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理论武器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毛泽东思想;民主政治一问,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知识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小问,根据新时期邓小平理论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认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综合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创新等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