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调研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 A. 散漫自私意识 B. 血缘亲族团结 C. 官僚制度确立 D. 社会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亲兄弟”“父子兵”“家族组织”等可知这些现象由宗法制所致,故D正确;“亲兄弟”“父子兵”以及异姓之间的排斥等现象说明血缘关系是一种纽带,即同一血缘关系下,人与人之间是非常团结而非散漫,排除A;血缘亲族团结是宗法制思想的体现,不是材料中现象的根源,B错误; 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2.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巩固其统治,①②④说法正确;秦朝在统一之后,在地方推行的是郡县制,③说法错误;综上,故选C。ABD均含有错误选项③,排除。‎ ‎3.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 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 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答案】D ‎【解析】 “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B不符合史实;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 ‎4.“继秦而起的汉皇帝……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它们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汉初主要分封同姓为王 B. 汉初实行郡国制 C. 汉初地方官员由国家任免,不得世袭 D. 汉初在地方制度上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西汉初年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局面,分封的主要是同姓王,实行世袭制,在地方上部分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地方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封国,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本题选择C项。‎ ‎5.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 A. 郡国并行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根据“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由中央组织进行,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有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A;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品德,不符合材料“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B;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是门第,不符合“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6.《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三省制下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且这种分权会减少行政决策失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而非中央和地方,选项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项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7.《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 A. 内阁拥有决策大权 B. 军机大臣权力日重 C.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D. 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可知,孝宗对内阁的票拟从开始的可从或不从到后来都被采纳,说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故选择D选项;内阁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没有决策大权,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选项;清朝设立了军机处,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选项;内阁阁臣不是宰相,故排除C选项。‎ ‎8.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完善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弥合君相矛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再到清朝设立军机处,中央政治制度变迁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B。‎ ‎9.某班四位同学在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完全正确的是 ‎①《浅谈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②《浅析秦始皇开创的皇帝制度》‎ ‎③《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④《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因此①正确;秦朝开创了皇帝制度,因此②正确;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因此③正确,选项C正确;丞相制度在明初就已经废除,因此④错误,错误,选项A、B排除;选项D概括不全,排除。‎ ‎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A. 必然性 B. 偶然性 C. 可能性 D. 必要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的相关背景——打开中国市场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最能够体现材料内容核心意思,即打开中国市场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故选A。‎ ‎11.《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这说明《资政新篇》‎ A. 注重广大民众利益 B. 符合太平天国实际 C. 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D.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资政新篇》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从材料“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中可以看出,《资政新篇》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及先进科技,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政权,《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并不符合太平天国的实际,故A、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列强的支持,故C项排除。故选D。‎ ‎12.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结束后 A.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战争的过程,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故A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B排除。C项是《辛丑条约》后,排除;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属于《南京条约》,故D项排除。‎ ‎13.下图《时局图》反映了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机局面,这种局面出现于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4.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环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下列条款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③“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④“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③②‎ ‎【答案】B ‎【解析】①中只涉及到英国的内容,可以确定这一条约是《南京条约》;②中涉及到的是日本,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③中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可知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④中“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体现出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是《虎门条约》的内容。由此本题选择B选项。‎ ‎15.下表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影响 A 鸦片战争 ‎1840—1842 年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圆明园遭到破坏 C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D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 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毁坏了圆明园,选项B正确;鸦片战争只有英国侵略中国,选项A排除; 《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选项C排除;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侵华,选项D排除。‎ ‎16.“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但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前者在政治制度设计上与后者不同的是 A. 实行责任内阁制 B.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议会行使立法权 D. 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答案】A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故A项正确;二者都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两者议会均实行立法权,故C项错误;二者的法院均独立实行司法权,故D项错误。‎ ‎17.“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评论旨在说明五四运动中 A. 学生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B. 政府善心大发释放被捕学生 C. 中国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 D.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可知,由于工人阶级的参与,五四运动取得一定的胜利,因此材料主要体现了工人阶级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D选项正确。依据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可知,学生在运动中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材料并未体现学生的主力军作用,故A选项错误;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是迫于民众给予的压力而非善心,排除B;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因此中国共产党不能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作用,排除C。‎ ‎18.“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根据上述表述,判断该时期应当是在 A. 新文化运动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北伐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来看,该时期应当是在北伐战争时期。北伐战争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答案为C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是“民主”“科学”,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排除ABD项。‎ ‎19.1927年11月后,诸如“暴动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等词语频繁在中共文献中出现,这说明当时的中共 A. 对斗争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B. 开始看重农民革命的力量 C. 出现了“左倾”的错误思想 D. 完全放弃了“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词“暴动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说明了中共对于革命道路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故A项正确;毛泽东在1927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已经看中农民革命的力量,选项B排除;“左倾”的错误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完全放弃”说法错误。‎ ‎20.《日本人的满洲梦》一文中提及“18日晚22时许,暴戾之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以西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与我前来之一部发生冲突。据报告,沈阳独立守备第二大队正向现场出动。”据此可知该事件 A. 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 B. 中国人民开始进入到抗战阶段 C. 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D. 揭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答案】B ‎【解析】材料“18日晚22时许,暴戾之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以西破坏南满铁路”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这次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战的开始,故B项正确。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是在1937年,故A项错误。C项是在1935年。D项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故ACD三项排除。‎ 点睛:这是一道变相的时间题,只要抓住“18日晚22时许,暴戾之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以西破坏南满铁路”即可得出答案。‎ ‎21.中国共产党曾在宣言中提出:“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们!一切有爱国天良的军官和士兵兄弟们!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神圣事业的党派和团体的同志们!……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与红军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各种反日义勇军一块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材料表明 A. 欧亚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蓬勃兴起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C. 民族矛盾促成国内政治力量分化重组 D. 中共从幼稚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与红军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各种反日义勇军一块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表明宣言发表在九一八事变后,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还没有开始,A错误;根据“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表明国共两党关系还是对立对峙,B错误;“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们”“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神圣事业的党派和团体的同志们”“与红军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各种反日义勇军一块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说明共产党在民族矛盾加深的情况下号召全国一切抗战力量进行抗日,故C正确;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从幼稚开始逐步走向成熟,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深切愿望是 A. 牢记历史,牢记仇恨 B. 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 正视史实,告慰冤魂 D.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南京大屠杀。根据“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可知题意主要反映了中国人民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愿望,选项D正确;“牢记仇恨”与题意主旨相悖,故排除A项。B、C项均未能全面涵盖题意,特别是没有体现出珍爱和平的题意主旨,故排除。‎ ‎23.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创作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创作时 A.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已被戳穿 B. 国民党正借和谈之名准备内战 C. 国民党又提出和谈作为缓兵之计 D.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基本被消灭 ‎【答案】A ‎【解析】国民党表面打着和平方案的旗号,实则在磨刀,结合漫画中的时间1947年,可知漫画寓意在于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选项A正确;1947年内战已经开始,选项B排除;1947年国民党并未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缓兵之计”表述有误,排除C;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选项D排除。‎ ‎24.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宣言和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正确排列是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③扶清灭洋 ‎④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A ‎【解析】①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②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口号,③是1899年义和团运动口号,④是抗战时期的口号,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②③①④。‎ ‎25.1688年,七位英国贵族领袖在密室策划,邀请一位外国君主前来“捍卫自由”。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光荣革命 B. 《权利法案》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确立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A ‎【解析】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合,迎接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国王,史称“光荣革命”。所以正确答案味 ‎ A;《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中叶,排除C。1832年议会改革与1688年时间不符合,排除D。‎ ‎26.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 A. 责任内阁制形成 B. 通过《权利法案》‎ C. 君主“统而不治”‎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材料“英国……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反映了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故B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故A错误;君主“统而不治”是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形成的特点,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时国王仍然有部分实际权力,故C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27.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部门年份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商业运输业 地产房租业 ‎1801‎ ‎7550‎ ‎5430‎ ‎4050‎ ‎1220‎ ‎1831‎ ‎7950‎ ‎11710‎ ‎5900‎ ‎2200‎ A. 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 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 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D. 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答案】C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出工矿建筑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这表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地位日益重要。他们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在这种形势下,1832年议会改革势在必行,C项正确。表格无法体现出阶级矛盾的趋于缓和,A错误;王权开始受到削弱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责任内阁制度出现是18世纪中期,D错误。‎ ‎28.美国各个州的法律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刑事凶杀案,有些州有死刑,有些州则没有。但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审查权,即有权通过具体案例宣布联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违宪。这体现了美国哪一制度 A. 总统制 B. 三权分立制 C. 联邦制 D. 民主共和制 ‎【答案】C ‎【解析】美国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联邦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要国家权力,各州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可制定地方法律,拥有自主权,从材料“美国各个州的法律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刑事凶杀案,有些州有死刑,有些州则没有。”得出体现了联邦制,所以正确答案为C。ABD选项与材料不符合,均不选。‎ ‎29.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各州不论人口多少都选举两名参议员。这一规定调和了 A.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矛盾 B. 美国与英国的矛盾 C. 共和党与民主党的矛盾 D. 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参议员的数量不按各州人口多少而规定数量一样,可以调和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30.2017年7月25日美国众议院以419票赞成3票反对的绝对多数通过新法案,以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和乌克兰危机等为由,追加对俄相关个人和实体的经济制裁。尽管特朗普总统认为该法案存在缺陷,但他并未否决。据此可知 A. 国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 总统与国会间既有分歧也有合作 C. 总统无权否决国会的法案 D. 总统与国会立场始终一致 ‎【答案】B ‎【解析】特朗普总统认为国会通过的法案存在缺陷,但他并未否决。这就说明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既有分歧也有合作,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A项错误; 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法案,故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31.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他所说的“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指的是 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C. 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 D. 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的背景下产生的。材料中的“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应当是指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中的“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的要求,排除BCD项。‎ ‎32.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发布声明:“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们于11月7日战胜了……政府已经被推翻;这个政府……它践踏人民的利益,提高面包的价格以帮助容克们掠夺战争投机者还未动用的东西。”材料中的“政府”应该是 A. 罗曼诺夫王朝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孟什维克政府 D. 协约国傀儡政府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发布声明……11月7日战胜了……政府已经被推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罗曼诺夫王朝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其他选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不存在这样的政府。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非选择题 ‎33.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的地方制度及实行该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汉朝初期实行了怎样的地方制度?材料反映了柳宗元对秦朝哪一制度的肯定? ‎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实行了怎样的的地方制度?该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案】(1)实行分封制 原因:周人兵力单薄,为镇压东方人民。‎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2)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 ‎(3)制度:行省制度。‎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解析】‎ ‎(1)制度:根据材料“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 原因:根据材料“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可知,周人兵力单薄,为镇压东方人民。‎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2)制度:根据材料“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可知,西汉初年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肯定:根据材料“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可知,柳宗元肯定的是郡县制 ‎(3)制度:根据材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可知,元朝实行的是行省制度。‎ 目的:根据材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从其地位来看,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特点:根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的特点。‎ ‎34.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里程碑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钤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民主化。‎ ‎(2)法制化。‎ ‎(3)工业化。‎ ‎(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民主共和的形式,并为北洋军阀保留,因为他们知道,民心系共和,如果丢掉共和,自己的统治必将难以为继。但既保留了民主共和形式,所以又不得不遵循民主的某些程序,受宪法和其他制度的制约。尽管为了摆脱这些制约,军阀们动辄以武力解散国会、废弃约法、左右内阁,但又害怕激起更多的反对,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四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历史命运,那时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没能保障人民的权利,最终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 ‎——胡锦涛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孙中山为什么认为“革命非能突然发生”?材料认为改造中国的前提是什么? ‎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方面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北洋军阀们受到《临时约法》哪些制度的制约?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答案】(1)原因:满汉民族矛盾;列强侵略,清政府无力御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推翻清朝统治。‎ ‎(2)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民主共和(或答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可知,满汉民族矛盾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 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钤制家奴之政策”可知,列强侵略,清政府无力御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加剧了社会矛盾;根据材料“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可知,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原因。前提:根据材料“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可知,改造中国的前提是推翻清朝统治。‎ ‎(2)表现:根据材料“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式上确立了民主制;在法制方面,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体现了法制化;经济方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令,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工业化。‎ ‎(3)制约: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民主共和的形式,并为北洋军阀保留,因为他们知道,民心系共和,如果丢掉共和,自己的统治必将难以为继”可知,北洋军阀受到民主共和(或答三权分立)的制约;根据所学可知,《临时约法》制定的责任内阁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北洋军阀。‎ 原因:根据材料“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历史命运”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这次革命最终是失败的。‎ ‎35.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走向实践、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简要分析科学理论创立的意义。‎ ‎(2)1871年发生的什么事件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该事件的发生有何意义?‎ ‎(3)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指出该事件的性质并分析其对中国民主革命所产生的影响。‎ ‎(4)简要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事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意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事件:巴黎公社革命。‎ 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事件:俄国十月革命。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解析】‎ ‎(1)事件:根据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建立。‎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发生的巴黎公社革命,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一次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4)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取得的胜利,这一胜利之后建立的政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成功的,因此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