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砀山二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9世纪前后,周宣王出兵鲁国,干涉其君位继承,引起当时诸侯的集体不快。经此事件后,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这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A. 体现家国一体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王权与族权相结合,体现为家国一体,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B;由材料“诸侯的集体不快……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可见周王无力有效管理地方,结合所学,在秦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D,选C。 2.在对周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中,棺椁的重数是辅助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天子棺椁四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度 D. 禅让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材料反映周代墓葬通过棺椁的重数的反映墓主人身份地位,故C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通过棺椁的重数的反映墓主人身份地位无关,排除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与通过棺椁的重数的反映墓主人身份地位无关,排除B;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中,棺椁的重数是辅助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结合所学周代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目的分析解答。 3.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C. 服务皇权,家国同治 D.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这反映了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为皇家服务的,“国”“家”同治的特点,故C项正确;而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B是指郡县制特点。D是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 【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4.文景时期,施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妻孥连坐法、断残肢体的肉刑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A. 解决王国问题 B. 恢复发展经济 C. 减少违法现象 D. 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景时期,施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故D正确;施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与解决王国问题无关,排除A;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与恢复发展经济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并不一定能减少违法现象,C错误。 【点睛】根据“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结合所学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分析解答。 5.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后者的措施是 A. 汉代实行中外朝制 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 明朝设内阁 D. 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内朝”或“中朝”,让他们参与到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中,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不符合题意,排除A;唐朝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属于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符合题意,故选B;明朝起废除丞相,明代内阁大臣和清代军机大臣均没有实权,无“宰相”之实,排除CD。 6.唐初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该做法的作用是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 C. 限制了皇帝特权 D.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B 【解析】 根据“唐初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亦为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相人数的增加,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减少皇帝决策失误,B正确;宰相人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故排除A;依据材料“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相人数的增加,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错误;D说法绝对,错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初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亦为宰相”,联系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解答即可。 7.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担任。该机构的设立 A. 履践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B.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 排斥汉人造成民族矛盾激化 D. 牵制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担任,说明清廷十分注意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的政策,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在加强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B正确;1947年我国开始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履践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矛盾激化”,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无法体现牵制军机处,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担任”,联系所学清朝的民族政策以及影响分析解答。 8.在古雅典,如果一位公民的名字被大多数人写在陶片上,他将被放逐。这种情况开始于 A. 梭伦执政时期 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D. 苏格拉底执政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公民名字被大多数人写在陶片上,他将被放逐”反映的是陶片放逐法。结合所学,梭伦改革没有陶片放逐法的内容,排除A;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实行陶片放逐法作为民主监督的机制,故选B;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不符合“开始”的限定,排除;苏格拉底是教育家和思想家,不是政治家,排除D。 9.罗马法规定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同时期中国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导,两者的共同点是 A. 以规则维护社会的稳定 B. 把血缘关系放在了首位 C.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 尊重物权人的自由意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罗马法规定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中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二者都体现了按制度继承的特点,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故A正确;罗马法规定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无法体现把血缘关系放在了首位,排除B;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血缘关系继承权利,是统治阶级维护世袭特权的制度,并不公平公正,C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血缘关系继承权利,不一定体现了物权人的自由意志,排除D。 10.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 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使外邦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C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D 万民法的形成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是奴隶制工商业繁荣,排除A。《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 世纪罗马共和国平民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诞生的成文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外邦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排除B。古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如公民平等,法律至上,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故选C。《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排除D。 11.有学者认为,希腊多个城邦并存的局面,以及各邦公民政治下普遍的权力分散,推动了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制衡,从而造就了古希腊的长期繁盛。从史学角度看,这种认为属于 A. 史学定论 B. 历史解释 C. 历史事实 D. 史料整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材料反映出古希腊城邦造就了古希腊的长期繁盛,因此从史学角度看,这种认为属于历史解释,故B项正确;材料是历史解释,不属于史学定论和史料整理,故AD项排除;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故C项排除。 12.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由此看出,罗马法与近代社会相契合的是 A. 古罗马的民主与法治精神 B. 自然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 C. 对私人权利的规范与保护 D. 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对私人权利的规范与保护,主要是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与法治精神”,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不是自然法,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排除D。 13.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伯里克利时代成为“希腊(雅典)内部极盛时期”的经济根源是 A. 对外交流 B. 工商业较发达 C. 民主政治成熟 D. 农耕文明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根源是奴隶制工商业较发达,故B正确;雅典对外贸易发达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不是对外交流,排除A;民主政治成熟不属于经济根源,排除C;雅典耕地面积小,农耕文明不发达,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希腊(雅典)内部极盛时期’的经济根源”,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分析解答。 14.2018年12月12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保守党对她举行的不信任案的投票中,以200:117票的优势胜出,她将 A. 留任英国首相 B. 解散议会下院 C. 重开议会大选 D. 进入二轮投票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如果半数以上保守党议员对首相表示不信任,梅就要辞职,最终,梅在不信任投票中以200:117票胜出,她将继续担任英国首相,故A正确;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无权解散议会下院,排除B;议会对首相表示不信任,首相可以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开议会大选,首相无权重开议会大选,C错误;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定,梅在不信任投票中以200:117票胜出后不需要进入二轮投票,排除D。 15.1839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俄国沙皇长子相爱.英国议会对此不满,要求女王立刻与沙皇长子划清界限,维多利亚女王的恋爱以失败告终。议会对女王婚恋生活的干预表明 A. 英国议会改革迫在眉睫 B. 国王作国家象征而存在 C. 传统的等级观念依然浓厚 D. 议会权力至上原则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1839年……英国议会对此不满,要求女王立刻与沙皇长子划清界限,维多利亚女王的恋爱以失败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国王的婚恋问题会上升到国与国的关系问题,故而议会对国王婚恋生活进行干预。故答案为B项。A项,1832年英国议会已经改革了,排除;C项,题干不能反映传统的等级观念十分浓厚,排除;D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 16.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 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B. 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 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D.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首相从受到议会弹劾而下台到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而继续任职,表明议会的权力也受到了制约,反映了责任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材料现象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故A项正确,C项排除。B项,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7.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签署的“禁穆令”(暂停中东部分国家移民入境)被联邦法院裁定为违宪,予以终止。这反映出美国 A. 司法权制约行政权 B. 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缺陷 C. 联邦法院权力大于总统 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禁穆令”违背了宪法,所以联邦法院裁定为违宪并予以终止,体现了美国司法权制约行政权,故A项正确;不能因为司法权制衡行政权而认为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排除B;美国宪法规定三权分立体制,行政权和司法权是平等的,排除C;材料的做法遵循分权与制衡机制,排除D。 18.2017年7月,“我被美国总统拉黑了”火遍了朋友圈。这件事的起因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推上将众多批评者拉黑。同一时间,哥伦比亚大学奈特第一修正案研究所起诉了总统,称推特是公共论坛,特朗普拉黑举动侵犯了公民言论自由。最终美国联邦法院裁定,特朗普不得将推特上的批评者“拉黑”,否则就是违宪!这说明了 A. 美国的联邦主权遭到了削弱 B. 美国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C. 美国实行分权制衡保障民主 D. 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美国的三权分立。美国联邦法院的裁定体现了司法权对总统代表的行政权的制约,与联邦主权无关,故排除A项;美国三权分立,司法权并不高于行政权,故排除B项;题意中对总统进行制约的是法院,不是国会弹劾总统,故排除D项。法院对特朗普的裁定体现了美国实行分权制衡,故选C。 1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了 A. 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 B. 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C. 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 D. 法德代议制形式有别 【答案】A 【解析】 【详解】“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专制色彩,德国之所以出现专制,是由于专制力量较强,“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具有民主色彩,而法国最终形成了民主政体,说明专制力量受到了打击,材料反映了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存在着巨大差异,故A正确;法德意识形态,都体现了资本主义这色彩,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对立,排除B;德国政体没有共和主义思想,排除C;材料看不出两国代议制的形式区别,排除D。 20.《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构,由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下列有关德意志议会叙述正确的是( ) A. 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大 B. 帝国议会凌驾于联邦议会之上 C. 规定实行联邦制 D. 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照《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故D正确;帝国议会作用较小,故A不正确;联邦议会的作用大于帝国议会,故B不正确;C与题干“有关德意志议会叙述”的要求不符,故C不正确。 21.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并非系统完整的宪法,但却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65年)。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A. 解决了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B. 总结了大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 C. 契合了二战前法国的实际国情 D. 实践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1875+65=1940,1940年是二战期间,说明1875年宪法符合二战前法国的国情,故C正确;A“解决了”表述太绝对,错误;B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1875年宪法确立了法国的民主共和制,D错误。 2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那些程序? A. 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B. 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C. 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 D. 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大权独揽,可以直接宣战,排除ABD;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权力较大,有权对外宣战,但是,需要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所以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23.《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A. 国人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 B. 清政府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C. 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 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英国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由关键信息反映普通民众对外来侵略的事不关己的心态说明其冷漠、茫然,故D项正确;A项“一无所知”说法错误;B项“完全失去人民支持”说法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是明显例子。 24.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 歪曲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 点明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英国使用武力的根本原因是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并不是因为中国拒绝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结果。作者抹杀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故选A。材料并非史学研究的新发展,而是采取了错误的立场,得出了错误的结论。BCD项均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原因 【详解】 2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指英法联军)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中国被迫签订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一次鸦片战争,交战双方是中国和英国,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 交战双方是中国和英法,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北京天津,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故选B;甲午战争不是从广州开始的,交战双方是中国和日本,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是直接侵犯北京天津,侵略国不只是英国和法国,排除D。 26.学者陈晓楠曾说:“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征伐江山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带来了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材料所评论的著作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临时约法》 D. 《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施政纲领,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排除A;从材料“充满时代气息”“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可知是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资政新篇》,故选B;《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部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排除CD。 27.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8.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中的“此”是指 A. 《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B.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 C. 《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D.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列强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C项正确。AB项还只是商品输出阶段;D项在《马关条约》后,没有体现出资本输出的信息。 【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29.下图是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一幅有关中国的漫画。漫画中站在中国长城外的美国、英国、俄国等国正想象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中列强仍站在“中国长城”之外,同时都在幻想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说明列强想灭亡中国, 而欲灭亡中国政府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鸦片战争涉及中英两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涉及中国与英法,甲午中日战争涉及中日之间,故排除ABC。 3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时毛泽东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你认为这28年开始于 A. 1911年 B. 1919年 C. 1921年 D. 1927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时”当指1949年,故“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可见起点年份是1921年,故排除ABD,选C。 31.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掌握了领导权,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A. 中共“三大”的召开 B. 遵义会议的召开 C. 八·七会议的召开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反映了1935年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中共开始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独立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故B正确;A是1923年,C是1927年,早于遵义会议,排除AC;D是1949年,晚于遵义会议,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2.新版教科书把原来的八年抗日战争修订为十四年抗日战争,其中十四年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华北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1931年9月18日, 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武装侵华,所以九·一八事是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起点,故选A;. 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军事冲突, 华北事变是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时间均晚于九一八事变,排除BCD。 33.“胜利到来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绘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个一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 争取民主,实现和平 B.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胜利到来”、“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要和平和民主,而随后的解放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全国人民的愿望,故A正确;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主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1950年抗美援朝的口号,不符合“20世纪40年代”,排除B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不符合“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排除C。 34.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写道:“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其中,“打到外线去”开始的标志是 A.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 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解放战争第二年”、“全国性的反攻”和“打到外线去”,联系所学,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故选C; AB项是在解放战争的防御阶段,排除;D是在解放战争的决战阶段,排除。 35.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 追求平均主义,建立天朝上国 B. 借鉴苏俄经验,践行马克思主义 C. 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 D. 抵抗西方侵略,推进中国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的三个环节的时间是1840-1919年,可知这是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合所学,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和不断学习西方,寻找救国真理,推进中国近代化一直是主题,故D正确;太平天国追求平均主义,建立天朝上国,只符合第一个时间环节1840-1864年,不符合1864-1901年、1901-1919年,故A排除;1917年十月革命后,我国才借鉴苏俄经验,践行马克思主义,不符合1840-1864年、1864-1901年两个环节,排除B;发展资本主义不是1840-1864这段时间环节的主题,排除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 36.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 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的不同之处,并对其不同之处进行合理的历史解。 (2)根据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辱”,分别指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及各自的抗战路线,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请为实现未来中华民族更伟大的复兴提出建议。 【答案】(1)不同:日本的教科书指责中国挑起了战争,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中国的教科书则基于史实,指出日本是发动侵华战争的元凶。因素:叙述者的立场和价值观。 (2)战役:正面战场 台儿庄战役,敌后战场 百团大战。路线:正面战场 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 (3)根本原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解析】 【详解】(1)不同:中日两国的教科书均反映了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等历史事件,但对其前因、后果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日本的教科书指责中国挑起了战争,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中国的教科书则基于史实,指出日本是发动侵华战争的元凶。因素:材料表明双方均是站在各自的国家立场和意志之上得出结论的,反映了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 (2)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推行的是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的重大战役为百团大战。 (3)根本原因:根据“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并结合所学得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建议:可从以振兴中华为已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和平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