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新高考版第十一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新高考版第十一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作业

第十一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是指从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20年,成功与失误并存。‎ 政治 ‎“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及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由于对国情和国际形势认识不清,“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最终引发“文化大革命”,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外交战线捷报频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经济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外交 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思想科 技、文 艺教育 毛泽东思想不断发展;国防科技成就显著;文学艺术一度出现繁荣但发展曲折;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思想: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得到了新发展 科技: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制成功;1973年,南优2号选育成功;“两弹一星”试验成功,中国国防实力大大增强 文艺教育: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学术文艺进入春天;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1965年,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界百花凋零,教育事业遭受冲击,与发达国家差距加大 社会 生活 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和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电影作品涌现;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全国 课标 Ⅰ卷 ‎2016,31,4分 新中国的外交 本单元内容属于低频考点,近五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较少,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通过漫画、文献资料创设试题情境,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引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以及外交成就仍是未来高考考查的重点 ‎(1)本单元较为琐碎,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基本的史实,不需要做深入挖掘 ‎(2)外交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创设稳定的国际环境,注意理解国际局势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3)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要重点关注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主干知识点,正确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理解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意义 全国 课标 Ⅱ卷 ‎2018,31,4分 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集训】‎ 考点一 “文化大革命”与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答案 B ‎ ‎2.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 A.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答案 A ‎ ‎3.1971年,有位美国学者说:“外交已开始付出红利,苏联因担心美国与中国共产党过分亲善,愿意在《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坚定立场上让步。”这主要表明(  )‎ A.美苏关系缓和具有战略意义         B.美苏军备竞赛负担沉重 C.中美关系改善影响较为明显         D.苏联力图破坏中美关系 答案 C ‎ ‎4.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  )‎ 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 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 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 答案 C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年、1953年、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年、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 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答案 C ‎ ‎6.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 A.“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B.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 C.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D.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 答案 C ‎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7.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阐述了“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等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 B.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苗头 C.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D.学习苏联建设的经验 答案 A ‎ ‎8.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陈云的这一设想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B.社会主义建设多种经济可以并存 C.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 D.经济建设受到“左”倾思想影响 答案 B ‎ ‎9.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这一举措(  )‎ 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 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答案 B ‎ ‎10.下表是1959—1962年我国经济统计资料表(部分),其中1960年至1962年的数据变化反映出(  )‎ 单位:亿元 年份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9‎ ‎867‎ ‎616‎ ‎497‎ ‎1960‎ ‎1 090‎ ‎547‎ ‎457‎ ‎1961‎ ‎611‎ ‎451‎ ‎559‎ ‎1962‎ ‎486‎ ‎434‎ ‎584‎ A.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 B.纠正“左”倾错误取得成效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D.“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持续扩大 答案 B ‎ ‎11.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  )‎ A.“八字方针”的制定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 答案 B ‎ 考点三 科技、“双百”方针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12.1958年8月,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 8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 000次。这反映出(  )‎ A.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答案 A ‎ ‎13.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B.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D.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答案 C ‎ ‎14.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  )‎ A.我国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 B ‎ ‎15.据统计,1960年我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我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我国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 B.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 C.促进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 B ‎ ‎【应用集训】‎ ‎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 发放时间 每人每月定量 出处 ‎1954年7月开始 ‎1.5斤 北京市档案馆票证 展览中的文字介绍 未予说明 ‎1斤 ‎《北京粮食工作》‎ ‎1957年11月17日开始 ‎1.5斤 ‎《中国商业四十年》‎ ‎1957年12月1日之前 ‎1斤 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 油供应办法》文件 ‎1957年12月1日之后 ‎1.5斤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答案 C ‎ ‎2.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流行口号:‎ 土地改革时期 ‎“劳动光荣”“发家致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 ‎“大跃进”和人民公 社化运动时期 ‎“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经济困难时期 ‎“吃饱肚子为先”‎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千变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 这反映出广大农民(  )‎ A.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好愿景 B.由衷拥护社会主义 C.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D.坚决支持改革开放 答案 A ‎ ‎3.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任伊始即指示基辛格“试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7月,美国宣布对中美之间人员往来和贸易交流放宽限制。1970年1月,经美方首先提出,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恢复举行。上述史实印证了(  )‎ A.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已经破产 C.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 D.中国重返联合国威望空前提高 答案 A ‎ ‎4.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决定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农业部认为这是增益本国农业的大好机会;财政部认为此举有助于从中国大量获取原材料;而国防部则表示不满,认为出口的一些商品“可能会被中国用作军事或更大的战略用途”。这说明美国对华政策(  )‎ A.促进中美关系改善        B.体现不同集团妥协 C.彻底摆脱冷战思维        D.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答案 D ‎ ‎5.“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对此记述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厂志、学者的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由此可推知(  )‎ A.亲历者撰写的历史可信度较高 B.工厂与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 C.“三线建设”的研究比较混乱 D.历史书写的群体呈现多元化特点 答案 D ‎ ‎【五年高考】‎ 考点一 “文化大革命”与开创外交新局面 ‎1.(2016课标Ⅰ,31,4分)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 B ‎ ‎2.(2015安徽文综,18,4分)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答案 D ‎ ‎3.(2015山东文综,22,4分)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答案 B ‎ ‎4.(2015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10分)‎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10分)‎ 答案 (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4点即可)‎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3点即可)‎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5.(2018课标Ⅱ,31,4分)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 B ‎ ‎6.(2018课标Ⅲ,30,4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 C ‎ ‎7.(2015福建文综,18,4分)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 D ‎ ‎8.(2015海南单科,24,2分)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 101万猛增至5 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答案 B ‎ ‎9.(2015上海单科,29,2分)下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 A.“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 A ‎ 考点三 科技、“双百”方针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10.(2016浙江文综,19,4分)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答案 B ‎ ‎11.(2015山东文综,19,4分)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C ‎ ‎12.(2019课标Ⅲ,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 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话剧《黑奴吁天录》(中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年)‎ 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 话剧《黑奴恨》(1961年上演)‎ 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不同时代的需要会影响作品的翻译与改动。‎ 论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为了“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因此,作者把《汤姆叔叔的小屋》改译为《黑奴吁天录》,删除部分西方宗教思想内容,增加孔孟思想内容。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建立,为了弘扬民主革命思想,因此,1907年作者(中国留日学生)将小说改编为话剧,增加了独立、自由的革命思想。1961年,中国以“阶级斗争”思想为指导,反对帝国主义压迫,支持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因此,作者将话剧改译为《黑奴恨》,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增加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作品的翻译与改动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  示例二 论题:不同作者的角度、立场会影响作品的翻译和改动。‎ 论述:1901年,作者从“振作志气,爱国保种”的角度、立场出发,把《汤姆叔叔的小屋》改译为《黑奴吁天录》,以唤醒国民意识,删除了部分西方宗教思想内容,增加了孔孟思想内容。1907年,作者从“民主革命”的角度、立场出发,将小说改编为话剧,以弘扬革命精神,增加了独立、自由的革命思想。1961年,作者从“阶级斗争”的角度、立场出发,将话剧改译为《黑奴恨》,以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增加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总之,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改动体现了作者的角度、立场不同。‎ 示例三 论题:不同社会思潮会影响作品的翻译和改动。‎ 论述:1901年,作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汤姆叔叔的小屋》改译为《黑奴吁天录》,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作者将小说改编为话剧,增加了独立、自由的革命思想;1961年,作者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思想的影响,将话剧改译为《黑奴恨》,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增加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总之,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会影响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改动。‎ ‎13.(2016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答案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14.(2015北京文综,41,10分)(节选)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4分)列举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6分)‎ 答案 (2)政治背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 我国航天成就: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宇宙空间站。(答出三项即可)‎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文化大革命”与开创外交新局面 ‎1.(2014福建文综,17,4分)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答案 A ‎ ‎2.(2013安徽文综,18,4分)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答案 C ‎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3.(2014山东文综,20,4分)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大跃进】dàyuè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 C ‎ ‎4.(2012课标全国,32,4分)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答案 D ‎ 考点三 科技、“双百”方针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5.(2013四川文综,14,6分)(节选)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答案 (2)“文化大革命”时期;(2分)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4分)‎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4分)‎ ‎1.(2020届河北唐山摸底,30)1961年初,周恩来对随同访问缅甸的外贸部副部长雷任民说,你先不要回北京,直接去香港,确实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买到粮;二是运输问题能不能解决;三是中国银行能不能解决外汇问题。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政府调整了对英国外交政策 B.香港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 C.中国政府关注香港的繁荣与安定 D.中国急需出口粮食换取工业化资金 答案 B ‎ ‎2.(2020届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起点联考,19)1962年,中共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 534个,增加27.72%,生产队增加了895 502个,增加19.58%。这一变化(  )‎ A.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        B.扩大了人民公社的规模 C.改变了农村所有制形式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D ‎ ‎3.(2020届全国大联考一,19)1963年,有美国政府人士表示,“今天我们谋求一种对共产党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我们决心对未来中国可能发生的变化敞开大门,对那里出现的能够促进我国利益、服务于自由世界和有益于中国人民的变化,不把门关起来”。这一言论意在呼吁美国(  )‎ A.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B.运用经济手段以遏制中国 C.积极开拓新中国市场        D.在对华政策上保持灵活性 答案 D ‎ ‎4.(2020届百师联盟大联考,16)下表为中国六大区域城镇分布变动情况(单位:个):‎ 年份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华东地区 中南地区 西南地区 西北地区 城市 镇 城市 镇 城市 镇 城市 镇 城市 镇 城市 镇 ‎1953‎ ‎25‎ ‎600‎ ‎27‎ ‎290‎ ‎46‎ ‎156‎ ‎40‎ ‎1 690‎ ‎18‎ ‎776‎ ‎15‎ ‎459‎ ‎1964‎ ‎25‎ ‎300‎ ‎27‎ ‎293‎ ‎46‎ ‎864‎ ‎40‎ ‎816‎ ‎15‎ ‎675‎ ‎15‎ ‎200‎ 据此推断,该表体现了(  )‎ A.城镇一直呈增长趋势        B.城镇的分布是东疏西密 C.城市的地区分布平衡        D.各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 D ‎ ‎5.(2020届安徽、河北8月联考,15)“不满、谴责、批评”是1949—1971年中国对联合国外交的主要政策趋向,并在1966—1967年逐渐达到最高点,然而1971年迅速降低到23年来的最低点。这一变化的外交背景是(  )‎ A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B.中国与美国关系已开始正常化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D.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反对美国 答案 A ‎ ‎6.(2020届安徽、河北8月联考,16)下表反映了“一五”计划至“四五”计划目标的关键词统计情况。该表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项目 关键词 ‎“一五”计划 ‎(1953—‎ ‎1957年)‎ 工业计划每年增长15.5%;集中力量建设156个项目;建立工业化初步基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超英赶美 ‎“二五”计划 ‎(1958—‎ ‎1962年)‎ 重点抓粮食、钢铁等生产建设;完成工业化,将15年的超英赶美战略变成10年,之后又降到2—3年;实现“四个现代化”‎ ‎“三五”计划 ‎(1966—‎ ‎1970年)‎ 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四五”计划 ‎(1971—‎ ‎1975年)‎ 狠抓战备,建设大三线,后调整为建设内地战略后方;以农业为基础 A.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速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发展经济成为第一要务 D.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影响 答案 D ‎ ‎7.(2020届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起点联考,18)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新建了1 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  )‎ A.改变旧有工业布局        B.加快发展内地经济 C.备战应对国际局势        D.创新科技调整经济 答案 C ‎ ‎8.(2019上海金山区二模,19)下图为1957—1960年中国经济状况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  )‎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B.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C.三大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D.经济建设方针需要有所调整 答案 D ‎ ‎9.(2019湖北黄冈调研,31)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商业40条”和“手工业35条”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这些做法(  )‎ A.是对三大改造的进一步深化 B.宣告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C.调整了相关领域的生产关系 D.奠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 答案 C ‎ ‎10.(2019辽宁辽阳二模,35)1964年,法国对新中国的承认,是对美国的一个大胆的、有意的挑战,它标志着美国发起的对新中国的贸易禁止和把北京排斥在联合国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法国这一举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法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B.欧共体快速发展推动 C.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 D.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答案 A ‎ ‎11.(2019辽宁鞍山一中一模,31)1975年,中国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获得成功。苏联是在秘而不宣地发射了几颗卫星后才掌握回收技术的;美国虽大大方方,却是在发射到第13颗卫星时才掌握了该项技术。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  )‎ A.航天技术逐渐走在世界前列 B.航天操作规章制度优于美、苏 C.科研人员有精益求精的执着 D.宇航员对卫星有详细的了解 答案 C ‎ ‎12.(2019辽宁辽阳二模,3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实行计划管理(如下图所示),并在各个环节上推行具体措施向社会灌输国家意识。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获取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 C.进一步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 D.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B ‎ ‎13.(2019辽宁抚顺一模,31)1952—1978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0%左右提高到44.4%。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建设(  )‎ 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 C.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D.为中国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答案 C ‎ ‎14.(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30)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农村实行“包工、包产、包费用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中建立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机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这一做法意在(  )‎ A.局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B.农村包产到户初见端倪 C.解决市场物资缺乏问题        D.推动人民公社化的建设 答案 A ‎ ‎15.(2018天津河北区一模,9)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提出:“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的实质是(  )‎ A.反思中共八大所确定的国内主要矛盾 B.促进经济综合平衡发展 C.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D.缓解产能严重过剩现象 答案 C ‎ ‎16.(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31)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这一做法(  )‎ A.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 B.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C.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D.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 答案 D ‎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7.(2019东北三省三校四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与发展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每一个环节。下面为新中国初期发行的部分人民币正面图案。‎ 从上述图片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论题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12分)‎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政治面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从此开启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工农阶级为代表的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1953年发行的人民币使用“工农像”,因为新中国诞生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也表明工农阶级是国家政治建设的主要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各民族团结互助,建设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共同纲领”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保证了民族团结,故而1956年发行了人民币“各族人民大团结”。‎ 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突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人大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图案显示人大代表涵盖了各族人民、各个阶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真正有利于建设中国的民主政治。‎ 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民族团结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深刻改变了政治面貌,但仍然存在不足,为我国当前实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