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 (时量:9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题,每小题 2 分,计 50 分) 1、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 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 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2、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 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 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据此可知 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 程 3、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 ) A.丞相掌握大权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4、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D.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5、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 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何者( ) A.汉代的内外朝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6、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 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可能发 生在哪一时期( )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 7、右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 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8、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 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 造的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 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秩序。“对此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罗马人有着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 B.希腊人有着突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 C. 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权威 D.罗马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胜于希腊人 9、《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10、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上新酒,还不至于引起 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 因比所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 C.法国共和制战胜君主制 D.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掩饰下的皇帝专 制 11、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能征税”;法国 1875 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 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 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1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 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 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这反映出美国( ) A.名为民主共和,实为专制暴政 B.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 政 C.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 性 D.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 13、德意志帝国 1871 年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 58 人组成,表决时如有 14 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 17 名代表。据此可知 A.帝国政体不具有民主特征 B.普鲁士拥有超然地位 C.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 D.皇帝具备了绝对权威 14、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写到: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字,都不足以说 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下列理解最准确的 是 A.长征战事频繁,异常艰苦 B.长征是被迫的战略转移 C.长征为革命前进奠定基础 D.长征增强党和军队凝聚力 15、《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主要原因是 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通商口岸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16、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 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7、恩格斯在论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 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 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 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 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 明程度来衡量。”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恩格斯观点的是 A.明确否定英国报纸对中国的歪曲 B.强调中国进行的人民战争的正 义性 C.认为中国不应做无谓的抵抗和牺 牲 D.文明程度影响起义民族的抗争手段 18、“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 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 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 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 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立场 B.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C.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D.战争的性质 19、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领导阶级 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 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 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 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八国联军侵华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 转变 20、1930 年 6 月,李立三在《新的革 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 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 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1、2008 年 12 月 10 日,庆祝“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成立 75 周年的场面令众多媒体大为惊叹。 舆论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实体经济危机初露端倪的情况下,西方“重新发 现”马克思的激情耐人寻味。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金融危机的发生说明资本主义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这种现象说明金融危机下西方社会普遍向往社会主义 C. 这种现象说明马克思主义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引起人们的进一步关注 D. 这种现象说明西方社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阻止金融危机的出现 22、当代学者朱兆华认为:“(新中国)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 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文中“这种体制内的监 督”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 法 23、2013 年 1 月 1 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4 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 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24、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 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25、1964 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 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 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 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 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把斗争矛 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 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6,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6 分,共 50 分 ) 26(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 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 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 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 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 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4 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4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 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选官与人才问题的看法。(4 分) 27(1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 发生于 1911 年,它结束了帝国,创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 1949 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 导的政权。”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 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 通论》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 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 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 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 年 2 月 7 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周秦两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 “是政治制度和 社会思想方面的一大跃进”的理解。(4 分) (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通过哪些具体内容来体现的?(6 分)“不 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说明了什么?(2 分) 28(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 年 10 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 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 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 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 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 百科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 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 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工业 总产 值(亿 美元 生铁 产量 (万 吨) 钢产量 (万吨) 石油产 量(万 吨) 现代工业 在国民经 济中所占 比例 总兵力 (万 人) 有训练的 后备兵源 (万人) 军舰 (艘) 军舰总 位(万 吨) 飞机 (架) 中 国 13.6 95.9 55.6 0.02 10% 202.9 50 66 5.9 600(作 战 305) 日 本 60 239.7 635 39.3 80% 60 余 409.7 200 77.1 2625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2 分)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4 分) (2)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2 分)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 得了战争的胜利?(6 分) 答案 1-5AABDC 6-10 BBCBA 11-15DCBCD 16-20CCACD 21-25CBAAC 26【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4 分)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主观随意),难以选拔出真正 有用的人才(真正的人才被埋没),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4 分) (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 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 分) (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 兴衰。(言之成理即可)(4 分) 27(1)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 分) (2)政治制度上:推翻了 2000 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按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政治体制 (或确立了民主共和制)。(2 分) 社会思想上: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 分) (3)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6 分) 说明: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言之有理同样赋分,2 分) 28(1)目的:日本宣称出兵中国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2 分) 批驳:《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大片领土给日本,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白银 2 亿两,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等等。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4 分,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 分) (3)劣势:敌强我弱。(2 分)原因: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持久抗战方针的制定,世界反法 西斯同盟的形成。 (6 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