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哈师大附中2018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惠。”‎ ‎《国语·鲁语上》‎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左传·高祖本纪》‎ A.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B.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 C.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D.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2.西周时期,建国首先要营筑宗庙,在营造宫室时,宗庙被排在首要地位。宗庙不仅是贵族统治者供奉祖先神灵的殿堂,也是重要的施政场所。这表明西周时期 A.礼乐制度渐趋完备        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 C.政权具有宗族性质     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3.高焕祥在《秦汉廷议制度试析》中说:秦汉廷议内容之广、规模之大,气氛之激烈都是空前绝后的;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四百年里有文可证的廷议就达百余次,而明文记载的被皇帝采纳的就有80多次。这说明廷议 A.扩大官僚权力实现对皇帝集权的制约 B.是国家的决策中枢 C.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封建体制的弊端 D.是民主制意义上的议事 ‎4.汉武帝元光五年,汉朝疆域内共有侯国92个,王子侯国仅有5个。至汉武帝太初元年,王子侯国有76个,侯国数量达到118个,其中仅有8个侯国是元光年间留下来的。这-变化表明汉武帝旨在 A.推行削藩政策抑制侯国        B.加强侯国势力抵御外患 C.制衡侯国扩大刺史权力        D.削弱侯国防止威胁中央 ‎5.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 A.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B.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6.《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 B.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 C.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 D.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 ‎7.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试补,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 A.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        B.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 C.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        D.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 ‎8.下表为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 时间 北方(%)‎ 南方(%)‎ 北宋初年 ‎39.6‎ ‎60.4‎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38‎ ‎62‎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 ‎37‎ ‎63‎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35.9‎ ‎64.1‎ ‎13世纪初 ‎31‎ ‎69‎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     B.促使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说明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D.反映人口的快速增长 ‎9.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终结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明代设立内阁,奉旨办事。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兵开始设立军机处,渐渐取代了内阁。大学士成为了名誉职务,军机大臣更有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A.内阁其实就是明代决策机构         B.军机处是清代中央一级政府 C.宰相制废除后相权随之消失       D.废除宰相制后相权弱而未亡 ‎10.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1.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12.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 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 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 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1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议和大臣耆英就如何处理通商口岸的华夷纠纷向璞鼎查发出照会:“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此照会实质上反映出清廷 A.欲图解决华夷纷争        B.主动放弃对英人的审判权 C.避免英国再起衅端        D.缺乏近代国际法则的意识 ‎14.《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       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       D.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 ‎15.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也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一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临时约法》的规定 A.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B.实行责任内阁制 C.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D.总统为国家元首 ‎16.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17.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这种变化反映了 A.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     B.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 C.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     D.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 ‎18.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有了变化。政协性质开始变化的原因在于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     D.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19.下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这说明 时间 名称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82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 A.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B.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实践 C.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20.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21.伯利克里说:“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反映了 A.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 B.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 C.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 D.集体主义是雅典民主的重要特色 ‎22.罗马帝国后期,整理过去的法条编纂法典成为社会的时尚。如查士丁尼在编纂完《查士丁尼法典》后,便下令废止所有未编纂的法规,并规定人们不得引用法典和新敕令以外的学说或条文,否则将追究刑责。这反映了 A.罗马法的法典化已经完成      B.罗马皇帝专制权力的强化 C.经济发展促进罗马法完善        D.罗马法出现了僵化的趋势 ‎23.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材料说明了新航路的开辟 A.使人类加速向近代文明转变 B.导致美洲传统社会走向解体 C.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D.直接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24.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 B.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C.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 D.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25.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两院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因国会休会而使该项法案不能退回,在此情况下,该项法案不能成为法律”,因而总统常借国会休会而搁置国会议案,被人称为“口袋否决”。这表明“口袋否决”‎ A.明确了总统立法否决权        B.导致了总统权力扩张 C.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异化        D.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 ‎26.1824年,美国人吉本斯用汽船在纽约市和新泽西州的伊丽莎白镇间摆渡载客,违反了纽约州法律而遭起诉,被纽约州法院禁航。吉本斯不服判决,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最终胜诉。当时新泽西的一家报纸评论:“水域至今终于自由了!”这反映了美国 A.1787年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自由主义消除了州权主义观念 C.地方各州法院从属于联邦最高法院       D.工业革命推动了国家结构调整 ‎27.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的七十年中,先后更换过104届内阁,接近每年两个,号称“短命内阁”,与之相对照,法国议院永远是任期届满才自动解散。这一现象说明 A.共和制的道路曲折        B.宪法设计制度缺陷 C.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D.违背法国立法原则 ‎28.1848年后,在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影响下,欧洲发生了多次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不得不给予工人阶级更多的民主权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工人革命运动 A.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进程     B.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C.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     D.推动了巴黎公社的爆发 ‎29.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 时间(俄历)‎ 机构(政府)‎ ‎3月2日 第一届临时政府 ‎5月6日 第一届联合临时政府 ‎7月24日 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 ‎9月25日 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 A.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 B.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 C.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D.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 ‎30.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3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根源是 A.各种力量集团综合实力的对比     B.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C.世界军事力量的多极化     D.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化 ‎32.《大棋局》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十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以白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材料主要是在说明 A.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世界政治局势越来越紧张 C.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美苏两极格局已经结束 ‎ ‎ ‎  二、材料解析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 ‎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在西方人加入中国瓷器贸易之前,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7 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到18 世纪,由于瓷器源源不绝地进入欧洲,特别是饮茶习惯成为时尚,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如瓷杯、瓷碗等,由此而兴起一股模仿、吸收中国文化的“中国风”。于是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协会相继建立,《设计与制造艺术》等刊物相继出版,倡导艺术家参与工艺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由于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历史经验,乃至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到18世纪晚期,在很多欧洲人眼中,它不再是那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国度,变成了腐朽落后、野蛮专制、摇摇欲坠的国度,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退。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提到:“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余张红《中西陶瓷贸易》等整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8分)‎ ‎(2)谈谈你对“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的认识。(7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以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以后,北京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变迁。剧情梗概摘要如下:‎ 第一幕:戊戌年初秋,裕泰茶馆少掌柜王利发从父亲手中接过茶馆想要开分店,房东秦仲义要涨房钱,办工厂,说那才能抵制外货,才能救国!常四爷因说了句“这大清要完!”被定为谭嗣同一党,被清兵抓走。太后、皇上丢下京城逃跑了,秦仲义的货物全被洋兵扣在了天津,损失惨重。教堂烧起通天大火,映红了半个北京城。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但不久因进口料子充盈市场,秦仲义的产品开始滞销。这时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 第二幕:北洋时期,政局混乱。秦仲义的工人一起罢了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5. 应对弊端,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人们不断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一些精英努力制定一些法律,规范工厂主与工人间的关系。在这一方面,改革派在各国都越来越成功……还有一些人,他们也看到了冒烟的大烟囱,他们就想到他们能否改变事物的现有秩序,摒弃竞争秩序。‎ ‎——根据王顺义《简明科学神话》、庞龙《人类的故事》等整理 材料二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 ‎——1895年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欧洲社会针对工业革命弊端进行的探索。(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无产阶级“崭新的斗争方式”,并结合所学分析采用这种斗争方式的时代背景。(7分)‎ ‎ ‎ 哈师大附中2018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 ‎ 1—5 ACCDB 6—10 BDADA 11—15 ABDAB ‎ ‎16—20 DDCBC 21—25 DDACC 26—30 ABACD 31—32 AC 二、材料解析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 ‎33.(1)特点: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从贵族上层的奢侈消费,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消退;由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到自行生产并占领国际市场,排挤中国瓷器。(8分)‎ 原因:中国手工业发达,瓷器制作精美;朝贡贸易推动瓷器的外销;新航路开辟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明清的海禁政策的阻碍;欧洲作坊的大量仿制和工厂的研究;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科技含量提高,改变了欧洲对中国形象的认识。(6取5,10分)‎ ‎(2)认识: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际竞争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的政策、社会环境等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7分)‎ ‎34.情节2分,现象2分,概述4分,评价4分 示例一 情节: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 历史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概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1911年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受其影响,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月,清帝退位。‎ 评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并没有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思想影响仍然巨大。‎ 示例二 情节:秦仲义办工厂,抵制外货,才能救国。‎ 历史现象: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思潮。‎ 概述: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深重,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形成了实业救国思潮。‎ 评价: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促进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也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但没有民族独立,实业救国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 ‎35.(1)探索: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答其中的一次也可以)改革派进行立法规范,调和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家创作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作品。(5取4,8分)‎ ‎(2)斗争方式:合法斗争(议会斗争)。(2分)时代背景:欧洲经济发展状况未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改革和代议制的完善,无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生活改善,阶级矛盾缓和。(4取3,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