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赣州模拟)《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这说明当时( ) 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 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 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 解析:传统商业宣传靠招牌与近代的靠女性工作人员宣传有所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近代以来商业雇佣女职员的新现象,并未提及男女平等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外来事物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儒家伦理,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7·临沂模拟)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这反映了( ) 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 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 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 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 解析: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要求冲破传统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C项正确;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思想的解放,但不能推断出是“最先”, 故A项错误;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不能推断出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故B项错误;知识妇女对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断出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7·广州模拟)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 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解析: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国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7·宁德质检)1912年前后,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神州女界共和协进社、女子参政同盟会等团体先后成立。这表明( ) A.近代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C.男女平等的理想变成现实 D.妇女解放要仰赖政治变革 解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神州女界共和协进社、女子参政同盟会等团体先后成立”是妇女积极参与政治的表现,是女权意识的觉醒,故A项正确;女子参与社会事务没有体现民主共和的观念,故B项错误;妇女参与社会活动不能说明男女平等已经实现,故C项错误;材料“1912年前后”不能得出政治变革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7·河南六市联考)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 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 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要向西方学习,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所以这一时期“商+”思维说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故A项正确。 答案:A 6.(2017·常德模拟)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实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颁布( ) A.拉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序幕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C.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 D.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解析:《婚姻法》保障妇女的权益,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已开始建立,故《婚姻法》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序幕,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标志着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故B项错误;《婚姻法》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7·临汾模拟)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 项目 借款次数 总 额 经建借款额及占总额百分比 铁路借款额及占经建借款额百分比 晚清政府 208 13.1亿两(白银) 3.7 亿两;28.2% 2.8 亿两;76% 北京政府 646 15.7亿元(银元) 4.5亿元;28.6% 3.2 亿元;71% 南京政府 108 45.0亿元(银元) 6.0亿元;13.3% 2.2 亿元;37% A.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在经济建设中,铁路的借款额占比较大, 故C项正确;根据表格,三个政府借款数目逐渐增加,经建比例没有同步增加,且占借款总额比例不大,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01年完全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政治民主化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7·绵阳模拟)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 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 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 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 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 解析:自行车广泛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汽车却推广较少,反映了近代工业资本缺乏,说明近代化过程曲折,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民众生活,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政局动荡,故C项错误;接受自行车和汽车说明没有排斥西方近代文明,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18·长沙模拟)“‘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B.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C.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 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解析:从“惊喜”到“从容”,反映了中国人对 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故C项正确;A、B、D三项有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C 10.(2017·江苏三市调研)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公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 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 962次。这反映出( ) A.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 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 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 D.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 解析:火警警报在时间,电话效率高,材料中“共接到火警警报3 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 962次”表明电话接警报比重大,故A项正确。 答案:A 11.(2017·邵阳模拟)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有专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时期报刊的突出特点是( )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服务实体经济 C.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D.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 解析:材料这时期报刊突出特点是,“有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 内容丰富,贴近民众,故C项正确。 答案:C 12.(2017·衡阳调研)“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解析:材料“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下层民众能读《申报》,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 (25分)(2017·安庆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熊月之《〈申报〉与近代上海文化》 材料二 《TIME》(即《时代周刊》),是美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时事性周刊之一。1923年3月由亨利·R·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它旨在使“忙人” 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该刊的特色是将一周的新闻加以组织、分类,并提供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解释。立足美国、关注全球一直是《时代》的一大特色。《时代》对新闻的关注极其敏锐,哪里有好新闻,哪里就有《时代》记者的身影。它的笔端触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王琴琴《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特色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申报》创办的历史条件;简要概括《申报》成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广的诸多有利因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立足美国、关注全球”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报刊杂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1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一所给的时间即1872年,其所处时代的阶段特征及其开办地点上海来考虑;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关系”,首先此问要辩证回答,社会的发展是报刊杂志发展的前提,而报刊杂志的发展又会影响(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进而根据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条件: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出现;西方文明的不断传入;民众思想的逐步解放;近代上海经济、文化相对开放。因素: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外资创办,实力雄厚;以盈利为目的,利润丰厚;以关注国内新闻为主,受众广泛;经营者不断进行改革等。 (2)原因:工业化带来人们生活节奏 的加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关系:二者是互动关系。报刊杂志对社会发展起双重作用,一方面在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启民智、立言议政、舆论监督上起正面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负面信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态势也影响报刊杂志的导向。总之,报刊杂志是社会发展的喉舌,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反映。 14.(12分)(2017·湖北四市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各地区各民族的交往由少到多,其认知也在发生变化。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种看法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以当代中国为例,首先明确观点,当代中国:当代中国崛起,西方夸大中国对世界的威胁和中国崩溃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和科技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但国际社会有对中国不利的舆论,是为了遏制中国,散布中国崩溃言论,是为了制造中国内乱,这是西方“冷战”思维的表现。 答案:示例一 近代: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片面的,有故意丑化之嫌。 近代中国,统治者固然愚昧腐朽,政治经济落后,但中国人民是勇于反抗外国侵略,也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都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西方人丑化中国,是长期以来“西方中心”论的产物,也是美化其对华侵略的需要。 示例二 当代: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但“冷战”思维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被中国赶超的现实,某些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或渲染中国威胁论,挑唆周边国家与中国对立,或宣扬中国崩溃论,唱衰中国,企图制造中国内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西方人唱衰中国,是长期“冷战”思维的惯性影响,也是由于西方世界在中国崛起中国际份额下降带来的不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