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0分)‎ 1.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 A. 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B. 禁止自由买卖土地 C. 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D.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2.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百家争鸣的出现 D. 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 3.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 )‎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4. 春秋齐国管仲“叁(三分)其国而伍其鄙(城乡地区)”,“士就闲燕(士居住在清净优越的地方)、工就官府(官府管理手工业)、商就市井、农就田野。”这反映出齐国(  )‎ A. 已跃居为当时的政治霸主 B. 探索新型社会的管理形式 C. 重农抑商政策已基本成型 D. 小农经济已成为社会主导 5. 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最大的不同是(  )‎ A. 维护还是废除现存社会制度 B. 是否改革土地私有制 C. 是否对官僚和大地主的权利加以限制 D. 是否施行重农抑商政策 6.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申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 奖励军功 B. 实行什伍连坐制 C. 奖励耕织 D. 颁行秦律 7.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 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B. 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C. 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D. 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8. 孝文帝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这表明孝文帝(  )‎ A. 据守黄河流域 B. 执意改变风俗习惯 C. 治理中原地区 D. 决心迁都洛阳 9.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  )‎ A.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 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C. 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D. 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10. 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主要是因为他(  )‎ A. 支持胡汉通婚 B. 具备儒学修养 C. 全面汉化政策 D. 迁都中原洛阳 1.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洛阳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 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 C. 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 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3.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意在“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的措施是(  )‎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保甲法 D. 农田水利法 4. 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  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免役法 D. 均输法 5.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 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 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 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 6.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 分散宰相权利 B. 加强皇权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7.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 B.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C. 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 D. 保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8. ‎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 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 B. 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C. 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 D. 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 9. ‎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 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 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 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1.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进步作用是(  )‎ A. 造成了资本的集中 B.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扩大了国际市场 2. 读表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 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 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 生产关系的变革 3.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排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车、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 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B. 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C. 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 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4.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 A. 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B. 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 “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 “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5.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 A.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 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 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6. 日本人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是没有姓氏的,今天日本人的姓氏大部分出现于19世纪后期。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源于明治维新的哪项措施(  )‎ A. “废藩置县” B. “四民平等” C. “殖产兴业” D. “文明开化”‎ 7.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未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在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有远见的是(  )‎ A. 废除武士制度,实行征兵制 B. 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C.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体制 D. 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8. ‎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日本政府提交《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指出:“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这反映了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  )‎ A. 始终由国家主导工业化 B.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通过对外扩张推动工业化 D. 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1.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占据了主导地位 2.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到一家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他,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 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 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3. 针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 没有反映客观现实,但支持变法 B. 司马光抨击北宋吏治腐败 C. 司马光代表旧官僚抹杀变法成效 D. 一定程度反映了客观现实,但其目的是借机反对变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实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涉及哪些领域?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 材料一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材料三 1873年7月,日本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交纳地税,地税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缴纳。‎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概括材料二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3)材料三中的“地税改革法令”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 ‎33.历史犹如分光镜,不同时代或不同国度的“他者”,看待历史现象与事件别有感知。(13分)‎ ‎1862年,日本商船“千岁丸”开始上海之行,开启了近代日本人对中国了解的第一步。随行的日本长州藩武士高杉晋作留下了《游清五录》等文献。在其记录中,对上海印象是:‎ ‎“朝早,川蒸汽船来,引本船,左折溯江,两岸民家风景殆与我邦无异。午前渐到上海港,此支那第一繁津港,欧罗波诸邦商船军舰数千艘停泊,樯花林森,欲埋津口。陆上则诸邦商馆粉壁千尺,殆如城阁,其广大严烈,不可以笔纸尽也。”‎ ‎“每街门悬街名,酒店茶肆,与我邦大同小异,唯臭气之甚而已。”‎ ‎“支那人尽为外国人之使役。英法之人步行街市,清人皆避旁让道。实上海之地虽属支那,谓英法属地,又可也。”‎ ‎“今至上海兵营而观其状,见其兵卒皆敝衣垢面,徒跣露头,羸弱无力,皆状若乞丐,未见一勇士。若如此,则我一人可敌其五人。若率一万骑兵征彼,则可横扫清国。”‎ ‎    注:“支那、支那人”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蔑称。‎ ‎(1)1862年的日本处于哪个政府统治时期?‎ ‎(2)“欧罗波”是指什么?此时的上海为何会出现“欧罗波诸邦商船军舰数千艘停泊”的现象?‎ ‎(3)从上面的文献记录来看,高杉晋作从哪些视角来观察上海的?‎ ‎(4)你如何认识高杉晋作记录中的上海? ‎ ‎2019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内容可知,商鞅是通过变法承认了土地的买卖,即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的举措: 1、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有: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 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2.【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故A项正确; B项的根本原因也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CD项是推动改革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在于抓住题干关键词“根本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原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变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正确认知的能力。 【解答】 A.由材料中商鞅将“阡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及“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结合所学知识知识可知,商鞅的这种做法废除了井田制,维护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从而实际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A正确。 BCD.三项所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CD。 ​故选A。‎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知识,旨在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 A.材料未体现,故排除A。 B.材料“士居住在清净优越的地方”“商就市井、农就田野”可知管子的主张使同一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易于彼此交流生产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便于同行业的人互通信息,有利于促进商品的流通,故B符合题意。 CD.这两项均是战国之后逐步形成的,故排除CD。 故选B。‎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旨在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比较即可。 【解答】 A.注意限定信息“最大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即社会转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中期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故A项正确。 BCD.三项是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故排除BCD。 故选A。‎ ‎6.【答案】A 【解析】‎ 略 ‎7.【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均田制,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C项的表述与均田制下,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中“完全取消”、D项中“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的表述均过于夸大化,故排除;均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A项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D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孝文帝认为如果不迁都就不能有效的实施改革;同时认为洛阳历史上曾是帝都,迁都这里,可以控制中原.他的话体现了他决心迁都.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举措,关于迁都的原因和影响在高考中考查较多. 迁都洛阳 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 ‎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 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9.【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过于笼统,故A项错误。 尊宗敬祖是汉族宗法制的传统,故B项错误。 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需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 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主要是因为他实行全面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故C正确; AD从属于C,故AD错误; B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是多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密切联系交往的结果.‎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材料“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强调晋宋以来由于长期的战乱,使洛阳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昨至洛阳,冠士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体现了洛阳的繁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阳此时期由衰败走向繁华,主要在于孝文帝迁都洛阳,故A正确。 BCD.此三项叙述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CD。 故选A。‎ ‎12.【答案】B 【解析】‎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表明是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故B正确; 材料说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故A错误; CD比较片面,只是一个方面,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13.【答案】B 【解析】‎ 联系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知,“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的措施是市易法,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14.【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可以看出这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内容,故A项正确。 B项涉及的是市场管理,排除。 C项涉及的是徭役,排除。 D项涉及的物质调配问题,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需要掌握青苗法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对“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青苗法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北宋前期,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的态度,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 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16.【答案】D 【解析】‎ 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D选项正确;A、B、C项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D。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真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 略 ‎18.【答案】B 【解析】‎ 俄国的地主宁愿使用农奴劳动,也不愿购买机器,这表明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革命的扩展,阻碍俄国技术的革新,上述现象明显不符合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故B正确; AC明显不符合题意。 D只是表明现象,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19.【答案】B 【解析】‎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中废除农奴制,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出钱赎买得到一块份地,分析材料,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故B正确; A项获得一小块份地不是引起农民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农奴获得解放后,还要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还处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之下,故A错误; CD太过绝对,故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农奴制改革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相反,农民的土地被地主割去了1/5以上,有些省份甚至达40%以上.同时,地主霸占良田和整块 的土地,将零星土地和沙地分给农民,地主的土地还像楔子一样楔入农民土地之中,致使农民不得不以高价租种地主的这种楔形土地.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农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的摧残,他们整天无偿的为地主劳动,甚至被作为物品抵押债务.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庄园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需劳动力由此缺乏来源.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因此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20.【答案】B 【解析】‎ 注意题干限定信息“进步作用”,结合所学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是主要进步作用,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需要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影响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 ‎21.【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出现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故D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错误,农奴制改革客观上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俄国还是沙皇专制统治; BC两项都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表格数据。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2.【答案】A 【解析】‎ ‎1878年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代,题干中所列10种新事物正是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儿童将这些新事物的名字用于拍球游戏中,说明儿童广泛地接受了西方新事物,这是日本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故A正确; B局限于经济领域,排除; C局限于经济和军事,排除; D局限于生活方式,没有全面解读题干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明治维新历史作用: 内: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外:①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日本成功的典型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和启迪。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 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3.【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学习西方近代优秀文明的认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获取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学者主张先学思想,再学政治,最后学器物,而现实中近代中国因为受制于多重因素,西学东渐的顺序恰好相反,A项正确;开始主张“改变政令”应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是甲午战争后,B项错误;“变革人心”指的是新文化运动,该运动偏重于实用主义,反对形式主义,C项错误;“有形的物质”指的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即学器物),这是从洋务运动开始,D项错误。故选A。‎ ‎24.【答案】D 【解析】‎ 紧抓题中时间点“1880年”属于明治维新时期.结合所学,明治维新时期,实行四民平等,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运用武士道精神(忠孝精神)武装日军,故A选项与文明开化政策相违背.B选项与武士道精神武装日军的政策相违背.C选项与四民平等的政策相违背.都不符合史实.题中强调对农商庶民的教育.意在强调对臣民的培养.“实际教育”意在强调符合现代社会的技能教育,故D项正确. 故选D. 抓住题干中的“1880年,日本政府”可知是考点是明治维新. 本题考察考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基本史实的掌握能力和材料分析.‎ ‎25.【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主张“四民平等”,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需要掌握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育是立国之本,它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是日本经济持久发展的源泉,故D项正确; A项使日本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排除; BC项不符合“最有远见”,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2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 该项中的“始终”说法绝对化,故排除A项。 B 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的经济模式,故B项错误。 C 通过对外扩张推动工业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D 依据题干材料“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可知,反映的是日本工业化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即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正确。 故选D。 ‎ ‎28.【答案】C 【解析】‎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歌舞伎属于日本的古典戏剧形式,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倡导“文明开化”,导致日本文化的多元化,故C正确; AB材料未体现,排除; 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明治维新影响: (1)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2)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跻身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从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3)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 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改革借鉴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成果; 3.改革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 4.日本的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9.【答案】A 【解析】‎ 题干信息表明客栈主人严格贯彻遵守商鞅之法,这实际上说明商鞅之法已经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 BC项与故事的主题信息不符,排除; D项明显错误,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0.【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司马光阐述了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对王安石变法是持反对的态度,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司马光针对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存在的局限性,没有体现抨击北宋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对青苗法的作用并没有完全抹杀,故C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变法有客观上的认识,但是作为王安石的反对派其目的是反对变法,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需要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司马光的政治立场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31.【答案】(1)措施:整顿太学。特点 :教育与仕进相结合。 (2)领城:办学管理机制;办学机制;教学内容。 (3)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 ​(4)认识: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 【解析】‎ ‎(1)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特点,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整顿太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可知教育与仕进相结合。(2)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涉及的领域,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从“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可得出办学管理机制;从“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可归纳出办学机制;从“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可得出教学内容。 (3)本题考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依据材料“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的信息可归纳出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日本的忠君爱国思想,又要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4)本题考查对教育改革的认识,旨在考查对材料的认知、归纳概括能力。依据所学从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等方面概括。‎ ‎32.【答案】(1)实行军功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置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2)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灭亡。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 ‎ ‎​(3)特点:土地所有者按土地价格的固定比例纳税,且税率很高;一律用现金(或货币)纳税;正税附税加结合。影响: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或加速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措施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扣材料一信息“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把握到“三个‘低下’”和“一个‘落后’”具体所指,然后回忆、再现商鞅变法的措施,注意从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展开分析和说明即可。 (2)本题考查苏轼关于商鞅变法的观点与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归纳、概括并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归纳、概括,可见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概况(阻力),可知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 (3)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地税改革相关知识,旨在解读材料,分析、认知的能力。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交纳地税,地税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等,分析、认知,把握到以下方面:土地所有者按土地价格的固定比例纳税,且税率很高、一律用现金(或货币)纳税、正税附税加结合。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结合“地税改革法令”的内容,分析、认知,侧重于把握到带来的“积极进步意义”,诸如,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和市场、加速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3.【答案】【小题1】幕府政府 ‎【小题2】欧洲;《南京条约》后成为通商口岸;《上海土地章程》订立,租界的辟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等。‎ ‎【小题3】.经济/对外贸易;航运/交通;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市政建设;军事;对外关系;政治/国家主权等 ‎【小题4】既看到繁荣的一面:航运/贸易/建筑等;也看到落后的一面:市政建设/军备力量;同时既看到上海与日本文化传统相近一面,又看到主权丧失下殖民地的本质;产生对中国的蔑视和对本国警示的心理。‎ ‎ 【解析】‎ 本题考查1862年日本的统治政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1862年日本处于幕府政府统治时期 本题考查欧波罗指代的地区和上海出现欧波罗商军船的原因。根据材料“朝早,川蒸汽船来,引本船,左折溯江,两岸民家风景殆与我邦无异。午前渐到上海港,此支那第一繁津港,欧罗波诸邦商船军舰数千艘停泊,樯花林森,欲埋津口。陆上则诸邦商馆粉壁千尺,殆如城阁,其广大严烈,不可以笔纸尽也。”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欧波罗指欧洲,其原因为《南京条约》后成为通商口岸;《上海土地章程》订立,租界的辟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等。‎ ‎ 本题考查高杉晋从那些角度观察的上海。根据材料“朝早,川蒸汽船来,引本船,左折溯江,两岸民家风景殆与我邦无异。午前渐到上海港,此支那第一繁津港,欧罗波诸邦商船军舰数千艘停泊,樯花林森,欲埋津口。陆上则诸邦商馆粉壁千尺,殆如城阁,其广大严烈,不可以笔纸尽也。”“每街门悬街名,酒店茶肆,与我邦大同小异,唯臭气之甚而已。”“支那人尽为外国人之使役。英法之人步行街市,清人皆避旁让道。实上海之地虽属支那,谓英法属地,又可也。”“今至上海兵营而观其状,见其兵卒皆敝衣垢面,徒跣露头,羸弱无力,皆状若乞丐,未见一勇士。若如此,则我一人可敌其五人。若率一万骑兵征彼,则可横扫清国。”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从.经济/对外贸易;航运/交通;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市政建设;军事;对外关系;政治/国家主权等视角观察。‎ ‎ 本题考查对高杉晋记录上海得认识。根据材料“朝早,川蒸汽船来,引本船,左折溯江,两岸民家风景殆与我邦无异。午前渐到上海港,此支那第一繁津港,欧罗波诸邦商船军舰数千艘停泊,樯花林森,欲埋津口。陆上则诸邦商馆粉壁千尺,殆如城阁,其广大严烈,不可以笔纸尽也。”“每街门悬街名,酒店茶肆,与我邦大同小异,唯臭气之甚而已。”“支那人尽为外国人之使役。英法之人步行街市,清人皆避旁让道。实上海之地虽属支那,谓英法属地,又可也。”“今至上海兵营而观其状,见其兵卒皆敝衣垢面,徒跣露头,羸弱无力,皆状若乞丐,未见一勇士。若如此,则我一人可敌其五人。若率一万骑兵征彼,则可横扫清国。”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从认识为既看到繁荣的一面:航运/贸易/建筑等;也看到落后的一面:市政建设/军备力量;同时既看到上海与日本文化传统相近一面,又看到主权丧失下殖民地的本质;产生对中国的蔑视和对本国警示的心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