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测试(一)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期末测试题一 范围:必修三;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 1. “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近五百年之久的跨世纪社会大辩论,各派纷纷发表本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各派的观点主张各有侧重,但却有着共同主题。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共同主题是 A. 扩大各自流派思想的学术影响 B. 争夺国家主流思想的地位 C. 探寻重建社会秩序的途径与方案 D. 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虽然各派的观点主张各有侧重,但却有着共同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各家的主张各不相同,而在各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讲道,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故C符合题意;扩大各自流派思想的学术影响、争夺国家主流思想的地位是其目的,而不是其主张,A、B错误;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是各自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与题意不符,D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 3.庄子认为“盗亦有道”“圣盗同源”,把孔丘叫做盗丘,强调“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表明 A. 庄子之道与孔子之道如出一辙 B. 庄子强调“圣人之道”教育的重要性 C. 庄子主张顺乎自然,返璞归真 D. 庄子认为“盗”是天下祸乱的根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意思是圣人和大盗本质都是一样的,都对社会有害的,只要存在所谓圣人,就必然存在所谓大盗,可见庄子主张顺乎自然,返璞归真,故C符合题意;庄子与孔子属于不同的学术流派,故A不符合题意;庄子强调顺其自然,“圣人之道”没有必要,故B不符合题意;庄子认为“圣”“盗”是天下祸乱的根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春秋战国时期,游学之风兴盛,儒家游学区域尽管广大,但日益远离政治中心区域,而法家游学区域不仅由“国内”扩展到“国外”,更是日益靠近政治中心区域。这说明 A. 儒家思想日益遭到打压 B. 法家政治地位日益显要 C. 儒法两家争鸣更加激烈 D. 游学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法家游学区域日益靠近政治中心区域,说明法家思想日益被统治者所重视,这是法家政治地位日益显要的结果,故B项正确;儒家游学区域广大,说明儒家思想传播广泛,但由于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因而儒家游学区域远离政治中心区域,不能据此判断儒家思想遭到了打压,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说明了儒法两家政治影响力的不同,并没有体现两家的争鸣,更不能说明争鸣是否激烈,排除C;游学有利于思想文化的融合, 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 5.《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 A. “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 B. 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 C. 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 D. 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可知,墨家认为任人唯亲,不利于国家治理,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尚贤”,故选C;材料与“兼相爱”“非攻”“节俭节用”无关,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联系所学墨子的主张分析解答。 6.如图为“中意友好年”的宣传画,一幅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与秦始皇兵马俑“隔空问候”的图片红遍中意两国,对大卫和兵马俑所代表的两国时代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体现了新兴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 B. 都体现了思想解放的文化浪潮 C. 都体现了专制集权制度下的文化创新 D. 都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探索与思考 【答案】A 【解析】 【详解】大卫代表新兴资产阶级追求世俗生活的精神面貌,兵马俑代表秦朝地主阶级的恢弘勇猛的精神面貌,故A 符合题意;大卫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的文化浪潮,而兵马俑代表秦朝“崇尚武力”的文化专制的社会特征,故B不符合题意;大卫体现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资产阶级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文化创新,秦朝的文化专制不利于文化创新,故C不符合题意;大卫体现了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探索与思考,但兵马俑所代表的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研习儒家著作成为新时尚,就连汉昭帝也自称通《孝经》《论语》和《尚书》等典籍。这反映出 A. 社会主流意识开始转型 B. 儒家经典著作得到普及 C. 儒学日益脱离广大民众 D. 儒学政治地位明显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出儒家著作从汉武帝开始得到发展。儒学地位上升,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连汉昭帝都通儒家典籍,表明儒学政治地位明显巩固,D正确。儒学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近2000年,没有开始转型,A错误。材料内容不能表示儒家经典著作得到普及,B错误。不能因为皇帝看儒家典籍就说儒学脱离广大民众,C错误。 8.下面是不同史籍对南北朝时期社会现象的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情况 史料来源 北齐武平年间(公元570—575年),“凡厥良沃,悉为僧有” 《广弘明集》卷七 南朝,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南史・郭祖深传》 南朝,“吴郡西台寺多富僧,其中法释就拥资百万” 《宋书·王僧达传》 北朝,“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即佛教徒)统,资产巨富” 《北史・苏琼传》 A. 儒学地位动摇 B. 寺院经济崛起 C. 奢靡之风盛行 D. 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悉为僧有”“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法释就拥资百万”“资产巨富”等信息可知,富僧拥有大量土地、经济实力雄厚,表明寺院经济崛起,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学的发展状况,没有对比,无法直接得出A项结论,排除;涉及奢靡之风的仅有材料中的一处“穷极宏丽”,不是四则材料的共性,故C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提及土地问题的也仅有一则材料“凡厥良沃,悉为僧有”,不是四则材料的共性,D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9.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齐治平”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 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 规范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C.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存理去欲”“格物致知”“成贤成圣”“修齐治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的根本出发点是规范秩序,实现社会和谐,为封建统治服务,故B项正确;选项A不属于根本出发点,排除;理学思想中“修齐治平”体现了经世致用,但是其修养论、认识论并未体现这一主张,排除C;选项D不是理学思想家能左右的,因此不能构成根本出发点,排除。 10.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 A. 提倡独立思考 B. 痛斥儒家的虚伪 C. 喜欢标新立异 D. 反对尊敬孔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李贽主张既要读儒学经典,又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李贽痛斥儒家的虚伪,排除B项;敢于质疑,并不是标新立异,故C项错误;主张读儒学经典,是对孔子的尊重,故D项错误。 【点睛】明清之际,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而经济领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些都冲击了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宋明理学。李贽在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同时,对儒学也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李贽主张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倡独立思考。 11.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全盛时期的代表,其在治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求是”的学术风格,具体表现为追寻圣贤原意的“实事求是”精神。据此可知,乾嘉学派 A. 反对空谈义理之风 B. 具有早期人文精神 C. 符合市民文化追求 D. 推动近代学术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明儒者改造儒学,讲求心性,学术研究中多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作为研究方向,难以探究事物本来面目。乾嘉学派“求是”的学术风格,特别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反对宋明以来儒者改造儒学后产生的问题,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2.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A.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 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C.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 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传到欧洲,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对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起到推动作用,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而是强调四大发明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排除A。B项是指南针的作用,没有涉及火药、印刷术的作用,排除。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材料强调四大发明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无关,排除D。 13.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 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 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D.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明朝文学作品第一次将作为被歌颂的对象,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据此,故D项正确。主流价值观仍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故B项错误。 明朝时期社会阶层相对固化,故C项错误。 14.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由此可知 A. 京剧由徽剧汉剧合并而成 B.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 C. 京剧形成于乾隆五十五年 D. 京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 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可知,京剧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选项B正确;选项A表述有误,京剧是吸收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形成的新剧种,而非两者的简单合并,选项A排除;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选项C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15.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较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 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 固守华夏中心传统 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较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据此可知魏源已经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但他仍然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据此可知这是其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仍主张维护封建统治,故B正确;据材料魏源一方面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据此可以看出,魏源仍认为中国文化、典章制度优于西方,A片面;据材料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能说明其固守华夏中心传统,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借助传统儒学,D错误。 【点睛】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魏源在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6.洋务运动的代表李鸿章说:“我却未见圣人留下几件好算数器艺来,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另一位代表张之洞认为:“夫不可变者,伦纪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说明洋务派 A. 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B. 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C. 自强求富的思想主张 D. 内部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答案】D 【解析】 【详解】“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说明李鸿章认识到儒学的不足,“夫不可变者,伦纪也,圣道也,非器械也”体现张之洞对儒学心性的重视,两者观点存在较大差异,故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并非思想,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夫不可变者,伦纪也,圣道也,非器械也”,联系所学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分析解答。 17.甲午战争后。除了出现“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界革命”口号外,中国还出现“军国民教育”“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文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口号。据此判断,当时 A. 资产阶级推动了政治变革 B. 民主与科学成为思想主流 C. 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已完成 D. 资产阶级新思想迅速崛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中国文学和教育界出现了新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口号,反映了资产阶级积极探求救亡图存道路,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民主与科学成为思想的主流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完成转型,C项不符合史实。 18.流行词汇反映时代的主题。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常用的固定短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这反映出 A. 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B. 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逐步流行 C. “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加强,社会上掀起一股变革社会制度的热潮,如戊戌变法,B选项符合题意;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救亡图存,变革社会制度,这与“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技术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思想,D选项排除。 19.陈独秀指出:“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此论述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完全脱离实际 B. 无产阶级强烈的政治诉求 C. 广大民众思想的彻底解放 D. 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坚决反对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可知,陈独秀坚决反对封建思想文化,故选D项。当时,中国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因此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思想文化,由此可知,A项“完全脱离实际”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所述是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故并不体现无产阶级强烈的政治诉求,排除 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学生在对选项进行选择时,切记要格外关注程度词的运用。 20.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A. 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 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 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 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孙中山民生思想中的“平均地权”并未涉及改变土地所有性质,因此无法根本上改变农民被剥削的地位,也无法根本解决农民问题,因此具有“空想”色彩,故A项正确;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而非地主阶级,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不是因为孙中山不重视民生,而是民生主义本身具有局限性,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故C项错误;民生主义也有具体的措施,只是它没有真正满足农民要求,所以得不到广大农民响应,故D项错误。 2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 是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严重脱离中国现实国情 C 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D. 完美结合中西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钱穆重在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进步性,AB两项侧重局限性,故AB排除。 钱穆在材料中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各自具有德国、苏俄、美英等国相关制度与“精神之优点”而规避了其“缺失”,说明三民主义能够体现当时世界政治的潮流,故 C项正确。D 项完美结合中西政治制度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22.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之时,共产国际阐明了这样的观点:中国的民权主义,不能当作一般的“天赋人权”看待,“只有那些真正拥护反帝斗争纲领的分子和组织,才能广泛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由此可知,民权主义 A. 必须以民族主义为前提 B. 与“天赋人权”有本质的区别 C. 是新三民主义核心思想 D. 改善了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只有那些真正拥护反帝斗争纲领的分子和组织,才能广泛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可知,共产国际认为民权主义必须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前提,故A正确;“天赋人权”有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没有本质区别,B错误;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是民生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 23.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黄仁宇认为,毛泽东的成功是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确立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成功,所以材料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对农村统治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这一主张的贯彻 A. 巩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社会基础 B. 有益于内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C.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 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是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上述主张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革命的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因此这些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答案为C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1949年3月召开,不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也早已结束,排除A、B项;1949年3月属于内战时期,D项“民族解放战争”说法错误,排除。 25.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对本国经济进行调整和改革,但要总结其实质,就得上升到哲学层面。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任何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石。故D项符合题意。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6.1970年5月,某西方报刊发表评论说:“响彻宇宙的中国乐曲使人觉醒,这种(美苏)两头政治局面几乎已经过时了。”此评论折射出 A. 中国开始跨入核大国行列 B. 美苏两国已无力遏制中国 C. 中国拥有洲际核打击能力 D. 中国开始致力于国防科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时间和“响彻字市的中国乐曲”说明该评论针对的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它标志着中国正式跨人航天时代,拥有了洲际核打击能力,故C项正确;中国开始跨入核大国行列是在1964年中国第-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排除A项;当时中国科技仍然落后于美苏,美苏对中国仍然具有遏制力,排除B项;材料现象反映的是中国致力于国防科技的结果,而不是中国开始致力于国防科技,排除D项。 27.1956年后,我国文坛冲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小说不“言情”的禁区,《小巷深处》《红豆》等一批优秀爱情小说相继出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作家深入社会生活 B. 文学界创新精神萌发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左”倾文艺思想被清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爱情小说出现的原因是“双百”方针提出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C项正确;作家深入生活只能获得创作的素材,而能否创作爱情小说是由多方而因素决定的,排除A项;虽然材料现象反映了文学界的创新精神,但这种精神是文化政策激励的结果,排除B项;当时“左”倾文艺思想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后来发展更加深化,排除D项。 28.“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相似的是 A.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B.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D.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可知此应为智者运动,该运动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即“以人为本”;“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贤明政治”即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的思想,故排除属于法家思想的A项、道家思想的B项;儒家思想本质上仍为专制统治服务,故排除D项。本题应选C项。 29.“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这种观点 A.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神学的世界观 B. 把人的认识从神灵转移到自然界 C. 认为人应当通过具体的感知获得知识 D. 揭示了知识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联系所学可知材料揭示了知识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故答案为D;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0.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说:“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在他看来 A. 人应该要服从自然指示 B. 法律制度与人性相违背 C. 法律制度源于人的契约 D. 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的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法律是人为的,是源于人的契约,而非服从自然指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应该要服从契约而非自然指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法律制度与人性相吻合而非相违背,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是后来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而非安提丰的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1.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 A.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 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 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可知,维多里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反映。本题选A。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与材料表达的意思相反。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精神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32.“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它” A. 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B.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 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D. 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可知,弘扬古典文学艺术,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宣传人文主义,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B正确;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是智者运动,A错误;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是启蒙运动,C错误;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故D错误。 33.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C.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是,宗教改革反对教皇,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故B正确;宗教斗争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宗教改革不反对君主,故C错误;宗教改革不反对宗教,故D错误。 34.“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选民要以奋斗的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的美德”,加尔文的这一主张 A. 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 是对天主教会财富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C. 体现了新教派的思想精髓 D. 成为新教徒普遍的生活、道德标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分析,“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可以看出是西方近代的思想观念,具体来说是加尔文 “先定论”,这种以财富为成功标准、倡导个人成功的思想,是西方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35.17世纪的哲学家对世界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即世界实际上是如何的,都是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宇宙的实际情况。18世纪则不同,哲学家考虑和讨论的都是社会应该怎样,而不是它实际上是怎样。以上研究侧重点变化说明 A. 科学家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 B. 工业革命使人类加大对社会关注 C. 理性主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 D. 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反映了人们关注的重心从自然领域转移到社会领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启蒙运动有关,即理性主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故C 项正确;科学家遭到迫害不是研究方向转移的原因,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故B项错误;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智者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36.卢梭认为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他主张“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这一观点 A. 推动了19世纪英国议会的民主改革 B. 对政治制度的构想脱离了实际 C. 是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指导思想 D. 明显受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卢梭认为人民主权不可分割,人民直接拥有国家主权和立法权,推崇直接民主。结合所学可知,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所以这一观点对政治制度的构想脱离了实际,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观点体现了卢梭的直接民主制,与19世纪英国议会的民主改革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这一观点脱离实际,具有局限性,不是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指导思想;D选项错误,卢梭逝世于1778年,并未受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7.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 A. 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B.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C. 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 D. 鼓舞了民族独立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是指文艺复兴,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一定程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这一发展与“近代社会宣言书”并不契合,故B项错误;“理性王国”就是对资产阶级建立国家的设想,与“近代社会”是相契合的,故C项正确;民族独立的斗争和“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不相契合,故D项错误。 【详解】 38.桑戴克在《世界文化史》中说:“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止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所著的《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之道路》。”桑戴克认为这两本著作的主要意义在于 A. 纠正了人类思想中的长期错误认知 B. 确立起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 C. 帮助人们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然界 D. 使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维萨留和哥白尼均注重实验。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基督教的统治之下,科学技术处于神学笼罩之下,带有神权色彩,而两部著作显示了近代科学的实质,把科学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是这两本著作的主要意义,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两部著作的主要意义是促使中世纪科学转向近代科学,不是纠正错误认识;B选项错误,牛顿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确立并形成体系;C选项错误,这两部著作仅涉及医学和天文学两个方面,不能帮助人们全面认识自然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9.1945年9月,杜鲁门在战后复兴计划中提到: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当今世界上维持领袖地位,除非它充分开发其科学技术资源;没有一个政府可以充分地承担起各种责任,除非它慷慨大方地和明智地支持鼓励大学、工业界和它自己的实验室中的科学工作。这表明 A. 美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B. 战后美国经济亟待复兴 C. 科技发展日趋自由化 D. 科技成为美国称霸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二战后的美国经济。材料中的“维持领袖地位”“开发其科学技术资源”“承担起各种责任”“支持鼓励”“科学工作”等信息表明,美国联邦政府试图通过发展科技,为称霸世界创造条件,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直接涉及美国科技在国际上的地位,故排除A项;二战中,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战后并不存在美国经济亟待复兴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杜鲁门强调了在科技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并没有体现科技发展的自由化,故排除C项。 40.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 ) A. 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 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 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根据材料信息“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可以判断出该材料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政治黑暗不平等,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开始寻求新精神寄托,于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浪漫主义文学出现在因此C项说法正确;选项A、D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排除;选项B不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1)相同之处:以法治国;都主张法的平等性和普遍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统治。 不同之处:韩非之法由君主制定,仍是人治,君主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亚氏之法由全体公民参与制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原因:韩非: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反思;对柏拉图的“人治”观的批判;民主政治传统和法制观念影响深远。 【解析】 【分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按照材料一和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二者均强调以法治国、二者均有平等思想,不同点可知韩非子的法治仍然是人治是独裁而亚里士多德法治是民主政治。 (2)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背景要分别叙述,例如,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背景主要从经济方面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制度方面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等多方面分析即可。亚里斯多德则要从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的反思,雅典民主与法制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刊行于1617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象,戏剧梗概如下: 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睡梦中遇见一书生柳梦梅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梦醒后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城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京城。柳梦梅在京城应试后考中状元,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戏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1、情节:杜丽娘梦中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魂游后园与柳梦梅幽会) 历史现象:个性解放,人文主义的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概述和评价:明中后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政治腐败;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淸之际进步思想出现,传统的理学思想开始松动,认识到对情的需要是自然的天性。 明代个性解放,人文主义的追求冲击了封建礼教束缚,有利于推动社会思想解放;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 示例2、情节:柳梦梅赴京城应试考中状元历史现象:明代科举制(八股取士)选拔官吏概述和评价: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打击士族,笼络庶族,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发展于宋,完备于明清。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的进步,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官吏任免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近现代文官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借鉴。但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思想压制,不利于科技创新,阻碍了社会进步。 示例3、情节: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历史现象:明代封建理学(礼教)的思想压制概述和评价:隋唐之际,儒学面临危机,宋代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南宋以后理学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理学走向世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但明清时期理学压制制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杜丽娘梦中在牡丹亭畔幽会的情节,可知现了明代个性解放,人文主义的追求。评价要从君主专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理学思想开始松动等方面解释,但也要指出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的不足。也可以以柳梦梅赴京城应试考中状元历史现象从科举制立论,既要指出科举制的沿革,还要从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等方面评述。当然,还可以从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反映明代封建理学(礼教)的思想压制的事实。要阐释理学的发展,说明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3.郑观应是中国近代企业家和思想家,其经济思想颇为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英国太古洋行的买办,郑观应颇受器重,年薪丰富。李鸿章邀请他脱离买办,专任轮船招商局帮办时,他“虑官督商办之局,权操在上,不若太古知我之真,有合同可恃,无意外之虑”,故“心若械伊,殊难臆决”。但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列强侵略的愿望使他最终决定脱离买办生涯,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从此他试图全力将经营管理近代工商企业的经验和才干用之发展民族经济事业,履行其“初则学商成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设计,实现其商战致胜的梦想。 材料二 郑观应的学习借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先进国家经验的借鉴,一是对落后国家教训的总结。对先进国家经验的借鉴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中日甲午战争前,他经常把泰西列强作为比较与借鉴的对象,学习他们的企业管理体制、使用机器等。中国总的国情是人口繁多,劳动力素质低而市场大,故劳动力价抜低廉,所以他主张采用机器的同时也兼用人力。甲午战后,他认为亟应总结日本成功的经验,学习其恤商惠工政策,设立各级商务机构,加快培养实学人才,培养之法——“仿日本师范学校”,学用结合。他还认为一些落后国家不能自强,工商不振,或被瓜分,或为他国侵占,实足为中国之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华山《论中国近代早期经济思想的时代特点》 (1)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对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的不同认识,并分析其脱离外商企业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郑观应的学习西方的内容,并概括其经济思想的特点。 【答案】 (1)认识:洋务企业政府操纵,变化较大;外商企业管理规范,比较稳定;原因:实现抵御列强的愿望;实现商战致胜的抱负。 (2)内容:管理体制的建设;机器的应用;惠商政策的推行;实学人才的培养。特点:择优而学,避免失误;关注时局,不断发展;符合国情,学用结合。 【解析】 【详解】(1)“认识”,据材料一信息“虑官督商办之局,权操在上,不若太古知我之真,有合同可恃,无意外之虑”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洋务企业政府操纵,变化较大;外商企业管理规范,比较稳定。“原因”,依据材料信息“但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列强侵略的愿望使他最终决定脱离买办生涯”得出:实现抵御列强的愿望;由材料信息“履行其‘初则学商成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设计,实现其商战致胜的梦想”得出:实现商战致胜的抱负。 (2)“内容”,据材料二信息“他经常把泰西列强作为比较与借鉴的对象,学习他们的企业管理体制、使用机器等”得出:管理体制的建设、机器的应用;由材料信息“他认为亟应总结日本成功的经验,学习其恤商惠工政策,设立各级商务机构,加快培养实学人才”得出:惠商政策的推行、实学人才的培养。“特点”,依据材料信息“对先进国家经验的借鉴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得出:择优而学,避免失误;由材料信息“中日甲午战争前,他经常把泰西列强作为比较与借鉴的对象……甲午战后,他认为亟应总结日本成功的经验,学习其恤商惠工政策,设立各级商务机构”得出:关注时局,不断发展;由材料信息“培养之法——‘仿日本师范学校’,学用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符合国情,学用结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