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根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概念,我们可得出最恰当的结论是:在西周时期,周天子是 A. 姬姓继位,根据分封诸侯制度,齐国国君也必须是姬姓 B. 燕国大宗,燕国如再分封诸国,燕国国君也不会是大宗 C. 天下诸侯国的大宗,宋国国君则是宋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 政治上最高领袖,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天子是天下诸侯国的大宗,但各诸侯国的国君则是本诸侯国内的大宗,故B错、C对;西周的分封制度是分封同姓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封功臣姜尚任齐国国君,故A错;周天子虽然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但并未实现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控制,故D错。 2.中国古代王朝中,有位地方最高长官曾经提到:“本地官员由我自行任免,本地税收不上交中央,本地武装不受中央节制,我的职位可以传子或部将。”下列哪一史实发生在此位官员所处的王朝 A. 吴王刘濞参与七国之乱 B. 首现皇帝亲自主持考试 C. 沈括被任命为延州知州 D.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目材料“自行任免”、“不上交中央”、“不受中央节制”、“传子或部将”可知,这种情况发生在唐朝,即唐朝的藩镇割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故B正确;A是汉代;C是宋代;D是元代。 3.如图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下列关于隋唐大运河开通的历史背景中,叙述正确的是 A. 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发展 B.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 C. 南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 西方水利工程技术的传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唐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所以图示信息反映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C错误; B、D讲的是中外的交流,与题意无关。 4.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提到:“后之为人君者不然……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的影响深远 B. 儒家对君主专制反思达到新高度 C 宋明理学统治地位受到根本动摇 D. 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时代呼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反思,故B正确;明清时期,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并未影响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故A错;明清时期出现的活跃儒家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并未根本动摇其地位,故C错;明清时期活跃的思想家还不是资产阶级,故D错。 5.1859年太平天国运动颁布《资政新篇》,提出要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开设新式学堂。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提出“灭洋”的口号——“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出现对西方文化明显的不同态度说明 A. 农民阶级由先进性转到落后性 B. 资产阶级的发展程度出现落差 C.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 D.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现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出现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存的状况,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以阶级矛盾为主,义和团运动时期是以民族矛盾为主,故D正确;农民阶级本身就不是先进的阶级,所以在农民战争中,体现的当然就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A错;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农民阶级的运动,故B错;中国的社会从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始终未变,故C错。 6.这种企业形式既是清政府一厢情愿地发展工业思想的体现,也是在当时复杂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下官与商之间在兴办企业问题上达成的一种暂时的妥协和相对利益上的均衡。这种企业形式 A. 生产不计成本加剧了清政府负担 B. 完全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直接推动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企业形式”“清政府”“官与商”等名词,可见材料想表达的是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洋务运动的刺激,故C正确;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故A、B错误;洋务运动主要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而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是戊戌变法,故D错。 7.中共八大后,中国国内出现自发经营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工商企业(所谓“地下工厂”“地下商店”)。面对这种情况,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重要思想并把这称为“新经济政策”。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开始否定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B. 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作出探索 C.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暴露 D. 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已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说明他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做出过一些探索,故选B;1956年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故A错;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并没有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出现,同时,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并没有暴露,故C、D错。 8.1960年11月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但到了1970年,美国国务卿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美大使级会谈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举行,并在讲话中反复说了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官方发言人第一次使用这个正式名称。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美国支持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中美外交关系逐步走向缓和 D. 中美关系必将一直一帆风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与题意相符,故选C;1970年,美国并未支持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故A错;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符,故B错;中美关系改善之后直到现在中美关系是曲折发展的,故D错。 9.《十二铜表法》对侵辱他人的采用固定罚金制,但一些有钱人凭借钱财众多随意侵辱他人。罗马帝国时期,改为由主审法官估计受害人人身被侵辱所遭受的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这种变化说明 A. 法律注重了灵活变通实用有效 B. 法官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 C. 民主原则在罗马帝国时期彰显 D. 《十二铜表法》被万民法取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适时修改法律法规体现法律注重灵活变通实用有效,故选A;虽然“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大小决定赔偿额”,但不是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而是依法进行司法解释,故B错;材料考察的是法律法规的变化,并没有体现民主原则,故C 错;《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中的一部分,并没有直接被万民法取代,故D错。 10.根据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研究发现,新崛起的大国必然会对守成大国构成威胁和挑战,守成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最终难免以兵戎相见收场。此规律即“修昔底德陷阱”。下面国家在崛起过程中符合这个观点的是 A. 15世纪时葡萄牙的崛起 B. 16世纪时西班牙的崛起 C. 17世纪时荷兰的崛起 D. 18世纪时英国的崛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在崛起过程中在16世纪、17世纪、17到18世纪先后与之前的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发生战争,故选D;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崛起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守成大国构成的威胁和挑战,故A、B错;17世纪荷兰崛起过程中虽然有西班牙作为守成大国,但荷兰和西班牙并没有发生兵戎相见的状况,故C错。 11.列宁曾提到:“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势向我们表明‘和狼在一起,就必须学狼叫’。利益加保证利益的实力才是国际斗争的本质。……因此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据此推断,当时列宁的讲话中还最有可能提到的 A. 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B. 把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 C. 要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要采取赢得战争的非常措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列宁提到的“我们错了”“国家资本主义”等关键词,可见,列宁是想要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A;“把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采取赢得战争的非常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D错;“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实施的政策,故C错。 12.表现主义音乐完全无视过去的调性规律,它反对印象主义的客观性,它认为艺术既不应该被“描写”,也不应该被“象征”,而更应该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与体验。然而,表现主义的产物往往和疯狂、绝望、恐惧与焦躁不安等病态感情结合在一起,因此表现主义音乐的节奏难以捉摸,拍子也被无视,却具有独特的、流动的、无限发展的奇妙特色。下列与这一音乐流派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向日葵》 D. 《格尔尼卡》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表现主义的产物往往和疯狂、绝望、恐惧与焦躁不安等病态感情结合在一起,因此表现主义音乐的节奏难以捉摸,拍子也被无视,却具有独特的、流动的、无限发展的奇妙特色。”可以得出其与立体画派的风格相似,故D正确;A是浪漫主义绘画,排除;B是现实主义绘画,排除;C是印象画派,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字的传播是汉文化(中华文化)传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依托于早它而存在的汉语,共同成为汉文化向外传播信息的载体。甲骨文是现存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在商朝已形成完整体系,其传播也从那个时期开始。而在1973年发现的江西吴城遗址的文字和甲骨文为同一体系;汉代汉字已出现于西域地区,在南方已由长江流域传播至珠江流域;汉至清,汉字已传播于中华民族生活的四境之内,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为汉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传播,在中国境内操方言的汉族地区以及操不同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之内,产生、形成了汉文字体系下的各种文字类型,如契丹文、西夏文、女书、苗文、布依文、白文、仡佬文等。在中国境外,两汉时期儒家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于朝鲜;秦汉到宋时代汉字在很长时期内成为越南的官方文字并被称为“儒字”;西晋时,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入日本后,汉字正式传入日本并直接作为官方文字,直到公元8世纪在借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假名。 材料二 近百年来当汉文化处于弱势时,中国的一些有志之士在寻求救国图强之路,汉字的改革也就成了他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有人主张废除汉字代之以拉丁化拼音文字;有人主张在保留汉字的基础上渐进改革。钱夏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提到:“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东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则以为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以上材料摘编自于东新《汉字的传播与未来发展方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传播的特点。 (2)概括材料中钱夏关于汉字的观点,简要加以评析。 【答案】(1)特点:传播起源早,伴随着汉字的出现就开始传播;以汉文化为传播内容,依托于汉语进行传播;传播范围广,由中原而达中华民族的四境之内、后向境外传播;从民族的角度来看,先从汉族开始传播,然后影响到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而后又跨越国境传入非中华民族居住的异国地区;向境外传播的核心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化的佛教;渐进式传播;影响深远,在东亚形成东亚文化圈;作用巨大,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为汉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2)述观点: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析原因:中国民族危亡之时为救国图强;西学东渐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汉字难识难写,妨碍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汉字记载的思想过于陈腐;受世界大同理想的影响。 评影响:对近代中国的文化界起到了思想解放、发人深思的作用;但绝对否定了东方的传统文化,思想太过于激进,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僧侣、贵族和富裕起来的资产阶级,对外界事物很关切”、“一些人专门搜集消息”、“消息来自一些中心城市如罗马、巴黎、伦敦”可概括为:特定人群的需要;出现专门的从业人员;欧洲大城市成为新闻汇集和传播中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15、16世纪的欧洲”把握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可概括为: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 (2)第一小问,由材料“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则以为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可以得出其主张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言。第二小问,据材料“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东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可以得归纳出汉字自身的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等角度分析废除汉字的原因。结合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的态度,回答该做法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人曰:“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西方历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提到:“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形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闸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观点:制度变迁与中国的近代化。 论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政治近代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创办近代企业的热情,促进了经济工业化;中华民国政府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促使社会习俗日趋近代化。 综述: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制度的变迁能够促进一个国家政治、经济、风俗等各方面发生剧烈的变化。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提炼论题,由材料“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可以得出二者均强调制度建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制度建设与中国近代化的论题。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从制度建设推动社会政治、经济、风俗等的变化的角度加以说明。 15.材料 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的柴荣即后周世宗(954年~959年在位),虽在位只有六年,却做出了许多超越前人、启迪后世的非凡之举:下诏(令赵匡胤)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老弱赢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即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编入)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慨然叹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 ——摘编自《五代史》、《旧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世宗非凡之举的内容。(不准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世宗非凡之举的作用。(不准摘抄原文) 【答案】(1)内容:整顿军队;重用人才,建立各种制度;统一铸钱;均定田赋;倡导儒学;裁汰僧尼、打击佛教。 (2)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增强了后周经济与军事实力;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据材料“下诏(令赵匡胤)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老弱赢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结合第一问的举措分别回答,政治上的举措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实力的增强;后周的改革,促成了自身的强大,为后来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6.材料一 由于英国和法国早期对于国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是一个警察,还是一个调停者——有分歧,这就使得这一组织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利,也没有真正的集体安全机制。因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事实证明国联的实际贡献不是遏制侵略者,而是使民主国家陷入混乱状态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联合国不是战前国际联盟的继续。它孕育于反法西斯战争年代,是在反法西斯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美国对于组建联合国特别积极,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为了把战时的友好合作关系延续到战后,以维护世界和平,也都同意组建联合国。联合国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心愿。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国联和联合国相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积极作用。 【答案】(1)相同之处: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都是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成立初期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作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解决冷战时期遗留的和冷战后发生的棘手问题以及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国际跨国犯罪等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解析】 【详解】(1)可以从国联和联合国建立的背景、性质、特点和宗旨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得出: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都是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成立初期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 )据材料“以维护世界和平,也都同意组建联合国。联合国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心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世界和平,协调国际关系和共同应对世界性的问题等方面加以回答。 17.材料 李时珍自幼爱好文学,长期受屈原、司马迁、白居易等人的影响,背得出他们的许多诗句,所以他叙事状物的能力很强。《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其中解释禽、鱼、花、果的许多部分,摘下来就是一篇美丽的散文。如他介绍李子:“李绿叶白花,树能耐久,其种近百,其子大者如杯如卵,小者如弹如櫻。其味有甘酸苦涩数种。……按王祯农书云,北方有一种御黄李,形大而肉厚核小,甘香而美。江南建宁一种均亭李,紫而肥大,味甘如蜜,有擘李,熟则自裂,有糕李,肥黏如糕,皆李之嘉美者也。”只用200字,就将十几种李子的不同形态、气味、产地和时间等讲的清清楚楚。所以有人说,李时珍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叙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答案】(1)特点:种类丰富;图文并茂;科学分类;文学叙述性较强;语句流畅、言简意赅。 (2)关系:缺一不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解析】 【详解】(1)据材料“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其中解释禽、鱼、花、果的许多部分,摘下来就是一篇美丽的散文”、“只用200字,就将十几种李子的不同形态、气味、产地和时间等讲的清清楚楚。”加以归纳概括。 (2)由材料“李时珍自幼爱好文学,长期受屈原、司马迁、白居易等人的影响,背得出他们的许多诗句,所以他叙事状物的能力很强。”、“其中解释禽、鱼、花、果的许多部分,摘下来就是一篇美丽的散文。”可以得出二者的关系为互相关联,共同促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