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24.0分)‎ 1.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  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  )‎ A. 加强了专制王权 B. 强化了等级秩序 C. 有利于民族交融 D. 巩固了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A.西周时期尚未实行专制王权,故排除; B.题干中并未涉及等级秩序,故排除; C.“尊重当地原有  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的基础上和当地的领袖建立亲戚关系,有利于民族融合,故正确; D.材料中并未涉及血缘等宗法制度,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侧重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 本题考查对西周分封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公元前554年,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这表明当时(  )‎ A. 儒家思想左右统治者决策 B. 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C. 周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 D. 礼乐制度仍影响政治生活 ‎【答案】D ‎【解析】A.公元前705年时,尚未出现儒家思想,故排除; B.题干中体现的时分封制遭到破坏,故排除; C.题干表明的时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威胁,故排除; D.“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这表明当时虽然礼崩乐坏,但是礼乐制度依然影响政治生活。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礼乐制度。 本题考查对礼乐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下表是根据出土的春秋齐国农具所作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 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镰 A. 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 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 农耕技术领先他圉 D. 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答案】B ‎【解析】“掘土农具”“中耕农具”“收割农具”表明齐国农业生产工具多样,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解题的关键是“掘土农具”“中耕农具”“收割农具”。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 1. 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  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A.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源是经济的发展,也就是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故排除; B.“士”这一阶层作为政治产物,应该是经济导致政治,而不是政治导致经济,故排除; C.士阶层的分化有利于不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发展,也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故正确; D.所谓的官僚政治,就是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士”这一阶层是官僚政治的附属品而不是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侧重于考查的是“士”的分化。 本题考查对“士”阶层分化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如图币面上所铸符号,有“明、易、燕”等解释,故又称“明刀”、“易刀”、“燕刀”。其背面铸有文字或符号,一般都是铸地或铸造炉次的标识。其中背文为“齐”者通常被认为是齐国铸造,其它种类则多称“燕明刀”。据此可知,该货币(  )‎ A. 促进了区域性商业贸易的发展 B. 有利于牛耕和铁器技术的推广 C. 代表当时领先世界的铸造工艺 D. 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的传统 ‎ ‎【答案】A ‎【解析】A.“背面铸有文字或符号,一般都是铸地或铸造炉次的标识“说明区域出现的货币促进本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故正确; B.货币的发展与牛耕和铁器的推广没有必然的联系,故排除; C.题干中并未体现货币的铸造水平居于世界领先,故排除; D.题干中并未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奠定中国传统的硬通货币,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货币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 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 A. 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 B. 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C. 郡县制巩固了国家统一 D. 宗庙祭祀要求改称名号 ‎【答案】A ‎【解析】A.“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都是宗法制下形成的血缘观念和等级观念,所以这时宗法文化依然受到重视,故正确; B.材料中并未体现君权神授,故排除; C.材料中并未体现郡县制的影响,故排除; D.材料中并未体现宗庙祭祀要求改名,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侧重于考查的是宗法制的影响。 本题考查对西周宗法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样做法表明当时(  )‎ A. 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 B. 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 C. 国家注重所察举官员的素质 D. 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 ‎【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要有试用期制度,而不是突出地方政府把持选官的权力。 B.当时还没有考试选官的制度。 C.要对官员进行试用和考核,说明非常注重官员的素质。 D.材料看不出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察举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察举制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供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 ‎(东汉)王充《论衡》‎ 3. ‎ ‎ A.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D. 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据“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三个历史文献的记述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A正确;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材料未体现,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铁犁牛耕技术推广”,排除C ‎; 材料只是反映农业经营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D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 1. 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激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这表明(  )‎ A. 礼乐制度得以重建 B. 儒家伦理影响深远 C. 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体现出“忠孝”的思想,这是儒家的伦理;材料“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说明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 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A项错误; C项说法错误,错在“化解”,排除; 中华文化圈是逐渐形成的,材料中无法体现出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明确“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所指思想;然后结合材料“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分析出答案。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 2. 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古代历史学家(  ) ‎ ‎ 作品 曹操形象 作者和身份 创作环境 ‎《三国志》‎ ‎ 治世之能臣 陈寿 (西晋太子中庶子)‎ ‎1.以魏为正统 2.陈寿基本尊重历史事实 ‎《裴松之注三国志》‎ ‎ 叛汉逆臣 裴松之 (南朝宋中书侍郎)‎ ‎1.受伪魏论的影响 2.受儒家君臣观念影响  3.裴松之根据个人调查进行考证 A. 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 B. 身份立场影响历史叙述 C. 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D. 始终受正统观念的左右 ‎【答案】B ‎【解析】“西晋太子中庶子”“南朝宋中书侍郎”“以魏为正统”“受伪魏论的影响”表明身份立场影响历史叙述,故B正确; AC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西晋太子中庶子”“南朝宋中书侍郎”“以魏为正统”“受伪魏论的影响”。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 1.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B. 南方耕作方式比较先进 C. 北方农耕经济发展缓慢 D. 游牧民族占据北方地区 ‎【答案】C ‎【解析】材料“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的滞后,故C正确。 重农抑商一直没有松动,故 A错误。 B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南北朝时期的反而几乎没有介绍。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 2. 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前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沙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这反映了当时(  )‎ A. 书法艺术得到了推广与发展 B. 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C. 中央王朝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D. 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答案】D ‎【解析】“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沙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反映了当时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沙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 ‎ 3. 王定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化。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该材料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  )‎ A. 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 D.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唐朝统治的巩固。 B.材料是讲科举制实施以后,很多门阀士族力量衰落了,很多草莽之家开始崛起了,这反映的是社会阶层的流动。 C.贵族和平民不可能平等。 D.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加强。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科举制实施的特点,还要搞清楚其产生的影响。 ‎ 1. 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该记载(  )‎ A. 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 B. 客观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 C. 为政要类的记载提供了范例 D. 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D ‎【解析】“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表明唐初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故D正确; A错在“富足”,排除;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 2. 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城出现了一批“异偶”(出自《旧唐书》)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 A. 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 B. 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 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 D. 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 ‎【答案】D ‎【解析】A.材料没有强调儒家主流地位的改变,而是强调其精神和内容,值得怀疑。 B.学术氛围比较宽松,材料体现不出来。 C.材料更加体现不出平民化的特点。 D.从材料可以看出,出现了一些对儒家思想经典的怀疑和批判,说明儒家信仰需要重新构建。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唐朝时期的社会环境特征和思想变化特点,还要搞清楚儒学发展的历程特征。 ‎ 3. 如图是河南三门峡市唐墓考古发掘中出士的一个男侍陶俑。他身着小翻领外衣,具有明显胡人风格。这体现了唐代(  )‎ A. 制瓷业非常发达 B. 对外贸易繁荣 C. 民营手工业发展 D. 民族融合特征 ‎ ‎【答案】D ‎【解析】“身着小翻领外衣,具有明显胡人风格”体现了民族融合特征,故D正确; ABC均在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身着小翻领外衣,具有明显胡人风格”的分析理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 1. ‎<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出。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现此可知(  )‎ A. 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 唐化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 D. 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唐末渐有印书”、“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等信息可以看出,印刷的书籍逐渐传播到各地,说明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故B项正确。 活字印刷术发明是在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需要掌握雕版印刷术的运用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唐末渐有印书”、“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的分析理解。 本题以《爱日斋丛抄》中的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对雕版印刷术的运用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北宋政府颁布商税则例,进一步将商税的征收程序化和制度化,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对商税的横征暴敛。这一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 政府开始调整商业税收政策 B. 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缓慢 C. 政府承认商人私产的合法性 D.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进一步将商税的征收程序化和制度化,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对商税的横征暴敛”明显可知,C正确。 A项“开始”说法片面,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相关经济政策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信息是“进一步将商税的征收程序化和制度化”。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3. 欧阳修在《新唐书》的《五行志》三卷中,只记历年灾异而不书其应何事。他在序中说;从董仲舒 到刘向与其子刘歆,都以《春秋》、《洪范》为学而失圣人本意。这表明欧阳修(  )‎ A. 反对君权神授 B. 维护纲常伦理 C. 反对天人感应 D. 维护圣人道统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只记历年灾异而不书其应何事”、“都以《春秋》、《洪范》为学而失圣人本意”等可知欧阳修反对天人感应,故C正确。 AB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  )‎ A. 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B. 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 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 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程朱理学兴起,其主要亮点是重视社会责任感,据此依据材料“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可知C正确。 AB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材料只是强调“臣”的责任感,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关键信息有: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 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 职官简练,事物清闲 C. 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D. 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答案】D ‎【解析】A.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B.选项反映的只是军机处的表面现象,体现不出本质的特征。 C.看不出军机处的人员素质低下。 D.之所以有官员而没有吏是防止泄密,用不识字的儿童来做杂事也是为了防止泄密。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要求学生结合军机处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军机处的地位特征和职权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3. 清初学者张履祥说:(浙江嘉兴一带植桑养蚕)“叶盛者一亩可养蚕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亩之息矣;米甚贵丝甚贱,尚足与田相准。”材料说明该地区(  )‎ A. 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B. 开始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 C. 桑蚕业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D. 种桑养蚕能获较高经济利益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亩之息矣;米甚贵丝甚贱,尚足与田相准”明显可知种桑养蚕能获较高经济利益,故D正确。 A说法错误,不合史实,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亩之息矣;米甚贵丝甚贱,尚足与田相准。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4. 如图是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图表。图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 A. 南方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B.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 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 经济重心完全移到南方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片相关信息可知,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故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项“大量”说法错误,排除。 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 A. 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 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 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 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答案】D ‎【解析】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只能反映出材料中,张扬言情这一特征,对材料的反映不完整。 B.材料明显涉及到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两种倾向,主张个性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主要目标。 C.传奇作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应该是在唐朝。 D.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有摆脱,封建至酷的因素在里面,但最终又趋向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说明当时理学的约束仍然比较大。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政治现实,思想文化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学发展会走向活跃,但另一方面理学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所以文以载道仍然存在。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元六年,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他(董仲舒)的所谓大一统,就是压抑诸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摭取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建议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封建统治。他也吸取了法家尊君抑臣的思想,主张用刑法加强统治。 --‎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渍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答案】(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包括君权神授的理论,同时用纲常名教来维护统治,而且还主张以刑辅德思想。董仲舒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思想,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王国问题巩固统一,同时土地兼并现象比较严重,商业发展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而且汉朝初期的无为而治,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匈奴侵犯边境威胁王朝的统治。 (2)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进一步发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这样做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的融合,当然,最终也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故答案为: (1)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以纲常名教来维护统治;以刑辅德思想。(回答其中3点即可) 背景:解决王国问题,巩固统一已经迫在眉睫;土地兼并现象、商人垄断盐铁和商业,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汉初无为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匈奴势力正在威胁着汉王朝的统治。(回答其中3点即可) (2)发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回答其中3点即可) 影响:维护清朝的统治;有利于加强边疆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回答其中3点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儒家思想发展的背景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清朝政治环境的特征和当时思想文化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和清朝儒家思想变化的特点,还要搞清楚当时时代环境的特征,学生要知道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由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所决定。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枝尉领护(统领护卫),以给(供给)使(出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资活通鉴》‎ 材料二: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维护丝绸之路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丝绸之路以海路为主的原因。‎ ‎【答案】(1)第一小问,“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枝尉领护(统领护卫),以给(供给)使(出使)外国者”“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设置军事、行政机构;发展沿线经济;实施优惠性和保护性的政策;官方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沿线区域的贸易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定了社会秩序(或汉代大一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战乱,陆上丝路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瓷器成为主要的外贸商品,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更大、成本更低;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 故答案为: (1)措施:设置军事、行政机构;发展沿线经济;实施优惠性和保护性的政策;官方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 影响:促进了沿线区域的贸易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定了社会秩序(或汉代大一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原因:北方战乱,陆上丝路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瓷器成为主要的外贸商品,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更大、成本更低;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维护丝绸之路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宋代丝绸之路以海路为主的原因,需结合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民间创办为主,是相对独立于官学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代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两宋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宋代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名地管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至成化后,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上表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唐宋以来,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代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杨儒家忠孝节义。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故答案为: 示例1: 论题:专制主义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民办向官办发展)。 论述:唐宋以来,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代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杨儒家忠孝节义。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 示例2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日标;在教学方式上,帅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与交流。 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需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为难题,考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材料:(明朝)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110人,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训狞”“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还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明代还特地方分区监#--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致司,十三年置谏院,成为独立机构。凡大臣奏章发下,分类抄出,其有违误,则予驳正。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若知善不举,见恶不拿,杖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同时也对忠于职守的御史、给事中给予奖励。 --‎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 ‎【答案】(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训狞、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可以得出监察官员官阶低,但权力大;监察官员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还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明代还特地方分区监-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可以得出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形成两套监察体系;“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可以得出注重对监察官员的严格管理。 (2)本小问的历史作用,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监察官员官阶低,但权力大;监察官员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形成两套监察体系;注重对监察官员的严格管理。 (2)作用:加强了对各级官僚机构全面的行政监督;起到了整肃纪纲,澄清吏治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有利于维护专制皇权。但由于机构设置重叠,职权过重,监察过苛,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正常发挥;而监察官员品秩较低,官俸微薄,又容易造成监察官员的贪赃枉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考查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明代监察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材料:王艮出生于一个世代灶户家庭。他开创的泰州学派产生、形成于明中叶正德、嘉靖年间。这个学派从王学(王守仁的心学)演变分化出来的,但它又有别于王学。王艮主张“百姓日用即道”。王艮认为,“日用”就是“本体”。他说的“百姓”,不仅是指受压迫的下层群众,而且包括广大的士、农、工、商;“道”亦非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而是指百姓日用常行之道,即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如果不能保障百姓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他们丧失生存权利,挨饥受冻,那就不是“圣人之学”了。不仅如此,王艮的“百姓日用之道”,还包含着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需要,强调发展平民教育。……泰州学派是明末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思想派别。李贽曰:“当时阳明先生门徒遍天下,独有心斋(指王艮)为最英灵。”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途王艮开创泰州学派的时代背景。 (2)李赞认为“独有心斋(指王艮)为最英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 ‎【答案】(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王朝浙趋衰落,各种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陆王心学成为官方哲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2)“王艮的“百姓日用之道”,还包含着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需要,强调发展平民教育”王艮提出“百姓日用之学”的主张,强调了人的自然本能与生命价值;抨击了儒家正统思想,勇于批判传统价值观念;强调发展平民教育,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 故答案为: (1)背景:明王朝浙趋衰落,各种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陆王心学成为官方哲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2)理由:王艮提出“百姓日用之学”的主张,强调了人的自然本能与生命价值;抨击了儒家正统思想,勇于批判传统价值观念;强调发展平民教育,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 ‎【解析】本题考查王艮开创泰州学派的时代背景及评价,需结合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