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之所以说雅典的梭伦改革与中国的郡县制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 A.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和垄断 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3.14.《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周制所丧……”为此秦朝开创了( )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4.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刺史制 B.参知政事 C.内阁制 D.军机处 5.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6.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沿袭了皇位世袭制 7.唐朝开创了政治新格局,主要“新”在 A.中央增设内朝,重用亲信 B.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 C.实行文官制度,完善科举 D.设置内阁制度,总揽于上 8.《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 A.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B.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C.内阁拥有决策大权 D.军机大臣权力日重 9.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度 总督 巡抚 满族 汉族 满族 汉族 1837年 7 3 8 12 1864年 3 7 0 15 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 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 10.“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D.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11.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根本上表明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状态 B.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C.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D.全国人民一致对外共同抗战 12.汪康年在《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中道:“中国之言治者曰:以君治民而已。”文中所述现象结束于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 13.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党前委员长石桥政嗣曾评价道:它所勾画的伟大实验,不仅对台湾回归中国和南北朝鲜实现统一产生良好影响,而且作为和平共处原则的新发展,会受到世界爱好和平的一切人的高度评价。由此可知,“它”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告台湾同胞书》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D.“中英联合声明” 14.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中国人,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15.某班研究小组在其研究报告中采用了以下三幅图片,据此推测,他们的研究课题可能是 A.经济体制改革成就辉煌 B.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C.群众斗争助推中国飞跃 D.个人崇拜之风屡禁不绝 16.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 C.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D.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17.美国《时代》杂志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材料表述指的是( )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8.2009年10月24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1周年。该条约“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按照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为进一步发展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促进两国人民的往来而努力……。”这一条约的签订意在 A.促成中日两国尽快建立外交关系B.缓和中日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C.结束两国敌对状态 D.为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奠定更加稳固的基础 19.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 A.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古都北平和平解放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0.表为20世纪70年代中美贸易数据,这说明: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A.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贸易发展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D.中国贸易逆差,阻碍经济发展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A.贯彻“一国两制” B.发挥经济特区作用 C.保证民族平等团结 D.保障民族高度自治 22.路透社1938年4月9日电:“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道的战役 A.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B.极大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C.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23.李大钊认为.五四精神除含有反抗强权世界,争取民族自由、解放外,还包含与民众结合、从事实际斗争的实践精神。材料表明五四运动 A.是中国第一次反侵略的成功 B.是学生领导的爱国运动 C.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D.助推了中国反侵略进程 24.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做出应战决定的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元老院 D.陪审法庭 25.在伯里克利时期,所有官员和议事会议员都必须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和卸任后的账目审计,陪审法庭还有权审查官员的任内表现。这说明,在当时的雅典 A.陪审法庭拥有监察权 B.陪审法庭主导城邦事务 C.公民参政权受到限制 D.分权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26.古代雅典城邦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A.执政官数量不同 B.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 C.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 D.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 27.雅典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演说家,其主要的原因是 A.公民大会的推动 B.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C.雅典有公平、文明的社会氛围 D.雅典人天生擅长思考 28.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环顾我们国家……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其言论体现 A.人人平等的原则 B.法律维护奴隶主利益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奴隶有权参与制定法律 29.《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述评》中指出:“所谓‘万民法’,意思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它是罗马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被罗马国家用强制力保证实行的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的法律。”该法律 A.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B.表明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C.消除了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 D.确立了人民主权的法律原则 30.“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 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1.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说:“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这说明巴黎公社 A.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 B.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缺乏巩固的工农联盟 D.缺乏夺取政权的客观条件 32.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这种“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A.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产生 33.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个职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这里的“它”是指 A.总统 B.议会 C.法院 D.内阁 34.《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民法典》等法律文件有何共同之处 A.都确保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B.为改造封建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C.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D.都体现了法治取代人治的趋势 35.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的哪一影响 A.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B.为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实践指导力量 C.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 D.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36.加亚尔在《欧洲史》中说道:“1948年4月16日,欧洲经济组织成立,其任务是分配美国援款,欧洲人从此走上了合作之路”。材料所指为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北约组织建立 D.欧共体成立 37.有学者指出:美国是被西欧国家请来打冷战的。在整个冷战形成过程中,英国政府起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当美国的政治导师,鼓动美国走上冷战的道路;二是在美国举起冷战帅旗前临时担任主帅;三是在冷战开始后做冷战的急先锋。该观点主要反映了 A. 英国等西欧国家推动并促进了冷战的爆发 B.美国与西欧国家有着相同的政治诉求 C.苏联和西欧国家的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D.冷战的主力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 38.下表为联合国通过的部分重要决议简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 国际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 B.西方传统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中国对联合国事务影响深刻 D.发展中国家主导联合国决策 39.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 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 40.司马迁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意,成就了《史记》这史学丰碑,引得后世史家争相仿效。这说明 A.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 B.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 C.儒家观念影响着史著的写作 D.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41题10分;42题14分;43题16分,共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重要政治制度 材料二 秦朝政治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中曾经称李斯倡行郡县之议是“千古创论”,又就“置郡县”之举赞誉道:“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宗法制对分封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分)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有关时代特征,简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政治制度的转变趋向及其主要原因。(4分) (3)李贽称李斯倡行郡县之议是“千古创论”,如果同意此赞誉试述其理由。(4分) 4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 材料二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中正庐山抗战声明(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1)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认识的观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发表的背景。并列举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的主要表现。(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两场中日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造成的不同影响。(4分)。 4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材料二 据哈蒙德的《希腊史》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的全部人口约40万人,其中奴隶约20万人,自由民16万8千人,其余为外邦人。 ——潘桂仙《试析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局限性》 材料三 美国宪法在特殊的年代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保留了奴隶制,给美国留下了史上最大的隐患——内战。 ——曲超《一本书看透美国》 材料四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据材料一,以古代中国为例,证明某些西方学者贬抑“东方君主专制”是片面的。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材料一中“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的观点。(8分) (2)材料四所涉宪法与材料三提及的宪法相比,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里?这两部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与雅典民主政治有何异同? (8分) 高一历史试期末卷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对联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最易结重人伦”等信息,反映出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伦关系和大家族聚族而居的场景,体现了宗法制注重血缘、注重亲族的内涵。故答案为C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分封制是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到地方建立诸侯国的制度;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单位,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D项。 【点睛】 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尊宗敬祖的传统习俗正是家族血缘关系的表现。 2.C 【解析】梭伦改革打破了世袭特权,郡县制使官僚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也打破了世袭特权和垄断,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只适合梭伦改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只适合郡县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属于进步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周制”指的是分封制,秦朝为避免分封制的弊端,开创了郡县制,故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属于专制主义制度,不是“周制微弱”的原因,故AB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4.B 【解析】 【详解】 刺史制度是汉代实行的监察地方官员的制度,后来刺史演变成地方一级行政官员,不是分割宰相权力,故排除A项;参知政事是宋代设立的分割宰相权力的职位,相当于副宰相,故选B项;内阁和军机处是明清时期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立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顾问咨询机构,无所谓分割宰相权力,故排除C、D项。 【点睛】 中国古代限制相权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设置机构或者职位分割相权,使相权分散;二是以官职较小的亲信担任重要职务,通过架空宰相以达到限制相权的目的。至明清时期则直接废除了宰相制度,从而彻底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5.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掌权的宦官”本质上是代表皇权,“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正确;中央集权是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而材料中“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表明是中央政府内部,A与中央集权概念混淆,排除;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形成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的职权,与材料中“唐朝时,掌权的宦官”不符,故B错误;宰相成为宦官成为附庸,与材料中“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不符,故C错误。 6.A 【解析】 【详解】 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度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A正确;汉代察举制下官僚贵族子弟占据了69.6%,可见主要照顾官僚贵族的利益,B错误;材料中官僚贵族子弟占69.6%,它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排除C; 由富豪子弟占据6%、平民子弟占据15.7%,贫民子弟占据8.7%,无法体现沿袭皇位世袭制,D错误。 7.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分工,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中国官制的成熟。结合材料唐朝新的政治格局主要体现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B选项符合题意。内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的,A不符合题意,排除。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是在宋朝,C选项排除。内阁是明成祖朱棣设置的,D选项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题关键在于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准确掌握。 8.B 【解析】 【详解】 内阁阁臣不是宰相,排除A;由材料“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可知,孝宗对内阁的票拟从开始的可从或不从到后来都被采纳,说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故选B;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没有决策大权,排除C;清朝才设立军机处,排除D。 9.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汉族官员李鸿章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重用汉族官员,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缓和民族矛盾只是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1864年洋务运动才刚刚开始,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影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政府权威性仍然存在而非逐步丧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A 【解析】 【详解】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材料中的“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故答案为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实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共和思想,不是儒家民本思想,排除D项。 11.A 【解析】材料反映了从1936年起中共提倡与各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全国抗日解放联盟”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抗日口号广为流传,反映了各阶层抗日力量加强了联合,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状态,故选A;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明显不符合史实,D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C、D。 12.B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故答案为B项。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很快失败,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已不存在君主制,排除C、D项。 13.D 【解析】 材料“20世纪80年代……对台湾回归中国和南北朝鲜实现统一产生良好影响,而且作为和平共处原则的新发展”反映了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中、英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确保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把香港地区交还中国政府,故D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提出,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告台湾同胞书》在1979年提出,并未涉及“一国两制”,故B错误;20世纪80年代香港澳门尚未回归祖国,故C错误。故选D。 14.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可得知,义和团运动对于外国及与外国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持排斥态度,不分其作用是否积极,因此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的排外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义和团的盲目排外,而不是强调其失败的原因,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统治,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对列强瓜分中国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最终运动失败,没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C项错误。 15.B 【解析】 “毛主席万岁”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盲目崇拜。从“毛主席万岁”到“小平您好”,从“小平同志”到“胡哥”,是把领袖放在与自己平等地位,体现民主平等观念的发展、言论自由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不断完善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排除D项;A项不选,题干不能分析出经济体制;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群众斗争。 16.B 【解析】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进行北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对立,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第二次合作,八七会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太原会战是抗战时期,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顺序不符合题意。 【点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合作→对抗→再合作 (2)再合作→再对抗 (3)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 17..B 【解析】 【详解】 卢沟桥事变没有阻碍日本达13星期之久,所以材料表述的不是卢沟桥事变,故排除A项;淞沪会战是中国在上海与日本展开的第一次正面会战,虽然最终以中国战败结束,但这次会战坚持了3个月之久,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所以材料表述的应该是淞沪会战,故选B项;太原会战和台儿庄战役的爆发都在淞沪会战之后,不是第一次粉碎日本侵略中国的时间表,故排除C、D项。 18.D 【解析】依据“ 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按照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为进一步发展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可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有利于发展两国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促进政治合作,为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奠定更加稳固的基础,故D正确;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1周年是1978年,故A错误;依据题干可知,条约是促进中日两国关系的,没有涉及中国统一问题,故B错误;1972年中日建立后两国已经结束了对峙状态,故C错误。 19.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这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故A正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在北京召开,但无法体现“天安门”,排除B;北平和平解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胜利,不符合题意,排除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而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D不符合题意,排除。 20.A 【解析】 试题分析:“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中国开始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在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BC; 贸易逆差是指出口总量大于进口总量,仅凭中美贸易数据不足以说明这一点,排除D;联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贸易发展 ,因此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21.C 【解析】 【详解】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针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国情而制定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处理了我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故C正确;“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政策,主要针对解决港澳台问题,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A;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民族自治区不属于经济特区,故B错误;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民族自治地方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不是高度自治,故D错误。 22.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8年4月9日”、地域“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 等信息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徐州会战中中国方面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最大胜利,故D项正确。平型关战役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排除A项。平型关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排除B项。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38年4月9日”、“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等,结合抗战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3.D 【解析】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A。爱国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先进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领导力量, 故B项说法不正确。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始发挥作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五四运动过程中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故C项说法正确。由材料“五四精神除含有反抗强权世界,争取民族自由、解放外,还包含与民众结合、从事实际斗争的实践精神”,可见五四精神起到启蒙民众反帝斗争,故选D。 24.A 【解析】 【详解】 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决定重大事情权力,A正确。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务机构,不具有决策权,B错误。罗马元老院是一个审议的团体,并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成为立法机构,它在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政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C错误。陪审法庭负责司法审判,D错误。 25.A 【解析】从材料“所有官员和议事会议员都必须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和卸任后的账目审计”“有权审查官员的任内表现”中可以看出,陪审法庭拥有监察权,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主导城邦事务;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公民权利受到限制,故C项排除;材料只强调了陪审法庭的职能,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所有官员和议事会议员都必须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和卸任后的账目审计”“有权审查官员的任内表现”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6.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和罗马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雅典和罗马的主要机构及运行方式本质上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古罗马的贵族政治的不同,B项正确;A项是现象,排除;C、D两项从材料无法对比得出,也不是本质。故选B。 27.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促使雅典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演说家,故B项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内容,故A项排除;公平、文明的社会氛围只是民主政治的影响之一,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天生擅长”。 28.C 【解析】“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说明罗马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因此选C选项。A选项错误,主要是奴隶主层面的平等;B选项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内容;D选项有知识性的错误。 29.A 【解析】 【详解】 万民法使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区别不复存在,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适用有效,能够适应罗马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从而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故选A;罗马法体现最终完成的标志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B;万民法有利于缓和矛盾但不能消除矛盾,排除C;罗马法没有确立人民主权的法律原则,排除D。 30.C 【解析】由题干中的“十二铜表法”“定下来”可以得出《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故②符合题意;由“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可以得出②不符合题意;由“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可以得出③符合题意;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的是6世纪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故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是正确答案。 31.C 【解析】 【详解】 材料“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反映了巴黎公社没有联系和发动农民群众,缺乏巩固的工农联盟,最后失败,故C正确;无产阶级革命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材料未涉及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只说明了工农联盟的必要性,没有体现夺取政权的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故D错误。故选C。 32.B 【解析】 【详解】 A.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与材料中1848年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符合题意,故B正确;C.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在1871年3月18日建立,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6月在伦敦成立,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与材料中1848年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33.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说明政府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这里的“它”是指议会。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的职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34 D 【解析】 【详解】 《权利法案》目的是限制国王的权力扩大议会的权力,没有涉及确保人民的基本权利,故A项错误。保障《1787年宪法》颁布于美国,而美国并不存在封建制度,故B 项错误。《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其他三部法律文件不符合,故C错误。四部法律都强调保障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体现“法治取代人治的趋势”,故本题选D项。 35.B 【解析】 【详解】 十月革命的成功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为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实践指导力量,给中国革命树立了榜样。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反映的不是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36.A 【解析】 【详解】 冷战时期。美国未来达到控制西欧目的,进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这一计划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联合,A正确;B是冷战政治上表现;C是冷战军事上表现;D是1967年成立,不符合题意。 【点睛】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7.A 本题考查战后世界的发展 。据材料可知,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响应配合推动并促进了冷战的爆发,故A正确。美国与西欧国家政治诉求并不完全相同;材料没有提到苏联与西欧的关系;冷战的主力是美国,所以BCD错误。 38A 39.D 【解析】 【详解】 现代化史观又叫近代化史观,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故D项正确。全球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革命史观又叫阶级史观,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唯物史观属于马克思主义史观,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40.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社会的各种发展演变,说明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D项正确。题干强调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而没有涉及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排除A。题干强调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没有涉及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且说法错误,排除B。题干强调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41.(1)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和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2分) (2)趋向: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贵族政治必然会随着分封制的衰落和血缘关系的淡化及王室衰微而渐趋崩溃;日趋激烈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要求集权体制代替分权体制。原因:郡县制就是适应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政治制度,与此相联系的是任命制取代世袭制,集权制取代分权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分) (3)①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使其正式成为全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②郡县制下的郡守、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改变和废除了过去的世袭制和封邑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日后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4分) 【解析】(1)“材料一”是解题依托,“指出”是答题方式,考查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无需深层分析;注意“宗法制对分封制”,不要答成分封制对宗法制或者两者互为表里的关系。 (2)“结合”是知识依托提示语,“简析”是解题方式提示语;“趋向”“原因”是中心词。可以答为:趋向: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贵族政治必然会随着分封制的衰落和血缘关系的淡化及王室衰微而渐趋崩溃;日趋激烈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要求集权体制代替分权体制。原因:郡县制就是适应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政治制度,与此相联系的是任命制取代世袭制,集权制取代分权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解答可转换问题角度,其实就是考查如何理解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重大意义,可以答为:①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使其正式成为全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②郡县制下的郡守、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改变和废除了过去的世袭制和封邑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日后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42.(1)观点: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背景: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2分) 表现: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若答“台儿庄战役”得1分。) (3)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国际地位大大降低;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分) 43.(1)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的进步作用: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任两点4分) 不足:古代雅典对公民的身份作了严格限制,公民只占城邦人口的极少数,是少数人的民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4分) (2)进步表现:材料四所涉宪法是社会主义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人民群众享有更广泛的民主权利。(4分)异同:同——都体现主权在民。异——雅典是直接民主,中美是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4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历史问题和论证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1)证明某些西方学者贬抑“东方君主专制” 观点的片面性,应当联系所学,从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如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有效开展大规模经济活动等方面来说明。举例说明“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的观点,可以根据所学有关知识,从古代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和维护奴隶主统治等方面来说明。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相比的进步性,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但是它保留了奴隶制,给美国留下了史上最大的隐患——内战”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联系所学可知,这两部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与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同之处是都体现主权在民;不同之处是雅典是直接民主,中美是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 (3)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辩证分析民主制和专制的优缺点,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