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5

实验三部历史周测5.20‎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75分)‎ ‎1.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它将开沟、播种结合在一起,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顷,功效提高了十几倍。耧车的使用 A.导致了铁犁牛耕出现 B.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C.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成长 ‎2.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辱之”。汉文帝时期“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主要反映了 A.汉代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重农抑商政策适时调整 ‎3.棉花自汉代传人中国后,直至唐代只在今西北、西南部分地区零星种植。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材料体现了 A.政府政策促进棉花推广 B.棉纺织业技术不断进步 C.中外技术交流日益深入 D.棉花已成民众主要衣料 ‎4.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纷纷种植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一些以经济作物为原料的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棉纺织业、丝织业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副业。上述现象表明 A.农村经济日渐调敝 B.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5.陈旭麓指出,“在一个王朝的休养生息之期过去之后,土地集中日渐月积地成为南北东西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地主的强取豪夺 B.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C.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6.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说道:“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这反映了 A.洋货占据全国市场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洋务运动不断深入 D.白银开始流向外洋 ‎7.1872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其成功核心在于大规模的新闻报道和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报刊讨论,讨论围绕公众关心的话题展开,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说明了 A.报刊推动民众生活的近代化 B.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C.报刊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政治 D.科学知识得以进一步普及 ‎8.下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战争前 商办 ‎53‎ ‎4704‎ ‎22.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208‎ ‎77.6%‎ 甲午战争后 商办 ‎63‎ ‎12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345‎ ‎30%‎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甲午战后民族资本有了初步发展 D.甲午战败体现了洋务企业的落后性 ‎9.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的民族工业大规模西迁,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这被称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 B.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C.使沿海工业遭受巨大破坏 D.推动内地工业从无到有 ‎10.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其中煤炭25项,电力25项,机械24项,有色金属11项,钢铁7项,此外还有石油、医药等,这一期间建成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材料反映了新中国 A.调整各经济部门的比例关系 B.独立自主的建设社会主义 C.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工业结构 D.完全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 ‎11.1953年,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最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到1955年,出现了超高速发展的浪潮,合作化进程被大大提前。这一变化源自 A.“左”倾错误的泛滥 B.加快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2.1871年德国全国4105.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63.9%。1910年德国全国人口6492.6万,农村人口占40%,城镇人口占60%。这说明 A.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B.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的政治变革 C.德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工业化最快的国家 D.市场统一推动了德国生产力发展 ‎13.蒸汽机最早是法国物理学家巴木在1690年制成的实验品。后来英国技师萨费里在1698年制成蒸汽水泵,并由纽可门在1704年又加以改进制成矿井抽水机,最后瓦特在1769年加以改良制成单动式蒸汽机。材料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 A.有较为雄厚的技术基础                        B.重视科学研究和工业的结合 C.全面引进外来先进技术                        D.注重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创新 ‎14.“美洲第一次被卷入了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包括全球贸易联系。波利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土著社会也开始经历痛苦的融人全球的过程。到1750年,世界上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完全孤立的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A.新航路开辟给落后地区带来灾难 B.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矛盾 C.美洲与欧洲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 D.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15.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从欧洲国家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产国船只载运;从亚洲、非洲或美洲进口的物品,只能由英国船只或有关的殖民地船只运送到英国。爱尔兰或英国的殖民地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这一法案 A.旨在争夺海上霸权 B.顺应了工业革命需求 C.利于自由贸易发展 D.推动了各地区间联系 ‎16.16至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殖民扩张 B.新航路开辟 C.工业革命 D.三角贸易 ‎17.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我们用‘强攻’办法来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材料中“退却”的实质是 A.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B.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D.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18.1930年,美国约有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英国对棉纱和棉织品 征收500—/0的重税。1933年,美国禁止黄金出口,美元贬值50%。这些做法 A.加剧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B.使两国政府信誉扫地 C.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D.使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19.下图是1920—1940年美国失业率变化曲线图。直接导致A点到B点变化的措施是 A.改革银行体系 B.兴办公共工程 C.提供失业保险 D.颁布经济计划 ‎20.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这些措施 A.确立了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                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影响了中苏关系的基本走向                D.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21.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这些政策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框架                    B.动摇农村公有制经济基础 C.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说明当时改革重点在农业 ‎22.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在标榜贸易自由化和积极参与关贸总协定和WTO谈判的同时,不断实施各种贸易保护。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经济相对衰退 B.西欧日本的经济竞争 C.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D.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23.1979—1990年,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期间,针对经济“滞胀”,出售国有企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上述政策 A.减轻了政府负担 B.打击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C.消除了通货膨胀 D.取消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4.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冷战格局的结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B.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体系并存 C.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 D.各国从贸易保护到推动贸易自由化 ‎25.有学者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浪潮有三次:1929年到1980年代的国有化浪潮;1979年到2008年的私有化浪潮;2008年后各国出现国有化的小阳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国有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 B.“滞胀”导致再度出现国有化趋势 C.国有化和私有化都是经济调控手段 D.自由主义理论推动国有化浪潮发展 二、材料阅读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选择题: CDADD BACBC BDDDA CBABB CDAAC ‎ ‎26(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有利发展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