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车胤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车胤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车胤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2015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出卷人:李开放 审卷人:蒋碧勇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儒家学说与权术         D.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2.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自己的执政思想。下列名句都是他曾经引用过的,其中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  ) 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②“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③“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④“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  ) 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4.朱熹为了让大家明白他的思想,讲了佛教中月印万川的故事: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海却可以看到无数月亮,无数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表达的思想是 A.“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B.“遏人欲而存天理” C.“慎思明辩,格物致知”     D.“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 ‎5.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提出了“砸烂一切无耻”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反映了两大运动(  ) A.都以救亡图存作为最高奋斗目标 B.都彻底结束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都为未来社会设计了美好的蓝图 D.都把矛头指向了专制统治和旧思想 ‎6.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  ) A.废除罗马教会 B.信仰即可得救 C.王权高于教权 D.简化宗教仪式 ‎7.“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民对君可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观点类似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  ) A.社会契约  B.君主立宪  C.天赋人权  D.权力制衡 ‎8.某书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的是霹雳般的震荡,像一颗炸弹一样投到“神学阵地的心脏上” ,教会势力和老派学者攻击它是“恶作剧”,违背了上帝的启示,是一部“魔鬼的圣经”。这本书是(  )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物种起源》 C.《九十五条论纲》        D.《共产党宣言》‎ ‎9.一般认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但是,人类对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认识深度和利用效率,却不是同步的。与此相关的科技成就依次是(  ) A.经典力学--相对论--原子能的利用--互联网 B.相对论--原子能的利用--经典力学--互联网 C.原子能的利用--经典力学--相对论--互联网 D.经典力学--互联网--原子能的利用--相对论 ‎10.宋代,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这表明宋代: ①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  ②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品 ③‎ 刻书风行一时 ④毕昇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1.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 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12.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中认为:“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这说明宋元时期(  ) A.市民的娱乐需求推动实用科技发展 B.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理学兴起奠定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 D.社会变动促成主流文学形式变化 ‎13.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皇帝的临终遗折云:西方国家也有其自己的“体用”。“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这是西方国家的“体”;轮船、大炮、洋枪等是西方国家的“用”。“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应该“采西人之体,以行用。”据此,张树声的主张是(  ) A.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B.中西“体用”观是相同的 C.应该学习西方的制度       D.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1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即西学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这种“仿效”开始于(  ) A.洋务运动  B.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5.李泽厚在论述近代某思想家时说,“与康有为有所不同……表现在(其)愤怒呼号中的,是对革命的相望和民主的渴求,这也正是改良派左翼激进派的特色所在。”这位近代思想家是(  ) A.梁启超   B.严复    C.谭嗣同   D.陈独秀 ‎16.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夫”的“他”是(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17.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 A.“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C.“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18.毛泽东在一首诗词中写道“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注:二十万:指国民党兵力二十万人;不周山:借喻国民党统治支柱。)其中反映的史实是发生在(  ) A.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 C.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      D.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时期 ‎19.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下列表述能体现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有:①从宣传三民主义到赞同社会主义  ②从倡导“学习欧美”到决定“以俄为师” ③从只提“平均地权”到增补“节制资本”  ④从突出强调“反满”到明确提出“反帝”‎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1992年2月5日,美国全国公共电台早间新闻在《邓小平从封闭中重新出现》的报道中指出:“邓小平的再次露面和及其支持改革的承诺让一些分析家非常疑惑,……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中国是怎么回事”。让美国人“摸不着头脑”源于邓小平(  )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B.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科学论述 C.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 D.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21.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将以“航天梦,中国梦”为主题。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 D.“神舟5号”载人飞天大成功 ‎22.1956年中共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的“双百”方针是指(  ) A.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B.科技问题上“百花齐放”,文艺问题上“百家争鸣” C.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 D.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23.为反对学院派独霸艺坛,也为争取艺术独立,一群美国画家在20世纪初走到了一起,他们以真挚、热情的态度描绘贫穷肮脏的现代城市角落,被评论家称为“传播丑陋的人”,被嘲讽为“垃圾箱画派”。从艺术风格上,他们应属于(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独立主义 ‎24.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代表着一种空前重视“自我感受”“自我表现”的美术倾向。下面四幅作品中,与《格尔尼卡》属于同一艺术流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2.0分)‎ ‎25.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7分 )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 (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0……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法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冲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招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1985年中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休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要求:有系统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发展基拙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3分) 27.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 请考生在28.29.30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答,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统称为“百日维新”的改革法令。它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了以欧洲的学风为基础的新学校,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新的由应征者组成的军队。这些措施始终停在纸上,因为军队支持始终维护旧秩序的皇太后。这时,他废除了年轻的皇帝,宣布由她自己摄政;废除了所有的改革法令,杀害了六位维新派领导人。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出“百日维新”的措施。 (5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10分) 2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在与斯大林签订条约时,希特勒的目标是要在他消灭波兰期间确保苏联的中立。然后,他能调集部队进攻英国和法国。他的确也是这么做的。当时,他私下宣布:“让我们把这一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至于苏联。这个国家也被列在他将来的牺牲者的名单上。“目前苏联并不危险”,他说道,“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的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希特勒“与斯大林签订条约”的原因和希特勒的征服计划。(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条约”所产生的影响。(9分)‎ ‎ 3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独立后的美国基本上维持了独立之前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完全适合美国社会,因此,美国的民主体制简直是与生俱来。同样,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下不会出现视名利如粪土的“圣人”,只会出产能审时度势的“绅士”。    材料二 无论是什么主观、客观原因促成华盛顿自动引退,这次引退仍是对当时世界上普遍盛行的君主制和终身制的否定,是资产阶级共和制的重大发展。华盛顿的二任引退是近代史上一个创举,它首次冲破了旧的封建传统束缚。实行政府首脑的任期制,是使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趋于完善的重要一步。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也因此树立了一个坚持民主、反对专制独裁,不搞终身制的范例。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拒绝称王的原因。(8分) (2)有人提出“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谈谈你的理解。(7分) ‎ 车胤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2015级)‎ 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1.D    2.B    3.A    4.A    5.D    6.B    7.‎ ‎ A    8.B    9.A    10.C    11.D    12.B    13.C    14.B   ‎ ‎ 15.C    16.D    17.B    18.B    19.B    20.D    21.B    22.A    23.A    24.B     25.(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可以得出变化是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可以得出原因是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 (2)第一小问的不同认识,依据材料二“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可以得出不同认识是“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第二小问的说明,结合近代中国的史实可知,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本小问的因素,注意限定信息“文明史观视角”,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因素是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 故答案为: (1)夷狄观: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 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4分) (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史实: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7分) (3)因素: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2分) 26. 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12分) 27.(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0”可以得出特点是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流域).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南方商业经济繁荣);人口大量南迁;北方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朱熹等学者在南方讲学的推动. (2)本小问的评述,依据材料二的描述可知,维新派和一些清朝官员都认为兴办近代教育是强国的前提,百日维新期间提出并创办了一批新式学校.这些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启发民智,解放思想,对救亡图存有积极作用;但是在旧中国,民族不独立,就不能实现. (3)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三“有系统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发展基拙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可以得出教育权力下放;“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可以得出建立多层次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故答案为: (1)特点: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流域). 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南方商业经济繁荣);人口大量南迁;北方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朱熹等学者在南方讲学的推动.(5分) (2‎ ‎)维新派和一些清朝官员都认为兴办近代教育是强国的前提,百日维新期间提出并创办了一批新式学校.这些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启发民智,解放思想,对救亡图存有积极作用;但是在旧中国,民族不独立,就不能实现.(4分) (3)特点:教育权力下放;建立多层次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分) 28.(1)本问以“戊戌变法”作为主题,考查的是“百日维新”的相关措施,根据材料信息,依次展开即可.主要涉及到政治上,即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即鼓励发展器大生产与工商业;教育上,即建立新式学校;军事上,即建立西式军队. (2)本问以“戊戌变法”作为主题,考查的是“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相关史实,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失败的原因”:A.主观原因;B.客观原因;C.根本原因等.结合相关史实,依次展开认识,所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新式学校;鼓励机器大生产与发展工商业;建立西方式的新军. (5分) (2)军队不支持;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采取的方法与斗争策略不当(要求过急;幻想争取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的支持);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10分) 29. (1)原因:避免东西两线作战,为德国入侵波兰和西欧创造条件。征服计划:首先消灭波兰,然后攻占西欧;最后攻打苏联。(6分) (2)欧洲集体安全瓦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纳粹德国解除了东西受敌的后顾之忧,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多的备战时间;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的手脚,不利于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苏联丧失警惕,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9分) 30.(1)依据材料“这种体制完全适合美国社会,因此,美国的民主体制简直是与生俱来.同样,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下不会出现视名利如粪土的‘圣人’,只会出产能审时度势的‘绅士’”、“华盛顿也因此树立了一个坚持民主、反对专制独裁,不搞终身制的范例”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华盛顿拒绝称王的原因是美国没有经过封建社会,专制思想不深厚,民主思想基础好;当时美国政权还不稳定,如果建立王政会使美国分裂;建立王政不符合美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华盛顿的个人品质(反对专制,不贪恋权力). (2)本小问的理解要结合美国共和制度的建立及影响分析归纳即可.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开创了资本主义共和制政体,开创了美国历史新的发展历程,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故答案为: (1)原因:美国没有经过封建社会,专制思想不深厚,民主思想基础好;当时美国政权还不稳定,如果建立王政会使美国分裂;建立王政不符合美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华盛顿的个人品质(反对专制,不贪恋权力). (8分) (2)开创了资本主义共和制政体,开创了美国历史新的发展历程,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