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二)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二)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学业水平 合格性考试模拟(二)试题 一、选择题 ‎1.为解决贵族之间权力、土地及财产继承上的矛盾,稳定和团结统治集团,西周实行了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集权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西周宗法制的典型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形成了嫡长子继承而庶子分封的关系,也因而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这种严格的等级关系初期有利于稳定和团结统治集团。故D项正确。‎ ‎2.据记载,周平王(公元前770—前720年)时,王室与郑国互不信任,相互交换质子;后来周桓王上台,起用虢公,剥夺郑伯的权力,郑则派人割了王室洛邑的庄稼。这说明当时 A. 等级制度的丧失 B.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C. 土地制度的崩溃 D. 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周郑交恶体现了等级秩序的破坏,这说明分封制走向了崩溃,故B项正确;等级制度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阶级社会,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和宗法制度,故CD项错误。‎ ‎3.2018年9月23日是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墨子是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代表,他的下列思想中,最能体现对农业重视、利于农业生产的是 A. 兼爱 B. 非攻 C. 尚贤 D. 节俭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思想中“最能体现对农业重视、利于农业生产”的是非攻,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故B正确;兼爱、尚贤、节俭与农业生产发展关系不大,故ACD错误。‎ ‎4.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体现了 A.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C. 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D. 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可知,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指的是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提高粮食产量,没有体现农业的耕作方式,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没有体现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故D选项错误。‎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 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 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 肯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 D. 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裂天下都会而为之郡邑(县),废侯卫为郡守县令,郡邑(县)、郡守县令是秦朝郡县制和地方官制,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是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A项正确。‎ ‎6.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图所示。这表明汉代 A. 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 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C. 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 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答案】B ‎【解析】根据画像砖“长袖乐舞”此为礼乐制度的展示;“讲学传经”是儒学传播;“养老图”是儒学尊老爱老思想的体现,故选项B符合题意;法家思想强调严刑酷法,材料中无法体现,A选项排除;仁政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材料中无法体现,C选项排除;画像砖展示的是民间情景而非官方,D选项排除。‎ ‎7.据史料记载,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在任官前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在任官前出身于平民,这说明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发生变动 D. 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两宋、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半数左右是来自平民、贫寒家庭,科举制让部分平民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故答案为C项。A项,从题干中平民入仕比例无法得出实质,排除;B项,科举制度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但从题干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科举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排除。‎ ‎8.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A.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 因俗而治加强竹理 D. 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答案】A ‎【解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行省的划分使得题干材料中提到的“黄河、长江、洞庭”等河流之险完全消解,有利于抑制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行省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B项不是行省的目的;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因俗而治加”;D 项是结果不是意图。‎ ‎9.某地出土一件白瓷盛酒器,器身铭有儒家的哲理箴言“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根据史实判断,这件瓷器的制作年代可能是 A. 南北朝 B. 唐朝 C. 北宋 D. 明朝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可知,材料认为各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不用向人问求或从书中获得,只要加强自己的内心修养就可以了,这反映了心学的“心外无物”主张,据所学可知,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守仁,故D正确;据上分析,A、B、C错误。‎ ‎10.“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 适应军事需要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削弱丞相权力 D.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可知,雍正时期出于用兵西北需要设立了军机处,故A正确;军机处设立的根本目的属于加强君主专制,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错误;丞相在明朝时已废除,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故D错误。‎ ‎11.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 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C. 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D. 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科学,人文启蒙”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体现了“新的价值导向”,故B项正确;“考据训诂”是乾嘉学派的主张,故C项不符合题意;“精神修养,理想人格”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故D项不符合题意。‎ ‎12.下面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服从中央 B.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的体现是君主专制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汉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起积极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层含义。“君主专制”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故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秦朝建立了一套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世沿用并不断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消极作用明显大于积极作用,故D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A. 领事裁判权 B. 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C. 开放通商口岸 D. 协定关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大意为中国产品进入美国时征收较高的关税,而美国产品进入中国时关税较低或不交关税。因此D符合题意; A项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项是在甲午战后,且题干强调的是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C项无法体现出题干中关税不等的信息。‎ ‎14.下表是某学者统计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企业形式 设厂数 资本(万元)‎ 资本所占比重 官办 ‎37‎ ‎1007.8‎ ‎9.2%‎ 官办招商集股 ‎6‎ ‎356.4‎ ‎3.2%‎ 官督商办 ‎2‎ ‎73.8‎ ‎0.7%‎ 官商合办 ‎30‎ ‎1139.9‎ ‎10.5%‎ 商办 ‎416‎ ‎8277.7‎ ‎76.4%‎ 合计 ‎491‎ ‎10855.6‎ ‎100%‎ A.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C. 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 D. 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数量中,商办企业数量较大、资本最多,这说明甲午战后民间市场的活力得到激发,故B项正确;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A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故C错误;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是在1927年之后,故D错误。‎ ‎15.爱国诗人黄遵宪用诗歌记录了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事件,揭示了民族矛盾,表达了爱国情怀。其中“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相关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依据材料“倭人竟割台湾去”结合所学可知将台湾割让日本的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故C选项正确。《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与日本割占台湾无关,故A选项错误;《天津条约》并未割地,故B选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没有割占台湾,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1901年正月初三日,内阁奉上論:此案祸首诸臣,昨已降旨,分别严行惩办,按照各国全权大臣照会,尚须加重……除载勋已赐令自尽,毓贤已饬即行正法,均各派员前往监视外,载漪、载澜均定为斩监候罪……英年、赵舒翘昨已定为斩监候,著即赐令自尽。据此可知 A. 清政府重用反帝官员 B. 外交成为清朝头等大事 C.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1901年”“(清政府)此案祸首诸臣,昨已降旨,分别严行惩办,按照各国全权大臣照会,尚须加重”,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运动,对惩办不力的官员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该内容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严惩对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不力的官员,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7.下列是一些国际记者、作家对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据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斯诺 ‎“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巡回宣传”‎ 索尔兹伯里 ‎“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史沫特莱 ‎“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其历史意义”‎ 安东尼 ‎“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 A. 国民革命 B. 南昌起义 C. 红军长征 D. 秋收起义 ‎【答案】C ‎【解析】根据“远征”“一路上千山万水”“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结合所学可知,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红军经过千山万水、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战略转移,长征锻炼了中国革命的力量,为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C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开展国民革命,不符合“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排除A;南昌起义不是“远征”,排除B;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后向井冈山进军,但不符合“一路上千山万水”,排除D。‎ ‎18.如下图是画家丰子恺创作的漫画《流离图》。该漫画产生的背景是 A. 军阀割据混战 B. 国共对峙形成 C. 日本侵华加剧 D. 解放战争爆发 ‎【答案】C ‎【解析】从图片“27年”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是1938年。因此《流离图》描写的是日本侵华所带来的动荡,故C正确;军阀割据混战时代指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A错误;国共对峙时期是在1927—1927年,故B错误;解放战争爆发是1946年,故D错误。‎ ‎19.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清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指的是 A. 百万雄师过大江,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 B. 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扭转内战被动的局面 D. 解放军发动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1947年12月”“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答案为B项。A项,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推翻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与材料中时间“1947年12月”不符,排除;C项,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并没有扭转内战被动的局面,排除;D项,三大战役是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期间,与材料中时间“1947年6月”不符,排除。‎ ‎2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方面作出的一大创造性贡献。这说明政治协商制度 A.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B. 为各国政党建设提供了借鉴 C. 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参政热情 D. 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期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方面作出的一大创造性贡献”可知,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为各国政党建设提供了借鉴,也不能体现出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参政热情,故BC错误;政治协商制度产生于1949年,故D错误。‎ ‎21.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 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 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1953年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对于农产品和物资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管理和销售,显然是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实施,故B正确;建国初期是工农业产品极端困乏,故A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以后,故C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已经完成,故D错误。‎ ‎22.1954年,在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后的3个月的时间内,“全国有1.5亿多人参加讨论,对宪法草案表示热烈拥护,同时提出了110多万条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和问题”。这表明 A. 社会改革具有法律基础 B.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C. 政治协商制度代表广泛 D.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贯彻 ‎【答案】D ‎【解析】根据“全国有1.5亿多人参加讨论,对宪法草案表示热烈拥护,同时提出了110多万条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和问题”,说明我国制定1954年宪法充分参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954年宪法的起草广泛征求意见,没有涉及社会改革,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协商制度,排除C。‎ ‎23.有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用一个小标题来反映。其中适合用于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 另起炉灶、斗智斗勇、播种友谊 B. 美帝苏修、“一大片”、再次较量 C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D. 多边外交、“不结盟”、共同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是为“扬眉吐气”;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为“跨洋握手”;同年中日建交,是为“冰释雪融”;故C正确;据所学可知“另起炉灶”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意为同情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A错误;“美帝苏修”是六十年代我国对美国与苏联的称呼; “再次较量”是苏联解体之后,中国再次暴露在美国枪口之下,进行多次较量,与材料不符,B错误;多边外交、“不结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不符,D错误。‎ ‎24.1983年6月,邓小平在谈话中说:“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两党的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都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做出贡献。”该谈话表明当时 A. 国共两党希望祖国完成统一 B. “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党共识 C. “一国两制”已经正式提出 D. 国共两党民族统一理论相似 ‎【答案】A ‎【解析】根据“和平统一已成为两党的语言”“我们都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和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认为国共两党都希望实现祖国统一,故A正确;根据“和平统一已成为两党的语言”,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是指祖国统一成为两党共识,而不是“一国两制”,故BC错误;材料反映国共两党都希望实现祖国统一,无法体现两者统一理论是否相似,故D错误。‎ ‎25.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年份 出口额(百万美元)‎ 进口额(百万美元)‎ 贸易额/GDP(%)‎ ‎1978年 ‎9750‎ ‎10890‎ ‎9.53‎ ‎1989年 ‎52538‎ ‎59140‎ ‎24.75‎ ‎2004年 ‎593326‎ ‎561229‎ ‎59.77‎ A. 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上升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D. 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中国对外的贸易额迅速增加,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上升。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故C正确;材料没有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如何,故A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故B错误;材料看不出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故D错误。‎ ‎26.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5个城市,不久又批准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遍布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13个内陆边境城市逐步开放。这些举措 A. 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 弱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C. 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 深化了我国对外开放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到1992年,我国沿海、沿江、内陆省会以及沿边城市逐步实现了开放,由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表明我国深化了对外开放,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法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故A错误;材料和弱化地方的管理、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无关,故BC错误。‎ ‎27. 人文主义在西欧经历了萌发、复兴和发展的历程。下列各项中,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特征的是 A. 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B. 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C.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D. 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是古希腊智者运动的核心主张“认识万物的尺度”;B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C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此时期人文主义肯定人性,注重人的价值,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D是启蒙运动的主张。所以本题选C。‎ ‎28.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 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 践行“因信称义”‎ C. 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 主张政教分离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这一举措是符合他的新教的观念的,他主张“因信称义”,不在乎形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不是这要目的;C选项说法错误,马丁·路德并没有抛弃自己的信仰;D选项与此无关。‎ ‎29.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他所依据的理念是 A. 社会契约 B. 天赋人权 C. 君权民授 D. 主权在民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与国民的关系是由一条纽带所联系的,这就是一种契约,所以答案选A,排除其他选项。‎ ‎30.《联邦政府条例》规定:“美国国会无权管理各州及其公民,各州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管理。”该条例说明美国 A. 人权得到充分保障 B. 地方自主得到尊重 C. 权力制衡遭到破坏 D. 中央权威严重弱化 ‎【答案】B ‎【解析】根据“各州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管理”,说明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这样有利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故B正确;材料中提到“美国国会无权管理各州及其公民”,即不能由中央任命,重点是强调各州的自主性,地方上有一定权力,而不是保障人权问题,故A错误;美国政治体制中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其中中央和地方也互相制衡,防止权力独大,故C错误;美国实行联邦制,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中央政府权威没有弱化,故D错误。‎ ‎31.在正常情况下,织布和纺纱两道工序应该同步、同节奏。1733年飞梭的发明打破了织布与纺纱的平衡,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这表明工业革命 A. 技术来源于劳动者实践 B. 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 C. 市场驱动因素影响重要 D. 首先兴起于棉纺织业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因为市场需要的推动,故C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劳动者的实践,而是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排除A;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B;工业革命首先兴起于棉纺织业,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 ‎32.1832年,英国工业家佛莱尔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的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材料反映出当时 A. 英国尚未建立民主制 B. 工业资产阶级没有权力 C. 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 D. 工业革命推动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1832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弗莱尔的政治要求是议会需要更多的代表工业家利益的议员,希望通过议会更多地表达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以保证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的议会选举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故D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中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确立,A错误;B表述太绝对,错误;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3.布尔什维克党在《四月提纲》的指引下,深入工厂和农村,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 A. 推动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出现 B.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 C.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响应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答案】D ‎【解析】《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这是响应《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故D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排除A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C。‎ ‎34.“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上述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 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B. 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 C. 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 D. 同情各类弱者,加强社会救济 ‎【答案】C ‎【解析】仔细分析材料,“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结合所学判断指的是反对福利政策,认为这一政策造成了损失,“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C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与材料观点相悖;D选项与材料含义相反。‎ ‎35.1975年,工党领导下的英国政府举行全民公投,67.23%的英国民众支持留在“欧共体”;2016年,保守党领导下的英国政府再次举行全民公投,51.89%的英国人支持脱离“欧盟”,自此开启漫长的脱欧之路。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A. 对待欧洲一体化态度犹豫不决 B. 两党交替执政致使政策不延续 C. 试图建立英欧新型伙伴关系 D. 力求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 ‎【答案】D ‎【解析】从1975年的超过六成赞同“留在‘欧共体’”,到2016年超过一半赞同“脱离‘欧盟’”,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欧洲内部和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1975年英国“留欧”是因为更多英国人认为留在欧共体利大于弊,而2016年选择“脱欧”则是更多人认为“留欧”损害了英国利益,如移民问题、福利政策等等。所以“脱欧”与“留欧”反映的是英国面对国内外形势为保障自身最大权益而作出的不同决定。故答案为D项。A项,两次公投结果相异并不能充分体现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犹豫不决,这仅是两个不同阶段英国人的不同态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两党交替执政,公投是英国全体公民的决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在“留欧”“脱欧”上的纠结,未涉及英国与欧盟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排除。‎ ‎36.2018年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的期货品种,而“人民币计价”是中国原油期货的亮点之一。这一举措 A. 动摇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B. 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C. 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 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答案】D ‎【解析】中国原油期货交易所实行“人民币计价”,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率费用,还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D正确;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AC错误;材料信息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B。‎ ‎37.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曾问乔布斯,能否在美国生产苹果手机。乔布斯回答“这些工作机会回不来了”。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趋势难以逆转 B. 美国工业水平急剧下降 C. 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渐崛起 D. 国际经济秩序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奥巴马和乔布斯的对话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答案为A项;仅从苹果手机的生产地来说,不能得出美国工业水平急剧下降,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崛起无关,C选排除;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存在,D项排除。‎ ‎38.有学者说,冷战是“漫长的和平”时代,美苏关系以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准则维护着“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此观点意在说明 A. 冷战使美苏实现了军事平衡 B. 美苏借冷战实现了和平相处 C. 美苏冷战是共同称霸的烟雾 D. 美苏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漫长的和平”、“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反映了美苏冷战时期,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故D正确;冷战时期美苏并未实现军事平衡,而是互有消长,故A错误;冷战时期美苏的目的并不是和平相处,故B错误;美苏冷战的目的也不是共同称霸,故C错误。‎ 二、非选择题 ‎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概括科举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答案】(1)察举制:以德行为主;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 ‎(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新王朝对人才的客观需求。‎ 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3)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 ‎【解析】‎ ‎(1)选官制度及标准:根据所学可之,科举制诞生之前,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德行为主;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 ‎(2)原因:根据材料“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可知,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是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根据所学可知,选官制度是为政府选拔人才,而隋朝新立,因此科举制诞生是新王朝对人才的客观需求。‎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社会阶层流动、中央集权加强、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等角度回答即可。‎ ‎(3)特点:根据材料“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可知,古代选官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根据材料“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文官选拔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根据材料“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可知,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 ‎40.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涉及到新经济政策的两项举措。并归纳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改变了新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分析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答案】(1)措施: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理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实行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 ‎(3)原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认识: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符合国情;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解析】‎ ‎(1)“主要内容”,由材料一信息“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得出: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角度思考。‎ ‎(2)“理论”,依据材料二信息“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得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依据材料二信息“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行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角度说明。‎ ‎(3)“原因”,根据材料三信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忽略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认识”,依据所学知识从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符合国情、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角度思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