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桂林十八中 2018 -2019 学年度 17 级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 题 历 史 命题:廖会全 审题:苏裕明 注 意 事 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共 3 页,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 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部分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 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60 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后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文化专制,是专制政权维系自身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主要是通过 政府的力量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一和压制,来实现对人民自主意识的控制。以下各项不属于典 型的文化专制手段的是( ) A.“焚书坑儒” B.“书同文” C.“独尊儒术” D.“文字狱” 2.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 中央集权。透过这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 ) A.恢复周礼 B.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C.维护统一 D.使自己的学说得以推广 3.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并起,有的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 还有的探讨政府与政府的关系。如果有学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学说最有可能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 诸子百家中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 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 )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 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5.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而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惧恐一二, 修省一二”的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落后于西方 B.皇帝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C.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有所约束 D.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 6.下表是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数量的粗略统计。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正史名称 人数 《南史》 13 《北史》 12 新旧《唐书》 38 《宋史》 50 A.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 B.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 C.地方上大家族势力愈发强大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7.唐宋时代,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统的华夏民族。中国文 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 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他们的工作( ) A.强调“天人感应” B.加速国内民族融合 C.推动理学的形成 D.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8.朱熹认为儒家有天然干预政治的权利,儒生读书为官的目的是 “致其君为尧舜之君”。为此,朱 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正君心” D.“致良知” 9.儒学既是伦理学,又是政治学,更是教育学。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充实,下 面各项属于明朝以来形成的突出教育思想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10.王守仁认为“ 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他们也只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 这一认识被后世一些学者评价为“圣凡平等观”。王守仁该思想最有可能影响的学者是( ) A.王夫之 B.李贽 C.顾炎武 D.黄宗羲 11.“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 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 想主张( ) A.出自《天下郡国利病书》 B.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 C.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 D.被康有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2.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效天,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 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 发展主要是因为( ) A.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 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 C.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 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13.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 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 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 ) A.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 B.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 C.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 D.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 14.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 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 荣得益于( ) 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 15 . 从 字 体 演 变 的 角 度 分 析 , 下 图 体 现 了 汉 字 ( ) A.形象化的发展方向 B.实用性不断增强 C.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D.逐渐走向繁复化 16.以下对下面画作的描述准确的是( ) A.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工笔 B.逼真摹写客观自然景物 C.注重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逼真摹写客观人物形象 17.有学者指出,近百年的中西文明碰撞,是西方多元竞争性文明与中国大一统的“安分敬制”性 文明之间的碰撞;中国近代的挫折与失败,与这种以安分为内核的文明共同体缺乏演进与适应 能力有关。这主要说明( ) A.传统文明在近代演进中得以充实 B.两种文明在碰撞中实现双向发展 C.西方文明全面超越中国传统文明 D.中西方文明结构影响了社会走向 18.1862 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 引入,1874 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 ( ) 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 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 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 19.19 世纪 60 年代,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清政府按照 国际法中关于领海的规定,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20.下表是对 1850 年至 1899 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统计。作为史料,它可印证当时中国( ) 类别 数量 比重 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 399 70.4% 社会科学与史地哲等 113 19.9% A.社会科学有较高学术水平 B.近代化水平处于较浅层面 C.科学技术尚未应用于社会 D.资产阶级主导了社会变革 21.“庙产兴学”就是利用各地寺庙财产来兴办教育,其始作俑者是康有为和张之洞。康有为建议将 各地庙宇废除并改为新式学堂,首开庙产兴学之议;张之洞也主张征收全国数万座寺院、道观, 利用其土地及建筑物,以节省巨额费用。材料说明( ) A.近代教育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民间信仰得到限制与批判 C.庙产兴学促进了新式教会的发展 D.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瓦解 22.从 1903 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来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 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迹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 ) A.物竞天择 B.驱除鞑虏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23.《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 1000 本,发行 6 号之后,就停刊了半年。对此,陈 独秀指出:“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 这可以用于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 ) A.思想禁锢,万马齐喑 B.思想争鸣,兼容并包 C.西方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D.启蒙报刊兴盛,竞争激烈 24.1924 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 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 主张( ) A.废除封建剥削 B.解决民生问题 C.实行土地国有 D.践行社会主义 25.“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 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份孙中山临终遗言( ) A.反映了新三民主义的内涵 B.反映了孙中山革命的终极目标 C.说明孙中山坚持“三大政策” D.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 26.毛泽东认为“中国独特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提供了武装的中国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和 必然性。”这一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中共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C.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 D.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 27.“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 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最可能的是 (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28.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 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 溃的帝王之家。”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提倡( ) A.中体西用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29.学者季羡林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 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这里“心的部分” 是指( ) A.外国先进的科技 B.外国的思想文化 C.外国的政治制度 D.外国的生活方式 30.1875 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 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 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31.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32.“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 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 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这说明(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B.民主共和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33.1921 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 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 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陈独秀意在( )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 34.以下是中国各政治阶层在那一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诉求是( ) 1865 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 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 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 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启蒙与救亡并重 D.推动中国近代化 35.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 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 二,舍独循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书对开阔人们的眼界起了积极作用 B.魏源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 C.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魏源在该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 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 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 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 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37.“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 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 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38.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 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 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39.在近代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 《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 1918 年时还远 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 1919 年 1 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40.1901 年 10 月,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 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 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 A.契约立国 B.以法治国 C.君主立宪 D.人民主权 第Ⅱ卷 材料解析题(41 题 25 分,42 题 15 分,满分 40 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 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 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 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宋应星(1587~约 1666 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 名落孙山。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 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 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 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 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 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三 牛顿(1643~1722 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 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 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 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 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 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 的通俗著作。18 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 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 儒学有所发展。(9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 景。(16 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15 分)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 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阅读下表: 人物 编号 人物 人物速写 人物 编号 人物 人物速写 ① 梁启超 号称“冰室主人”,曾拜“南 海先生为师” ⑤ 林则徐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 烟” ② 李鸿章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被指为“卖国贼” ⑥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 制考》一书 ③ 魏源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⑦ 李大钊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 《庶民的胜利》一书 ④ 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办者 ⑧ 曾国藩 创建了“湘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 A、B、C、D、四类。(4 分) (2)概述这四类人物所代表的派别对学习西方的态度主张。(8 分)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3 分)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答案 1-5BBBBC 6-10DCCDB 11-15BADAB 16-20CDCCB 21-25CBABC 26-30DBCBB 31-35CDBDC 36-40DBCDC 41. 答案: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 纲五常。(5 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4 分) (2)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 性的科学成果。(8 分)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 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8 分)[] 42.答案: (1)A 类:⑤③;B 类:⑧②; C 类:⑥①;D 类:④⑦.(4 分) (2)林则徐、魏源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外国的侵略,主张了解世界,学习 西方,巩固封建统治;曾国藩、李鸿章代表的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引进先 进军事科技器物,达到富国自强的目的;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 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民主” 和“科学”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变革中国.(8 分) (3)提示:结合中国国情,以开放心态对待,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不断丰富中 国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3 分)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答案 1-5BBBBC 6-10DCCDB 11-15BADAB 16-20CDCCB 21-25CBABC 26-30DBCBB 31-35CDBDC 36-40DBCDC 41. 答案: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 纲五常。(5 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4 分) (2)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 性的科学成果。(8 分)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 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8 分)[] 42.答案: (1)A 类:⑤③;B 类:⑧②;C 类:⑥①;D 类:④⑦.(4 分) (2)林则徐、魏源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外国的侵略,主张了解世界,学习 西方,巩固封建统治;曾国藩、李鸿章代表的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引进先 进军事科技器物,达到富国自强的目的;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 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民主” 和“科学”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变革中国.(8 分) (3)提示:结合中国国情,以开放心态对待,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不断丰富中 国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3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