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19年江苏省天一中学十月份调研考试 高三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 ‎1. 《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 维护社会的安定 B. 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 区分血缘的远近 D. 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答案】A ‎【解析】‎ 联系史实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推行的目的就是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这里材料中的“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适孽无别则宗族乱”指的是不按照“先王之法”则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这里的“先王之法”即嫡长子继承制,即宗法制,故此题应选A项。 ‎ ‎2.“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上。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A. 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B. 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 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 D. 是农业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所述工具是灌溉工具翻车。两汉时期翻车没有广泛使用,不选A。翻车不是我国古代水利设施完善的标志,不选B。根据“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可知,不是自动化,不选C。材料所述的翻车体现了农业灌溉机械的进步,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 ‎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加,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这实际上反映了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C选项错误,统治者采用何种统治思想取决于其根本利益的需要,不是道学理论存在缺陷,也不是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选项错误,统治者采用何种统治思想取决于其现实利益的需要,与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士 C.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 ‎【详解】使中国失去北方大片领土的是趁第二次鸦片战争趁火打劫的俄国,并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了天津、北京,在《天津条约》中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符合材料中的“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的说法,故B 项符合题意;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但英军没有最终进入华北,只到达了天津白河口,便退回了广东,与材料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是从辽东和山东半岛进犯,与“发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不符合,故C项不符合题意;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是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与材料中“发于广东一隅”不符合,故D项不符合题意。‎ ‎5.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 发展大事 ‎1892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 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了一定作用 B. 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C. 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 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中“1912年”“1915年”的时间以及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北京政府)实行鼓励创办实业的措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A正确;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单纯从孙中山的题字并不能说明孙中山将张裕酿酒公司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C错误;材料没有其他行业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排除D。‎ ‎6.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于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材料表明“反孔”斗士们 A. 片面评价历史人物 B. 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C. 理性认识孔子本人 D. 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是不同角度的评价孔子,而不是片面的,故A项错误;从“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材料不仅体现的是批判儒学,还涉及对孔子个人的评价,故B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表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们反对的是以孔子为权威维护君主专制的儒家思想,又肯定孔子个人的功绩,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没有全面认同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影响 ‎7.下图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题写的训词。孙中山当时主张 A. 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 B. 加快北伐战争的进程 C.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答案】C ‎【解析】‎ ‎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宣告清朝统治结束,而校训题写时间是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此时清王朝封建统治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始于1926年7月,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和训词可知,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包括中国国内各民族平等、自决,故C项正确。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是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而不是没收地主土地再分配给农民,故D项错误。‎ ‎8.“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上引文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版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修订版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是中国在建立了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后,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应是由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作为基础,并联合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爱国民主分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表于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与材料相符。故B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1月,当时仍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执政期间,与材料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于1954年,明确指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内容,故C项不符合题意;《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发表于1957年,文章核心内容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与材料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9.《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分别指(  )‎ A. 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B. 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C. 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 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答案】B ‎【解析】‎ 依据“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是指个体经营;“社会主义原则”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故B正确;“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原则”不符,排除A;中国传统农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因此“协作经营”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不符,排除C;“共同劳动”不属于“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 ‎10.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 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了航天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在世界航天业的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航天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国打破大国空间技术的垄断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科学技术·航天事业 ‎11.晏绍祥在《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一书中写道:“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由雅典全体公民组成……议事会由500人组成;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总数达6000人,即使审理比较次要的案件,陪审员通常也在100人以上;其他官职如执政官为9人,市场监督10人,度量衡监督10人,谷物看守10人……”对于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雅典城邦的公共事务都按照多数公民的意志办理 B. 陪审法庭是最能够体现雅典直接民主特色的机构 C. 古代雅典的职务集体制有利于公民广泛参与政治 D.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从本质上看是精英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 光一个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总数就高达6000人等字眼可以看出材料意在强调雅典的职务集体制是有利于公民广泛参与政治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说法绝对,错在“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直接民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大众政治体制而非精英政治体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A.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 以“人性”反对“神性”‎ D. 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们宣扬人性,是用“人性”来反对“神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是智者学派而非人文主义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是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3.“这一场的崛起分享着县花一现的荣耀,里斯本取代了威尼斯成为香料交易的贸易中心,哈布斯堡王朝在美洲源游不断的金银资助下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君主。”这则材料描绘的景象大致出现于 A. 16世纪 B. 17世纪 C. 18世纪 D. 19世纪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里斯本取代了威尼斯成为香料交易的贸易中心”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源自新航路的开辟,而新航路开辟是15--17世纪,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14.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这主要表明英国 A. 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 B. 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 C. 内阁脱离了与国王的政治联系 D. 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英国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是在光荣革命之后,议会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与题目中的1841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内阁首相经议会选举产生之后还要经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并没有脱离与国王的政治联系,故C项错误;此时维多利亚女王接受的现实是只要这个政党在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就应该由该政党领袖组阁,国王无权干涉,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此时英国进一步完善了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的原则,故D项正确。‎ 点睛:材料“1841年”“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 ‎15.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 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发展 C. 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 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表可以得出,自1870—1900年,欧美亚三洲铁路里程大幅增加,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集中的欧美两洲;其次,根据所学史实,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应用以及钢铁工业技术的革新加快了铁路事业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而材料所对应的时间已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铁路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排除C;首先,该项内容未体现在材料中;其次,此时资本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成为主要的对外扩张手段,故D项错误 ‎16.1932年,在经过一系列斗争后,美国参、众两院不顾胡佛反对,于7月7日和9日接连通过瓦格纳一加纳法案,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21亿美元,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7月11日,胡佛加以否决,月底两院再次通过该法案并由政府具体实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美国的政治体制悄然发生变化 B. 联邦政府成立紧急救济署开展救济 C. 美国国会对危机严重性认识不足 D. 胡佛反对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答案】D ‎【解析】‎ 根据史实,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权力划分实行三权分立制,并未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胡佛政府与美国国会对实施政府救济的博弈,突出表现胡佛政府对国会的反对,而并非联邦政府成立紧急救济署开展救济。故B项错误。美国国会针对危机一直力主实施政府救济,而并非对危机认识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会通过由联邦政府拨款21亿美元,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的法案,体现出国会主张实行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政策,但这一主张遭到胡佛否决,说明胡佛政府反对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7.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上述论断评论的科学理论是 A. 相对论 B. 生物进化论 C. 经典力学 D. 量子假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提到的这项科学理论不是对以前的理论“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而是“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之间的关系,前者把后者概括到自己的理论里,使其成为自己理论的一个特例,故选A而排除C;题干说的是物理学方面的理论,而B属于生物学方面的理论,故B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量子假说是根本上改变人们近代物理学传统观念的理论,但是与前面的物理学理论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故D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18.学者叶书宗说:“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明显地改变”是指 A. 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B. 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C. 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D. 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答案】B ‎【解析】‎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与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相比,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都发生了变化,故选B。‎ ‎19.“美国,只以一场会议和一纸协议就终结了英国对世界金融的控制权。”下列对此“协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其宗旨是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 B. 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C.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 D. 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终结了英国对世界金融的控制权”,可知该协议是《布雷顿森林协定》。A项属于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与材料信息无关,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故B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这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D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 ‎20.下图为我国国内某文献搜索引擎对某国际合作组织搜索统计的结果,其统计数值反映了不同年份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 世界银行 B. 世界贸易组织 C. 上海合作组织 D. 欧洲联盟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统计图,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集中爆发于2000-2002年,所以中国在2000-2002年间应该发生了与该组织相关的重大事件。中国于1980年恢复世界银行席位,此后双方合作关系稳定,并未在2001年前后发生重大事件,因此该项不符合。故A项错误。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引发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利弊的广泛讨论和研究,因此该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虽成立于2001年6月,但是其只是此前“上海五国”会晤机制的顺利过渡,并不会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因此该项不符合。故C项错误。2000-2002年间中国并未发生与欧盟相关的重大事件。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英)约翰·W·梅森《冷战》‎ 材料二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 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延顿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一览无余: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1917年苏联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1945—1950年,苏联为了自身“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亨廷顿的观点并分析材料中亨廷顿观点的实质。以史实论证“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答案】(1)踏进主流: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措施: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中苏建交与结盟。‎ ‎(2)表现:冷战双方队伍扩大;冷战范围突破了欧洲,向亚洲和拉丁美洲扩展;美国把禁运和制裁作为遏制手段;冷战国内化趋势加强。影响:两极格局的加强;各国与地区力量对比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3)观点:亨廷顿认为导致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实质:维护美国霸主地位。论证:为遏制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1917年11月,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国家,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出现了与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共产主义。第二小问,为了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1949年苏联与其他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进行经济互助。1950‎ 年,苏联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2)第一小问,联系材料“北约成员国增多,苏联领导建立华约”,说明了冷战双方队伍的扩大,即冷战广度的扩大;“冷战范围……朝鲜和越南战争的爆发”说明局部热战的进行;“美国对社会主义……苏联内部阶级斗争扩大化”,说明了冷战局势对于国家内部的影响也很严重。第二小问,从结果方面分析,随着冷战深度与广度的扩大,双方阵营性质更加明显,两极格局加强;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军事力量在两方阵营中出现变化;部分国家不愿意参与进美苏争霸, 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3)第一小问,亨廷顿提出“主导人类…….是文化上的差异”,这说明他认为导致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文明的差异;而作者提出“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前者的观点,而提出自己——国家利益的不同才是导致冲突的根源——的观点。第二小问,亨廷顿提出文明差异导致冲突的观点的根源,根据材料中作者指出的亨廷顿文明观中的政治成分浓重可知,亨廷顿是为了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而以维护自身文化,抵制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为借口。第三小问,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也与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进行交往,这说明两国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并不是完全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标准而划分阵营的。‎ ‎2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 年份 家数 资本(千元)‎ 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1914—1918‎ ‎63‎ ‎10658‎ 荣宗敬、荣德生等 ‎1919—1923‎ ‎65‎ ‎17627‎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 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开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 ‎【答案】(1)主要原因: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对商业的重视。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2)态势: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 ‎ 动因: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 影响: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3)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 效果:轻重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但重工业仍然落后。‎ ‎【解析】‎ ‎(1)本题主要依据材料作答。主要原因:依据“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可以推出洋务运动的兴起,近代企业的兴办;由一些官员“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并结合史实可以推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由“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可以推出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由“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可以推出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2)本题需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作答。态势:由材料表格可以看出1914-1923年,面粉厂家数量和资本数额都有所增加,这说明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动因: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面粉业的主要创办人或企业代表均为民族资本家,同时结合相关史实可以推知动因为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影响:根据史实,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这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3)本题主要根据材料作答。政策:依据材料中的经济建设方案“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可以推出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效果: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制定经济建设方案,方案侧重重工业并兼顾轻工业发展,同时结合相关数据,可以推知轻重工业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材料数据中,重工业的进口仍然增加,说明国内重工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内其他工业的发展需要,仍然较为落后。‎ ‎23.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和欧洲文艺复兴同属早期启蒙文化,有着相似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使命之一是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烦琐和空疏,把人们的视线由虚渺的“天界”拉向真实的“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由“虚”走向“实”,是欧洲文艺复兴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动向。无独有偶,在中国的明清之际,也兴起了清算明代学术的空疏。‎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批判对象与文艺复兴有何不同? ‎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明清之际思想家针对“空疏的学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说明。‎ ‎【答案】(1)观点:天下主,君为客。不同: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会。‎ ‎(2)思想主张: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经世致用。‎ ‎(3)理由:背景上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内容是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束缚。‎ 说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儒家思想,没有提出近代社会的政治构想,没有引发变革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 ‎(1)由材料“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从而归纳黄宗羲的观点。由“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烦琐和空疏”和“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可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会。‎ ‎(2)结合所学,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强调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而明末清初时期,黄宗羲等知识分子主张经世致用,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3)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与文艺复兴运动,可以从背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得出: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束缚。‎ ‎(4)结合所学,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经世致用等思想,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欧洲启蒙思想家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大实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 ‎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当视其所遇之时。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而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愚臣之意,究以练兵造械为至急之图。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故于奏对之次,颇怀有君无臣之忧。‎ ‎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材料一、二对这一举措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有何共同看法? ‎ ‎(2)材料二中关于变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关于政治改革的借鉴价值。‎ ‎【答案】(1)举措: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意义:提供了官民参与政治的可能性;人们获得一定的政治言论自由,激发了爱国热情。‎ 共同看法:上书者缺乏政治实践;上书言论不切合实际。‎ ‎(2)主要观点:变法须依据时局轻重缓急;变法要求实为先,以练兵造械急务;变法缺乏有用人才。‎ 借鉴价值:改革要有兼具政治经验和改革能力的人才;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 ‎【解析】‎ ‎(1)举措:根据材料一内容“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可以推出措施为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意义,材料一中,鼓励官民上书言事的措施实行后,官民上书数量猛增,参与面广泛并提出了众多救国方略。这些都体现出该举措提供了官民参与政治的可能性;人们获得一定的政治言论自由,激发了爱国热情。共同看法,根据材料一中上述方案没有明确思路,只是对国外变法外貌的仿照,缺乏实际内核,体现出上书者缺乏政治实践;而材料二认为当务之急是练兵造械,且“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说明这些上书言论不切合实际。‎ ‎(2)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中“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以及“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体现出材料二的观点为变法须依据时局轻重缓急;变法要求实为先,以练兵造械为急务;变法缺乏有用人才。借鉴价值:根据材料一举措暴露的问题和材料二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到改革要有兼具政治经验和改革能力的人才;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等。‎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革命的真正结束不是在“雾月政变”这一天,而是在1804年3月21日《法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 ‎——杨鹏《拿破仑法典二百年祭》‎ 材料二对这个非凡人物的评价,……在他做皇帝这件事情上我并不准备责备他。在资产阶级已在法国确立了统治而人民又漠不关心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别的出路,因为资产阶级从不关心公共利益,只要他们私人的事情进行得顺利就行,而人民看不到革命对自己有根本的好处,他们只具有战争的热情。‎ ‎——恩格斯《给“北极星报”编辑的第一封信》‎ 材料三下图为德国漫画:《拿破仑年表》。‎ 图片下面表现拿破仑如何被欧洲各国打败:告别西班牙、败退俄国、逃离德意志、法国崩溃,体现了当时德国人将拿破仑作为“欧洲公敌”。‎ ‎——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学历史-社会-地理课教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法国革命真正结束的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恩格斯“不责备拿破仑做皇帝”的依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图片左侧反映的重大活动。为什么拿破仑被视作“欧洲公敌”?‎ ‎【答案】(1)理由:用法律形式巩固了大革命成果。‎ ‎(2)依据: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保卫了法国革命果实;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传播法国大革命思想。‎ ‎(3)活动:土伦战役;远征埃及;雾月政变;任第一执政;称帝(建立帝国)。‎ 原因:拿破仑对外战争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损害了各国人民利益。‎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史料并依据所学运用知识答题能力,依据材料一战后“法国革命的真正结束不是在“雾月政变”这一天,而是在1804年3月21日《法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并结合《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说明《法国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法国革命真正结束的理由。‎ ‎(2)从材料二“在资产阶级已在法国确立了统治而人民又漠不关心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别的出路,因为资产阶级从不关心公共利益,只要他们私人的事情进行得顺利就行,而人民看不到革命对自己有根本的好处,他们只具有战争的热情”可知,恩格斯“不责备拿破仑做皇帝”的依据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保卫了法国革命果实;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传播了法国大革命思想。‎ ‎(3)第一小问活动,结合拿破仑个人经历的相关史实,归纳列举图片左侧反映的重大活动;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影响等相关史实,说明拿破仑被视作“欧洲公敌”的原因是拿破仑对外战争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损害了各国人民利益。‎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资产阶级革命家·拿破仑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