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历史试题

‎ 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2019、12、1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适应了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则是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因此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还未正式建立,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重视并采纳,故C项错误;孟子和黄宗羲的主张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但董仲舒没有,故D项错误。‎ ‎2.《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韩非子主张 A. 加强君主集权 B.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C. “事异则备变”‎ D. 勤劳耕作,不要好高骛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韩非子以“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喻不知变通,顽固保守的统治策略,主张适时变革,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故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未体现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主张,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厉行法治实行农战的思想,排除。D 项,题干主旨并非强调勤耕劳作,排除。‎ ‎3.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这种修辞差异 A. 由地理环境决定 B. 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 C. 由经济形态决定 D. 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时期,国君掌握大权;而希腊实行的是奴隶制的民主制度。故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的民主政治••特点 ‎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C.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如黄宗羲、李贽等,他们抨击君主专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故A项正确,C项错误。;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即程朱理学依然是统治者推崇的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倡导“自由”“平等”思想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5.普罗泰格拉认为,事物就是人们感觉到的那个样子,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当人们觉得某法律不合理时人们就可以进行改革。对于此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A. 体现了理性和思想自由 B. 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C.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D. 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答案】C ‎【解析】‎ ‎【详解】“事物就是人们感觉到的那个样子,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体现出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思想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C正确;材料中属于感性思维认识,并不是理性思维,A错误;智者运动是人从自然控制解脱出来,而不是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B错误;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是苏格拉底主张,D错误。‎ ‎【点睛】区分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但他不属于智者学派。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 ‎6.某一时期,“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反映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中,……课程强调学习古典艺术和体育锻炼,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该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潮是 A. 禁欲主义 B. 人文主义 C. 理性主义 D. 自由主义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世俗主义”、“个人主义”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禁欲主义是中世纪的主流思想,教会宣扬禁欲苦行,反对人的个性发展,与材料中的“个人主义”不符,排除A。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自由主义,而是强调人文主义,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信息“世俗主义”、“个人主义”“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等,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7.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他们”‎ A. 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B. 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 C.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 ‎【答案】D ‎【解析】‎ 材料“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反映了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主张人文主义,同时强调人的理性,这属于启蒙运动的特点,启蒙运动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故D正确;古希腊时期已经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故A错误;文艺复兴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故B错误;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故C错误。故选D。‎ ‎8.马克思说:“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 B. 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C. 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 D. 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等信息可知,马克思揭示了路德改革破除了天主教的信仰,但又用对圣经的信仰代替了它,也就是路德改革有双重作用,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但同时也指出路德改革“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方面的局限性,因此B选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指出路德宗教改革的双重作用,没有体现批判路德背离人文主义方面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双重性,不仅仅体现使人摆脱教会束缚,故D选项不全面。‎ ‎9.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个人的专制”。其观点的核心是 A. 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 B. 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C. 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 D. 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对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的批判,集中在三种体制的“腐化”最后都走向了“专制”上,结合所学可知,为反对“腐化”和“专制”,孟德斯鸠在他的国家学说里提出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所以B项正确;“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不是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不是孟德斯鸠这一分析的核心,只是一种感叹,A项错误,“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都是卢梭的主张,CD两项错误。‎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提及: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导致发明不能有系统增进,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上述的突破才能实现。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该材料旨在说明 A. 农耕经济历来阻碍文明进步 B. 商业的影响力小,科技发明难以推广 C. 理学思潮使科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 D. 封建政治体制束缚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分析西方近代科学得益于商业影响力巨大,相比之下,服务于地主阶级的宋代商业经济的局限,使中国宋代的科技“发明不能有系统增进”,所以材料主旨是要说明商业对科技发展影响至关重要,B项正确,农耕经济“历来”阻碍文明进步,不符合史实,材料无关“理学”和“政治体制”对经济科技影响的相关信息,ACD三项错误。‎ ‎11.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四大发明谈不上是重要的发明 B. 重要发明必须服务于小农经济 C. 认为中国古代总共有六大发明 D. 认为重要性与实用性关联度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强调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在于天文历法和中医中药,主要在于历法能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医中药更是直接关乎人的生死,可见其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加以说明的。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特点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12.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中都大量出现一种才子遇佳人的故事套路。多以才子偶遇佳人,私定终身遭遇阻碍,待才子科举及第,两人结为秦晋之好的大团圆结局。该现象集中反映了(  )‎ A. 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特权被打破 B. 世俗文化瓦解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社会价值取向逐渐改变 D. 民众同情才子佳人的悲惨遭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并推动文化的世俗化,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中的世俗情节均反映了文学世俗化倾向以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故C项正确。A 项,题干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市场阶层壮大的结果,与统治阶级教育垄断的打破无关,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世俗文学的出现使封建等级观念瓦解,排除。D项,题干并非强调民众心理倾向,排除。‎ ‎13.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 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 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 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这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开放,国家稳定,而宋代理学兴起,民族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体现在文学上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本题答案选D项。 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唐宋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项表述错误,排除。‎ ‎14.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 ‎①甲骨文 ‎②行书 ‎③小篆 ‎④金文 ‎⑤隶书 ‎⑥草书 ‎⑦楷书 A. ②⑤⑦‎ B. ②③⑤⑥⑦‎ C. ①②③⑤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书、小篆、隶书、隶书、草书、楷书属于书体,②③⑤⑥⑦正确,A选项排除,B选项符合题意。甲骨文和金文属于字体,①④错误,CD选项排除。‎ ‎15.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 类别 数学 天文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25‎ ‎7‎ ‎7‎ ‎8‎ ‎9‎ A. 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B. 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D.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表中农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天文、数学、地学等成果比其他领域数量多,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为农耕经济服务的特点,D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D;分析表格信息及结合所学可知,表中反映的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很多,“轻科技”说法错误,排除A;“科举制度”在图表信息中无从体现,B错误;没有世界其他国家科技成就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C错误。‎ ‎16.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主要反映了 A.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B.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这种演变趋势主要特征是文学作品逐渐通俗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故A正确;B选项,自然经济在近代逐渐解体,故排除;C选项和D选项与文学作品的通俗化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17.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一科学理论应是 A.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牛顿的力学体系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进化论。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但不符合材料意思,故A项错误;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截然相反,且为以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也成为殖民主义的理论依据,与材料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牛顿的力学体系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但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18.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601年,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据此可知 A. 近代科学得到充分发展 B. 意大利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 C. 人们已冲破神学的束缚 D. 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相互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时间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促进了自然科学发展,“自然秘密协会”的成立,罗马林琴学院的创立说明思想解放运动对于科学发展作用,同时自然科学发展又推动了启蒙运动开展,故D项正确;近代科学得到充分发展并不是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意大利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B错误;此时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思想并没有冲破神学的束缚,C错误。‎ ‎19.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段材料突出的表现了 A. 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普及 C. 近代教育促进了科学发展 D. 科学观念推动了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物理学更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理性观念的发展,进而使人们用理性主义思想认识人类社会,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学生群体不能说明启蒙运动具有广泛基础,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教育与科学发展的联系,排除。‎ ‎20.瓦特研制蒸汽机的成功既是科学家的天才展露,也是一首科学家与企业家联姻的颂歌。他研制成的蒸汽机遇到了有眼光的企业家的赏识,发明家和企业家共同缔造了伟大的“蒸汽时代”。这从本质上说明瓦特的成功在于 A. 企业家的赏识与支持 B. 书香家庭的熏陶 C. 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 D. 自己的好学深思 ‎【答案】C ‎【解析】‎ ‎【详解】蒸汽机的研制成功是因为有眼光的企业家和发明家共同缔造,这归根结底是市场需要和经济利益的作用,故C项正确;企业家的赏识与支持、书香家庭的熏陶和好学深思都是部分原因,不符合材料的本质,故ABD错误。‎ ‎21.普朗克曾回忆说:“当时,我已经为辐射和物质的问题奋斗了6年,但无所获,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整个物理学来说至关重要,我也已经找到了确定能量分布的那个公式,所以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我必须找到它在理论上的解释。”最终普朗克的“解释”‎ A. 使人类认识深到微观世界 B. 完善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 成功建立了量子力学体系 D. 改变了物理学的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普明克有关辐射和物质问题的解释是提出了量子论,而量子论使人类认识深入到微观世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牛顿力学揭示的是宏观世界物体运动的规律,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不符;C选项错误,量子力学体系正式建立的标志是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的建立,不是普朗克的成就;D选项错误,量子论是顺应而非改变物理学发展方向。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在其著作中指出:“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芬兰的一个公司主导了移动电话市场,印度的计算机专家开发出创新型软件。但是与此同时,在那些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因特网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B. 美国成为因特网世界的统治者和垄断者 C. 各国之间技术创新的竞争日益激烈 D. 技术差距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芬兰的一个公司主导了移动电话市场,印度的计算机专家开发出创新型软件”中可以看出,因特网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说明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些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中可以看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并且各国之间技术差距和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故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3.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 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 对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 中国人性的逐渐解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能表明传统文化的衰落,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是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是民主宪政的探索,故B项错误;“中国人性的逐渐解放”是指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24.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论“中体西用”》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作者意在说明 A. 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 C.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 D. “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可知,随着“用”的引进,洋务派中的一些人认识到只有引进“西体”才能改变中国的困境,这反映出“中体西用”的言论客观上有利于引进西方的体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戊戌变法的信息,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并不是说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B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C错误。‎ ‎2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材料表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 A. 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 B. 凸显以国家主义为中心 C. 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D. 是西方国家侵略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指出君权尊民权衰是中国贫弱的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说明兴民权的目的是使中国富强,所以应选B;A项是西方思想启蒙追求的目标,材料中也没有体现;C、D项是中国思想启蒙的原因,不是材料本身反映的内容,排除。‎ ‎26.有学者指出,尽管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种各样的思想,但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这显示出维新思想 A. 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 B. 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 C 因激进而难以被接受 D. 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可知,该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冲击了旧思想,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严重分歧”,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思想难以被接受,排除C;维新思想的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没有实现,没有打破传统政治秩序,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影响分析解答。‎ ‎27.有学者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治思想在20世纪初成为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这是因为三民主义 A. 顺应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潮流 B. 成为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C. 全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D. 完整地表达了西方政治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 三民主义政治思想”主要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一主张顺应了当时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趋势,A正确;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国家的主流思想,B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矛盾不仅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主要的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三民主义并未全面反映中国社会的矛盾,C错误;D中完整表达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孙中山与三民主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一个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两个阶段: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三个革命:民族革命(前提)、政治革命(核心)、社会革命(补充)。‎ 四大成果: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兴起国民大革命。‎ 五大转变:由从医救民到政治救国;由和平改良到暴力革命;由集中推翻清政府到全面反帝反封建;由依靠军阀到建立革命武装;由资产阶级独立奋斗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8.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 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29.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 B. 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 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 D. 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教授新知识、传播新思想的学堂和学会不断增多,作为大众信息传播媒介的报纸的种类也不断增多,清政府对思想和言论的控制力逐渐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当时中学与西学间的矛盾并未解决;C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制度为根基,引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想法,与材料中思想的启蒙革新逐渐深入相反;D选项错误,民众共和思想逐渐普及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材料中时间“19世纪末”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0.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31.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这反映出 A. 民主科学地位得以确立 B.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终结 C. 传统礼教受到猛烈冲击 D. 科学知识已经得到普及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陈独秀……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礼教受到猛烈冲击,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科学的地位问题,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终结,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科学知识已经得到普及,而是说明反对孔教的主张,故D错误。‎ ‎32.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己经成热”。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据此可知,中共中央提出这一主张是在 A. 国民革命前夕 B. 西安事变爆发后 C. 抗日战争后期 D. 渡江战役打响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毛泽东在1945年4月中共七大做的政治报告提到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31-1945年是抗日战争,提出这一主张的是抗日战争后期,答案为C。国民革命时间是1924-1927年,西安事变爆发的时间是1936年12月,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以上均不符合材料发表时间,ABD错误。‎ ‎【点睛】《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报告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民主革命的经验,特别是抗战以来国共两条抗战路线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 ‎3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下方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 A.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新民主主义论》‎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B正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毛泽东1928年10月在井冈山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属于国共对峙时期。故A错误;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故C错误;1927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属于国民革命时期。故D错误。‎ ‎34.“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这论断的意义在于 A. 纠正了长期“左”倾错误 B. 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C. 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D. 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邓小平的南巡谈话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指明了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对于接下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C选项正确。纠正长期“左”倾错误和实现工作中心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本题要求分析的是这一论断的意义,而不是内涵,ABD三个选项错误。‎ ‎35.下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图中,左侧文字为“图中信息:游行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下面文字为“图中信息: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下方文字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 A. 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 B. 肯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C. 展现了中国入世贸组织的成果 D. 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可知,中国早先出现游行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说明了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后来在改革开放中出现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而美国等国家认为“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熙相机等”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的。所以认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这是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后的发展情况,因此D选项正确。依据材料中“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等信息可知美国看到了中国发展成就,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排除A;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时间是1992年,在21世纪初才确立起来,1985年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排除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C。‎ ‎36.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表明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优劣之分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 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 D.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体现的是政策制定同国情相结合,说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问题,A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历史人物不起决定作用,C选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国家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分权而治(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 ‎(2)相同之处:兴民权,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解析】‎ ‎【详解】(1)根据“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国家来源、国家归属、国家运行机制和职能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并结合材料一可知,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在于兴民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根据材料一可知欧洲的国家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而形成神权国家,所以欧洲近代国家观念主要是反对教会神学。而中国近代的国家观念则是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其不同之处的原因主要是中欧的社会传统和面临的社会现实、经济基础有关。‎ ‎38.材料:‎ 表一:‎ 表二:‎ 从材料信息中提取观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16-17世纪,中西方科技文化发展存在巨大差距。‎ 阐述:‎ ‎(1)政治上: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封建制度日益衰弱,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西方如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科技文化发展,产生了牛顿经典力学。‎ ‎(2)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缺乏科技创新动力,因此中国在科学领域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等领域的总结水平上,如《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出现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3)外交:中国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西方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发展,需要发展科技文化满足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的需要。‎ ‎(4)文化教育:中国重人伦、轻自然,“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缺乏科学研究的社会风气。西方重实验分析,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因此产生近代科学。‎ 小结: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外交的不同,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西方产生近代科技,推动社会转型,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表一表二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比16到17世纪中西方思想、科技的差异,可以归纳出相关结论即当时东西方科技差距拉大或东西方科学文化存在巨大差距。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明确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定论题进行阐述,在论述的过程中,按照要求避免对材料信息的简单重复,并要结合当时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落差,分析产生东西方科技文化巨大差距的原因,最后对问题进行升华。论证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表达规范。‎ ‎39.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材料二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 ——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实践。‎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答案】(1)主张: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以法治国。实践:戊戌变法。‎ ‎(2)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相结合。‎ ‎(3)观点:新旧(中西)文化不能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 评价: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4)特点: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 ‎【解析】‎ ‎(1)主张: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可以得出社会契约的主张;由材料一中的“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可以得出主张人民主权;由“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可以得出主张以法治国。实践: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梁启超的政治实践可知他推动促成了戊戌变法。‎ ‎(2)特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可以得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相结合。‎ ‎(3)观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三”概括。由材料三中“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可以得出新旧(中西)文化不能相容;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可以得出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 评价:题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以以辩证的方法来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一方面,从积极角度来看,其主张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另一方面,从其局限性来看,这种主张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4)特点: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由材料一中梁启超的主张到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主张,再到材料三中陈独秀的主张,可知由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再到新文化运动可知其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且不断深入;由材料三中的“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可以得出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