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每到春节,天寒地冻,交通拥挤,但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下列各项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可以看出,中国人特别珍视血缘关系,这与宗法血缘有关,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题意不相关,排除;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相关,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B 【解析】西周分封诸侯国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室、功臣、先代贵族,甲同学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属于先代贵族;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是功臣;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是王室;甲、丙、丁均可能被封为诸侯王,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不可能被分封为诸侯王,符合题意,故选B。 3.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答案】C 【解析】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故C正确。 4.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的信息反映了九鼎随着夏商周政权更迭,在夏商周流转,说明了九鼎代表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级制度(九鼎) 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下列选项中,与材料内容相符的是:①平定六国;②北击匈奴;③统一岭南;④在“西南夷”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始皇平定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故①正确;全国统一以后,秦始皇派蒙恬率军三十万抗击匈奴,故②正确;秦始皇命王翦率秦军灭楚,继续南进,统一岭南,故③正确;秦始皇在南越、西瓯故地及其相邻地区建置了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任命官吏管理,故④正确;①②③④都是秦始皇完成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故A正确;BCD不全面,排除。 6.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国并行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秦朝推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度和皇帝制度,故C正确。行省是元朝的,郡国并行是汉代的。 7.秦朝丞相李斯曾担任过廷尉一职,该职务的职能主要是 A. 掌管宫廷建筑工程 B. 统辖卫士,维护宫门 C. 管理刑狱、司法 D. 总管宫廷警卫 【答案】C 【解析】 秦朝廷尉管理刑狱、司法,故C正确;秦朝掌管宫廷建筑工程的是将作少府,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秦朝统辖卫士、卫护宫门的是卫尉,与廷尉职能无关,故B错误;秦朝总管宫廷警卫的是郎中令,与廷尉职能无关,故D错误。 8.“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叙述是正确的 A. 重用了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B. 尚书省被中书省取代 C.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D. 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削弱相权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设置了内外朝,重用近臣,故A正确;尚书省被中书省取代是在元朝,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BCD三项不符合“汉武帝”,排除。 9.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 10.某两部电视剧分别出现不同的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电视剧甲:“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电视剧乙:皇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 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请回答:电视剧甲、乙反映的情况分别最能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中央官制 A. 秦朝、汉朝 B. 明朝、唐朝 C. 秦朝、唐朝 D. 唐朝、元朝 【答案】C 【解析】 电视剧甲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电视剧乙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C正确;电视剧乙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AD错误;电视剧甲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故B错误。 11.以下有关古代中央机构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秦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②唐主管官吏的考核与任免属于尚书省下辖机构;③元宣政院与清理藩院行使相同的职权;④清军机处大臣职权与宋参知政事有相同之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①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主管官吏的考核与任免属于尚书省下辖机构——吏部,②正确;元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清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二者行使的职权不相同,排除③;清军机处大臣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宋参知政事是副丞相,二者职能不同,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③④错误,排除BCD。 12.北宋时期地方的行政区划是 A. 州---郡---县 B. 道---州---县 C. 路---州---县 D. 路---府---州---县 【答案】C 【解析】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是路、州、县,故C正确;州、郡、县是东汉的行政区划,排除A;道、州、县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B;元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构成有:行省、路、府、州、县,D错误。 13.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 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内阁大臣地位不高也无权,内阁大学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决策权只属于皇帝一个人,内阁大臣也不是延续历代宰相职权,“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足以证明阁臣是能够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不符;B项与“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不符;D项本身说法错误。 14.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A. 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B. 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 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D. 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乾隆皇帝把使臣改为“贡使”,反映了清政府“天朝大国”的传统“朝贡”体系,A 符合题意;材料中对英国使臣称呼改变化,说明当时中国外交思维落后,而不利于实现近代外交,排除C ;当时中国主权和领土很完整,排除B;D与材料主旨不合,故选A 。 15.在欧美列强中,英国之所以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主要因为 A. 英国急于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 中国禁烟运动对英商损失最大 C. 英国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D.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强国 【答案】D 【解析】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所以英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故D正确。英国急于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而不是发动战争,这不是英国率先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中国禁烟对英商损失最大,这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属于直接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英国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是英国率先发动鸦片战争的政治基础,而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16.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风,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这段话的含义表明,这场战争 ( ) ①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 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④是一场反封建的战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属于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不是反封建战争,排除④,①②③均是鸦片战争的影响,选择B正确。 17.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守常而贻害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于中国而不归中国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无穷”的是 ①建立租界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开设工厂 ④领事裁判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可知是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可知是领事裁判权,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另一国司法权的例外或侵犯,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正确。 18.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 英国军队 B. 法国军队 C. 英法联军 D. 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题干中提到“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为,故C选项正确;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所为,而不只是英军,故A选项错误;火烧圆明园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联合发起,故B选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与火烧圆明园无关,故D选项错误。 19. 李鸿章再次致电丁汝昌称:“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起碇,勿迟误。”此材料表明李鸿章对此战的态度是 A. 备战迎敌 B. 妥协求和 C. 退让保船 D. 消极避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速带、拼战、尽力为之、即刻起碇,勿迟误”等字眼均足以证明李鸿章对此战的态度是积极备战迎敌的,而不是其它选项的态度,从材料的关键字眼出发即可做对此题。 20.下列关于右图海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是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海战 B. 这次海战发生于黄海 C. 致远舰管带英雄邓世昌壮烈殉国 D. 此战结束后,清王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致远舰撞击吉野舰”,图片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AB项正确。致远舰的管带是民族英雄邓世昌,故C项正确;1895年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故D项不符合图片史实,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黄海海战 21. 19世纪末,一位美国商人来到中国。此时,他可能 ①按中美协定税率交纳商货的关税 ②参观英国人在重庆开设的工厂 ③在各国“势力范围”内自由贸易 ④到北京东交民巷拜访驻华使馆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和阶段特征。本题并非具体时间的考查,需要了解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过程。其中①项是鸦片战争后英国首先通过《南京条约》获得的侵略权益,②项是日本首先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权益,随后都被列强一体均沾;1899年,美国提出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③项正确;④项是八国联军侵华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才设立了“使馆界”,④项应发生在20世纪初,可排除。C项为正确答案。 22.东北民歌《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可得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三省,因此“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九一八事变,故A项正确。一二八事变是日本1932年侵犯上海的事件,故B项错误。七七事变是1937年全面侵华,故C项错误。八一三事变为七七事变后侵犯上海,故D项错误。 23.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发生了诸多大事,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西安事变;②一·二八抗战;③华北事变;④一二·九运动 A. ③④②①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④① D. ①②④③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一·二八抗战发生于1932年1月28日;华北事变是日本侵略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变的统称,发生于1935年;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发生于北平的爱国学生运动,因此先后顺序是②③④①,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4.下图为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在七七事变后所作的漫画《“七七”与“切切”》,图中的两人都是日本人。对下面这幅漫画的理解比较准确的是 ①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自取灭亡 ②坚信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 ③表明日本人普遍反对战 ④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漫画“七七”“切切”的信息可知两个日本人切腹自尽,故强调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自取灭亡,①正确。该漫画在于激励民众抗日,坚信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②项正确。本漫画反映中国方面的立场,不能代表日方立场,无法推断日本人普遍反对战,故③错误。漫画在于讽刺日本侵华自取灭亡,没有体现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故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所以排除BCD,选A。 25.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的时代背景是 A. 国共矛盾的激化 B. 红军长征的胜利 C. 民族危机的加剧 D. 国共关系的缓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及已学知识可知中共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是因为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为了适应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6.1937年4月,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毛泽东撰写祭文,写到“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文中倡导的“阵线”建立的标志是 A.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 C.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D.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答案】D 【解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排除A;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只能表明中共的态度,排除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只能表明国民党的态度,排除C;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建立,故选D。 27.毛泽东曾赋诗颂扬骁勇善战的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1940 年下半年,彭大将军纵横驰奔在中国华北战场,亲自指挥了一场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斗志的战役。这场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故D正确;AB都发生在1937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发生在193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 28.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保护中的延续与浓缩。下图为故宫部分文物迁移路线示意图,其中④的迁移背景是 A. 日本侵占东北,紧逼华北 B. 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C. 日军占领上海,威胁南京 D. 抗战胜利,还都南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从④选项故宫部分文物迁移路线:重庆到南京以及时间为1947年可判断,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1945年8月15),国民政府从战时的陪都重庆已经返回(1946年5月5日)南京。故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9.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它主要说明了 A. 太原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 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 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答案】C 【解析】 表格中18集团军总指挥朱德和国民党将领傅作义,说明太原会战体现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C正确;A是淞沪会战意义;B是武汉会战意义;D中都是国民党说法错误。 3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实的角度对此进行论证说明,需要从下列哪几个方面着手? ①中国在抗战中付出的民族牺牲 ②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支援 ③中国战区牵制日本军力的占比 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强调的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符合题意.②强调的是美国所作的贡献,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A项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对象: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 (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 评价: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 【解析】 (1)原因:根据“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得出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对象:根据“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得出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制度: 根据“皆为郡县”得出郡县制。作用:结合所学郡县制的影响,可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等角度总结回答。 (3)原因: 根据“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得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影响: 根据“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并结合所学得出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 评价:可从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等角度分析总结。 32.填图并回答问题: (1)图写出下列地区设置的机构:列出图中①②③④管辖的机构。 (2)用“▲”符号正确标出广州的位置,最早把广州纳入中央政府 (朝) (3)简述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答案】(1)①岭北行省 ②辽阳行省 ③宣政院(辖地) ④云南行省 (2)广州位置在珠江口,管辖的是秦。(朝) (3)积极作用和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巩固与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1)材料为元朝的疆域图,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岭北行省,②是辽阳行省,③是宣政院,④是云南行省。 (2)结合所学可知,广州位置在珠江口,秦朝在广东设立南海郡,把广州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3)积极作用和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总结。 33.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材料二 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 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 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1)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 (3)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请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内意义。 【答案】(1)不同: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到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2)信息:清政府——妥协投降;南京国民政府——由“不抵抗”到国共合作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 (3)抗战胜利的国内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侵略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华民族在抗战中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解析】(1)不同:根据《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的内容看出,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成为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根据《马关条约》中开设工厂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看出,体现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2)信息:第一幅图反映出清政府英国侵略者妥协投降;第二幅图反映南京国民政府由“不抵抗”日本侵略到国共合作抗日,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第三幅图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 (3)抗战胜利的国内意义: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回答其国内意义即可,可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在抗战中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等角度总结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