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南充市西南大学南充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南充市西南大学南充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四川省南充市西南大学南充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的东都洛邑(成周)既成,遂迁曾反对周朝的“殷顽民”于此;同时,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以代殷商之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西周的这些举措(  )‎ A.扩大了西周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密切了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 C.意在加强控制殷商旧势力      D.消除了商朝后代的反抗斗争 ‎2、有学者认为,西汉建国时,对在灭秦斗争和楚汉相争中崛起的军事首领及六国后裔,不封王难以安抚,因而实行郡国叠加的地方行政制度。该学者意在强调西汉建国时(  )‎ A.郡国并行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B.郡国并行制符合历史潮流 C.分封是维护统治的最佳选择     D.郡县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3、汉代存在着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今文经学认为《六经》为孔子本人所作,治学倾向于阐发微言大义,古文经学认为孔子“述而不作”“六经皆史”,倾向于研究《六经》本意。今古文经学之争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持续了200年之久。今古文经学之争说明(  )‎ A.百家争鸣得以恢复          B.董仲舒新儒学排斥今文经学 C.三教融合已现前奏          D.儒学地位的确立是重要诱因 ‎4、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 A.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 C.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      D.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 ‎5、钱穆《国史大纲》中写道:“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由不断的兵变产生出来的王室,终于觉悟军人操政之危势,遂有所谓‘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自此节度使把持地方政权之弊遂革。”这说明宋代早期政治变革的王要意图是(  )‎ A.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B.革除唐末以来的藩镇积弊 C.提升官员队伍的专业素质       D.加强对各级武将的行政监督 ‎6、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  )‎ A.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         B.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 C.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  D.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 ‎7、《武林旧事》是南宋人周密追忆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体著作。下表是《武林旧事》(卷下)记载10人以上艺人的娱乐项目统计。据此可知,南宋时期的临安(  ) ‎ 项目 小说 角抵 杂剧 杂扮 唱赚 演史 唱耍令 说经 说浑话 嘌唱 鼓板 弹唱姻缘 数量 ‎52‎ ‎44‎ ‎38‎ ‎26‎ ‎22‎ ‎20‎ ‎18‎ ‎17‎ ‎15‎ ‎14‎ ‎14‎ ‎11‎ A.市民文化成为正统思想的载体    B.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已经打破 C.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的主要形式   D.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别逐渐消失 ‎8、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土地登记簿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松弛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D.保证了国家赋税收入,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9、明朝万历年间,佃户不愿耕作之田,可将田退还原主,其交有押租金的,由地主退还佃家,“两相交付,不致留难”。江南地区甚至出现佃户借口今年没有收成拒绝交租的现象,地主为了明年能收到地租,对佃农不得不“待以赛礼”。由此可知,当时(  )‎ A.土地所有权变更频繁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农业生产的利润微薄        D.农民抗租现象非常普遍 ‎10、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  )‎ 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 C.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11、对于被迫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咸丰帝的态度是,不必严格遵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主张办理中外事宜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发生这种变化说明(  )‎ A.外交政策逐步接轨国际规则     B.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卖国立场越来越严重        D.清朝的军事力量增强 ‎12、据统计,1860年松江府的总人口约为300万人,年产土布3千多万匹。按照当时的生产情况估计,共需1亿8千多万个劳动日;以每家5口,每户1.5名织布者计,需要松江所有家庭每年织布202.8天。据此推断,当时松江地区(  )‎ A.农家“耕”“织”分离         ‎ B.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13、康有为认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而待也”。这种思维使光绪皇帝过分相信自己的皇威,在变法中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力求速变,还在服式、发式、纪元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力求突变,结果逼得保守派疯狂反扑。这段话主要说明(  )‎ A.变法内容无法满足社会要求      B.康有为为实现理想不避风险 C.当事人的认知影响变法走势      D.封建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 ‎14、1920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提出:“新文化运动影响到政治上,是要创造新的政治理想。”随后,他又撰文明确强调“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界共识        B.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C.知识界深刻反思共和思想       D.欧美政治体制被国人抛弃 ‎15、某次会议的亲历者评价说,“它在党史上是个很重要的关键,在内战时期党内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一条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的路线”,它是“由错误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的关头。”他评价的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重庆谈判    D.中共七大 ‎16、1948年8月,蒋经国到上海“打虎”,釆取群众运动和铁腕手段,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在一段时期内颇见成效,然而最终却铩羽而归。蒋经国的“打虎”行为(  )‎ A.扭转了内战战场失利的局面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消除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     D.加深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 ‎17、民国时期,无锡一男聘结一女,已择日迎娶。女方寄信告之男方,说这门婚事是家兄一人之意,本人死不顺从。男方知晓真相,退还庚帖。这件事被喻为“女权发达之嚆矢(比喻事物的开端),婚嫁文明之滥觞”。对此理解比较全面的是(  )‎ A.社会观念,碰撞转型         B.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         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18、下图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  ) ‎ A.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    B.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C.号召群众积极参加工业化建设    D.反映了作者认同土地改革运动 ‎19、1978年秋天,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表明(  )‎ A.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      B.土地合并违背了国家政策 C.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       D.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20、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举办国产电影展览,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其中故事片有17部,如《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等,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1959年电影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制定        B.“破四旧”运动的开展 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二为”方向的确定 ‎21、古代雅典,公民大会召开前的第一项程序是传令官诵读大段咒语,其中有一句是“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打算恢复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痛苦地毁灭!”这一做法(  )‎ A.旨在消除氏族贵族的特权       B.强化了公民的制度认同 C.提高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杜绝了僭主政治的发生 ‎22、自然法是制订法的对称,自然法精神源自古希腊。罗马的法学家认为它是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法律,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一切制订法都应以自然法为标准。可见,自然法(  )‎ A.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         B.移植了古代希腊法律体系 C.与习惯法的特征相同         D.推动罗马法趋向公平正义 ‎23、在做过大量调查之后,苏格拉底指出,“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在神看来,“最聪明的人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为此,苏格拉底(  )‎ A.批判智者忽视道德          B.维护城邦集体利益 C.提出“认识你自己”        D.否定神的绝对权威 ‎24、16、17世纪的人们对世界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即世界实际上是如何的,都是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宇宙的实际情况。18世纪则不同,人们考虑和讨论的都是社会应该怎样,而不是它实际上是怎样。以上研究侧重点变化说明(  )‎ A.科学家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   B.工业革命使人类加大对社会关注 C.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D.理性主义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 ‎25、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新航路开辟(  )‎ A.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B.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C.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D.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26、《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写道:“大多数美国人认为,18世纪后期宪法通过后就有民主了。但在1787年,选举权仍有严重限制,之后才逐步开放给无产白人、非裔美国人和妇女,直到1920年第十九条修正案的批准才彻底放开。实际上,对南部黑人投票的各种设限意味着,充分选举权还要等到1965年《选举权法》的通过。”由此可见(  )‎ A.民主必须通过法治进行保障     B.美国民主一直具有很强的阶级性 C.美国的民主之路遥远漫长      D.分权制衡是美国民主的本质特征 ‎27、二战后,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据此可知,十月革命(  )‎ A.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B.奠定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基础 C.动摇了世界资本主义秩序      D.改变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28、1921年开始,苏俄大部分文化艺术企业被取消并收归国有,但是允许私人或集体电影企业的存在。为了逐利,一些私人电影企业以少量的资金到外国购买现成的影片,结果导致了庸俗化的外国电影广泛上映,助长了资产阶级思潮的泛滥。“电影实际上已成为受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教士或是劳动群众的腐蚀剂”。1923年俄共(布)十二大后,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这一历程表明此时的苏俄(  )‎ A.新经济政策已基本被废止      B.政府关注意识形态影响 C.文化市场被西方思想占领      D.积极应对美国冷战政策 ‎29、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时,英国决定不加入。1957 年《罗马条约》签署时,英国也缺席。1963年1月,英国的入欧申请遭到法国的否决。1973 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5年6月,英国进行第一次脱欧公投,结果67%的民众赞成留在欧共体。2020年1月,英国正式脱离欧盟。英国在欧洲联合上的态度反映了(  )‎ A.经济区域集团化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 B.世界格局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的选择 C.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   ‎ 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发达国家更为不利 ‎30、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个。这主要反映了(  )‎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 C.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      D.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31—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34题为选考题,请考生任选1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 材料一 自1825年至1835年年底,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随着“铁路热”的升温,国内所需铁矿量巨大。此外,同期英国国内煤产量的50%用于冶铁工业。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从格里尔姆斯比等新型港口迅速地运出鱼等海鲜产品。依靠铁路运输,邮局送达的信件从1839年的7600万件增长到1870年的86300万件。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为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 ‎ ‎——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 材料二 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内地交通也日渐进步。有很多乡僻士商,未出门之前对西学新说不明所以,因而思想保守,眼界封闭,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自从有了轮船,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商贾贩运往返其间视以为常,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如上海轮船通航后,有竹枝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感受:“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 ‎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 ‎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建设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 材料 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 ‎ 时间 ‎ 事件 ‎ ‎1979年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1980年 ‎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IMF和世界银行的席位。 ‎ ‎1984年 ‎ 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 ‎ ‎1988年 ‎ 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1年 ‎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1996年 ‎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2001年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 ‎2004年 ‎ 派遣警察部队赴海地维和。 ‎ ‎2008年 ‎ 派出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 ‎ ‎2011年 ‎ 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 ‎2016年 ‎ 举办G20杭州峰会。 ‎ 综观大事年表中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宋初,进士科考试内容不以儒家经典为重,主要考查诗、赋、论、策。明经虽以儒家经典考试为主,但重点在于考查记忆力,谈不上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儒家经典在贡举制度中居于次要地位。经学考试方法僵化,脱离了儒家倡导的经世致用传统。考试内容、答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定,儒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不利于儒学的发展,造成经学研究的低落。为顺应时代要求,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相继对贡举制度进行改革。北宋的贡举改革主要涉及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两个方面。改革大体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制度层面改革考校程式,完善考场规则, 杜绝场屋弊端,保证取士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这个阶段从太祖朝开始,到真宗朝止。第二阶段从仁宗朝开始直到徽宗朝止,重点在于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纠正士人“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 的流弊。贡举改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科举入仕官僚的素养,而且确立了儒学对科举的全面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不仅重新确立了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促进了经学变古。 ‎ ‎——摘自杨世文《北宋贡举改革与经学变古》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贡举制度改革的原因。(4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贡举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6分)‎ ‎34、【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 材料 《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国家一旦富强,霸业的实现就成为可能。因此,《管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富民思想。在《国蓄》篇中提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人民的生存至关重要,认为粮食生产是人民根本。《管子》提倡“务本饬末,则富”。以农业发展为本,对“末”也就是工商业采取的是整顿管理的态度,二者不可偏废。为了更好地发展工商业,《管子》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制度。《管子》认为繁重的税赋是人民极大的负担,“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 ‎——摘编自宋家珩《管子民本思想研究》 ‎ ‎(1)根据材料,概括管子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管子的富民思想。(6分)‎ 参考答案 ‎1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从材料“遂迁曾反对周朝的‘殷顽民’于此”、“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可知西周这些措施把商朝的旧势力分散、打乱,减少了商朝旧势力团结一心反抗西周的可能,加强了西周对于殷商旧势力的控制,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周进行统治时对于商朝旧民的管理措施,没有涉及到西周的贵族阶层吸收其他阶层的加入,体现不出西周的这些措施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西周在分封诸侯国的时候把商朝的旧部由原来的居住地打乱分散到各个诸侯国,与利用血缘关系来巩固等级秩序的宗法制无关,排除B项;从材料中可知,西周的这些措施分散了商朝的旧部,不利于商朝的后代进行反抗,但不能表明消除了商朝后代的反抗斗争,排除D项。‎ ‎【答案】C ‎2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西汉初期时期郡国并行制,有利于政权稳定与材料中“不封王难以安抚”相符,故选A项;分封制是西周盛行的政治制度,不符合中央集权的历史潮流,排除B项;汉朝郡国并行制后来形成王国问题,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C项;当时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答案】A ‎3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中古文经学之争体现了当时学术界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视,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其受到重视的重要诱因,故选D项;古文经学之争是关于儒学内部何种解释为正统的争论,并非百家争鸣,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董仲舒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儒家内部的争论,未涉及佛、道两教,排除C项。‎ ‎【答案】D ‎4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这些人的政治经济实力是其重要基础,“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更体现了此时北方的经济文化实力依然远超南方,故选C项;“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这里只提到少数的人行为,不能代表整个北方文化,无法体现全国性的统一,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无法消来南北差异,排除B项;“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土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只是落后向先进学习的一种形式,无法体现南方的包容性,排除D项。‎ ‎【答案】C ‎5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由材料“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可知宋朝“杯酒释兵权”就是为了解决藩镇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问题,故选B项;材料只能体现出轻武,并未涉及重文,排除A项;宋朝通过选派文官担任知州提升了官员的专业素质,材料中并未提及文官,排除C项;“杯酒释兵权”意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对武将的监督,排除D项。‎ ‎【答案】B ‎6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唐代的文化兼容并蓄,与材料中“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相符,宋代积贫积弱,故“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表现了唐宋文化心态的变化,故选D项;都是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不应该出现“孤芳的排外心理”,排除B项;“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是风格不同,材料未涉及制瓷工艺的变化,排除C项。‎ ‎【答案】D ‎7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解析】据表格可知,“小说、杂剧、杂扮、唱赚、演史、唱耍令、说经、嘌唱、弹唱因缘”数量、种类众多,这说明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通过市民文化来宣扬正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只是各种娱乐项目,没有坊和市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封建社会中各阶层间的差别不会消失,排除D项。‎ ‎【答案】C ‎8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可知“粮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故选B项;材料涉及主旨为“粮长制”,是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可知“粮长制”的推行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改革,并非“完善”,排除C项;根据材料“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可知“粮长制”的推行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D项。‎ ‎【答案】B ‎9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据材料“明朝万历年间,佃户不愿耕作之田,可将田退还原主,其交有押租金的,由地主退还佃家,‘两相交付,不致留难’。江南地区甚至出现佃户借口今年没有收成拒绝交租的现象,地主为了明年能收到地租,对佃农不得不‘待以赛礼’”‎ ‎,可知明朝后期,租佃制度成为主要的方百式,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租佃制度,并不是土地买卖,无法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佃农与地主的关系,无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利润,排除C项;材料中“江南地区甚至”代表不了所有农民,排除D项。‎ ‎【答案】B ‎10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据材料“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可知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选D项;黄宗羲提出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与材料涉及主旨“经世致用”无关,排除A项;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说明宋明理学思想受到严厉批判,排除B项;“彻底改变”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 ‎【答案】D ‎11 【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由不必遵守条约到主张“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清政府态度的转变说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外交被迫转型,逐渐与国际接轨,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咸丰帝与恭亲王奕对中外签订合约的态度,无法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何,排除B项;遵守合约对中外双方都有利,并不等同于卖国,排除C项;清政府的转变并非是因自身军事实力增强所致,且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12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解析】据材料“需要松江所有家庭每年织布202.8天”可知,松江地区农户对家庭纺织业投入时间较多,说明家庭手工业倍受重视,是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故选C项;农家“耕”“织”分离指的是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家庭纺织业逐渐解体,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农业耕作技术,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土布并不属于农产品,无法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排除D项。‎ ‎【答案】C ‎13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在维新变法中光绪帝没有充分认识到当时自身未真正掌握实权的现实,同时在变法中又不分轻重缓急,冒进改革,在各方面都力求突变,这种对自身实力和改革的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在保守派疯狂反扑下,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故选C项;材料未说明变法内容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康有为鼓动光绪帝变法的信息,无法表明康有为为实现理想而不避风险,排除B项;“封建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 ‎【答案】C ‎14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材料中认为 “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说明当时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是最终的政治归宿,这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中仅能体现陈独秀的思想,无法知道是否为共识,排除A项;材料中仅能体现陈独秀的观点,无法代表知识界,且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共和是十分倡导的,排除C项;材料中进能体现陈独秀的观点,无法得知国人的整体态度,且材料中认为共和让社会主义是未来的事情,并非在当时就要废除欧美政治体制,排除D项。‎ ‎【答案】B ‎15 【考点】国共十年对峙 ‎【解析】“由错误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的关头”指的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纠正了“左”倾措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B项;八七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纠正的是右倾错误,排除A项;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关于和平建国的谈判,材料的内容是遵义会议,排除C项;中共七大是1945年召开的,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材料的内容是遵义会议,排除D项。‎ ‎【答案】B ‎16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到上海打虎,釆取群众运动和铁腕手段,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在一段时期内颇见成效,然而最终却铩羽而归”可知打虎手段触犯了官僚资本家的既得利益,遭其反对而最终失败,进一步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选D项;“扭转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官僚资本的压榨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答案】D ‎17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析】该女子的婚姻是其兄长指定的,但是该女子认为这一婚姻不是自己的本意,所以写信告之男方,而男方知晓后便退婚,这反映了民国时期新旧婚姻观念的碰撞转型,故选A项;材料强调新旧婚姻观念的碰撞转型,体现不出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排除B项;“女权发达之嚆矢”指女权的开端,不能说妇女解放潮流涌动,排除C项;材料强调女权与婚嫁文明冲击传统观念,而不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排除D项。‎ ‎【答案】A ‎18 【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该漫画呈现了私有制下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间接表示只有联合起来实行公有制才能更好的保护农民利益,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故选B项;1953年中国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批判封建社会已不再是时代主题,排除A项;漫画的主体是农业并非工业,C选项与材料主体不一致,排除C项;作者突出的是小农经济的弊端,而土改运动是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因此该漫画无法体现作者对土改的认同,排除D项。‎ ‎【答案】B ‎19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据材料1978和2006年分别两次进行土地政策调整,表明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故选C项;分田到户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动了农业发展,排除A项;2006年土地合并政策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也属于国家政策,排除B项;中国土地所有制属于国有,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答案】C ‎20 【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1956年“双百”方针的制定,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针和根本保证,故选A项;1966年“破四旧”运动的开展,破坏了文艺发展的正常环境,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排除C项;“二为”方向的确定是在1980年,排除D项。‎ ‎【答案】A ‎21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材料体现了雅典对僭主制等独裁制度的反对,通过这种做法强化了公民对民主制度的认同,故选B项;材料措施是强化公民对民主制度认同,不是消除氏族贵族的特权,排除A项;材料措施是维护民主制的,不涉及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排除C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B ‎22 【考点】罗马法 ‎【解析】由材料“罗马的法学家认为它是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法律,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一切制订法都应以自然法为标准”可知罗马法在制定的过程中遵循了自然法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原则,推动罗马法的公平正义性,故选D项;罗马法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排除A项;罗马法借鉴了自然法的精神理念,而非移植希腊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习惯法,排除C项。‎ ‎【答案】D ‎23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根据材料“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最聪明的人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因此提出“认识你自己”,故选C项;苏格拉底批判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的观点,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城邦或个人利益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服从神,并没有否定神的绝对权威,排除D项。‎ ‎【答案】C ‎24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社会应该怎样,而不是它实际上是怎样”这是逻辑思考的结果,属于理性主义,故选D项;“18世纪则不同,人们考虑和讨论的都是社会应该怎样,而不是它实际上是怎样”说明科学的精神为大家所接受,排除A项;“18世纪则不同”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才从英国的纺织业开始,无法说明工业革命对当时思考方式的影响,排除B项;“社会应该怎样,而不是它实际上是怎样”需要理性思考,人文主义无法达到这种层次,排除C项。‎ ‎【答案】D ‎25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商人,国王,和贵族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力量,因此,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故选B项;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是开拓殖民地,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排除A项;壮大资产阶级力量是通过价格革命,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是两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 ‎【答案】B ‎26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由材料“1787年,选举权仍有严重限制,之后才逐步开放给无产白人、非裔美国人和妇女,直到1920年第十九条修正案的批准才彻底放开。实际上,对南部黑人投票的各种设限意味着,充分选举权还要等到1965年《选举权法》的通过”可知《1787年宪法》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民主政治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而非民主和法治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美国的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一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宪法中没有赋予黑人、妇女民主权利,并未涉及分权制衡的特征,排除D项。‎ ‎【答案】C ‎27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可见对世界历史的结构影响深远,故选A项;“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 没有体现两者的对立性和矛盾性,排除B项;“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改变的不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全世界,排除C项;“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项。‎ ‎【答案】A ‎28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解析】据材料苏俄一些私人电影企业以少量的资金到外国购买现成的影片,结果导致了庸俗化的外国电影广泛上映,助长了资产阶级思潮的泛滥,1923年俄共(布)十二大后,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这表明当时的苏俄政府关注意识形态影响,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1921—1928,排除A项;1923年俄共(布)十二大后,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排除C项;二战后美苏冷战,排除D项。‎ ‎【答案】B ‎29 【考点】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解析】据材料英国在欧洲联合的过程中表现出反复犹豫,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故选C项;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项;英国的反复无常更多原因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排除B项;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对发达国家更有利,排除D项。‎ ‎【答案】C ‎30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与材料中“发展中国家”“发表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相符,故选D项;材料中未涉及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排除A项;材料是“七十五国集团”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中“七十五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排除C项。‎ ‎【答案】D ‎31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交通建设主题 ‎【解析】(1)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英国历史,当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可知工业革命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据材料一“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可知议会立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据材料一“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股份制为铁路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据材料一“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可知经济发展需要提高运输能力;铁路运输属于重工业;据材料一“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铁路里程如此之长需要雄厚的资金,可知雄厚的社会财富奠定了物质基础。 ‎ ‎(2)据材料二“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 相较材料一中英国火车出现时间,可知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晚;据材料二“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可知近代交通工具主要从西方引进;据材料二“上海轮船通航”结合交通通讯的发展一课所学,可知新式交通方式由沿海向内陆扩展;据材料二“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可知水路和陆路交通建设同时并举;结合所学“马拉火车”等历史现象,可知近代交通建设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 ‎(3)据材料一“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材料二“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可知加速了区域间的商品交流和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为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可知推动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材料“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可知便利了人口的流动;据材料“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可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材料“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可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据材料“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可知在紧急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议会立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股份制为铁路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提高运输能力;雄厚的社会财富奠定了物质基础。(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 ‎(2)主要特点: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晚;近代交通工具主要从西方引进;新式交通方式由沿海向内陆扩展;水路和陆路交通建设同时并举;近代交通建设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 ‎(3)相似影响:促进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区域间的商品交流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和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紧急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答出四点即可得8分)‎ ‎32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解析】结合材料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归纳拟定论题,例如“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运用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说明。‎ ‎【答案】评分说明:必须在中国外交成就的范围内,对材料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确定论题,不能只针对材料中的某一事件。 ‎ 示例1: ‎ 论题: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合作。(2分) ‎ 阐述:自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分)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1980年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1984年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1996年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平利用原子能,为防核扩散发挥重要作用;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全球经济贸易合作和经济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4分)‎ 总之,中国以联合国为舞台,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和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 示例2: ‎ 论题: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2分) ‎ 阐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2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世界和平;1980年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1984年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1996年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平利用原子能,为防核扩散发挥重要作用;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2001年中国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区域政治经济合作,维护区域和平稳定。(4分) ‎ 总之,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 ‎(如考生从以下论题阐述可酌情给分;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合作组织活动;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等。)‎ ‎33 【考点】宋代科举制度改革 ‎ ‎【解析】(1)据材料“宋初,进士科考试内容不以儒家经典为重,主要考查诗、赋、论、策”可得贡举制度不重视儒家经典考查;据材料“经学考试方法僵化,脱离了儒家倡导的经世致用传统。考试内容、答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定,儒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得考试方法僵化;考试内容及答题范围有严格限定,不利于儒生自由表达观点等;据材料“这些都不利于儒学的发展,造成经学研究的低落”可得不利于选拔有用之才,经学研究低落等。 ‎ ‎(2)据材料“贡举改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科举入仕官僚的素养,而且确立了儒学对科举的全面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可得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推动了儒学复兴;据材料“完善考场规则,杜绝场屋弊端,保证取士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可得强化了中央人才选拔权;据材料“确立了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促进了经学变古”可得促进了经学变古等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贡举制度存在不重视儒家经典考查,考试方法僵化(脱离儒家经世致用传统),考试内容及答题范围有严格限定等弊端(每点1分,答出两点得2分),不利于儒生自由表达观点,不利于选拔有用之才,不利于儒学发展(造成经学研究低落)。(每点1分,答出两点得2分) ‎ ‎(2)意义:完善了科举制度(强化了中央人才选拔权)(2分);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2分);推动了儒学复兴(促进了经学变古)(2分)。‎ ‎34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据材料“在《国蓄》篇中提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人民的生存至关重要,认为粮食生产是人民根本”结合所学得出将农业发展置于首位;据材料“《管子》提倡‘务本饬末,则富’。以农业发展为本,对‘末’也就是工商业采取的是整顿管理的态度,二者不可偏废。为了更好地发展工商业,《管子》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制度”结合所学得出重视发展工商业;据材料“《管子》认为繁重的税赋是人民极大的负担,‘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结合所学得出轻租税,薄赋敛。 ‎ ‎(2)结合材料及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入手分析。政治层面上,管子的富民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得民心,霸天下,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经济层面上,管子的富民思想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层面上,管子的富民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1)主要内容:将农业发展置于首位,重视发展工商业(2分);轻租税薄赋敛(轻徭薄赋)(2分)。 ‎ ‎(2)评价:管子富民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得民心霸天下,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2分);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