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山东省锦泽技工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www.ks5u.com【来源:全,品…中&高*考+网】山东深泉高级技工学校( 2016 至 2017 学年第二学期) 文综期末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年级________专业班级_________ 1. 1976年陕西出土的某青铜器上有铭文曰:“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勤勉)尹亿疆。”天子“勔尹亿疆”主要是由于 A.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D. 祖宗圣人,百世不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说明天子“勔尹亿疆”主要是由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故答案为C项。AD项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B项反映的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均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AB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 据史载,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后,长安的商业中心东市已经有商家印的字帖、医书出卖。过了二十多年,民间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种“印纸”,作为商人交易、给税的凭据。该段记载主要表明 A. 雕版印刷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 唐政府对印刷业的支持力度较大 C. 雕版印刷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D. 雕版印刷技术在唐后期日臻成熟 【答案】C 【解析】唐代出现商家印的字帖、医书,“民间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种‘印纸’,作为商人交易、给税的凭据”,说明唐代的雕版印刷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故C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 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地区 台湾 四川 云南 广西 湖北 河南 湖南 陕西 山东 河北 安徽 时间(年) 1717 1733 1735 1736 1740 1743 1746 1749 1752 1758 1768 A. 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 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 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 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从最早种植甘薯的地区看出,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即可。 4.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A. 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 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 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造成国内手工业者失业,传统的手工业开始衰败,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5. 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这体现了康有为 A. 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 B. 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C. 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 D.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康有为属于维新派思想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题干中人道、国家、君臣、立宪而渐至共和等内容体现出进化论的历史观,所以B项正确;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但是不符合题干意图,排除D项。 6.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一变化表明 A. 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已取代阶级矛盾 B. 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拉开了序幕 C. 阶级矛盾缓和国共实现全方位合作 D. 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表明这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表明抗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D正确;A表述错误,排除;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拉开了序幕,B错误;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C错误。 7. 1973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议今后3~5年内从西方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后来利用这些设备,我国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这表明 A. 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B. 毛泽东执政时对外开放政策已启动 C. 中国已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西方国家已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反映的方案出台于1973年,当时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该方案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大量成套设备,表明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故A项正确。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说法错误,错在“改变敌视”;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对外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8. 右面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的一套有关两岸关系的纪念封。其寓意是 A. 和平统一反“台独” B. 海峡两岸盼通邮 C. “九二共识”促统一 D. “一国两制”指方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图片中没有“台独”的信息,A项错误。图中绘着一只衔着信件的信鸽,联系题干中“20世纪80年代”可知,当时正提出“三通”主张,故B项正确。“九二共识”出现于1992年,与题干中的“20世纪80年代”不相符,C项错误。图中未能体现“一国两制”的信息,D项错误。 9. 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A. 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B. 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 C. 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D. 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答案】C 【解析】根据“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表明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促进思想解放,故C正确;A与材料无关;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0. “1777年时,英国国民收入总额中,农林业占45%,工矿业占24%;1850年时,农林业下降到20.3%,工矿业则上升到34.3%……与此同时,工业、商业、金融、证券等资本主义化产业资本则从20.8%上升到48.9%。”这主要表明 A. 机器工业使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急剧变化 B. 英国发展国民经济非常注意全面性 C. 工厂化使英国的生产日益趋向社会化 D. 产业资本比商业资本更能带来商业利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由材料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刚开始时,工矿业所占比例还比较低,但 19 世纪中期工矿业和资本主义化产业资本所占比重急剧上升, 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英国已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故选 A 项;B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1. “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虽然宰相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A. 近代德国政体专制是实,立宪为虚 B. 帝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C. 议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D. 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反映出作者认识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虽然立宪为虚,但仍有一定的民主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应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12. 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A. 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 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C. 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 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答案】D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特点 13. 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明以来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地处边隅的土司,“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致使西南边疆的统治十分不稳定。清世宗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 中国 西方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顾炎武(1613—168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治”主张。王夫之(1619—1692),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伏尔泰(1694—1778),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了人类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孟德斯鸠(1689—1755),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卢梭(1712—1778),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土归流”的含义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作用。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启蒙思想的相同之处,并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指出中西方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启蒙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 【答案】(1)含义:明清时期在边疆地区(西南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并设置府、州、县等进行治理的政策。作用: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推动了边疆地区的进步和发展。 (2)相同之处: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不同之处:阶级属性:法国伏尔泰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国的黄宗羲等人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历史作用:法国启蒙思想,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封建的儒家思想的范畴,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没有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理论武器。共同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边疆地区”“土司制度”“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设置了……府、州、县”等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派驻官兵”“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等和所学知识,从加强边疆管理、减轻百姓负担、推动边疆地区发展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信息“批判君主专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平等”“人民主权”等可知,中西方启蒙思想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第二小问要注意限定信息“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第三小问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封建文化的落后性等方面作答。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 ——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一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 【答案】(1)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对其加以监督;财政上,在地方设转运使管理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2)强化君主专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解析】论证时,需依据材料中的“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和“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等信息从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行政上、财政上)和加强君主专制(二府三司制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居正柄政后,鉴于一条鞭法“有极言其便者,有极言其不便者,有言利害半者”,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主张“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即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他还接受大多数人的看法,认为一条鞭法比较适合南方地区,“在南方颇便”。随着一条鞭法在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张居正越来越相信一条鞭法利多弊少,南北皆宜,值得全面推广。尽管张居正在执政期间没有颁布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政令,但由于他的态度明显是支持一条鞭法的,因而各地方官员纷纷推行,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左右一条鞭法已推及全国。 ——摘编自《张居正的改革与“一条鞭法”的推行》 材料二一条鞭法以简化赋役征发的项目和手续为基本原则,规定各州县以白银为单位通算每年的正、杂役费用,得出一个“役银”数目,然后“量地计丁”,即按照丁、粮两项标准将其分摊到每家每户头上,每粮一石征银若干,丁一人征银若干,最终与该户的田赋(亦折银)合并征收。 ——摘编自范树青等《江右商帮兴起的制度成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推及全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因地制宜,不强制推行;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张居正对推行一条鞭法的支持。 (2)影响:赋税征收手续简便,利于防范腐败、保证税收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一条鞭法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一条鞭法在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但由于他的态度明显是支持一条鞭法的”等进行回答问题即可。 (2)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一条鞭法以简化赋役征发的项目和手续为基本原则”“最终与该户的田赋(亦折银)合并征收”等可知赋税征收手续简便利于防范腐败、保证税收的稳定;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即可,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等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16. 【历史——选修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在《臣轨》中说道:“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是以古之禁末作用,所在利农事也……故好农功者,虽利迟而后富,好末作者,虽利速而后贫……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 材料二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武则天在“置鸿、宜、鼎、稷等州制”中说:“其雍州旧管及同太等州,土狭人稠,营种辛苦,有情愿向神都编贯者宜听,仍给复三年,百姓无田业者,任其所欲。即各差清强官押领,并许将家口自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德林《武则天的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则天时期的经济政策及武则天对发展农业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迁移人口的目的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看法:垦殖、粮食和农业发展相互联系,农业是“建国之本”;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家给人足”,最后国家自然安定。 (2)目的:解决“土狭人稠”和“营种辛苦”的问题。意义:移民垦荒,发挥土地和劳动力的潜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解析】(1)从“务农则田恳,田恳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是以古之禁末作用,所在利农事也……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可以看出武则天主张的政策是重农抑商,她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强调垦殖、粮食和农业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要充分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会“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 (2)从“其雍州旧管及同太等州,土狭人稠,营种辛苦,有情愿向神都编贯者宜听”可以看出武则天迁移人口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土狭人稠,营种辛苦的状况。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发挥土地和劳动力的潜力,对当时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对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7.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15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16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据图15和图16,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 【答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反法西斯联盟的认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