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二历史(文科)试卷 命题内容: ‎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 说明:1、本试卷分第I、II 两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2、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2.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3.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11‎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4.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 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5.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曾专门撰文揭露历朝正史中的隐讳问题。他对史书中的隐讳,通常持批评态度。但是,对于《明史》,他却没有提到隐讳之事,因为该书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编修的。据此可知( )‎ A. 《明史》体现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 B. 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C. 清代学者修史不再重视隐讳问题 D. 史书编撰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 ‎6.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 A.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 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 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 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7.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 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8.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9.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 )‎ A. 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 B. 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 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 D. 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10.(题文)‎ 1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11.《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 ‎“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 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 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 A. 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 B. 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 C. 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 D. 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12.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的灵渠;东汉政府治理黄河水害上有显著的成效;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关;明太祖时,兴修塘堰近五万处。这反映( )‎ A. 从秦以后,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 B. 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 C. 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 D. 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 ‎13.明朝中后期,在福建龙溪、南靖、长泰、云霄、漳浦、平和等县,佃户向地主交纳“粪土银若干,名曰‘佃头银’”,从而获得长期佃种的权力,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种现象( )‎ A.标志着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改变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体现了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说明“重本”政策出现松动 ‎14.南宋时期进口商品种类增加,运京的细色货物70种、粗色货物110种,不运京留在当地“打套出卖”的粗色货物140余种。这些粗色货物大都是过去很少或从未进口的一般消费品,如普通药材、木材、服装原料等。这说明南宋时期( )‎ A. 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性经济体系 B. 朝贡贸易开始瓦解 C. 对外贸易与民众生活的联系增多 D. 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15.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11‎ 支出 赋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役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 食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开支 衣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A. 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B. 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 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16.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穑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 )‎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 C. 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17.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 B. 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C. 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 D. 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18.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 A.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 “因信称义”“致良知” D.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19.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 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11‎ 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20.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 )‎ 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 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C.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D. 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21.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 )‎ A. 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 B. 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 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22.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 江南成为文化中心 B. 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C.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 ‎23.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明代出现了(  )‎ A.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24.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 A.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 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 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25.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 11‎ 唐太宗形象 出处 ‎“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旧唐书》‎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王夫之 这反映出( )‎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 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26.(题文)“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7.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 “仁政”思想的消失 B. 礼乐制度的彻底瓦解 C. 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D.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28.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 A.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 B. 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 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 D. 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29.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 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 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11‎ C. 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 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30.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科举制度的成熟 C. 贵族制度的衰落 D. 专制皇权的强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材料题(3题共40分)‎ ‎31.(16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11‎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16世纪始,人类社会开始从国别的、地域的历史进入“世界历史”。在西方和东方文明内部都先后生长出现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世界历史”的因素,并按照体现着这一总趋向的各自特殊发展道路而走向对于人类普遍价值的认同。在中国,从明代嘉庆初至清道光二十年,即16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正是一个使古老文明汇入世界历史的特殊发展时期,它既体现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灵发展的一般規律,同时又因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既往的特殊性而使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发展和思想启蒙的道路具有格外“坎坷”的中国特色, ‎ ‎——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论述须史论结合。)‎ ‎33.(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汉武帝后期,百姓困乏,户口减半,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汉武帝采取了减少边事,恢复农业等措施,挽救了当时濒危的局势,使汉朝避免了陷入秦末的厄运。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昭帝继位。公元前74年,宣帝继位。‎ ‎ 汉宣帝表面上很重视儒家,但他也说过自己的心里话:“汉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杂之。”针对武帝以来地方郡治的日益败坏,重视对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的考核,对政清者给予褒奖,对于公卿大臣多从有政绩的地方官选拔。史称“是时黜陟有序,众职修理,公卿多称其位”。宣帝数下诏书,使民归农,还奖励地方官吏就地安置流民。他多次下令减免租赋,如前51年减民算三十,前55年减天下口钱,还先后削减徭役六项,赈贷五次。前54年,置常平仓,“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又减贾而粜”。 同年,南匈奴归附汉朝,在汉击溃北匈奴后,占有匈奴全境。汉跟匈奴之间从此和睦相处了40多年。‎ ‎ ——据《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等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改革的措施。(6分)‎ 11‎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宣帝改革的影响。(6分)‎ 11‎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二历史(文科)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5DBBDB 6-10 CDBDD 11-15 DDCCA ‎ ‎ 16-20 ADDDB 21-25 ACCCC 26-30 CCCDD 二、材料题(3题共40分)‎ ‎31.答案(16分)‎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3分)‎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7分)‎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6分)‎ ‎32.答案:(12分)‎ 示例1:论题:中国文明内部出现了“世界历史”的因素。‎ 思想上:以李贽为代表异端思想,否定孔子权威,呼唤个性解放;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统治;道光年间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倡导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文化上:出现了反映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红楼梦》及总结性的科学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海国图志》等。‎ 示例2:论题:论15—16世纪西方文明内部的“世界历史”因素。‎ 论述: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内部也已出现“世界历史”因素。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西欧国家的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地区的变革;此后开始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和近代科学的兴起,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示例3:论15—16世纪东西方文明各自特殊发展道路。(答案略)‎ ‎33.答案(12分)‎ ‎(1)‎ 11‎ 措施:加强地方行政建设;整顿吏治,加强对各级官吏的考核;招抚流民,减免租赋,安定民 ‎ 生;实行汉匈和好。(6分)‎ ‎ 要求: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 (2)影响: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王霸并用的两手统治办法,对后世统治者影响深远。但汉宣帝的改革未能从总体上扼制汉王朝衰败的大势。(6分)‎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