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34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34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作业

课时作业34 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南宁高三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入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  )‎ A.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结合魏源的思想主张,可以看出魏源根据实际提出了一些抵抗外敌的主张,反映了他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故C项正确;魏源的认识中没有涉及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制夷”,没有反映魏源要学习西方,故“师夷”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9·营口高三诊断]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 ‎。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一味逃避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人以华夏自居,自认为自身文化昌盛,对于文化落后,不识礼义廉耻的民族蔑称为“夷狄”;而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转而“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表明中国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使中国人民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学习西方先进文化,B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及近代国人“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并未体现全盘西化思想,A项错误。面对落后农业文明和先进工业文明的落差,中国士人选择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而不是一味逃避,C项错误。近代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处于下风,中外文化不是平等交流状态,D项错误。‎ 答案:B ‎3.[2019·沧州高三摸底]有学者评论:“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时人的这种认识变化说明(  )‎ A.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B.民族矛盾终是主要矛盾 C.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解析: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逐渐激化,传统的夷夏之防理论逐渐由防周边“异族”转变为防外族入侵,故A项正确;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一度激化的中外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则迅速激化,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虽然惊醒了部分封建士大夫,但对国人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甚微,该观念的开始改变一般认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并未被时代淘汰,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9·滨州高三联考]“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 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解析:‎ ‎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故A项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是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9·茂名高三评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刊行后,不仅招致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龢在读过《孔子改制考》后,向光绪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表示已不与康往来了。这表明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 A.成为维新派的思想共识 B.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解析:“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稣也表示不与康往来,说明康有为的理论不被当时包括维新派在内的一些人士接受。康有为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变法思想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遭到反对,故D项正确;材料表明维新人士反对康有为的理论,因此并没有形成共识,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康有为思想遭到反对,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D ‎6.[2019·张家界高三评估]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 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 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 解析:从材料中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来看,早期维新派并没有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只是在坚持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主张作出改变。故答案为C项。从材料中的“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来看,体现出儒家的民本观念,排除A项;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西方议会制的做法,排除D项。‎ 答案:C ‎7.[2019·平顶山高三统测]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论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  )‎ 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 C.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D.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 解析:康有为之所以把重塑孔子形象看得很重,是因为他要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传播到中国,为了更好地宣传,就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所以B符合题意,而A不符合题意;康有为通过这种做法是在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故没有出现C所述结果,故排除C项;他的做法推动了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的结合,而不是与科学民主的结合,故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答案:B ‎8.[2019·抚州高三统考]有学者指出:严复最初在中国介绍、传播进化论,“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当头棒喝”表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开始兴起 B.“绝大的刺激”反映了“中体西用”观念得到广泛认可 C.“思想像野火一样”反映了民主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进化论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解析: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开始兴起是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严复宣传的进化论是为了维新思想传播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中“几年之后”‎ 应该是辛亥革命之前传播民主思想,故C项正确;严复宣传进化论思想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的需要,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9·柳州高三质检]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 解析:材料“恢复帝政”反映专制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回潮,说明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故排除A,选C;材料中复辟帝制是开历史的倒车,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体现,排除B;材料中复辟帝制是逆民主政治的潮流,故排除D项。‎ 答案:C ‎10.[2019·吉林高三质监]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对梁漱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  )‎ A.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 B.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 C.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 D.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 解析:文学革命指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新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由材料“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反映要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故选D项。‎ 答案:D ‎11.[2019·石家庄高三联考]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  )‎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C.先进知识分子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D.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 解析:由材料“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时,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文学,促进文化的普及和思想的启蒙,故选C项;维新派没有涉及“文体革命”和“普及识字”,排除AB;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主要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而非批判复古思潮,排除D项。‎ 答案:C ‎12.[2019·衡水高三评估]鲁迅曾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绝对否定传统文化顺应了时代潮流 B.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C.中国的书籍承载了过多的文化糟粕 D.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思想革新社会 解析:鲁迅认为“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是因为鲁迅认为当时的中国书多是宣传封建思想和纲常伦理,出于反对封建思想革新社会的需要,鲁迅才提出上述看法并非是对中国书和外国书的区别进行客观评价的看法。故答案为D项。对传统文化应当辩证分析其优缺点,排除A项;鲁迅的看法有点片面,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中国书籍也有许多文化精华,排除。‎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合肥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 ‎,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的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提倡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 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政治腐败以及思想变化等角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结合所学,从思想启蒙以及促进儒学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并结合康有为变法寻求舆论支撑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康有为思想特点以及利用孔子思想变法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 答案:(1)原因:宋明理学宣扬的伦理纲常偏离了正统儒学追求伦理道德与现世人生相协调的精神;城镇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世俗生活繁荣;君主专制统治强化,旧制度走向衰落。积极影响:面向现实人生、反对理学的蒙昧和禁欲倾向,具有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意义;提倡正统儒学的民本思想,强调经世致用,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2)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孔子代表特定的道德、文化秩序,是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将孔子符号化,视“孔教”与“保国”‎ 同等重要,能够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建构文化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评价:康有为当时尚未认识到西方基督教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但他将宗教理性力量作为政治改革的精神土壤,将孔子符号化并赋予宗教性色彩,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激发了文化民族主义意识。同时,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导致孔子形象神秘化,违背了儒学的世俗化倾向。‎ ‎14.[2019·湛江高三统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文化 西洋文化 明末清初 儒家教义与组织 基督教义与组织 咸同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戊戌变法时代 家族主义,专制 政治,与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 政治,机械工业 清末维新时代 形而上之道 形而下之艺——声光电化 五四新文化 运动时代 阶级的政治社会组织 与玄学哲学的思想学术 民主的政治社会组织 与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国民革命时代 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流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20世纪20、‎ ‎30年代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农业文明 工商业文明 文学哲学的文化 科学的文化 融合自然 征服自然 重人与人的关系 重人与物的关系 道义主义 功利主义 ‎——据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上表为明末清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24分)‎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认识中西方的文化方面已经较为全面了,同时也逐步深入,不拘于表面。在拟标题时,要注意对材料主旨概括的全面性,同时要关注题目的要求是提取中外历史信息。论述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材料提供的时间背景,变化的原因等。最后再结合标题做总结。‎ 答案: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 阐述: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伴随西方基督教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儒家教义和基督教文化的比较,认识相对粗浅。近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逐渐摆脱了鸦片战争前仅从基督教角度对西方的粗浅认识,意识到中国武器的落后、专制制度的束缚,以及西方技术的先进、制度的民主。20世纪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伴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各派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介绍西方思想,逐渐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多角度对比中西文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渐全面。‎ 总之,随着中西联系的加强,以及近代以来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 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转向文化角度进行中西对比。‎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知识分子先后从器物、制度两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指出西方机械武器和立宪政治,而中国是旧式武器和专制制度。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重民主、重科学的文化传统,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文化,而中国忽视科学、迷信愚昧的不足,侧重从文化角度进行中西对比。‎ 总之,社会的变革以及内忧外患的局面,促使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向文化角度对比中西文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