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4-1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4-1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十七 ‎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954年7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门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毛泽东十分同意这个看法,他说:“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 B.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 C.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 D.万隆会议提高中国的影响力 ‎【解析】选A。1953年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描述“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体现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下我国积极展开外交,故选A;“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可见苏联对中国有很强的影响力,排除B;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于1953年7月,排除C;“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排除D。‎ ‎2.(2020·宣城模拟)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下图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漫画表明 (  )‎ A.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 B.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C.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美国仍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 ‎【解析】选D。“《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表明美国当时仍然坚持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拒绝与中国代表接触,故选D;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排除A;漫画没有涉及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排除B;新中国在建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排除C。‎ ‎3.(2020·荆门模拟)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背景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没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强调的那样,倡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也没有展示中国当时所流行的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导向”。之所以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开创了中、印两国友好的局面 B.成为规范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 C.在产生时充满理想化的成分 D.具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立场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具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立场,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4.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推动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这表明新中国 (  )‎ A.同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 B.基本上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C.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D.已经和美国改善关系 ‎【解析】选B。A说法很明显不符合事实;C指的是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D中美关系改善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答案为B。‎ ‎5.(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  )‎ ‎【解析】选B。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可知,1970年以前与中国建交的美洲国家只有社会主义的古巴,故B正确。A是20世纪50年代的建交状况,C是20世纪70年代的建交状况,D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建交状况。‎ ‎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挖合作潜力,充实务实合作内容。要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中方愿同各方加强合作,优先实施已经达成共识的互联互通项目。”这表明中国 (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进行外交政策调整,奉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选B。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国际组织,它不是联合国机构,其合作领域包括安全、经济、文化、军事、司法等,故A错误;‎ 材料反映了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故B正确;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单纯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故C错误;D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26分)‎ ‎7.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节选) ‎ 外交 环境 中美关系的改善,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 经济 建设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的经贸交流,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 祖国 统一 中国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为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 文化 教育 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日益活跃,美国的音乐、饮食、体育等传入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等变化 ‎ 从以上表格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阶段特征和成因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为背景考查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外交、经济、国际形势等方面来论证。 ‎ 答案:示例: ‎ 论题: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2分)‎ 阶段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4分)‎ 成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中美两国受到苏联的威胁;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美国霸权主义政策遭到反对;中国得到第三世界国家支持;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美国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综上所述,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20分)‎ ‎【备选习题】‎ ‎1.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于1980年废止)。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此可知 (  )‎ A.中苏关系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的结盟 B.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 C.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对抗毫无关系 D.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制度 ‎【解析】选B。决定一个国家外交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故选B;根据材料信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80年废止,排除A;中苏结盟时期正值美苏两极对峙,中国实行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政策,排除C;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利益,排除D。‎ ‎2.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 时间 外交成果 ‎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解析】选C。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可知这些成果是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原则下取得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选C;不结盟外交是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排除B;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所以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排除D。‎ ‎3.(2020·六安模拟)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种国际力量分化重组。毛泽东同志冷静分析形势,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即通过依靠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提出的背景是 (  )‎ A.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支援中国建设 B.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交 C.新中国外交环境逐渐恶化 D.团结欧洲和亚非拉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 ‎【解析】选C。根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种国际力量分化重组”“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故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故C正确。‎ ‎4.(2019·保定模拟)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伊朗、比利时等9国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解析】选D。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材料中国家与中国建交之后,故A错误;材料中提到的是尼日利亚等9国与中国的建立,未涉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B错误;1971年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落后,故C错误;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交,得到它们的支持,有助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正确。‎ ‎5.(2019·新疆模拟)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一年之内,中美外交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进入了总统使节去北京为总统访华筹备的阶段。其间双方避开了20年来的敌对宣传,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最重大的战略目标”是指中美两国 (  )‎ A.维护现有国际秩序 B.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C.建立新的国际平衡 D.共同应对苏联威胁 ‎【解析】选D。由材料“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共同应对苏联威胁,故选D;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秩序,排除A;材料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目标而非积极影响,排除B;“新的国际平衡”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 ‎6.(2019·南充模拟)国务院《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 ‎【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故选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A;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交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特点,排除B;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C。‎ ‎7.(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大主席,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 1964-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会议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4年 ‎40‎ ‎57‎ ‎13‎ ‎1970年 ‎51‎ ‎49‎ ‎25‎ ‎1971年 ‎76‎ ‎35‎ ‎17‎ 材料三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8分)‎ ‎(2)材料二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9分)‎ ‎(3)材料三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应如何理解?(8分)‎ ‎【解析】本题围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曲折过程命题,注意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的有机关联。第(1)题“政治要求”从材料一中可以找到答案;原因可结合课本知识回答。第(2)题要注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应抓“恢复”说明是“历史上的转折点”。‎ 答案:(1)政治要求:提出驱逐国民党集团,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要求。原因: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以未承认新中国为理由,拒绝讨论中国的提案。(8分)‎ ‎(2)变化: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的支持数通过了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主张正义的国家的支持。(9分)‎ ‎(3)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的阻挠,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动摇。(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