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云南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芒市第一中学2017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卷面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恩格斯曾描述道:“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这一现象的废止得益于 ( )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2.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 )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3.“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 ) A.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 D.富裕农民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昌盛,但二人实行的某些措施却截然相反,其中“措施却截然相反”的方面有 ( ) ①农业政策 ②工商业政策 ③政治措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 ( )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6.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商鞅变法 (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倡导严刑峻法 7.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8.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了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9.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 ( ) ①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 ②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③都反对宗教信仰 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 )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席林(1874—1956)认为,为了给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资料,人类必须从事经济活动,但是经济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毋宁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上帝”,这是当时天主教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合理的是 ( ) A.己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 B.是宗教顺应了时代的表现 C.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甚础 D.挑战了西方国家社会形态 1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给埃及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却是昙花一现。造成这种结果的内因是 ( )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C.欧洲列强的干涉 D.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改革 1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两则材料对比说明 ( ) A.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 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 14.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是封建君主制向资本主义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15.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日本三菱企业就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起来的,当时三菱企业从国家获得了一家造船厂、一座煤矿、一座银矿和两座金矿。当时政府的政策是大力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当时政府扶持的对象主要是 ( ) A.投资新兴工业的华族和士族 B.缺乏资金的私人企业 C.从事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企业 D.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 16.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这一规定说明1889年日本宪法 ( ) A.使日本政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B.使日本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C.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D.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17.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18.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 A.挽救中华民族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朝政府 D.建立民主共和国 19.“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20.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 ( ) A.看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B.主张实行代议制 C.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 D.主张恢复君主制 21.近代史上,英国在一个长期专制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个“办法”是 ( )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国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制 22.1999年,中美关系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而处于低点。1999年11月,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2001年4月1日,南海撞机事件又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200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访华,200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访美,中美关系再现曙光。两国关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波折,是因为 ( ) A.中美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分歧 B.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合作 C.中美两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合作,从根本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D.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23.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24.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装,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25.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资本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商品输出的要求 26.1971年尼克松宣称:美国将不接受以美元兑换黄金,外国人可以任意处置美元,外国银行家可以任意决定美元价值。这表明 ( ) A.美国和西欧盟友关系严重恶化 B.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动摇 C.欧元出现导致美元地位下降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体 27.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建立以礼入法,以法护礼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28.“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关注人,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志和利益。“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下列能反映启蒙时代人文精神内涵的是 (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每个人都是自已的牧师”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29.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 ( ) A.促成了英国光荣革命的爆发 B.使广大人民通过宗教改革接受了思想启蒙 C.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D.直接促发了法国大革命 30.罗素说:“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得归功于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这句话中“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指的是 ( ) A.相对论 B.生物进化论 C.量子力学 D.经典力学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 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一二九法令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谣传……是不公正的”?这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 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6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10分) 3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请回答: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4分) 芒市第一中学2017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0: A D C C C D B C A D 11—20: B D B C D C B A B A 21—30: D A A B D B A D C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2分)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的反抗斗争。(6分) (2)史实:农民名义上获得了自由,但要出高价赎买土地,并仍受村社的控制。(2分) 影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4分) 32.(16分) (1)特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4分) 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2分) (2)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中国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民族危机深重。(4分) 因素: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的远见卓识;有利的国际环境。(6分。答对三点即可) 33.(12分) (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4分)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4分答对两点即可) (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4分。答对两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