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解密16列强的侵华战争-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解密16列强的侵华战争-学案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 难度 ‎2017天津卷,5题 近代中国的海军状况 以近代中国海军状况切入,考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较难 ‎2016江苏卷,9题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以表格图片切入,考查《马关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中等 ‎2015江苏卷,22题 甲午中日战争 以史料文件切入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较难 ‎2015安徽卷,15题 ‎《北京条约》‎ 以传教士的言论为切入,考查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 中等 ‎2015四川卷,5题 ‎《辛丑条约》‎ 以图片切入,考查八国联军侵华 中等 ‎2015上海卷,20题 ‎《天津条约》‎ 以李鸿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经历,考查《天津条约》‎ 中等 ‎2012北京卷,12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以学者的言论为切入,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中等 分析解读 这一部分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从近几年高考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考查和命题角度看,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所涉及。复习备考时,‎ 明确近代四次重要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将其放到国际大背景下去分析、认识,将世界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贯通古今、关联中外”。‎ 考点一 近代四大侵华战争的背景 ‎(2012年北京卷)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摆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全面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英法美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修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概况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1858年夺大沽炮台,占领天津。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2)1859年英法再袭大沽炮台—1860年占天津—入北京,焚毁圆明园—签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3.影响 ‎(1)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017年天津卷)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考点二 侵略战争的过程 ‎(2015年江苏卷)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 ‎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解题思路】‎ 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兵舰既弱,坐守而已”即可得出“被动挨打”的结论;由材料一“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即可得出“海陆交织”的结论。第二小问,由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仍统海军驻威海……坐守而已”即可得出“主帅指挥不力,避战不出”的结论;由材料一“海军水手……向提督乞生路……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即可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的结论。‎ 第(3)问,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维新思想。可从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开展背景及其影响的角度思考作答。‎ ‎【要点解密】‎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1)从中国方面看 政治上,清政府软弱腐败,没有积极备战,指挥不利;‎ 经济上:通过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中国实力大伤,封闭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落后挨打必然。‎ ‎(2)从日本方面看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殖民扩张。‎ 他们积极备战,指挥得力,日本势力雄厚,所以清政府注定失败。‎ 考点三 近代不平等条约及影响 ‎(2015年安徽卷)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而且本题的材料选取与设问都比较的巧妙,通过拿破仑三世的评论,来考查近代的不平等条约,角度新颖。高效解答类似选择题需要在阅读史料的同时,抓住关键性词语,如本题中的“拿破仑三世”是给出了时间信息,“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给出了条约的内容信息,综合即可判断出正确选项。‎ ‎(2015年上海卷)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合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合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以曾国藩在前线接到某合约条款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天津条约》的认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天津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定的,《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而《辛丑条约》是在1901年签订。“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是全国各地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因此需要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加强以重视。‎ ‎(2016年上海卷)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关键就是理解光绪帝所说的这句话“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中国近代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从此台湾脱离祖国的怀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本题选D。‎ ‎【要点解密】‎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16世纪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郑成功带领中国军民收复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2015年四川卷)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的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 D.《辛丑条约》签订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内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素材,旨在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属于高考重要考向。审题时候抓住“美国国旗”,这是关键所在。再结合“他国国旗”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即可得出答案。本题实际上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总体认知能力。着眼点在于把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2016年江苏卷)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区别 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如图所示:‎ 考点一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背景 ‎1.(2018年山东高三检测)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考点二 近代四大侵华战争的过程 ‎2.(2018年辽宁沈阳高三质量监测)“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大沽到天津向北京进犯,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于朝鲜丰岛海面,与“发端于广东”不相符,A、B两项错误。“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说明首都被沦陷,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C项正确,D项错误。‎ ‎3.(2018年陕西高三检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上奏折时称:“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该文后的语句应该是 A.“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臣等再四商酌,应于关防内,明刊办理夷务字样,方足鼓舞人心。”‎ C.“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D.“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答案】B ‎4.(2018年河南高三联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 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 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落后的外交观念。材料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将“公使进京”作为与英法交涉的焦点,而在开放口岸等经济主权方面很快达成了协议,可见外国公使以平等的外交地位与清政府打交道,将会打破清朝统治者维护的宗藩外交等天朝上国传统规制,故选D。清朝统治者在谈判中出卖了经济主权等权益,不可能坚持国家平等的原则,故A项错误;B、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2018江苏五校高三第一次监测)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普通民众根本没有人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答案】D ‎6‎ ‎.(2018年山东宁阳高三测试)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失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因此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考点三 不平等条约及影响 ‎7.(2018年河南高三联考)《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工商界通过伦敦《泰晤士报》撰文呼吁英国政府:“我们现在正处于与中国进行更广泛交流的前夜,希望在印度的不列颠政府停止卷入鸦片贸易。”这说明他们担心 A.因鸦片输入过多可能会激怒清政府 B.鸦片贸易合法会造成利润越来越小 C.鸦片泛滥会激起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D.鸦片贸易会影响到输华工业品贸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英鸦片贸易的影响。材料“我们现在正处于与中国进行更广泛交流的前夜”说明《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作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希望在印度的不列颠政府停止卷入鸦片贸易”说明鸦片贸易容易导致中国人的反对,不利于其倾销商品,故D项正确。‎ ‎8.(2018年河南南阳高三检测)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其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这表明,近代中国内的“租界”‎ A.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 C.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了中国 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答案】D ‎9.(2018年贵州第一次模拟考试)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结合材料信息“拿破仑三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三世生于1808年4月20日,卒于1873年1月9日,且由于“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据此可以直接判断是《北京条约》,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条约不符。‎ ‎10.(2018年山东宁阳高三测试)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英法两国认为:可以与中国保持平等关系;这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而中国皇帝则认为:这是封贡体制的终结和对中国天下共主身份的否定,不可接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法的主张是为了与中国平等往来 B.外国公使驻京可方便对中朝贡 C.朝贡体制能够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 D.中国统治者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外交。面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皇帝认为“这是封贡体制的终结和对中国天下共主身份的否定,不可接受”,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缺少近代外交观念,以天朝上国自居,故D项正确。‎ ‎11.(2018年河南南阳高三检测)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 B.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12.(2018江苏五校高三第一次监测)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再据“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等信息可得出清政府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可看出并不是合理维护主权,故B项排除;结合材料中“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有损天朝体面”等信息可看出清政府抗拒接纳《南京条约》规定的内容,故C项正确;结合《南京条约》签订时的社会背景与中英关系,不存在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扩大侵略权益的结果,故D项排除。‎ ‎13.(2018年贵州第一次模拟考试)《中英虎门条约》第六款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川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表明 A.清政府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 B.英国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C.清政府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D.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重大权益 ‎【答案】D ‎14.(2018江苏五校高三第一次监测)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接受近代外交规则。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15.(2018江苏五校高三第一次监测)《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出 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 ‎ 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 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 ‎ 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16.(2018年河南南阳高三检测)《天津条约》签订以后,咸丰皇帝曾表示:“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至进京换约,如能尽力阻止,更属妥善。”咸丰皇帝的这番话实质上反映了 A.外国公使“驻京”是危害最大的条款 ‎ B.英法“进京换约”的要求是不正当的 C.清政府强硬的反侵略外交政策 D.清政府受传统外交体制的束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材料“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说明当时的清政府最难接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由于清政府受传统外交体制的束缚,以天朝大国自居,因此选择D;A、B、C都不属于实质。‎ ‎17.(2018年贵州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43年、1844年、1845年北方各商埠刚开放时,英国兴奋若狂。设菲尔德的一家有名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刀叉,并声称它准备把刀叉供给全中国。但中国人不懂得刀叉的用途,而是用筷子扒饭,他们对这些器物连看也不看。‎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 材料二 1852年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密切尔曾经这样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品(不合鸦片)竞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1852年密切尔报告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人为何对中国开放商埠“兴奋若狂”?请举两个材料一中所谓的“北方商埠”。‎ ‎(2)结合所学知识,为改变材料二中的“奇怪的结局”,英国当时发动了什么战争?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对英国改变“奇怪的结局”有帮助吗?为什么?‎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迫切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列举: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2)战争:联合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帮助。原因:《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向日本开放内地通商口岸,允许其在华办厂;英国援引《南京条约》附件中“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可在内地通商和在华办厂。‎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奇怪的结局”是我国市场庞大但消费量不及荷兰、北美和澳大利亚,为此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可以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附件中的相关规定来总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