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起源、确立与发展 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起源、确立与发展 教案

第10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1)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掌握实权,权力至高无上,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创新的开始。‎ (2)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3)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确立了两大制度,即联邦制度和共和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前者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而后者则以三权分立为指导思想,划分各权力主体的职权及相互制约关系。‎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国历时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是其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 (5)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 一、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先驱——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背景——英国的政治传统和资产阶级革命 ‎1.中世纪以来英国的议会政治传统 ‎(1)13世纪后半期,英国的议会制度开始萌芽。以后议会逐渐定型为上下两院。国王必须通过议会征收赋税,制定法律。‎ ‎(2)等级代表制的封建君主政体对国王权力有所制约。在反对封建国王专制集权的斗争中,封建贵族、高级教士、城市商人等联合起来斗争,迫使国王坐下来,与他们商讨有关征税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使封建王权受到制约。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为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前提,历经曲折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从而为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专政打下基础。‎ ‎(二)过程——渐进的民主改革 ‎1.17世纪——法律基础(《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背景 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 内容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意义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18世纪——基本形成(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 背景 国王有在宫中召集大臣等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 内容 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意义 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相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的领导者 ‎3.19世纪——不断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 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内容 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意义——妥协的艺术,深远的影响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使英国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通过协商和妥协,使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进行,避免了暴力冲突,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君主立宪政体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后来有不少国家采用了这一模式。‎ 二、英国的制度创新贡献 ‎(一)君主立宪政体 英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君主立宪制具体表现为:第一,“虚”“实”结合。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特有的代议制政体开始形成。18、19世纪,君主实权逐渐让渡给议会和内阁。第二,“议会至上”。《权利法案》等法律的颁布,使得掌握立法权的议会在三权中居于核心地位,行政和司法机关都是立法机关的一个部分,三者互有重叠。第三,两党制衡为核心的议会内阁制。17世纪以来,英国的两党制从托利、辉格党对立演变为保守、自由党并立,再演变为保守党和工党的对峙,内阁由下院选举获胜的党派领袖及其任命的阁员掌握,即议会内阁制。反对党的作用更具有英国特色,只有在下院选举中获得次多数席位的政党才能成为合法的反对党,起到监督执政党的作用。内阁遭议会不信任就要全体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二)责任内阁制 ‎1.基本涵义: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议会内阁制。‎ ‎2.基本原则:责任政府对议会负责,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便需要辞职以示负责。‎ ‎3.特点 ‎(1)国家元首是世袭君主,但没有实权,他发布的行政命令须经有关的内阁部长副署才能生效。国王必须任命议会中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组成内阁政府。‎ ‎(2)英国内阁权力很大,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核心,领导政府工作。‎ ‎(3)内阁与议会互相牵制,内阁有权提出政府议案,指导议会立法;议会有倒阁权,内阁必须向议会负责,而且一般是实行集体负责,内阁阁员与首相共进退。内阁须取得议会信任,否则,内阁须集体辞职或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由新选出的议会决定内阁去向。‎ ‎(4)英国内阁与议会关系比较和谐。原因是内阁政府与议会多数党一致,于是有人称英国是两权分立的国家。‎ ‎(三)文官制度 背景 ‎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对官吏的任免制度进行改革 确立 ‎1870年6月,以枢密院名义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以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从此建立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原则。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意义 文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一定的效率;文官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也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探究主题(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史料一] 前王党分子尼古拉斯莱斯特兰奇证实,只是由于詹姆斯的朋友们偶然的失误,特别是国王出人意料地未能在国内矗起王家军旗,发动战争,才使英国避免了一场中世纪常见的残酷的内战。‎ 当专制主义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在西方世界似乎都是处于上升的时候,1688年的这种变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应低估的。‎ ‎——[英]肯尼思·O.摩根编《牛津英国通史》‎ ‎[史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教你读史] 史料一说明1688年光荣革命避免了新的内战发生,稳定了政局,结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料二表明《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军权及财政大权,从而使英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奠定了君主立宪的法律基础。‎ ‎[思考] 依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 ‎[提示] ‎ 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附属机构;革命后,英王权力受到议会制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史料三]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 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的议席,另外31个人口在2 000至4 000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主要反映了英国议会席位分配方面的变化,说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不断调整议会选举制度。‎ ‎[思考] 根据史料三,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次变革中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提示] 主要因素:工业革命。最大受益者:工业资产阶级。‎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国王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脑,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全体内阁成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以代议制为基础,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探究主题(二)——英国政府职能的变化 ‎[史料一] 19世纪中期,有位英国人说:“正如美国人有一位选举产生的最高行政官一样,我们英国也有一位选举产生的首席执政官,女王只是政体的荣誉首脑。首相是执政党首脑。”‎ ‎[思考] 史料一说明英国首相的权力特点是什么?‎ ‎[提示] 首相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史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1875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 ‎[思考]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变化:内阁权力扩大,议会权力缩小;政府首脑权力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加强。‎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议会改革进一步扩大了民主权利;社会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做后盾。‎ ‎  ‎ 君主立宪制下国王、议会、内阁的地位和关系 ‎(1)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仍是世袭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的一部分、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英国国教的世俗领袖和英联邦的元首。‎ ‎(2)议会中的上院,保留尊严和荣誉,权力相当有限;下院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监督等一切大权,是政治权力中心。‎ ‎(3)内阁通过下院中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内阁首脑是首相,拥有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事实上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各部大臣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的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内在关系:责任内阁制下,首相是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由首相提名,国王批准组成;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1.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 A.资本主义发展导致政治制度变革 B.保留国王但是实现了民主 C.各阶层沟通妥协最终实现制度变更 D.议会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 解析:选C 资本主义发展导致政治制度变革,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材料“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不符,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保留国王但是实现了民主,故B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及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这与各阶层沟通妥协最终实现制度变更相符,故C项正确;议会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故D项错误。‎ ‎2.(2017·晋冀豫高三联考)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保护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 B.君主立宪体制尚有待于完善 C.权力制衡机制卓有成效 D.《权利法案》未真正发挥作用 解析:选B “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表明国王还拥有行政权,还没有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 ‎3.光荣革命发生后的几十年中,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这些重大变化并不是在光荣革命之后迅速发生的,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小的时间差。这说明英国宪政(  )‎ A.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B.不断实现自我调整与发展 C.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D.巩固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解析:选B 材料中“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小的时间差”表明英国宪政是渐进式改革,故B项正确。‎ ‎4.(2017·山西名校联考)2014年,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他领导的保守党在2015年的大选中胜出,将举行英国是否退出欧盟的全民公投。当选后,他的这一行为(  )‎ A.应对议会下院负责     B.会遭到议会上院的否决 C.必须得到国王授权 D.不可能得到内阁的支持 解析:选A 首相对议会负责,故A项正确;议会上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国王是统而不治,故C项错误;首相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故D项错误。 ‎ ‎5.(2016·茂名模拟)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 A.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B.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D.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解析:选C 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和首相对议会负责,故A项错误;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议会中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故D项错误。‎ ‎6.19世纪60年代后,英国一党长期盘踞政府的现象彻底终结。在野党被称为“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其批评、监督和限制执政党以及“后备政府”的作用得到政界的充分肯定。这反映出英国(  )‎ A.在野党得到国王的支持 B.两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C.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 D.两党竞争取代一党专政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彻底终结”得出在野党由存在到“充分肯定”,得出两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故B项正确。‎ 二、“分权制衡”体制的典范——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共和制度确立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形成时期:(独立战争爆发至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独立战争爆发后,1776年颁布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模式,使政体由邦联制过渡为联邦制,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共和政体确立。‎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美国独立 ‎(1)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 ‎(2)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殖民军队。‎ ‎(3)1783年,英国承认其独立。‎ ‎2.美国邦联制的弊端 美国建国之后实行的是地方高度自治的邦联制。在这种体制下:‎ ‎(1)邦联仅仅是各州之间的联合体,只是各州之间的松散联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2)在财政和经济方面,邦联政府既无权向国民征税,又无权管制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政府所需经费取决于各州是否缴纳。‎ ‎(3)在国防上,邦联没有统一的军队,各成员国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彼此隶属和制约关系,因此各州不能齐心协力对外。‎ ‎3.认识 这种邦联制度,使政府难以应付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外部威胁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内容 ‎(1)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度。‎ ‎①职权: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结构: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 ‎①权力职责 权力 行使者 职责权力 立法 国会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行政 总统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司法 最高法院 掌握司法权,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②主要特点: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特点。‎ ‎2.影响 ‎(1)进步性 ‎①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 ‎③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2)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保留了种族歧视。‎ 第二阶段——民主共和制的巩固和确立时期 美国政体确立后,南北方原有的矛盾并未化解,且日益上升为对政治制度的最终形式和对国体的认可两者的矛盾。伴随着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的告终和两党制的形成和完善,资产阶级政权得以巩固,民主政治有所发展。对两党制的认识如下表所示:‎ 历程 ‎①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②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③1860年以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持续至今 特点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实质 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影响 两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第三阶段——政府权力不断扩大时期 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促使罗斯福政府要求议会赋予更大的权力以采取非常手段,“罗斯福新政”的出台不仅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巨大冲击,且在政治制度上扩大了总统和联邦政府的权力。‎ 第四阶段——战后的新变化 ‎“二战”后,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限制总统和政府的权力,达成新的平衡。‎ 二、美国政治制度的三大特点 ‎(一)首先体现在权力的分立和彼此间的制衡。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属于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彼此间没有统属关系,是独立的,在宪法地位上是平等的,在行政、立法和裁决方面可以相互制衡。由于总统不对国会负责、且在一定条件下可绕过国会自行决策,所以美国的共和制又被称为总统共和制。‎ ‎(二)政治制度的第二个特点是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州)的制衡。美国属于联邦制国家,联邦制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州的权力不是由联邦授予的,二者的各自权限都是由宪法规定的。可以说,联邦制下,联邦的权力是州让与的,然后组成的联盟国家,他们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各自的权力,联邦主要集中于联邦事务,州则集中于州内事务。‎ ‎(三)两党制形成是美国政治制度的第三个特点。‎ 探究主题——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及评价 ‎[史料一] 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众议院人数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参议院由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美国1787年宪法 ‎[史料二] 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 ‎[史料三] 根据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的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这条修正案确立了美国联邦与州政府的分权原则:联邦政府拥有宪法授予的权力,而州政府则拥有“保留权力”。‎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了议员均由各州选民按一定规则选举产生,这有利于平衡各州关系。史料二说明总统的权力受到参议院的限制,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在设计之初遵循的基本精神是权力制约与平衡。史料三信息联邦“与州政府的分权”,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 ‎[思考] (1)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 ‎(2)《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中写道:“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综合以上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1)人民主权、民主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 ‎(2)措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或防止专制)。‎ ‎1.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从而加强了中央权力。‎ ‎(3)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4)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并对选民负责。‎ ‎2.多角度评价1787年宪法 ‎(1)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统一;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共和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了示范作用。‎ ‎(2)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历史局限性看:它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经后来修正,得以恢复)。‎ ‎1.(2016·三明质检)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这种运行机制体现了(  )‎ A.各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B.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分割 C.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分权制衡 D.对立法权的再度分割 解析:选D 参议院和众议院是美国的立法机关,允许它们彼此相互绝对否决,是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在立法权内部再次进行分权与制衡,故D项正确。‎ ‎2.自1789年到2003年,美国总统共用了1 484次常规否决,国会推翻的否决为106次,大约有7.5%的总统否决被国会推翻。这表明(  )‎ A.美国总统权力不断扩大   B.美国难以实现权力制衡 C.政府遵循美国宪法原则 D.联邦总统维护选民利益 解析:选C 材料中总统和国会之间互相使用否决权,体现了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故C项正确。‎ ‎3.1789年,杰斐逊向华盛顿抱怨采用了两院制,华盛顿于是问他为何要把咖啡倒在小碟子中,杰斐逊说为了让咖啡凉下来,华盛顿于是告诉他,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两院制可以避免人民受到煽动而陷入狂热,让共和国获得一个安全的锚。据此对美国采用两院制,分析正确的是(  )‎ A.延续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模式 B.提高了国会立法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C.参议院的权力高于众议院的权力 D.两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相互制衡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 两院制可以避免人民受到煽动而陷入狂热”表明,它可以提高立法的科学性,但是不能体现高效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可知,参议院是为了制约众议院“避免人民受到煽动而陷入狂热”,是一种权力制衡的关系,而非权力高低的关系,故C项错误,D项正确。‎ ‎4.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  )‎ A.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 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 C.制宪过程就是新贵族的夺权 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 解析:选A 材料“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表明1787年宪法协调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解决了邦联制下国家出现的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制宪过程,且制宪过程是合法的,故B项错误;美国没有新贵族,故C项错误;1787年宪法只是协调了南北方的分歧,并未解决,故D项错误。‎ ‎5.(2017·黄冈质检)美国国会于1791年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包括: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不得进入民房;免于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等等。1791年宪法修正案的突出特点是(  )‎ A.厘清了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关系 B.美国宪法的民主共和性质得以加强 C.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 D.保障了基本权利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解析:选D 自卫、财产、审判程序、刑罚等方面同样得到法律的明确保障,其中更有多处消除人民对公共权力的恐惧感,故D项正确。‎ ‎6.(2016·淄博诊断)1865年美国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其中规定:“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为合众国而受其管辖的人,皆为合众国及其居住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这一规定(  )‎ A.为南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B.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 C.加强了公民与联邦政府的联系 D.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是规范合众国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限制州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滥用,保障公民的权利,故C项正确。‎ 三、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19世纪中期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选择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艰难的共和之路。‎ ‎(1)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2)1870年普法战争后,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3)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宪法内容 ‎(1)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 ‎(2)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3.意义:沉重打击了国内顽固复辟君主制的保皇派势力,最终从法律上奠定了共和制的基础,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的统一 ‎(1)背景:19世纪中期四分五裂,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结果: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 ‎2.帝国宪法 ‎(1)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产生方式 权力职责 皇帝 世袭 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 宰相 由皇帝任命 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 ‎(2)联邦政体: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3.影响 ‎(1)积极影响: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强国之列。‎ ‎(2)消极影响: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二、德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德国统一后,一方面依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另一方面注重社会立法,使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俾斯麦以保守专制主义者的身份,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19世纪初期,日耳曼德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但是统一以后,德国工商业突飞猛进,使人惊叹为奇迹。俾斯麦很注意劳工的福利,从1883年开始,连续数年举办劳工疾病、意外伤害、残废、年老等保险,即工人每月付出少数保费,向政府主办的保险机构投保,便可得到免费医疗的照顾,领取残废、年老的生活津贴等,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劳工保险制度。‎ 三、当前的法国和德国政体 ‎(一)当前法国政体 当前的法国,即1958年建立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既不是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也不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第四共和国(1946~1958)的议会制共和制,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有人称它为半议会制半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2000年之前是7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任免总理和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但一年内不得解散两次);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等。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 ‎(二)当前德国政体 现在德国的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国家结构是联邦制。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若干人组成,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拥有行政大权,由议会选举获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推举的总理候选人担任。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代表国家,多是荣誉性职务。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行使立法权、监督政府工作等。联邦宪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机构,奉行“司法独立”原则。‎ 探究主题(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史料一] ‎ ‎[注] 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 ‎[教你读史] 史料一漫画表明了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直至1875年宪法,法国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政体也历经反复演变,画面中零乱的房间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特征。‎ ‎[思考] 史料一漫画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 法国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史料二] 近代法国政体的演变:‎ ‎[教你读史] 史料二反映了法国政权交替频繁、政局动荡,但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政体,体现了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 ‎[思考]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过程体现的特点。原因何在?‎ ‎[提示] 特点:具有反复性、曲折性。原因:封建势力强大,专制观念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软弱。‎ ‎[史料三] 第三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产生。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首脑,有任命军政要职、提出法案和解散众议院等重大权力。‎ 第九条 参议院得以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第十条 共和国总统,非得两院同意,不得宣战。‎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教你读史] 史料三信息“总统由……国民议会……多数票产生”说明法国出现了代议机构;总统权力空前强大,说明保守势力较大。总统由选举产生且权力受到制约,反映出具有民主共和制的一些特点。‎ ‎[思考] 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的原因。‎ ‎[提示] 共和制逐渐获得广泛支持;国民议会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共和派的变化;君主派与共和派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宪法吸收了各派意见,借鉴了英美经验。‎ 法国共和政体的特点及认识 ‎1.特点 ‎(1)曲折性:经历了君主专制的复辟、君主立宪制、帝制,直至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2)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 ‎2.认识 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过程具有反复性、曲折性,但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并不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它们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何种政体的争斗。‎ 探究主题(二)——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一] 第12条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15条 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第18条 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 ‎[教你读史] 史料一说明君主拥有巨大的权力,包括任免宰相和其他官吏,创制法律,甚至召开和解散议会。君主的权力高于议会。‎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议会的权力和法国有何不同?法、德两国议会权力的确立和差异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提示] 不同:德国议会立法权受皇帝制约,无行政制约权。说明:代议制民主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议制民主的差异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 ‎[史料二] 漫画解读德国发展:‎ ‎ ‎ 图1 木桶的木条是德意志各邦,箍木桶的铁条指德意志帝国颁布的各项法令。‎ 图2 年老的俾斯麦仍然身手不错,喻指德国的经济迅速腾飞。‎ ‎[史料三] 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各项法令”“箍木桶”“铁条”“迅速腾飞”等信息说明君主立宪制适应并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史料三漫画中议会被君主操纵,反对君主无疑是自寻死路,暗喻议会没有权利,反映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专制本质。‎ ‎[思考] 结合史料二、三漫画材料,应如何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 ‎[提示] 一方面,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君主立宪制,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制,与专制体制相比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帝国宪法立宪是虚,专制是实,保留了大量专制主义残余,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及成因 ‎1.突出特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国的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 ‎(1)帝国皇帝世袭,权力巨大,可以任命帝国宰相,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2)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3)两院制议会中,联邦议会权力巨大,负责法律审批;帝国议会虽有立法权,但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 ‎2.原因 ‎(1)德国是容克地主(封建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后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专制残余。‎ ‎(2)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赖性强,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因此德国的民主制度徒有其表。‎ ‎1.(2017·山西名校联考)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   )‎ A.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    B.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 D.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解析:‎ 选B 1875年的宪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是共和派与保皇派斗争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故B项正确。‎ ‎2.(2016·湖南六校联考)“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现象(  )‎ A.说明法国宪政思想和法治理念还不如英国和美国 B.是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产物 C.说明浪漫主义情怀影响法国对立法和法律的态度 D.反映出法国国内、国际战争频繁影响了宪法的制定 解析:选B 根据“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无理论说明”可知各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无法达成广泛一致,从侧面反映出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故B项正确。‎ ‎3.(2017·丹东质检)有人抱怨说,法国1875年宪法只有两条,第一条:总统具有一切权力;第二条:总统不得内阁批准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该观点认为法国(  )‎ A.共和制确立历经曲折   B.内阁凌驾于总统之上 C.议会制约总统的权力  D.内阁独掌国家行政权 解析:选C “法国1875年宪法只有两条”强调宪法内容,与“历经曲折”不符,故A项错误;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内阁由总统任命,故B项错误;“总统不得内阁批准不能行使任何权力”可以看出内阁议会对总统有制约作用,故C项正确;1875年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故D项错误。‎ ‎4.近代德国的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共同行使颁布法律的职权,议员通过公开的直接普选产生。帝国议会每年由德皇召集,联邦参议院只有在得到德皇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解散议会。这表明当时德国(  )‎ A.行政体制体现出专制性 B.帝国议会享有司法权 C.尚不具备近代社会特征 D.皇帝有权解散参议院 解析:选A 材料反映出行政体制中德皇拥有很大的权力,体现出专制性,故A项正确;帝国议会享有立法权,故B项错误;“议员通过公开的直接普选产生”,已经具备近代社会特征,故C项错误;参议院相当于德国的联邦议会,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有权解散联邦议会,故D项错误。‎ ‎5.(2017·惠州一模)1876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尼采的论述可以看出是对德国的一种批判,而根据所学知识1876年时德国刚刚完成统一大业,在统一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故A项正确。‎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  考纲 卷别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 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全国卷Ⅰ ‎201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015·责任内阁制形成;2016·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2014·1787年宪法和《独立宣言》‎ ‎2016·欧洲代议制 全国卷Ⅱ ‎201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014·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 ‎201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2013·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全国卷Ⅲ ‎—‎ ‎—‎ ‎2016·1958年以来法国政体的变化 ‎ 全国卷 ‎—‎ ‎2010·美英和解、独立战争 ‎—‎ ‎[考情分析]‎ 本讲考点中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史实和历史线索较多,高考往往通过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来灵活考查主干知识。高考命题材料在教材之外,对于学生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的能力考查是重要考查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成果直接用于命题,2014年全国卷Ⅱ第41题是最好的例证。‎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 ‎(一)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3·全国卷Ⅰ)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解析:选D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而在政变后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为王,目的是为这次宫廷政变披上合法的外衣,故D符合题意。‎ ‎2.(2013·全国卷Ⅱ)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解析:选D 注意时间信息“1787年”,结合1787年宪法的背景可以判断,华盛顿所说的“现行制度”即美国当时实行的松散的邦联制,而对其进行的“彻底变革”即为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联邦制,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选择D项。‎ 高考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能形成一个系统并能说明一个问题的知识体系。本讲中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法国政体演变、德国君主立宪制等,基本上都是耳熟能详的概念,但高考题往往出其不意,通过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打破思维定势,灵活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具有重回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 ‎(二)能力方法灵活考 ‎3.(2010·全国卷)右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解析:选D 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时间限定语是1782年,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漫画体现英国与“美利坚”是拥抱着的母女关系,英国愿与美利坚和解,故答案是D项。‎ ‎4.(2013·全国卷Ⅱ)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解析:选A 德国的近代政体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所确立的,这就使得在德国,君主是实,立宪是虚,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从而导致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选择A项。‎ 的经验会导致新的历史见解,而根据新的见解,又可以阐述新的问题,可以重新审查新老论据,可以从大量似乎无用的资料中挑选出颇有意义的事实来。”新课标全国卷往往以此为情境,同时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素养融合在一道题上综合体现,加大了能力考查的力度。‎ ‎(三)历史价值观引领考 ‎5.(2015·全国卷Ⅰ)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解析:选D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准确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议会掌握实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权力受到法律严格限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仅仅保留了一些名义上的权力,据此可知,A、B、C三项皆为错误,只有D项符合题意。‎ ‎6.(2014·全国卷Ⅰ)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解析:选B 结合1787年宪法可知,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说明1787年宪法没有给予印第安人、黑人同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这违反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故B项正确。‎ 通过对欧美代议制的考查,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其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其局限性。‎ ‎(四)社会热点隐性考 ‎7.(2016·全国卷Ⅲ)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解析:选A 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了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明显使总统权力增大,这有利于政局稳定。‎ ‎8.(2016·全国卷Ⅰ)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析:选B 题干1702年是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表明议会有权制约国王,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在当时英国国王权力还很大,可以随便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还没有“统而不治”,因而君主立宪制尚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内阁制基本确立于18世纪中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最高行政权,其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没有破坏《权利法案》,故D项错误。‎ ‎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造成了政党自身的分裂。脱欧公投背后是政党媒体化与政治选举的异化,脱欧公投是英国垄断资本转移社会矛盾的必然产物。高考对该问题的关注,不是直面热点,而是可能考查一种权力运行的模式,隐性考查公投背后带来的政治影响。‎ ‎[热点演练]‎ ‎1.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不能随意赦免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此举(  )‎ A.推动了司法权的独立 B.促进了内阁制的形成 C.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 D.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解析:选A 据材料“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不能随意赦免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可知司法权不再受制于国王,有利于推动司法权的独立,故A项正确。‎ ‎2.有学者说,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家“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概被消灭”。这反映出英国(  )‎ A.国王仍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B.国民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C.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D.以政治妥协调和阶级利益 解析:选C 1688年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王权的原则,国王的立法权为议会所夺,责任内阁制的成立,内阁首相夺取了国王的行政大权,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项错误,C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属于间接民主,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政治妥协,故D项错误。‎ ‎3.以博弈的结果为标准进行区分,可分为正和博弈、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正和博弈的结果可以用“互惠互利”“皆大欢喜”来形容。零和博弈的结果是有非均衡性和非稳定性,往往导致“以牙还牙”、循环往复。有人说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正和博弈,这是指美国(  )‎ A.实施宪政,保证中央集权 B.三权分立,实现制约与平衡 C.权力制衡,行政效率低下 D.宪政自由,实现真正民主 解析:选B 解答时注意题干对“正和博弈”结果的解释,结合美国宪政的史实可以判断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中,美国防止了专制的出现,故选B项。A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分权制衡而不是中央集权,故排除;C、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皆排除。‎ ‎4.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 A.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B.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解析:选D 法国在将近百年的民主建设过程中有过成文宪法,但出现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反复更替,宪政制度不稳定,故A项错误;法国革命过程中帝制与共和制反复更替,宪法也不断变化,故B项错误;法国社会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宪政道路并不坚决彻底,故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后共和制与帝制反复斗争,最后建立了民主宪政,故D项正确。‎ ‎5.铁血宰相俾斯麦说:“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任何一个有养老金的人,都会比那些没有这样期望的人更容易得到满足,更容易管理。”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政治家以联邦议会进行斗争 B.摆脱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 C.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 D.以民主制度实现了社会公平 解析:选C 俾斯麦强调运用福利手段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故C项正确。‎ 非选择题增分研究 全国卷40题、41题答题规范 第41题典例精选(2014·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通史·近 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 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阅卷评析]‎ 阅 卷 评 点 ‎  该生能够从两个版本的目录中概括出主要的不同在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但在原因分析中偏离题意,仅仅局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忽视了两个版本教材所处时代的特征,没有把这种不同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基本上是跑题之答。‎ 增 分 指 导 ‎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对材料进行认真对比,找到不同,是解题关键。要解答好本题,第一步是理解试题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本题内容建构遵循的是史学范式,体现的是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意识形态。第二步,将目录A与目录B进行对比,可得出第一问的答案。第二问从史学的发展、目录出现时的国内背景、国际背景、中心观的变化、历史分期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说明即可。‎ ‎[满分示例]‎ 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 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命题探源]‎ 从上题的设计思路来看,反映了中国史学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两个主要观点,它们均源于欧洲,是纯粹的学术观点,并行不悖。把史学观点引进高考试卷中,将史学观点争鸣带进高考试卷中,设计思路新颖,立意深远。‎ ‎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淄博模拟)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解析:选D 《权利法案》的颁布,结束了王权专制,使英国从人治走向法治,故A、C两项错误;光荣革命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故B项错误;材料中最后一次革命,革命的方式被改良取代,故D项正确。‎ ‎2.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  )‎ A.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 B.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 C.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 D.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 解析:选D 题干中的这个事件正是议会与首相相互制约的典型事件,故D项正确。‎ ‎3.(2016·菏泽模拟)恩格斯曾说:“(英国19世纪初)下院通过它的贿选问题委员会宣布下院是靠贿赂选出来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不是靠贿赂而是由选民自由地选出来的。”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 A.营私舞弊充斥各个社会领域 B.代议制民主仍受制于财产多寡 C.腐败已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 D.基层民众仍不享有民主权利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不是靠贿赂而是由选民自由地选出来的”说明当时能否当选为议员与财产关系重大,体现了代议制民主仍受制于财产多寡,故B项正确。‎ ‎4.据载,英国辉格党人赢得选举后颁布了《改革法案》:“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限制……重新划分了选区,把权力从‘腐朽选区’拿走,给那些以前没有足够代表名额的城市,这些地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该《法案》的颁布(  )‎ A.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进一步冲击了传统土地贵族的统治 C.使英国公民获得了普选权 D.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保障 解析:选B 材料中“腐朽选区”指的是原来的封建贵族占主导地位的选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指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而兴起的阶层,因此降低选举权的财产限制主要是打击了原来的土地贵族,有利于保障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权力,故B项正确。‎ ‎5.(2016·商丘模拟)“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分权是历史发展无奈的选择 解析:选C 材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分权保障了美国的民主,二是分权也牺牲了效率。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全面概括了材料信息,故C项正确;分权是历史发展无奈的选择,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6.(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谈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美国(  )‎ A.法制建设的程序符合民情 B.政治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 C.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 D.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其强调的是民情,而民情之中则主要是指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故D项正确。‎ ‎7.2016年又是美国大选之年,而近些年来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同属一个党)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 B.美国总统的行政权不断扩大 C.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加强 D.美国民主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解析:选A 总统拥有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一党政府”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两党政府”选民比例说明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故A项正确。‎ ‎8.(2016·临沂质检)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规定(  )‎ A.加强了中央权力,兼顾了地方分权 B.类似中国的剪刀、石头、布游戏规则 C.强化了总统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D.其本质是“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解析:选D 材料“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政府机构公职人员选举产生,行使权力的同时受到其他法定权力部门的制约,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故D项正确。‎ ‎9.(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 A.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B.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解析:选C 根据所学可知共和派一票定共和,所以共和派力量并不是十分强大,故A项错误;法国政权稳定是一种表象,材料是问稳定的原因,故B项错误;“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体现了法国政治结构中的分权制衡的作用,故C项正确;在法国政体中总统不仅是形式上的总统,也是事实上的总统,故D项错误。‎ ‎10.(2016·皖南八校联考)下表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部分内容的比较。‎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受议会限制 德国皇帝世袭;宰相由皇帝任命;联邦议会的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下列对其说明正确的是(  )‎ A.法国最早实践了分权政治 B.德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体制 C.都是民主政治影响的产物 D.都体现了维护国家的统一 解析:选C 美国1787年的三权分立原则,就远早于法国,故A项错误;德国1871年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的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近代民主政治的范畴,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家统一问题,故D项错误。‎ ‎11.(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有学者认为,就俾斯麦的君主制信念而言,“他身上寄宿着一个中世纪的灵魂”,“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权道路”。他将人道主义贬低为无用的“废话”。据此观点可推知(  )‎ A.德意志君主制违背潮流 B.德意志帝国潜伏了危机 C.俾斯麦是君主的代言人 D.俾斯麦致力于复辟帝制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权道路”可知德意志帝国潜伏着危机,故B项正确。‎ ‎12.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年5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这表明(  )‎ A.议会支持社会主义运动 B.德国议会政治已趋成熟 C.议会依法拥有立法权力 D.俾斯麦与议会矛盾尖锐 解析:选C 材料“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年5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体现帝国议会依法行使立法否决权,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1835年,《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1889年,颁布了《苏格兰地方政府法》,1894年又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把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导致地方官员和地方行政开支的大量增长,这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地方政府制度演变的特点。(12分)‎ ‎(2)根据以上材料,请结合英国与近代中国的有关史实阐述钱穆观点的合理性。(13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不同时间段中地方政府制度的内容归纳概括。第(2)问,首先提炼出钱穆的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就英国来说,它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传统加创新,把《大宪章》、《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在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梳理出来,强调它们保证社会安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就中国来说,应先指出传统的专制,然后指出近代以来,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学习西方,但是由于国情不同,照搬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最后作出小结。‎ 答案:(1)特点: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地方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职权;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 ‎(2)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 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基于国情,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1688年光荣革命后,继承了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限制王权的传统,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法在王上的原则,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等法律解决政治矛盾。1835年《市镇法》、1888年《地方政府法》、1894年《区、教区、乡议会法》既保住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同时又用立法的形式不断地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有效地解决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完善了政治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繁荣。‎ 中国自古以来建立的是专制制度。1840年后,中国也没有出现如西方那样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专制制度服务的儒家思想仍占据主流地位。宗法制仍是维持当时中国农村稳定的重要制度。19世纪中期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向西方学习,力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先后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这说明任何国家在学习他国先进政治制度时必须植根于本国国情。‎ ‎14.(2016·德阳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公元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1900年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有人据此图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结构图(见下图)。‎ 结合图示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该学者的任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 解析:观点方面,根据材料中“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可知,该作者的观点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是构建西方文明的四大要素。论证方面,结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分析作答,政治上以英、美、法、德所建立的代议制政体为史实依据,经济上以工业革命为史实依据,法律上以英、美、法、德所制定的宪法法案为依据,社会观念上以公民意识的觉醒和人民民主权力的确立为依据。最后小结结论即可。‎ 答案:参考示例 示例1(肯定意见):‎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500年后的西方世界的兴起。‎ 论证:①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③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 示例2(修改意见):‎ 观点:1500年后的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论证:①意识形态: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②国家模式: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它既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了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③科教体制: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继之在两次科技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确立了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使西方社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众的人文科学素质大大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④文化传统:近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勇于开拓、善于探索的性格意识,成为西方推动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乃至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 总结:综上所述,该学者指出的四个要素并不能完整地说明1500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示例3(否定观点):‎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没有导致1900年后西方世界的衰落。‎ 论证:①政治:20世纪的民主浪潮和法西斯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如普选权在西方国家普遍确立,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②经济:20世纪的历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如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滞胀”危机后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均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法治:20世纪西方国家仍旧强调以法治的手段巩固民主制度、维护社会统治,如罗斯福新政以立法的形式摆脱经济危机;④社会:20世纪西方国家大多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在1900年后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持续乃至强化,西方世界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一个核心:西方民主政治的演变历程;二大阶段: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扩展;三大线索: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古罗马法律的形成与演变,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 一、古希腊与古罗马两种文明的差异 项目 古希腊 古罗马 文明拓 展方式 古希腊通过对外扩张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来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古罗马通过战争扩张疆域,在继承古希腊文明、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国家组 织形式 古希腊实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各城邦长期独立自治 古罗马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建立起统一的帝国 政治 体制 古希腊实行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 古罗马初期实行贵族共和制,随着对外扩张逐渐转变为帝制 政治文 明贡献 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罗马法是世界上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现代法律的基础 ‎[针对训练]‎ ‎1.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指出:“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那罗马国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它又完全是贵族政体;而如果只注意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  )‎ A.民众利益至上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实行贵族政治 D.王权与族权的结合 解析:选B 材料反对“只注意民众的权力”,故A项错误;波利比阿强调要注意“执政官的权力”“元老院的权力”“民众的权力”三方权力,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B项正确;材料反对“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族权”,故D项错误。‎ 二、归纳比较近代英、德、美、法的代议制 ‎  国家 项目  ‎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政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 共和制 政体确 立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787年宪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国家元首 国王 皇帝 总统 总统 元首权力 虚位,无 ‎ 实权  ‎ 掌握最 高权力 总揽行政大权 权力受议会限制 政府首脑 首相 皇帝和宰相 总统 总理 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总统 议会 立法权 下议院 议会与皇帝 国会 议会 行政权 首相和内阁 皇帝和宰相 总统 总统 ‎[针对训练]‎ ‎2.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有关该条约在以下四国正式生效符合程序的是(  )‎ A.美国总统批准而无需国会同意 B.英国上议院和下议院共同批准 C.德意志帝国议会最后批准 D.法国总统批准而无需国会同意 解析:选D 美国总统拥有对外战争、媾和与签约的权力,但是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签订此条约后,需要国会批准才能生效,故A项错误;对外战争和签订条约由英国下议院批准,而不需要上议院和下议院共同批准,故B项错误;德意志对外战争和签订条约最后由皇帝批准,而不是帝国议会,故C项错误;法国总统权力很大,有权任命高级文武官员,签署法令,拥有军事权和外交权,批准条约无需国会同意,故D项正确。‎ 一、古代雅典文明与古代中国文明的比较 ‎  国家 项目  ‎ 中国 雅典 政治特色 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控制地方,皇权至上 建立了直接奴隶主民主政治,公民获得了较充分的民主权利,后来造成政局动荡 地理环境 大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便于耕作 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港湾众多,便于海运 生产方式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商业落后,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落后,粮食缺乏,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文化特色 宣扬“忠君”思想,重视封建道德教育,颂扬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享受和“人”的价值尊严,反对专制 ‎[针对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伯利克里和艺术家们开始美化雅典时,他们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雅典卫城。在雅典城迂回曲折的街道两旁,雅典人简朴的住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多是一层或两层的平顶屋。市场是雅典人进行贸易和社交活动的中心,市场旁边是一些有名的门廊或回廊,是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雅典公民大会在卫城西侧的普尼克斯山上召开,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那里的露天剧场上,我们仍能看到伯利克里向民众发表演讲时站的讲台,以及后面的主席团座位。‎ ‎——[英]J.C.斯托巴特《光荣属于雅典》‎ 材料二 紫禁城整体布局依据天文原理,全部按照南北轴线方向排列,以反映宇宙的无上权威。总的规划和所有细节设计,都是为了让走近或进入各道城墙和庭院的人心生敬畏并留下难忘印象。……它那壮观的庭院,它所有建筑物的屋顶轮廓之优雅和建筑学上之气势,还有大量使用的彩色釉瓦,使它无论在美学上还是在象征意义上都无与伦比。‎ ‎——[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1)依据材料一、二,概述雅典卫城与中国紫禁城的不同特点及分别体现的政治理念。‎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种政治理念产生的根源。‎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关键词“简朴”“敬畏”“优雅”等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中西政治制度特征回答。第(2)问,首先明确政治理念产生源于经济基础,然后结合中西经济不同模式回答。‎ 答案:(1)特点:雅典卫城:简朴,自由;紫禁城:奢华,庄严。‎ 理念:雅典:民主,开放;中国:专制,封闭。‎ ‎(2)根源:雅典:商贸发达。中国:封闭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二、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 明朝内阁 西方内阁 产生 背景 丞相制度被废除后,由于行政事务繁杂,皇帝的精力和才能有限而设置 西方的内阁制始于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淡出行政事务,议会逐渐控制行政机构 产生 方式 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内阁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对议会负责 权力 大小 内阁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负责国家的内政外交 性质 君主专制的产物,突出了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资产阶级专政机关,体现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特点 ‎[针对训练]‎ ‎2.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内阁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是(  )‎ A.决策机构咨询机构 B.咨询机构决策机构 C.首辅有决策权内阁大臣拥有建议权 D.皇帝的内侍机构行政机构 解析:选D 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不是决策机构,也不是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的责任内阁是行政机构,掌握行政权,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二者不同性质决定了二者的本质区别,故选D项。‎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如皋一模)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这样评价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时,“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主要得益于(  )‎ A.实行财产等级制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四百人会议 解析:选A 材料中“权威的根基”表明贵族对政治的垄断,根据梭伦改革内容,实行按照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 ‎2.“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梭伦改革的开展 B.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民主 C.表明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D.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解析:‎ 选D 克利斯提尼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这次改革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故D项正确。‎ ‎3.(2016·汉中检测)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年)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 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 B.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C.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 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解析:选D 伯里克利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期,故A项错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并不意味着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故B项错误;万民法的出现远远晚于古代雅典民主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可知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故D项正确。‎ ‎4.《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位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 A.保护债权人利益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权益 C.注重程序和形式 D.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选C 材料以买卖不动产和奴隶为例,突出了在买卖过程中,对涉事人员的身份、数量、规定语言、指定动作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体现了罗马法对事件流程中具体环节和形式的重视,故C项正确。‎ ‎5.(2016·黄冈模拟)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 A.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 B.继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源头 D.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解析:选A 据材料“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可知盖尤斯主张皇帝的法治权力来自于人民,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故A项正确。‎ ‎6.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这反映了(  )‎ A.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 B.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 D.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解析:选D 《王位继承法》主要是对王位继承者的要求,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权力中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英国的王位继承影响英国的民主政体,用明确的法律确立了这种制度,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的要求,与“完善”不相符,故C项错误;《王位继承法》是英国资产阶级巩固民主制度的一种手段,故D项正确。‎ ‎7.1887~1897年,议员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 A.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 B.夺权时期资产阶级的权力需求 C.19世纪末政治文明的倒退 D.代议制民主被政党政治所取代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式的资产阶级代议制。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英国式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行政权力膨胀的特点,而材料“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正体现该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向,故A项正确。‎ ‎8.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 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 C.美国的联邦宪法是一件好看而不实用的艺术品 D.美国的联邦宪法是美国排除外部思想的影响而独自创制的 解析:选B “联邦宪法……落到他人之后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充分说明了美国民主的特殊性,B项正确。A项与材料意思不符,C、D两项说法错误。‎ ‎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这反映出美国(  )‎ A.名为民主共和,实为专制暴政 B.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C.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 D.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 解析:选C 材料“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体现了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故C项正确。‎ ‎10.(2016·临沂模拟)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1875年宪法颁布以后,尽管多党制下的内阁变换不断,但宪法频繁变更的现象已经改变。这是由于(  )‎ A.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B.1875年宪法保障了人权 C.国际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D.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发展 解析:选D 资产阶级民主力量,有效地维护了共和政体,故D项正确。‎ ‎11.(2016·昆明质检)有史家评价某部宪法: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仅限于分别阐释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然而,恰恰是这样一部临时性宪法竟通用了65年之久。形成这部宪法如此特点的原因是(  )‎ A.英国的历史、国情和民主趋势的结合 B.美国克服邦联制下无政府状态的必然 C.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影响 D.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解析:选D 英国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明确规定英国为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美国的1787年宪法有序言、正文,有理论说明,故B项错误;德国的1871年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政体,故C项错误;法国的1875年宪法,又称为“一票共和”,是共和派、君主派、立宪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故D项正确。‎ ‎12.(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这说明此宪法(  )‎ A.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B.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 C.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 解析:选C 材料“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反映了议会行使立法权,体现了此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河南省六市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雅典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雅典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国家最主要的民主机构,它们分别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虽然其权力还有部分交叉,但“三权分立”的轮廓是明确的。这三个机构的设立反映了雅典人所具有的分权制约的思想。只要将近现代西方民主和雅典民主作一比较,不难发现雅典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实际上是近代以来在各国出现的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胚芽,众议院和参议院是西方民主国家在分权制约思想下设立的国家组织,从其源流上考察,与雅典民主政治一脉相承。‎ ‎——摘编自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 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 “民主”的含义在古希腊就是人人统治,从而人人不得受到任何人的统治,所以他的基本取向是“自由”或不受干预的自由。人不能忍受任何约束,否则就会群起攻击领导人为“寡头分子”,要求惩办他们。民主与法治处于尖锐的冲突中。一般现代人认为,法律的基础是民主,法治和民主是一回事。在古希腊,“人民”是一个集合名词,它体现作为一个整体的公民群体,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近代的民主国家,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商品经济日盛,古代城邦的简单直接民主制的外壳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也不适用于民主国家,这是由直接民主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决定的。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制相比,它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是明显的。‎ ‎——摘编自龚月萍《浅探古希腊民主政治与现代西方 民主政治的异同》‎ 材料三 中国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另外一种选择,这就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坚定地探索符合自己民情国情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并争取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超越西方,超越西方模式。最终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会认识到跟着西方模式走,路只会越走越窄,而大胆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才可能真正成功。‎ ‎——张维为《西方民主真的该吃药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方民主与雅典民主的不同。(8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3分)‎ 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平等”“直接性”“分权制约”‎ 等分析概括雅典民主的特点;从地理条件、城邦体制、经济基础、思想条件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间接民主;古希腊是奴隶制民主,近代西方是资产阶级民主。第(3)问,从古代希腊民主到近代西方民主,再到现代中国民主,表明民主政治是多元的,民主政治是人类的追求;近代西方民主吸收了古代希腊民主有益成分表明民主政治在继承中发展;从中国“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坚定地探索符合自己民情国情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得出民主政治制度必须适合国情;等等。‎ 答案:(1)特点:直接民主;公民权利的平等;人民主权;民主制度有机构保证和法律保障;分权制衡;民主对象的范围比较狭窄。(答出四点即可)‎ 原因:濒临海洋、支离破碎的自然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雅典工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达增强了公民参政议政意识;先进思想家自由、平等思想(或人文精神)的推动。(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古希腊民主与法治对立,近代西方认为法律的基础是民主;古希腊强调集体民主,近代西方侧重个体自由;古希腊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间接民主;古希腊是奴隶制民主,近代西方是资产阶级民主。‎ ‎(3)认识:民主政治是人类的追求;民主政治在继承中发展;民主政治制度必须适合国情;民主模式的多元性;民主政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适时改革。(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没有冲突,就没有政治;没有妥协,政治就只能以暴力冲突收场。民主政治不能取缔冲突,但是可以化解冲突,变恶性冲突为良性冲突。民主政治正是妥协中炼成的,以冲突始,以妥协终。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民主政治是制造妥协的政体,专制是制造暴力的政体。民主政治极大地增加了不妥协的成本。对执政者来说,在非民主政治下,妥协的成本很高;在民主政治下,不妥协的成本很高,会受到法律、选民和道德的三重制裁。妥协的制度安排,包括对少数派的保护,都是民主制度的一部分。‎ ‎——摘编自刘军宁《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民主是妥协 的制度》‎ 材料反映出政治斗争的若干因素,请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政治斗争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正、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对政治斗争中影响暴力斗争与妥协的因素。首先要结合材料概括归纳观点,如根据材料可得出政治斗争是暴力冲突与妥协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然后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在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中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斗争及妥协,其中近代英国和法国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叙述过程中,结合不同派别的斗争及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政治斗争是暴力冲突与妥协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探讨:英国通过暴力冲突,把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此后,统治者争权夺利,英国政局动荡,斯图亚特王朝乘机复辟,复辟势力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行反攻倒算,竭力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这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极大不满,他们发动宫廷政变,与旧贵族妥协,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避免了政局的剧烈动荡。‎ ‎(示例答案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