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演练:模块检测卷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演练:模块检测卷二

模块检测卷二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小成语大文化。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 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 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儒家、法家 解析: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材料中“取义”是儒家而 不是墨家,故 A 项错误;“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是道家 而非墨家,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取义”是儒家而不是墨家,故 C 项 错误;“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下图空白处应填写为 ( ) A.致良知 B.存天理,去人欲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 解析:“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和“心即理也”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 九渊心学在本体论方面的观点,反省内心是陆九渊心学在认识论方面 的主张,故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程朱理学在认识论方面的主张,程朱理 学认为认识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故选 D 项;致良知为明 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的主张,故排除 A 项;“存天理,去人欲”和“三 纲五常”是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方面的主张,而非其认识论方面的主 张,故排除 B、C 两项。 答案:D 3.“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 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段话属于( ) A.“天人感应” B.“心学” C.程朱理学 D.朴素辩证法 解析: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与材料中“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相符,故 B 项正确。 答案:B 4.《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 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 A.兼相爱,交相利 B.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C.存天理,灭人欲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观点,故 A 项错误;“君权神 授,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观点,故 B 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 程朱理学的观点,故 C 项错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提出了“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故 D 项正确。 答案:D 5.西摩尼得斯的 《德行》 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 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 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与 下列人物的思想最为契合的是(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但丁 解析: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既要智慧也要道德,体现了题 干主旨,故 B 项正确。 答案:B 6.明末的小说几乎把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 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 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据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把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 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 展和市民阶层扩大的文化需求,故 A 项正确。 答案:A 7.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 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 ) A.普罗泰格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解析: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人性,但是忽 视道德,故 A 项错误;B 项是莎士比亚的观点,排除;C 项是卢梭的 观点,排除;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德国的代表人物,强调理性、强调 人的自由,故 D 项正确。 答案:D 8.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 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 主要表明( ) 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 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解析:根据题目中“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故 C 项正确。 答案:C 9.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 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 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解析: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艺术 风格不同是表象,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变化还能体现唐朝的社会状况, 故 B 项错误;北魏与唐的不同艺术风格分别反映了两朝动乱和稳定统 一的社会状况,故 C 项正确;材料中除了反映唐朝的社会状况还反映 了北魏的社会状况,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0.南宋诗人李清照《乌江》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反映了( ) A.宋词豪放派特点 B.宋朝社会动荡局面 C.作者的爱国情怀 D.两宋民族矛盾尖锐 解析:李清照属于婉约派,故 A 项错误;南宋是靖康之耻后偏居 江南建立的与金、西夏、吐蕃、大理并存的政权,李清照经历了两宋 交替时期,感受了金军入主中原,搬离故土的颠沛流离之苦,《乌江》 反映了作者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爱国情怀,故 B 项错误;根据前面 分析,故 C 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1.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 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先 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 ) A.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 C.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 D.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 解析:根据“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 可知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 A 项正 确;商人在北京建立会馆属于北京具有的资源,但没有理念,与材料 “各种理念和资源”不符,故 B 项错误;北京地区的贵族及官员是京 剧的听众,但与材料“各种理念和资源”不符,故 C 项错误;四大徽 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给京剧的产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但与材料意 思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2.一部网络小说中曾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从 21 世纪回到了 过去,正在室内与大物理学家牛顿闲谈,天色渐晚,牛顿起身拉亮了 身边的台灯。”由此可知( ) A.小说作者出现了低级错误,他并不了解历史 B.牛顿的时代已经发明了电灯 C.主人公回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D.电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解析:牛顿生活于 17 世纪,当时还没有电灯,电灯是在第二次工 业革命时期发明的,因此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3.中微子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2015 年 10 月 6 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以及加拿大科学家阿 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发现中微子振荡的现象从而证实了中微子有 质量。为研究中微子最先奠定理论基础的科学家是( ) A.普朗克 B.爱因斯坦 C.玻尔 D.达尔文 解析:1900 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 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 生,与材料中“中微子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相符,故 A 项正确。 答案:A 14.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一位学者指出工业革命时期 也曾经出现过与之相似的“蒸汽机+”的现象:蒸汽机运用于陆路交 通,产生了火车,运用于水路交通,产生了轮船。由此可以看出这位 学者认为蒸汽机和互联网最重要的共性在于( ) A.工具性 B.创新性 C.实践性 D.时效性 解析:李克强总理的“互联网+”指的是用互联网来发展经济, 把互联网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和蒸汽机的作用有些相 似,都具有工具性,故 A 项正确。 答案:A 15.有人对 19 世纪某重大成就评论:“它的要义不能被当时的人 们理解,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 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他评价的是( ) A.经典物理学 B.进化论 C.相对论 D.现代信息技术 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于 1859 年,不仅对生物学产生影响, 更是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 B 项正确。 答案:B 16.以下是中国各政治阶层在那一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诉求 是( ) 时间 言论 1865 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 强之本。” 1894 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 如振兴商务。” 1903 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 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 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 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启蒙与救亡并重 D.推动中国近代化 解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郑观应、梁启超等代表的 维新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与章太炎等革命派提倡的民主共和都有利于近 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7.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 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表述最恰当的是( )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解析: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都追求政治民主, 且都未取得根本性的成功,可谓“同工”“同归”,但他们采取的方式 和政治主张不同,可谓“异曲”“殊途”。 答案:C 18.新文化运动被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 是( ) A.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及证明历史观 点的能力。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没有对封 建正统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封建正统思 想,动摇了其统治地位。从这个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 革命的继续。 答案:C 19.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 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 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 ) A.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 B.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C.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 解析:材料中讲述的是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专门报道关注 了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并未提到要暴力革命的相关问题,因此不能表 明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传入中国,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讲到了《每 周评论》的一个专栏报道中关注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并不是说明马克 思主义已经占据思想界主流,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五四运动 前夕刊物报道了劳动者生活状况,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开始关注,故 C 项错误;五四运动前夕新闻报道关注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说明马克 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由宣传民主 科学转向关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0.“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 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 是一个凡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材料中“他”(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是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 C.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与材料中“他引 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 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不符,故 A 项错误;第一代中共领导 集体的核心是毛泽东,与材料中“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 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 渡”不符,故 B 项错误;1992 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 重要讲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而材料中“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 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表明是邓小平,故 C 项正确;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 题,江泽民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材料中“他引导中国完 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 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1.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局势时,得知 一中国消息,感慨地说“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 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消 息可能是( ) A.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C.导弹发射成功 D.籼型杂交水稻研发成功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赫鲁晓夫下台”,时间是在 1964 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1964 年,故 A 项正确。 答案:A 22.下列关于文艺界“二为”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内容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C.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D.取代了“双百”方针 解析:“二为”方向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提出来的,内容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和“双百” 方针一起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A、B、D 三项都不符合 题意。 答案:C 23.到 1952 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 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 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学习俄语的热潮是外交政策转变、计划经 济体制、文化教育改革共同作用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选择 D 项符 合题意。 答案:D 24.“它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作家把想象以及作 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 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 着迷。”材料中 “它”是哪种文学流派(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想象”“直觉”“感觉”“非理性”等关键信息表明这是浪 漫主义流派,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5.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尔 基的《母亲》、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放到一起寻找主题。你认 为比较合适的一项是( ) A.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学 B.现实主义文艺的魅力 C.启蒙运动的学术精品 D.融合交流的东西方文化 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民族文学,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巴尔扎克 的《人间喜剧》、高尔基的《母亲》、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都 属于现实主义文艺,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展示的是 19 世纪以后的文学 艺术,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故 D 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三个小题,第 26 题 18 分,第 27 题 16 分, 第 28 题 16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形象是以烈女的形式出现的,这 种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绘画女性形象的“成教化,助人伦”功能。 唐朝出现了新的女性审美观点,仕女画的功能由前代的教化功能 转变为被欣赏的对象。人物画开始“更新换代”,由抽象的“贞妇烈女” 的图解到现实的贵族仕女的描绘。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从封建礼教的 束缚中挣脱开来,开始展示自身的美。这和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高度发达是分不开的。新的审美观导致了新的 仕女画的风格的出现。 材料二 11 世纪后半叶,汴梁城中的一些文人名士的诗文书画活 动异常活跃,其代表人物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王诜、米芾等人。 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谴情之作,题材 偏重于墨梅、墨竹,山水树石以及花卉,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反对 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畅 天真清新的风格。 材料三 明代隆庆万历之后,在吴门画派、松江画派、四王吴恽 这样讲究中正平和、淡雅清真之美的主流画派外,出现了一批在当时 或许影响不大,以后却产生极大影响的画家,如徐渭、八大山人、石 涛、扬州八怪……他们的画作由于推崇“我法”而不太注重摹古,又 太过张扬个性,被主流文人画家讥刺为狂邪末流,但是他们的一些绘 画创作,涉及钟馗、丑石、枯木、怪树等形象以及泼墨、古拙等风格, 为探寻艺术丑的呈现方式提供了基础。 (1)根据材料,唐代仕女画出现了哪些新风格?其反映了怎样的时 代风貌?(5 分) (2)根据材料分析 11 世纪后半叶汴梁绘画的艺术特色,并指出其时 代背景。(8 分) (3)根据材料指出明代绘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 分) 答案:(1)风格:由教化功能变为以欣赏功能为主;人物由抽象到 注重现实;凸显个性。(答出两点即可,2 分) 风貌: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佛教、道教 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社会开放,文化多元。(答出三点即可,3 分) (2)特色:以山水等为主要题材;注重意境、主观情趣;表现手法 灵活自由;追求平淡素雅、天真清新等。(4 分) 背景: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宋代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 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4 分,答对两点即可) (3)由中正平和逐渐演变成不拘成法、张扬个性。(2 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程朱理学走 向腐朽,明清进步思想的兴起等。(3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对“善良政体”的追求在东西方异曲同工。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 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 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 验。”“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 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近代志士仁人对“救国之路”进行了不懈探索。新文化 初期,李大钊说:“夫代议政治,虽起于阶级斗争,而以经久之历验, 遂葆有绝美之精神。”“吾人于此,其当鼓勇奋力,以趋从此时代之精 神,而求此适宜之政治也。”……1919 年春天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对西 方的失望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另外的方向。李大钊宣布:“在别的资本 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家阶级;在 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它作工具,去 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陈先初《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 世纪 40 年代 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 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 世纪 60 年代 初 “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 了”“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 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20 世纪 80 年代 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团结全国 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 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唐洲雁《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 提出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对学校作用的认识,并概括他与孟德斯 鸠相似的思想倾向。(4 分) (2)根据材料二,李大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 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8 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变化趋势,从中你得出了 怎样的历史经验?(4 分) 答案:(1)认识:学校不仅要培养治国人才,还是评议天子是非, 议政辅政的场所。(2 分)倾向:限制君主的专制权力(反对君主专制统 治)。(2 分) (2)变化:从主张学习欧美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转变为学习社会主 义改造中国。(2 分)原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 外交的失败;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其表;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的影响(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6 分) (3)趋势:目标趋于全面、具体和深入:从单一工业化到政治、经 济、文化全面现代化(从单一的工业化到多方面的四个现代化,再到全 方位的富强、民主、文明)。(2 分)经验:既要学习世界的先进经验,又 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2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见下图。 《马拉之死》 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抛在地上,鲜 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 表情。构图中无情的水平线只用无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 何挽救的希望。上半部分空无一物,空旷而幽深,从左侧射入的光线, 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 材料二 见下图。 《格尔尼卡》(局部) 油画《格尔尼卡》,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 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 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 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 将抽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 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美术作品的创作者及其所属美术流派 的主要特征。(8 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幅画,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简要说 明理由。(8 分) 答案:(1)《马拉之死》作者:大卫。 属于新古典主义画派,主要特征:思想上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 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表现形式上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4 分) 《格尔尼卡》作者:毕加索。 特征:现代主义画派的主要特征:反对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 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4 分) (2)示例一: 喜欢《马拉之死》的理由:马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为法国大 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该画以马拉的身体作为主要画面,以马拉的愤 怒与痛苦表情作为主要情感,表现了作者对于马拉的深切追念,对凶 手的无比痛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8 分) 示例二: 喜欢《格尔尼卡》理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 大创伤。该画通过了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军轰炸 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引导人们反对战争,珍爱和平。(8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