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福建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文)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走向”反映了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化领域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百家争鸣,因此选A。B是秦朝时期;C是西汉时期;D是唐朝时期。‎ ‎2. 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A.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这一思想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旨。‎ B.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并成为主流。‎ C.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自传入中国后,改造了儒家文化并为中国人广泛接受。‎ D.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武帝之后取得正统地位。A这一思想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旨,时间错误。儒家思想影响了汉唐文化并成为主流。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佛教、道教的到挑战,C错在“改造了儒家文化并为中国人广泛接受”。 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形成了理学,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选择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3.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A. 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 “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 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 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学有了新的发展,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A、C两项都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故A、C两项排除;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是宋明理学的出现,特别是陆王心学的出现,故D项排除;最高统治者之所以推崇孔子,其出发点必然在于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4.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 主张民众一律平等接受教育 D. 强调学校传播儒学的作用 ‎【答案】D ‎【解析】董仲舒认为应当通过国家和地方学校的儒学教育,影响民众,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故答案为D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儒学思想逐渐确立主流地位,排除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 ‎ 近代“科学”一词最初汉译作“格致”,即取义于程朱理学。然“格物致知”的字典解释为“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说明 A. 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 B. 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 C. 重人伦轻自然的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 D. 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知识可知,格物致知是指强调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目的是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非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可知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都主张研究原理法则追求理性,故选B。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和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D;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名师点睛】‎ 主张 代表 ‎ 宇宙观 ‎ 伦理观 ‎ 认识论 ‎ ‎“二程” ‎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 把天理和道德伦理直接联系起来 ‎ 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 朱熹 ‎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 ‎6.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 私人无法对天文作出贡献 D. 源于强化皇权统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可以得出天文观测是为政治服务的,特别是为加强皇权而服务,D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A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发展问题,B错误。C项“无法”过于绝对,错误。‎ ‎7. 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 C. 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 D. 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人的头”指的是中国人民依靠智慧,创造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诸如四大发明;“阿拉伯人的口”是指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的作用;“法兰西人的手”是指欧洲人吸收和借鉴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ABD三项说法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外科技对比 ‎8. 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遇到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的挑战,这就是传教士输入的西学。此时的“西学”,主要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 B. 资本主义代议制文献 C. 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D. 欧洲古典主义音乐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西学东渐 ‎9. 《齐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观念的落后 B. 顽固势力的反对 C. 洋文学科的增设 D. 大家子弟的谨慎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可知,当时社会观念落后,所以答案选A。材料并不能得出顽固势力的反对,排除B;材料讲的是京师同文馆招生的方式及学生的来源,并没有涉及到洋文学科的设置,排除C;材料讲的啥大家子弟不愿意入学同文馆,排除D。‎ ‎10. 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A. 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 “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 C. “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 D. 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答案】B ‎.................................‎ ‎11.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A. 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 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 C. 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掌握。甲午战争后,先进人士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认为欲使中国独立与富强,光学习西方技术是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符合题意。A不是当时先进人士的主要主张,也不可能是民族反思,即反思:为什么学习了西方技术,却仍败于日本。B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属于第二次反思。D的真正实现即为五四运动,这涉及到工人阶级的诞生,而此时主要为资产阶级,康有为等主张通过改革确立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确立民主共和,但也不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三民主义有着其局限性,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所以,综上本题选C。‎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 主张 ‎12. 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 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 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结合本题中黄宗羲思想不同的境遇可以推导出在近代反对君主专制,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正确答案为D项。黄宗羲的主张反映了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和宋明理学被人们抛弃的现实,A项错误。B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结合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可知C项错误。‎ ‎13. 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A. 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 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作用 C. 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 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世纪末,严复将美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翻译成中文,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天演论》阐释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将进化论从自然界引入社会领域,为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亡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不科学的,B项错误,A项符合题意。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是近代西方的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排除C项;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变法 ‎14.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民主和科学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15.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相对论和对民约论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科学、民主(赛先生、德先生)的追求,这是新文化运动中两大旗帜,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一代人;C选项材料中反映不出;D选项材料无法看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16.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在“要不要推翻清政府”的问题上,革命派认为,必须坚决推翻“蔑弃我国家权利之异族专制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革命派此立论的缺陷在于 A. 斗争目标不够明确 B. 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C. 斗争方式脱离国情 D. 忽视国内民族平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可知其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满族,这一做法不正确,有着浓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当时反对的应该是腐朽的清王朝,即满族贵族,而不是所有满族人,此做法忽视了民族平等,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 ‎17. 1921年6月,孙中山说到:“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A. 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 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 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D. 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份 ‎【答案】C ‎【解析】“宜先求富强”,孙中山意识到实现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先后,并不能反映出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故A项错误;“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孙中山倡导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但材料不能反映出“首倡”,故B项错误;“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可见民生主义(求富)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中共革命纲领还没提出,故D项错误。‎ ‎18. 1924年1月,孙中山在解释新三民主义时说:“本党既服从民生主义,则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体主义,均包括其中。”这说明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A. 主张实现社会公有制 B. 致力于谋求实现社会公平 C. 与社会主义本质相同 D.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则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体主义,均包括其中”体现了“民生主义”对社会公平的追求,B符合题意;社会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要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新三民主义是要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于社会主义,排除C;新三民主义对于土地政策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并不是对土地进行革命,排除D。故答案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19. 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说:“毛主席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这句话说明毛主席 A. 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B.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 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 彻底改变了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C不对,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的是邓小平;D不对,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是苏东剧变。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考点:毛泽东 点评: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0. 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A. 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 B. 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 引入的国家相对单一 D. 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答案】B ‎【解析】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产生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故A项错误;正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民主思想产生并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引入国家既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不大,故D项错误。‎ ‎21. 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A. 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 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D. 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时间限制,延安13年是1936——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30年是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对应的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因此选择D.‎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2. 习近平指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认识和思考,要把“老祖宗”的话说对,把“新话”说好。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我们要照搬老祖宗的话来治理国家 B. 对社会主义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和发展 C. 对待社会主义理论要分时段区别对待 D. 对社会主义理论无论新旧都要严格执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习近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要继承马列主义,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答案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思想的发展 ‎23. 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创设“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A. 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 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可知B不正确,先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D“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所以答案为A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和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刚刚解放,“扫盲”就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50年底,全国各地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24.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当时为继续“走好路”,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快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开始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邓小平理论,题眼是“继续‘走好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于1992年,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会议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发生于南方谈话之前。‎ ‎25. “在古代……西方人敢于展示自己,既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又敢于展示自己的裸体。中国就知道穿衣服,给思想穿衣服。穿衣服总比脱衣服容易。西方鞭挞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它的思想在驰骋。我们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千年的黑暗。”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在思想方面的依据是 A.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 因信称义致良知 ‎【答案】C ‎【解析】西方的“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中国的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压抑人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服务;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民贵君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因信称义”是西方宗教改革提倡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均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 ‎26.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A. 城市经济的发展 B. 社会思潮的变化 C. 社会上层的倡导 D. 传统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体现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BCD三项均未从经济的决定作用方面来分析。‎ 考点:文艺复兴与宋代的绘画艺术 点评:宋代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和逐渐地壮大,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就是反映市民文化需求的作品多了起来。如宋代的话本和宋词的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艺术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2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 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彻底的改革 B. 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形式来进行的 C. “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 宗教改革因教会兜售赎罪券而引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欧洲宗教改革性质的认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彻底的改革”,B项“是采取宗教异端形式来进行的”,本身不符合史实;D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C项,即是材料核心意思的体现,表述客观,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改革性质的认识 ‎28.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 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 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也推动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所以答案选B;宗教改革时候没有创新教派,故A错误;新的宗教观点在改革中没有提出,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使改变信仰方式,不是破除宗教,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其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改变传统依靠教主信教的模式,提倡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打击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 ‎29. 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这反映他受到了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A. 伏尔泰 B. 杰弗逊 C. 圣西门 D. 卢梭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一方面加强自身专制,另一方面又改进司法制度,放松对新闻的监察,保护农民,这是典型的“开明君主专制”。在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主张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度。故A项正确。杰弗逊的政治思想是分权制衡,提倡民主共和,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其思想的结晶是美国《独立宣言》。故B项错误。圣西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不赞同君主制。故C项错误。卢梭坚决否定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不赞同君主制。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30.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这种质疑一切局面出现的人物可能是 A. 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 B.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C. 雅典奴隶制民主时期的政治家 D. 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说明批判教会,强调理性。古希腊时期的基督教还没有形成,不存在对上帝的批判。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主要关注人和人性。故B项错误。雅典奴隶制民主时期的政治家中的观点只是为理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时期以理性为思想核心,批判教权,提倡科学和民主。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和“理性”这两个关键信息结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1. 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A. 強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B. 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 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 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答案】D ‎【解析】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强调理性,题中“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表明卢梭注重孩子的情感,主张顺乎天性,体现了关注感性,故D正确;A、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卢梭强调理性,C错误。‎ ‎32.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A. 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 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 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 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答案】D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思想自由,“以人学对抗神学”体现在基督教神学主宰下要求自由的突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体现了对自由理性的追求。三者共同反映了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故本题选D项,不选ABC三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自由思想 ‎33. “理性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下列中外思想家的观点能促进人类理性化的有 ‎①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②康德﹣“人非他人的工具”‎ ‎③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董仲舒﹣“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选项和所学知识可知,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肯定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①正确;康德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出“人非他人的工具”的理性精神,②正确;普罗塔戈哥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价值,③正确;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不能体现理性精神,排除。所以排除BCD,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普罗塔戈哥拉;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 ‎34.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B.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 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思想和政治的现代化,而中国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曲折,现代化运动与救亡图存结合,故中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故C正确。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没有突出中国救亡图存的背景,故A排除。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片面强调文化方面,故B排除。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片面强调政治方面,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35. 1904年,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曾说:“我们将要建造一种全新的力学,我们已经成功地瞥见它了。原来比较简单的力学依然保持为一级近似,因为它对不太大的速度还是正确的,以致在新力学中还能够发现旧力学。”其观点可用于说明 A. 牛顿力学在物理学领域失去作用 B. 牛顿力学推动了相对论的发现 C. 相对论是最完美科学的力学体系 D. “新力学”是对牛顿力学的改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我们将要建造一种全新的力学……原来比较简单的力学依然保持为一级近似,因为它对不太大的速度还是正确的,以致在新力学中还能够发现旧力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力学指牛顿力学,材料说明“新力学”是对牛顿力学的改造,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牛顿力学在物理学领域失去作用,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牛顿力学推动了相对论的发现,故B错误。材料主旨也不在于相对论是最完美科学的力学体系,且过于绝对,故C错误。‎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成就 ‎3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经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据此判断,以下各项最有可能属于“第二次重大打击”的是 A.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B.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D.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第二次打击“是指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该学说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以及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故均符合题意,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是牛顿经典力学,故错误,故本题选择C。‎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生物进化论·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第37题16分,第38题18分,第38题12分,共46分)‎ ‎37.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4)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其主要原因。‎ ‎【答案】(1)政策: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被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深化:宋明理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观点: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 ‎(4)儒学本身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和时代要求。‎ ‎【解析】试题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即可得出“重用儒生参与国家政权”的结论;第二小问可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2)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从儒、道、佛三教合一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即可得出“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即可得出“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即可得出“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结论。第(3)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的信息“有一道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自谓真仲尼之徒焉”即可得出“道学家是借孔孟之学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的结论;第二小问政治上可从明清之际吏治的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经济上可从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角度思考作答,思想上可从宋明理学的僵化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4)题主要考查儒学长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可从儒学不断的调整和完善,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求等角度思考作答。‎ ‎38.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思想文化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核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的地方?‎ ‎(2)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4)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如何看待材料三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 ‎【答案】(1)希腊: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孔子:提出了“仁”、“礼”。‎ 相通: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2)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3)条件: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特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带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 ‎(4)看待: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融合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共同繁荣;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解析】试题分析:(1)当时的古希腊正处于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当时他们倡导人文主义思想。而同时代的孔子,倡导“仁”、“德”“礼”。因为二者都关注人类社会、重视道德,因此以上是他们的相同点。‎ ‎(2)材料反映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因此它的起因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关。而第二问,学生要回答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变化,从中认识到人文主义思想在不断发展。‎ ‎(3)本题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答案。‎ ‎(4)材料三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因此学生要回答出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借鉴西方文化时,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39. 阅读材料:‎ 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革命的“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人文主义演变的轨迹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马克垚关于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关系的观点。‎ ‎【答案】第一步,提炼观点:马克垚认为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是“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第二步,阐明理由:包括思想推动科学与科学推动思想两方面,史实全面准确,至少三个史实。‎ 思想推动科学: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启蒙运动倡导科学精神有利于科学的进步。‎ 科学推动思想:印刷术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从而促进启蒙运动兴起发展。生物进化论冲击了教会的神创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第三步,结论:马克垚的观点符合西方人文主义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史实,因此,是正确的。‎ ‎【解析】首先从材料“人文主义演变的轨迹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可以归纳出本题的观点,即马克垚认为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是“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然后结合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相关史实从思想推动科学与科学推动思想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即马克垚的观点是正确的。‎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