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命题范围:必修三第一、二单元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 一、选择题(共32个小题,每个2分,共64分)‎ ‎1.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2.“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3.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 )‎ A“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B“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C“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 D有“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 ‎4.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 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 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5.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 A. 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 ‎ B.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 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A. 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 ‎6.《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 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 ‎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7. 墨子曾批评说:“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为改变这一状况,墨子主张(  ) ‎ A.“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B.“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D.“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 ‎8.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9. 韩非子格外强调君主权势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他指出君主应“独制海内”,否则“爱臣太亲,比危其身;人臣太责,必易主位”.韩非子( )‎ A.最早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 B.认识到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C.反对设立各种政府机构 D.主张君主应实行集权统治 ‎10.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 ‎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B. ‎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 C. ‎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 D. ‎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 ‎11.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科任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   B.乙   C.丙   D.丁 ‎ 12.《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 )‎ A.重征赋税 B.无为而治 C.实现仁政 D.独尊儒术 ‎13.董仲舒说:“后人言大一统者,咸指万民归心,国家统一而说。”这说明在董仲舒看来, “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系是( )‎ A、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 B、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C、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D、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14.《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乃使相土相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这反映( )‎ A. 董仲舒儒学影响深 ‎ ‎ B.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以久 C. 古代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 ‎ D. 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神学思想 ‎15.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君主皆为道德楷棋 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16.钱穆先生在《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一文中说:“汉儒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先秦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学,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对于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先秦儒学以个人修为的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 B.汉代儒学以传经治道为自身的政治理想 C.儒学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学发展流变 D.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学对个人修为的关注 ‎17.《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 ) ‎ A.“仁政”思想 B.“天人感应”学说 ‎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18.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 ‎ A. “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19.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 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C.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 D.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20.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21.“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22.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3.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 B“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 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24.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不同”。这一主张( )‎ A.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 B.反对“天理”是世界本原思想主张 C.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25.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④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 C. ②③④        D. ②③‎ ‎2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27.“尧舜之道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下列观点与本材料作者观点相似的是( )‎ A.“克己复礼” B.“穿衣吃饭,即是伦理”‎ 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D.“存天理,灭人欲”‎ ‎28.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 )‎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 ‎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9.一幅古代绘画作品,画有两朵萱花,一只白头翁,画中题诗:“问之花鸟何为春?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该画属于( )‎ A.宫廷画 B.文人画 C.风俗画 D.宗教画 ‎30.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3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32.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 ‎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33题20分,第34题16分,共36分。)‎ ‎33.(11分)‎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 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 ‎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 ‎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8分)‎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4分)‎ ‎3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分)‎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 榆社中学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卷答案 ‎1.B 2. D 3.A 4.D 5.C 6.A 7.B 8. A 9.D 10.C 11.B 12.B 13.D 14.B15.B 16.D 17.C 18.C 19.D 20.C 21.A 22.C 23.C 24.D 25.D 26.C27.B 28.B 29.B 30.C 31.D 32.B ‎ ‎33.【答案】 (1)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4分) 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4分)‎ ‎(2)历史影响: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4分)‎ 现实意义: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4分)‎ (3) 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4分)‎ ‎34.(16分)‎ ‎(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4分)‎ ‎ 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分)‎ ‎(2)理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2分)‎ ‎ 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2分)‎ ‎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2分)‎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