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二年级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3.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 B.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C.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 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D.都主张“礼”、“法”并用 ‎5.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  )‎ 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6.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 ‎,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 A.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C.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7.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 ‎8.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借助神权思想来维护皇权       B.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9.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 ‎10.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D.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11.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 A.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 B.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 D.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12.长期以来,儒学是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王良提出“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圣人经典只是家常事。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这说明王良(  )‎ 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B.反对儒家传统思想 C.利于儒学“思辩化”           D.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13.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C.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D.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14.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版本颇多,明末《警世通言》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一版本叙述,当时官宦小姐白素贞主动向药铺伙计许仙求婚,结婚后许仙得知白娘子为蛇妖,便从法海处借得钵盂,与法海一起收治了她。这种叙述反映了作者当时(  )‎ A.显露出新旧思想冲突的特征       B.崇尚道德,强调人性自我约束 C.冲破了传统儒学的伦理范畴   D.因循守旧,重男轻女等级观念 ‎15.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 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        D.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 ‎16.“育”甲骨文写作,(人,指女人),(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这说明( )‎ A.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B.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 C.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D.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 ‎17.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18.李白有诗:“‎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这首诗赞颂的是( )‎ ‎19.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20.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素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22.1877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据此分析,刘锡鸿(   )‎ A.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 B.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C.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 D.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 ‎23.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24.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  )‎ 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25.“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26.1896年,清政府对日派出第一批留学生13人,“留日”思潮开始兴起,1901年留日学生激增,1906年留日学生达到8000多人。这说明(  )‎ A.中国教育的近代转型 B.欧美加紧对华侵略 C.清朝政府的全面衰落 D.国民责任意识提高 ‎27.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8.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派;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 B.文理并重,倡新抑旧 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 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 ‎29.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本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本期刊影响深远。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 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 ‎30.《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  )‎ A.进行社会改良 B.推翻君主专制 C.开展民众启蒙 D.发起国民革命 二、材料综合题(共3题,共计40分)‎ ‎31.(14分)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8分)‎ ‎32.(16分)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里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人“醉心欧化”的表现,并予以详细说明。(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4分)‎ ‎3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 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 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主张“开眼看世界”。康有为:“‎ 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高二年级月考历史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D C C C D A B C C C D B A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C B C B A B B B D A A C C ‎31.(1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注意联系董仲舒的主张概括回答;第二小问,可从政治、思想、教育、民族发展等角度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逐一概括;第二小问,应从技术、经济、教育等角度逐一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可以看出,其对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由李贽的思想可以得出,其反对盲从孔子,指出礼教的虚伪;第二小问,要考虑到李贽思想在社会上可能产生的作用,即动摇专制统治,因此,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但还要让世人“知道”李贽的罪行,以防其他人效仿李贽。‎ 答案:‎ ‎(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2分)‎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4分)(任意答2点即可得4分)‎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4分)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4分)(任意答2点即可得4分)‎ ‎32.(16分)(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可以得出变化是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可以得出原因是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 ‎(1)夷狄观: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2分)‎ 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民族危机加剧;英国的据理力争(4分)‎ ‎(2)维新变法: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提出了设议院、兴民权等君主立宪的主张。‎ 辛亥革命: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新文化运动:北洋政府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后,陈独秀、胡适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打出了民主、科学的旗号,主张全方位向西方学习。(6分)‎ ‎(3)因素: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救亡图存);加剧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共计4分分。3点任答2点即可)‎ ‎33.【答案】【选题示例】‎ ‎①选题1: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②选题2:知识分子心怀天下、与时俱进,彰显家国情怀。‎ ‎③选题3: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 示例一 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 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 示例二 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 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